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胸腺肿瘤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因素。1970-1998年收治胸腺肿瘤61例,采用手术、放疗及化疗,放疗源用^60Co或6MV-X线(或8MV-X线)照射,DT50-60Gy。手术切除率55.7%(34/61)。58例胸腺瘤,非浸润型和浸润型胸腺瘤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2%、45.5%(P<0.01)和66.7%、26.7%,非浸润型明显优于浸润型;3例胸腺癌,病程短,进展迅速,均在3年内死亡,预后差。影响预后因素:非浸润型胸腺瘤术后+放疗对预后影响不大;浸润型胸腺瘤术后+放疗对预后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伴否重症肌无力对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胸腺肿瘤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因素。 1970~ 1998年收治胸腺肿瘤 61例 ,采用手术、放疗及化疗 ,放疗源用6 0 Co或 6MV X线 (或 8MV X线 )照射 ,DT5 0~ 60Gy。手术切除率 5 5 7% ( 34 61)。 5 8例胸腺瘤 ,非浸润型和浸润型胸腺瘤 5年生存率和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88 2 %、45 5 % (P <0 0 1)和 66 7%、2 6 7% ,非浸润型明显优于浸润型 ;3例胸腺癌 ,病程短 ,进展迅速 ,均在 3年内死亡 ,预后差。影响预后因素 :非浸润型胸腺瘤术后 放疗对预后影响不大 ;浸润型胸腺瘤术后 放疗对预后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伴否重症肌无力对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观察654例大肠癌根治标本,通过随访结果说明肿瘤体积与预后关系不大。大体类型;隆起型、盘状型预后较高,其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5%和63%,而浸润型预后最差为29.8%。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预后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其预后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关系密切。癌肿周围及癌巢之间纤维组织、淋巴细胞、浆细胞反应和癌旁淋巴结窦组织细胞增生Ⅲ度,预后明显高于Ⅰ度(P<0.05)。淋巴结生发中心随反应增加其生存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Su XD  Rong TH  Long H  He JH  Zhang LJ  Zhang X  Zhao JM 《癌症》2005,24(11):1363-1366
背景与目的: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制定了新的胸腺瘤组织学分型标准。本研究探讨胸腺瘤WHO组织学分型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经外科治疗的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有经验的病理科医生按WHO组织学分型标准重新做出诊断,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胸腺瘤A型5例(6.1%),AB型21例(25.6%),B1型14例(17.1%),B2型12例(14.6%),B3型14例(17.1%),C型16例(19.5%)。根据Masaoka临床分期,Ⅰ期29例(35.4%),Ⅱ期13例(15.8%),Ⅲ期32例(39.0%),Ⅳa期8例(9.8%)。临床分期与组织学分型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χ2=47.29,P<0.001)。肿瘤外侵的程度与组织学分型的相关性也有显著性意义(χ2=30.78,P<0.001)。A﹑AB﹑B1和B2型胸腺瘤合计切除率较B3和C型胸腺瘤合计切除率高(84.6%vs.50.0%,χ2=11.29,P=0.002)。临床Ⅰ、Ⅱ、Ⅲ、Ⅳa期胸腺瘤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69.5%和37.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1%、57.1%、47.5%和0。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生存率的差异(log-rank=40.31,P<0.001)与组织学分型间生存率的差异(log-rank=16.0,P=0.007)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WHO组织学分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胸腺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胸腺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558例乳腺癌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82年至1985年收治的558例乳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Ⅰ期65例,Ⅱ期248例,Ⅲ期205例,Ⅳ期40例。各期10年生存率为84.5%,43.4%,8.7%,0。病理组织学分类:非浸润性癌37例,浸润性非特殊型癌475例,浸润性特殊型癌46例,10年生存率各为64.8%,38.9%,23.9%。纯手术组146例,根治术 放疗组117例,根治术 化疗组161例,根治术 化疗 放疗组94例,其它不规范治疗40例。腋淋巴结转移阳性1~3个组、3个以上组,远位转移组,无转移组其10年生存率各为40%,8.8%,0,70.3%。发现40岁以下年龄组与60岁以下年龄组相比较10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61岁以上年龄组10年生存率随自然死亡增加而下降。病理类型各组间比较具显著差异(P<0.01),并显示浸润性特殊型预后不良。术后放疗组与手术组5年复发率相比具显著差异(P<0.01)。证实术后放疗具有积极作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无转移组相比具显著差异(P<0.01)。且随淋巴结数量增多生存率下降。根治术 放疗 化疗组10年生存率为54.7%,与其它三组比较具显著差异(P<0.05)。提示综合放化疗才能提高生存率。Ⅲ期乳癌各治疗方法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本文复习了本院自1958年3月至1987年12月底收治的胸腺癌30例,并以同期105例胸腺癌资料作对比分析。发现胸腺癌患者侵润型的多,二组分别是94.7%和54.3%(P<0.05),胸外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的也多,二组分别是46.7%,26.7%和9.5%,3.8%(P<0.005)。死亡原因胸腺癌患者以远地血行转移和肺转移为主,占58.3%,胸腺瘤患者仅占14.7%(P<0.005).5、10年生存率二组分别是36.4%、20%  相似文献   

7.
不同亚型胃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胃类痛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及预后之间的父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胃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Ⅰ型胃类癌9例,Ⅲ型胃类癌30例.结果 1例1型和30例Ⅲ型胃类癌患者的肿瘤浸润超过黏膜下层,27例Ⅲ型胃类癌患者伴区域淋巴结转移,5例Ⅲ型胃类癌患者伴有远处转移.Ⅰ型和Ⅲ型胃类癌在患者性别、肿瘤数目、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49.7%,Ⅰ型和Ⅲ型胃类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37.2%.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肿瘤分型、肿瘤大小和数目、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浆膜浸润以及浆膜外癌结节形成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胃类癌的分型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袭件和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Ⅲ型胃类癌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96例胸腺瘤进行临床分析,了解胸腺瘤手术与分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总结96例胸腺瘤患者,按Masaoka分期法进行分期。分析不同分期胸腺瘤与生存率之间关系。结果完整手术切除83例(86.5%),姑息性切除9例(9.4%),探查活检4例(4.2%),死亡1例(1.04%)。5年、10年生存率Ⅰ期为91.4%、84.5%,Ⅱ期为70.6%、52.9%,Ⅲ期为50.0%、28.6%,Ⅳa期为14.3%、0。结论 胸腺瘤治疗应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及部分周围组织,以达到手术彻底切除。Masao-ka分期是主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259例胸腺瘤术后放疗长期生存结果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胸腺瘤治疗结果,试图获得影响胸腺瘤术后放疗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267例中符合入组条件的胸腺瘤共259例进入研究,其中男166例,女93例,中位年龄45岁。Masaoka分期Ⅰ期55例,Ⅱ期56例,Ⅲ期131例,Ⅳ期17例。手术完全切除179例,不完全切除62例,仅做活检18例。259例术后常规放疗的中位剂量为4939cGy(2148~6691cGy)。72例在不同时期接受了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氟尿嘧啶、长春新碱等的化疗。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69%。5、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2%、72%。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4%、60%。5、10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73%。Ⅰ、Ⅱ、Ⅲ、Ⅳ期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85%、74%、36%,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61%、49%和24%。多因素分析显示Masaoka分期、手术切除的完全性、肿瘤包膜有无侵犯和性别是影响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全组5、10年总生存率较高,Masaoka分期、手术切除的完全性、肿瘤包膜有无侵犯是影响胸腺瘤手术后放疗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早期胃癌的临床诊疗特点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特点,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本院1998年至2002年在本院行外科治疗的128例早期胃癌.结果:早期胃癌的诊断发现主要依靠胃镜检查(93.0%)和上消化道造影(78%),确诊主要依据胃镜活检及术中活检.5年总生存率为90.9%.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3%和24%,P<0.01,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1%和88%,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2%和73.3%.结论:胃镜检查和上消化道造影是发现和诊断早期胃癌的主要手段.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是否转移对预后的影响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51例直径3cm以下直肠癌石蜡包埋瘤组织细胞DNA倍性。结果表明,Dukes A,B,C三期肿瘤二倍体发生率分别为83%、52%及21%。各期间二倍体瘤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非二倍体组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二倍体癌组(P<0.01)。DNA倍体与组织学分级关系不明显(P>0.05)。二倍体癌病人术后5年及累计生存率均非常显著地高于非二倍体癌者(分别P<0.01)。本组结果提示,DNA倍性分析可为3cm以下直肠癌提供新的预后参数,并对其治疗可能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胸腺瘤临床病理的预后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胸腺瘤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30例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肿瘤大小、坏死、核分裂及包膜情况、组织学分型(按照L-B分类及M-H分类)、Massaoka临床分期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观察其5,10年生存率的差别,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U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重症肌无力的有无、肿瘤大小、坏死、核分裂及L-B分类均与预后无关(P>0.05);而肿瘤有无包膜、M-H分类及临床分期与生存率有明显相关性。有包膜者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3.1%,无包膜者分别为54.4%和40.0%(P<0.05)。按M-H分类,髓质型5,10年生存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9.8%,混合型分别为97.5%和88.4%,皮质为主型分别为83.3%和50.1%,皮质型分别为60.2%和29.9%,分化好的胸腺癌(WDTC)分别为43.4%和0%(P<0.05)。临床分期中Ⅰ期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3.2%,Ⅱ期分别为84.6%和78.4%,Ⅲ期分别为45.3%和19.8%,Ⅳ期分别为38.0%和0(P<0.01)。其中以细胞的异型性及有无侵犯胸腺周围器官对预后尤为重要。结论 L-B分类与预后无关;M-H分类、临床分期与预后有关,尤其是瘤细胞呈多角形和大圆形、临床侵犯胸腺外器官者对预后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myc基因在胸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myc基因与胸腺瘤的发生发展、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myc在41例胸腺瘤和18例非肿瘤胸腺组织中的表达,结合胸腺瘤WHO分型、Masaoka分期,研究c-myc基因在胸腺瘤各分型、分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myc在胸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4%,在非肿瘤胸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6.7%,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c-myc在良性胸腺瘤(A/AB型)和恶性胸腺瘤(B1~B3型)中的表达分别为30.0%和74.2%,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c-myc在非侵袭性胸腺瘤(Ⅰ期)与侵袭性胸腺瘤(Ⅱ~Ⅳ期)中的表达分别为33.3%和75.9%,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myc与胸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与胸腺瘤的恶性程度、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影响胸腺肿瘤切除与预后的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10例胸腺瘤行外科手术,其中单纯性胸腺瘤92例,胸腺类癌8例,胸腺癌10例。全组50.9%合并综合征,44.5%合并重症肌无力(以上皮型最多见),胸腺癌无一例合并重症肌无力。梭形细胞型多合并单纯红细胞再障,50%胸腺类癌合并异位ACTH综合征。胸腺瘤切除率与肿瘤大小以及周围侵犯有关。单纯胸腺瘤与胸腺类癌和胸腺癌切除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肿瘤外侵严重影响切除率。单纯胸腺瘤3、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82.7%、68.1%和40.0%。预后与病理分型和外侵有关,重症肌无力对预后影响不大,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仍是肿瘤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5.
Mo YX  Zheng L  Xie CM  Shen JX  Wu PH  Su XD 《癌症》2006,25(11):1389-1394
背景与目的:胸腺上皮肿瘤的生物学和大体形态学的特征多样化,本文旨在探讨根据1999年WHO组织学分型的各亚型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的CT征象。方法:对经病理检查证实的94例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患者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A型7例,AB型24例,B1型16例,B2型13例,B3型16例,C型18例。结果:在本组94例患者病灶中,A、AB型的长短径明显小于C型(P<0.05);所有A型肿瘤均表现为轮廓光滑,A→C型出现率逐渐下降,A、AB、B1型更常呈轮廓光滑(P<0.05),B3、C型更常呈轮廓不规则(P<0.05);A型瘤内的坏死灶较其他亚型少见(P<0.001);B2、B3、C型肿瘤较A、AB、B1型的瘤灶内更常见多发钙化灶(P<0.05);瘤灶均匀强化更常见于A、AB、B1、B2型(P<0.001);B3、C型瘤灶浸润纵隔脂肪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5)。结论:尽管各亚型肿瘤的CT征象存在一定的重叠,小肿瘤、轮廓光滑、类圆形、密度均匀(无钙化、坏死灶)、均匀强化高度提示A型肿瘤,大肿瘤、轮廓不规则、瘤内出现坏死灶、多发钙化、不均匀强化、浸润纵隔脂肪、浸润大血管等高度提示B3、C型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胃进展期癌在胃壁内生长方式对转移方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Ming氏分型将 180例胃癌分为膨胀型癌及浸润型癌 ;分析不同浸润深度的膨胀型癌及浸润型癌的转移方式 (血行、淋巴行及种植 ) ,比较其 5年生存率及预后。结果 :1)浸润至肌层及以内 4 7例 :膨胀型癌血行转移率明显比浸润型癌高 ,P <0 0 1;5年生存率比浸润型癌低 ,P <0 0 5 ;2 )浸润至浆膜及浆膜外 133例 :浸润型癌淋巴结转移率比膨胀型癌高 ,P <0 0 5 ;腹膜种植也明显比膨胀型癌高 ,P <0 0 1;5年生存率明显比膨胀型癌低 ,P <0 0 1。结论 :膨胀型癌易于血行转移 ;而浸润型癌容易淋巴结转移及腹膜种植 ;引起预后不良。胃癌 5年生存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浸润至肌层及以内的浸润型癌 ,膨胀型癌 ;浸润至浆膜层及浆膜外的膨胀型癌 ,浸润型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于纵隔和腹膜后的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原发于纵隔和腹膜后的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原发于纵隔,12例原发于腹膜后;精原细胞瘤13例,非精原细胞瘤24例。结果 原发于纵隔的精原细胞瘤、非精原细胞瘤和原发于腹膜后的精原细胞瘤、非精原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0%、34%、100%和67%;相应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4%、32%、100%和67%。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原发部位和国际预后评分均为有显著意义的预后因素。结论 原发于纵隔和腹膜后的生殖细胞肿瘤是1组有潜在治愈可能的疾病。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类型及国际预后评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患者与单纯胸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14年经病理证实的161例胸腺瘤伴或不伴重症肌无力患者(128例或33例)的临床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χ2检验或 Fisher′s 精确概率法检验差异。结果胸腺瘤伴或不伴重症肌无力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5.2、48.5 岁,肿瘤直径≤5 cm、≥5 cm分别占74.2%、75.8%,Masaoka分期Ⅰ+Ⅱ、Ⅲ+Ⅳ期占78.1%、51.1%;总体3年生存率分别为98.1%、81.8%(P=1.000),5年生存率分别为91.1%、42.9%(P=0.000)。全组完整切除(140例)与非完整切除(21例)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 97.2%与58.8%(P=0.000),5 年生存率分别为 92.7%与25.0%(P=0.000)。Masaoka 分期Ⅱ期患者中单纯完整切除(25例)与完整切除+术后放疗(25例)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95%与100%(P=1.000),5年生存率分别为86%与100%(P=0.467)。结论 较单纯胸腺瘤患者,伴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患者发病年龄更趋向年轻化,肿瘤直径明显偏小,Masaoka 分期较早。重症肌无力、完整手术切除是胸腺瘤患者积极的预后因素,Ⅱ期完整手术切除患者术后放疗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对胸腺瘤患者预后的影响至今尚不明确,本文旨在比较单纯胸腺瘤与合并肌无力胸腺瘤患者的手术预后。方法1992年至2012年中国胸腺协作组(Chinese Alliance for Research in hTymomas, ChART)数据库录入的18个胸外科中心诊断胸腺瘤并接受相关手术的患者分为合并重症肌无力组(合并组)和单纯胸腺瘤组(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共1,85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合并肌无力组及单纯胸腺瘤组分别421人和1429人,行胸腺全切的比例分别是91.2%和71.0%(P<0.05);肌无力组患者的WHO病理类型多分布于AB、B1和B2型,优于单纯胸腺瘤组(P<0.05);合并肌无力组的Masaoka分期较早(I和II期)的比例高于单纯胸腺瘤组。5年和10年的总体生存率在MG组和非MG组中分别为93%和88%;83%和81%(P=0.034);在Masaoka III、IVa和IVb期胸腺瘤患者中,合并肌无力患者的生存曲线高于单纯胸腺瘤患者(P=0.003)。在进展型胸腺瘤患者中,MG组和非MG组患者的Masaoka III、IVa、IVb的构成比相似,组织学结果中,MG组的AB/B1/B2/B3型的比例高于C型比例更高的非MG组(P<0.001)。整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MG、WHO分型、Masaoka分期、手术方式、化疗、放疗和临床切除状况均为预后的影响因素。而在多因素分析中,WHO分型、Masaoka分期和临床切除状况是独立的预后预测指标。结论虽然重症肌无力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但是在胸腺瘤患者中,合并MG的患者预后较优,尤其是Masaoka分期晚期的患者,可能与疾病的早期发现、病理类型分布相对较好、整体R0切除率较高以及复发率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类型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Chen J  Sang M  Chen Y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4):293-295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类型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对食管胸段鳞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1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发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3天。复发转移类型:淋巴性转移137例,血行性转移11例,混合型转移29例,吻合口复发8例。本组半年及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70.0%、47.1%、19.8%、12.2%和0%。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及不同治疗方案是影响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反映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提倡颈部吻合术,颈清扫术仅限于少数患者。放疗+化疗可能延长复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较有效的化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