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0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三丝爆豆 原料:土豆300克,洋葱、香菜各150克,花生米100克,精盐、味精、白糖、红油、料酒、白芝麻各少许.  相似文献   
2.
用干扰素α(IFN-α)联合体外长期骨髓液体培养(LTBMC)净化16例慢性期Ph~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骨髓,研究结果为:IFN-α1000IU/ml和2×10~6MNC/ml对LTBMC中CML和正常骨髓的非贴壁层细胞数无明显影响,对CML培养3周后和正常骨髓培养第2—3周的非贴壁层CFU-GM有抑制作用,对CML和正常骨髓在LTBMC中的基质细胞层形成均有一定影响。在有完整染色体资料的13例患者中,加IFN-α组培养4周后有8例Ph~ 染色体完全消失,2例Ph~ <50%,1例Ph~60%,2例无变化,而对照组中只有5例完全消失,3例Ph~ <50%,1例Ph~ 65%,4例无变化,而且加IFN-α组Ph染色体的消失或减少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周。结论:IFN-α1000U/ml与LTBMC联合对CML骨髓的净化有协同效应,两者联合可用于临床净化慢性期CML骨髓。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乙醛脱氢酶(ALDH)与CD34、CD133及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在脐带血中含量的差异.探讨ALDH作为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HSPC)检测指标的有用性。方法采集新鲜脐带血标本28份,用荧光底物法标记ALDH,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血中低侧向角高表达ALDH活性(SSC^loALDH^br)细胞、CD34^+和CD133^+含量,并进行CFU—GM的培养。结果脐带血SSC^loALDH^br细胞表达率在ALDH反应后直接上机检测组(ALDH组)及在ALDH反应后进一步标记抗体再检测组(ALDH+抗体组)分别为(O.32±0.16)%和(0.30±0.17)%,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血CD34^+表达率在抗体组和ALDH+抗体组分别为(0.40±0.26)%和(0.36±0.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血CD133^+表达率在抗体组和ALDH+抗体组分别为(0.18±0.16)%和(0.17±0.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血SSC^loALDH^br细胞表达率和CD34^+表达率、CD133^+表达率及CFU—GM产率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7、0.69和0.54.P均〈0.01)。结论ALDH反应后进一步标记抗体不影响脐带血SSC^loALDH^br细胞的检测结果,ALDH反应亦不影响进一步标记抗体的检测结果:脐带血SSC^loALDH^br细胞表达率和CD34^+表达率、CD133^+表达率及CFU—GM产率均呈正相关:ALDH活性检测可以作为检测脐带血HSPC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在HLA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发生率为10%~15%[1]。将供者异型红细胞含量控制在一定水平,避免受者输注ABO血型主侧不合的骨髓或外周血发生输血反应及溶血,是ABO血型不合异体干细胞移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用单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员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23例(糖尿病组),非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36例(非糖尿病组),两组均行骨髓干细胞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计数两组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4个月临床疗效评分(静息痛、冷感、无痛行走距离、组织缺损)。结果两组治疗后4个月静息痛、冷感、无痛行走距离、组织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两组治疗后疗效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糖尿病组动员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数量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动员后两组均升高且无显著差异。结论动员后自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疗效确切,机制可能与动员后单个核细胞含有更早期的内皮干祖细胞并能提供干祖细胞增殖必需的微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抗CD3/抗CD19微型双功能抗体介导人T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靶向杀伤活性。方法:利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PBL),流式细胞术从中分选T淋巴细胞,FACS检测T细胞表面标记CD25和CD69激活后的表达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A(Granzyme A)的释放,建立BALB/c裸鼠Raji细胞移植瘤模型,测定该双功能抗体介导的体内靶向杀伤活性。结果:激活的T细胞,双功能抗体组CD25和CD69的表达以及释放Perforin和Granzyme A的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对人白血病裸鼠移植瘤模型的生物治疗中,抗CD3/抗CD19微型双功能抗体能有效抑制白血病移植瘤的生长。结论:抗CD3/抗CD19微型双功能抗体在体外及动物肿瘤模型实验中能介导人T细胞有效杀伤白血病细胞,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HUMSC)向HepG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瘤的归巢及分化.方法:二步法体外诱导HUMSC向肝细胞分化,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时间点HUMSC中肝细胞特异性基因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及白蛋白(albumin,ALB)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Transwell实验观察HUMSC在HepG2肝癌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下的趋化现象;采用皮下-原位移植的方法建立BALB/c裸鼠的HepG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瘤模型,利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将HUMSC标记CMV或AFP启动子驱动的fLuc,制备成MSC.CMVLuc或MSC.AFPLuc,并将其注射入荷瘤肝组织,IVIS成像系统观察MSC.CMVLuc向肿瘤部位的迁移归巢及MSC.AF-PLuc在肝癌微环境中向肝细胞分化.结果:HUMSC在体外诱导培养过程中出现细胞形态学变化证明其向肝细胞分化,同时诱导培养后AFP、ALB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HUMSC向HepG2肝癌细胞的趋化呈瘤细胞密度依赖性(P <0.01);MSC.CMVLuc注射后2d迁移并聚集于肝脏,注射后5d肝脏内发光信号进一步增强;MSC.AFPLuc肝内注射后24h已向肝细胞分化,注射第7天AFP启动子活性最强,注射第9天活性消失.结论:在小鼠体内外证明了HUMSC具有向肝脏归巢及分化的能力,为今后MSC应用于肝癌基因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Graves病白细胞减少易感性与HLA-DRB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汉族Graves病(GD)白细胞减少易感性与HLA-DRB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45例GD白细胞减少患者、50例GD白细胞正常患者和90名正常对照的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在不考虑白细胞变化的情况下,GD患者DRB1*08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R=2.62),DRB1*07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RR=0.24).(2)GD白细胞减少组DRB1*08(P<0.01,RR=4.17)和DRB1*15(P<0.05,RR=1.69)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DRB1*07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RR=0.13).(3)GD白细胞减少组DRB1*08基因频率(P<0.01)和DRB1*15基因频率(P<0.05)均明显高于白细胞正常组,DRB1*09(P<0.05)基因频率明显低于白细胞正常组.结论天津地区汉族GD白细胞减少易感性与HLA-DRB1*08,HLA-DRB1*15基因频率增加有关;GD的保护性与HLA-DRB1*07基因频率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ABO血型不合的干细胞移植患者输血方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ABO血弄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输血状况及血液成分选择进行探讨。方法: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进行ABO血型鉴定,并对28例ABO血型不合患者的临床输血种类、输血量、红细胞血型转变时间及造血干细胞植活时间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15例ABO主侧不合的干细胞移植者,血型转变时间明显延长(P〈0.01),输注红细胞的量明显高于ABO相合才(P〈0.05)。13例ABO次侧不合者输注红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双功能抗体有2个抗原结合臂,一方面具有肿瘤相关抗原,另一方面具有和免疫效应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结合的能力,并能有效地使效应细胞靶向杀火肿瘤细胞的作用.本实验探讨抗CD3/抗CD19双功能抗体介导T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方法:利用非放射性荧光染料Calcein-AM进行抗体介导的体外特异性杀伤活性榆测,Ficoll-Hypaque法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流式细胞术从中分选T淋巴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首先以Raji细胞为靶细胞,按不同效靶比,不同抗体浓度分组,以PBS、抗CD3scFv+、抗CD3scFv抗体及非相关抗体抗CD3/抗PGP为对照,另设CD19-K562细胞为非相关靶细胞组,比较双功能抗体介导特异性体外杀伤活性.取上述杀伤实验效靶比25:1,抗体浓度500 ng/mL各组,ELISA法比较激活的T细胞分泌IL-2的量,Real-time PcR法检测T细胞因子IL-3、IFN-γ、TNF-α激活后的表达变化.结果:体外介导T细胞杀伤靶细胞Raji的效果比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激活T细胞分泌IL-2、IL-3、IFN-γ及TNF-α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双功能抗体抗CD3/抗CD19在体外介导T细胞对靶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