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双功能抗体有2个抗原结合臂,一方面具有肿瘤相关抗原,另一方面具有和免疫效应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结合的能力,并能有效地使效应细胞靶向杀火肿瘤细胞的作用.本实验探讨抗CD3/抗CD19双功能抗体介导T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方法:利用非放射性荧光染料Calcein-AM进行抗体介导的体外特异性杀伤活性榆测,Ficoll-Hypaque法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流式细胞术从中分选T淋巴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首先以Raji细胞为靶细胞,按不同效靶比,不同抗体浓度分组,以PBS、抗CD3scFv+、抗CD3scFv抗体及非相关抗体抗CD3/抗PGP为对照,另设CD19-K562细胞为非相关靶细胞组,比较双功能抗体介导特异性体外杀伤活性.取上述杀伤实验效靶比25:1,抗体浓度500 ng/mL各组,ELISA法比较激活的T细胞分泌IL-2的量,Real-time PcR法检测T细胞因子IL-3、IFN-γ、TNF-α激活后的表达变化.结果:体外介导T细胞杀伤靶细胞Raji的效果比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激活T细胞分泌IL-2、IL-3、IFN-γ及TNF-α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双功能抗体抗CD3/抗CD19在体外介导T细胞对靶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2DL4(killer cell Ig-like receptor 2DL4,KIR2DL4)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NK)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从ALL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单个核细胞中KIR2DL4的表达差异;从单个核细胞中分选NK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56+标记的NK细胞比例,并分析NK细胞表面KIR2DL4与Molt-4细胞表面人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kocyte antigen G,HLA-G)的表达水平。分别以NK细胞、KIR2DL4阻断抗体作用的NK细胞、IgG1抗体作用的NK细胞作效应细胞,Molt-4细胞为靶细胞,在不同效靶比(5:1、10:1、20:1)下,利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  相似文献   

3.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没有抗原的刺激下,无需抗体和补体的参与,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直接杀伤瘤细胞。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必须在特异的抗体参与下,效应细胞才能对靶细胞起细胞毒作用,杀伤靶细胞。 NK和ADCC活性是重要的细胞免疫反应之一。对病毒感染、肿瘤、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诊治有着  相似文献   

4.
NK细胞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杀伤(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伤靶细胞,通常被视为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NK细胞主要通过诱导靶细胞凋亡、释放效应细胞因子、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作用等途径杀伤肿瘤细胞.现综述近年来NK细胞在以上效应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抗人卵巢癌/抗人CD3单链双特异性抗体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JZ  Zhang Z  Ma L  Yao XS  Zhou MQ  Wang XB  Wang XN 《癌症》2005,24(7):787-791
背景与目的目前,常规疗法已难以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已有实验数据及临床前试验结果表明,双特异性抗体能有效介导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抗人卵巢癌/抗人CD3单链双特异性抗体(BHL-I)的生物学活性,为其临床前试验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BHL-I介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bloodlymphocyte,PBL)与靶细胞SKOV3结合、MTT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s)增殖及PBL对靶细胞SKOV3杀伤效应,ELISA法检测杀伤过程中PBL分泌hIFN-γ、hTNF-α变化。结果BHL-I介导的花环形成率(15.7%)显著高于对照组(11.1%)(P<0.01);在抗原存在下,BHL-I显著促进PBMC增殖和PBL对靶细胞的杀伤(P<0.01),且杀伤率与花环形成率呈正相关(r=0.946);杀伤过程中上清液中hIFN-γ、hTNF-α显著增高(P<0.01)。结论BHL-I能介导PBL和SKOV3结合并活化PBL特异杀伤效应,杀伤可能与其hIFN-γ、hTNF-α表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NK细胞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然杀伤(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伤靶细胞,通常被视为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NK细胞主要通过诱导靶细胞凋亡、释放效应细胞冈子、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作用等途径杀伤肿瘤细胞。现综述近年来NK细胞在以上效应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以CNE_2细胞为免疫原,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获得3株杂交瘤细胞株。其相应分泌的A_3,B_5,A_5单克隆抗体均属小鼠IgG_1亚类。它们与CNE_2细胞呈阳性反应,与人ABO红细胞及混合淋巴细胞显示阴性反应;与9株不同来源的细胞系有交叉反应。其中A_3抗体的交叉较广(8/9)其次是A_5(6/9),B_5  相似文献   

8.
局部应用LAK细胞治疗恶性神经胶质瘤的效果一直令人失望。以抗靶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与抗CD3McAb结合组成的双特异性杂交抗体前处理外周血T细胞,能大大增强其体外抗靶癌细胞的杀伤活性。体外研究与动物模型实验均表明以该双特异性抗体行特异性定向治疗,不仅能增强效应T细胞的溶解潜力,而且也能诱发效应细胞与靶细胞的交叉连接;经双特异性抗体处理的LAK细胞识别和溶解靶细胞的效能优于未经处理者。作者报告应用双特异性抗体处理的LAK细胞对恶性神经胶质瘤行特异性定向治疗的初步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9.
作者研究了18例慢性B 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其中16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2例慢性淋巴肉瘤细胞性白血病(LSCL)]的新分离的恶性B 细胞被NK细胞裂解的敏感性。靶细胞为病人外周血经密度梯度沉降法分离、羰基铁吞噬吸附法除去单核细胞、再经AET-E 玫瑰花密度梯度离心法除去T 细胞,所得B 细胞经间接荧光法检测纯度在95%以上。效应细胞为正常人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及粘附法去除单核细胞后的淋巴样细胞。用~(51)Cr 释放法测定裂解效应。结果发现有14例病人的恶性B 细胞可被正常人NK 细胞裂解,效应细胞经干扰素作用后,裂解作用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Con A预刺激小鼠LAK细胞(Con A-LAK)的体外杀瘤活性,探讨膜TNF-α在其杀瘤效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Con A-LAK可杀伤NK敏感的YAC-1、TNF敏感的L929及H-2低/无表达的HCa-F等肿瘤靶细胞;其杀瘤作用主要是直接杀伤,而效应细胞表面配体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介导的非分泌途径起着重要的作用;Con A-LAK表达膜TNF-α,后者参与杀伤TNF敏感的肿瘤靶细胞,可能是介导MHC非限制性、抗原非特异性杀瘤效应的重要效应分子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观察抗CD3抗体联合IL-2诱导LAK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效应细胞的制备:本院实体瘤患者外周血PBLC,选用RPMI 1640、15%人 AB血清,分别经(1)IL-2 1000U/ml:(2)CD3抗体300μg/ml IL-2 1000U/ml诱导培养2周.免疫表型分析:采用DAKO公司荧光抗体CD3.CD4、CD8、CD56、CD25、CD45RO/CD8对培养2周的CD3LAK与LAK细胞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靶细胞抑制力:采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I Cat No.1465007(MTT),Raji、K562为靶细胞,LAK、CD3LAK为效应细胞,效靶比例为10、5、1:1.  相似文献   

12.
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特异性抗体能够同时识别肿瘤靶细胞和免疫效应细胞,因此兼有抗体特异性和介导效应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双重功能。可以用化学偶联,二次杂交瘤技术和基因工程方法得到双特异性抗体。双特异性抗体能将效应细胞聚集于肿瘤部位并激活效应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机理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因子释放,细胞毒性多肽和酶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Wara(1975)首次报道NPC患者血清中IgA抗体增高。Henle(1976)报道EB病毒(EBV)的IgA抗体是NPC患者的特征。Ho等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证明NPC组织含有较多IgA反应阳性的浆细胞,并认为NPC患者血清中VCA-IgA和EA-IgG抗体大部分来自鼻咽部;但NPC组织局部免疫球蛋白反应与预后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鼻咽癌 (NPC)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TdT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 (Tunel)和免疫组化S P法 ,分别检测 2 0例正常鼻咽粘膜组织及 73例NPC组织的细胞凋亡率和p16、bcl 2基因的表达。结果 正常鼻咽粘膜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NPC(P <0 .0 1) ,p16、bcl 2在NPC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 2 8.8% (2 1/73)、81.2 % (5 9/73) ,在正常粘膜的表达分别为 90 0 % (18/2 0 )、15 0 % (3/2 0 )。NPC中bcl 2表达与癌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 ,而p16则与凋亡率呈正相关 (P <0 .0 1)。NPC的 3年生存率资料表明 ,细胞凋亡率 >2 0、bcl 2表达阴性、p16表达阳性的患者预后较佳。结论 在NPC中 ,癌细胞凋亡明显受到抑制 ,其发生可能与bcl 2及p16基因调控障碍有关。NPC细胞凋亡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FcγRⅢa(CD16a)属于免疫球蛋白的超家族成员,为低亲和力的IgG受体,是一种表达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是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发挥作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结合位点。FcγRⅢa与人IgG1和IgG3的Fc段结合,诱导免疫效应细胞(主要是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杀伤靶细胞[1],也可直接介导NK细胞对肿瘤靶细胞的杀伤作用[2];还可促进IFN-γ、TN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影响细胞免疫功能发挥[3-4]。以ADCC为作用基础的单克隆抗体介导分子靶向治疗在恶性肿瘤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结合位点的FcγRⅢa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将FcγRⅢa在疾病中的作用、免疫治疗相关及近年来的研究方向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RNAi非特异效应的干扰素反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与目的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项针对转录后特异序列基因沉默的技术,可用于调控基因表达和研究基因功能.但该技术引发的非特异效应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干扰素反应为RNAi非特异效应的主要类型之一.本文拟探讨在RNA干扰实验中干扰素反应的检测.方法 在A549人肺癌细胞株中应用基因转染技术研究5个不同的FLJ20420 siRNA对FLJ20420基因沉默情况;应用real-time PCR和基因芯片技术相结合,分别检测经2个不同FLJ20420-siRNA干扰后A549细胞中干扰素激活基因(ISGs)表达谱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在A549细胞中,5个不同的FLJ20420-siRNA可不同程度地埘目的基因起到沉默作用,其中FLJ20420-siRNA-1和FLJ20420-siRNA-4两个的沉默效果最佳,分别为80%和90%;②应用real-time PCR检测与干扰素反应激活相关的16个主要标志性基因发现,A549-FLJ-siRNA-1细胞中有14个基因的表达明显上调;而A549-FLJ-siRNA-4细胞中仅有2个基因的表达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在A549-FLJ-siRNA-1细胞中发生了RNAi的非特异性效应;③基因芯片分析发现在A549-FLJ-siRNA-1细胞中有51个干扰素激活基因(ISGs)表达上调2倍以上(P<0.05),而在A549-FLJ-siRNA-4细胞中仅有6个干扰素激活基因(ISGs)表达上调2倍以上(P<0.05),从而证实了A549-FLJ-siRNA-1细胞中存在RNAi的非特异性效应干扰素反应.结论 在进行RNAi实验时,siRNA不仅能针对目的基因产生沉默效果,也可同时诱发干扰素反应.应用real-time PCR对于主要的干扰素激活基因(ISGs)的mRNA表达变化的检测将有助于发现RNAi非特异效应干扰素反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用葡聚糖为中介体制备抗胃癌单抗MGb_2与平阳霉素的结合物,经测算每克分子抗体可携带60~70克分子的药物。在结合物制备过程中抗体活性无明显丧失,结合物能与靶细胞特异结合。体外细胞毒试验证实,结合物对靶细胞(食管癌细胞ECA—109)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杀伤作用,优于游离平阳霉素及无关抗体结合物;对非靶细胞则毒性明显减弱。提示该免疫结合物可能会成为一种较好的抗体导向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文跃进  凌敏 《肿瘤》1993,13(5):221-223
本文作者研究了胸腺素(Thymosin,TH)对重组白细胞介素Ⅱ(rIL_2)诱生活化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的影响。试验采用正常人及肝癌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为效应前体细胞,以新鲜人体肝癌细胞为靶细胞,并与K_(562)红白血病细胞株做了比较。结果显示:经低剂量rIL_2(300U/ml)与TH联合活化的效应细胞,其杀肿瘤细胞活性明显高于等剂量rIL_2单用组(方差分析P<0.05),而与大剂量rIL_2(1000U/ml)单用组效应相近;胸腺素与rIL_2联合应用的增效强度不受植物血凝素(phasin,PHA)的影响,且在肝癌患者和正常人PBL之间及以新鲜人体肝癌细胞或K_(562)细胞株为靶细胞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这提示TH可增强rIL_2介导的LAK活性,且此增效作用具有广谱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肝癌(HCC)患者树突状细胞(DC)与肝癌细胞HepG2之融合细胞为来源制备exosome,检测其体外诱导同源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HepG2的免疫效应。方法:以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来源,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白细胞介素-4(rhlL-4)体外诱导培养DC;聚乙二醇融合DC与肝癌细胞HepG2,免疫磁珠分选DC-HepG2融合细胞,以纯化的融合细胞上清为来源,超滤及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exosome;透射电镜观察exosome形态,流式细胞术、ELISA等方法检测exo-some蛋白分子表达;以融合细胞来源的exosome直接刺激效应淋巴细胞,MTT法检测效应淋巴细胞对靶细胞HepG2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该效应淋巴细胞分泌IFN-γ水平。结果:DC-HepG2融合细胞可分泌ex-osome,该exosome同时含有DC的特征分子CD86(94.6%)和肝癌细胞HepG2的AFP抗原(40.7%),ELISA法亦证实exosome提取物中含有AFP蛋白;DC-HepG2来源的exosome活化的淋巴细胞(Exo-L)对靶细胞HepG2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单纯淋巴细胞组(L)(P<0.05),Exo-L组对HepG2的杀伤率亦显著高于对其他两种靶细胞(肝癌细胞SMMC7721、白血病细胞K562)的杀伤率(P<0.05)。靶细胞为HepG2时,Exo-L组IFN-γ分泌量明显高于L组(P<0.05)。结论:以肝癌患者DC与肝癌细胞HepG2之融合细胞为来源可制备获得exosome瘤苗,该瘤苗无须DC存在,可直接激活自体淋巴细胞,产生HepG2抗原特异CTL,显示了比传统制备的exosome更强的功能,有望成为HCC免疫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五种小鼠抗人大肠癌单克隆抗体:Ga_3,Aa_2,Hb_3,Cb_5,Cc-1对体外培养人大肠癌细胞株HRT-18的影响。在无补体及效应细胞存在的情况下Ca_3,Cc-1,Cb_5三种抗体能抑制靶细胞生长,呈剂量依赖型。Ca_3还可以抑制靶细胞在软琼脂中形成集落;并能使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发生一定改变。间接免疫荧光表明五种抗体均主要作用于细胞膜抗原,且表现出抗原表达的异质性。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电转移印迹(Western blot)结合免疫酶技术,Ga_3作用于HRT-18细胞上分子量20kd的蛋白质抗原。此外,Ga_3,Aa_2均能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人补体参与下,通过ADCC及CDC效应杀伤HRT-18细胞,而不损及正常人胚肺细胞。Hb_3则只能介导CDC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