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西红花酸对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大鼠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和受体(RAGE)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链脲佐菌素诱导DM大鼠模型,并将DM大鼠随机分为DM模型组和西红花酸治疗组(50 mg.kg-1.d-1),另设正常组,给药21 d后,血糖仪测定大鼠空腹血糖;试剂盒分别测定AGEs中间产物即血清果糖胺(FMN)和糖化血红蛋白(GHb)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床AGEs的水平;病理切片观察肠系膜动脉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RAGE蛋白在肠系膜动脉中的表达。结果:西红花酸治疗后,对DM大鼠血糖值无明显影响;但FMN和GHb水平与模型组比明显下降;AGEs在主动脉和肠系膜血管床中沉积减少;肠系膜动脉血管损伤减轻;RAGE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结论:西红花酸可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化反应,减少AGEs及其中间产物的形成,下调RAGE蛋白表达,保护DM大鼠血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及其受体(RAGE)介导的糖酵解过程,研究梓醇对KK-Ay自发性糖尿病小鼠睾丸病变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高脂饲料喂养的KK-Ay自发性糖尿病小鼠作为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梓醇组(100mg/kg)、氨基胍组(AGEs抑制剂,100 mg/kg)和FPS-ZM1组(RAGE抑制剂,1 mg/kg),并将同期饲养的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组,每组6只。梓醇组和氨基胍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FPS-ZM1组小鼠以1 mL/g腹腔注射相应药物,连续8周。末次给药后,检测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和24 h摄食量、饮水量、尿量以及睾丸脏器系数、精子活力;观察小鼠睾丸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检测小鼠睾丸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和糖代谢产物水平,并进行通路的富集分析;检测小鼠血清和睾丸组织中AGEs水平,睾丸组织中RAGE、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以及糖酵解关键限速酶[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体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及其受体(RAGE)水平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24只22周龄SHR随机分为高血压对照组(HC组)和替米沙坦组(T组)各12只,同龄13只威斯塔京都大鼠作为自然对照组(NC组).T组予替米沙坦6 mg/(kg·d)灌胃,每2周测定各组大鼠血压.干预16周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GEs水平,检测腹主动脉组织RAGE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HC、T组收缩压明显升高(P〈0.01);与HC组相比,T组收缩压明显降低(P〈0.01).与NC组相比,HC组 NO值明显降低(P〈0.05)、SOD值明显降低(P〈0.01)、AGEs值明显增高(P〈0.01)、RAGE mRNA水平明显增高(P〈0.01);与HC组相比,T组 NO值、SOD值明显升高(P〈0.05),AGEs值明显降低(P〈0.01)、RAGE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能通过氧化应激途径降低SHR 体内AGEs及RAGE mRNA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DM)模型组、DM+葛根素低剂量组(Pue1组)、DM+葛根素高剂量组(Pue2组)。给药后4周,行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荧光法检测视网膜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含量、Real-time PCR法、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视网膜组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结果 DM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厚度明显变薄,Pue2组较DM组有所好转。DM大鼠视网膜中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ue1、Pue2组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DM大鼠视网膜内AGE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高剂量葛根素能抑制AGEs形成(P<0.05)。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M大鼠视网膜中RAGE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剂量葛根素可使之下调(P<0.05)。结论葛根素可抑制DM大鼠视网膜AGEs形成及RAGE的表达,抑制视网膜VEGF的表达,起到保护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槲皮素脂质体 (LQ) 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糖基化终产物 (AGEs) 及其受体 (RAGE) 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旋转蒸发法制备槲皮素脂质体, 高糖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 建立 2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并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 (DM 组), 槲皮素脂质体低 (LQ-L)、 中 (LQ-M)、 高 (LQ-H) 剂量组, 氨基胍 (AG) 对照组(AG 组), 另设正常组 (N 组)。灌胃治疗 8 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糖、 体质量、 肾脏肥大指数 (KI)、 血尿素氮 (BUN)、 血肌酐 (Scr), ELISA 法测血清 AGEs 表达和 24 h 尿微量白蛋白, PAS 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 免疫组化测肾组织 AGEs 表达, RT-PCR 检测肾皮质 RAGE mRNA 表达水平。结果 与 N 组比较, DM 组大鼠血糖、 KI、 BUN、 Scr、 血清 AGEs 和 24 h 尿微量白蛋白显著升高, 体质量明显降低; 肾小球体积萎缩, 基底膜增厚; 肾组织 AGEs 和 RAGE mRNA 表达增高 (均 P < 0.05)。与 DM 组比较, LQ 各剂量组大鼠血糖、 KI、 BUN、 Scr、 血清 AGEs 和 24 h 尿微量白蛋白均降低, 体质量增加; 病理改变明显减轻; 肾组织 AGEs 和 RAGE mRNA 表达降低, 以中剂量组作用更明显 (均 P < 0.05)。结论 LQ 可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 从而减少肾组织 AGEs 生成及 RAGE mRNA 表达水平, 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AGE-RAGE系统与糖尿病足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足综合征(DFS)是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形成参与DFS的发生、发展,AGEs与AGEs受体(RAGE)相互作用,并通过一系列分子机制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和外周血管病变。因此,抑制AGEs形成或阻断AGEs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可以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本文就AGEs形成、AGE-RAGE系统在DFS中的作用和DFS的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在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种植体骨整合过程中的变化及表达。方法 45只3个月龄SD健康雄性大鼠,将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25只和正常对照组20只。首先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DM组和DM种植组,每组10只。将20只正常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正常种植组,每组10只。分别于正常种植组和DM种植组的胫骨近骺端植入纯钛种植体,植入10周后于下腔静脉采血,保存所采集标本,用RF-5301PC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中AGEs含量的变化。硬组织标本采用不带种植体脱钙切片,以正常组为对照,HE染色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种植体周围RAGE的表达。结果 10周后,DM种植组和DM组与正常对照组和正常种植组相比,血清中AGEs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种植组和DM种植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RAGE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种植组与DM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体骨组织愈合过程中AGEs和RAGE相互作用是影响2型糖尿病种植体骨结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实验组海马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变化,探讨依达拉奉(MCI-186)在缓解阿尔茨海默病(AD)症状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月龄,体重200~250g的Wistar雄性大鼠60只,分为正常组(不给予任何处置)、假手术组(只钻颅不给予Aβ25~35注射)、痴呆组(钻颅注射Aβ25~35)、小剂量MCI-186治疗组(3mg/kg.d)和大剂量MCI-186治疗组(6mg/kg.d),每组12只。痴呆模型建立7d后开始侧脑室给予上述两种剂量的MCI-186,连续14d。利用ELISA法检测海马AGEs的变化情况。结果:假手术组AGEs的量相对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痴呆组AGEs的量相对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P〈0.01);MCI-186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中AGEs的量相对于痴呆组均显著下降(P〈0.05),MCI-186大剂量组AGEs相对于小剂量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诱导大鼠产生痴呆症状后,海马组织中AGEs的量相对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经MCI-186治疗后,显著下降,且大剂量MCI-186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小剂量MCI-186组。本实验说明MCI-186很可能通过清除.OH减少AGEs的积累,从而达到保护神经细胞,延缓AD进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穿心莲内酯调节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8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DPN组(生理盐水)、穿心莲内酯低剂量组(0.833 mg/kg)、穿心莲内酯高剂量组(3.332 mg/kg)、硫辛酸组(阳性对照,0.1 g/kg)、重组大鼠HMGB1蛋白(rHMGB1,8μg/kg)组、穿心莲内酯高剂量+rHMGB1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式构建DPN模型。造模成功24 h后,进行给药处理,每天1次,持续8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变化;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HMGB1、RAGE蛋白表达水平和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PN组大鼠坐骨神经病理损伤严重,空腹血糖、热痛阈值、MDA含量及HMGB1、RAGE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味五味消毒饮提取物对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大鼠牙周炎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扎线法结合注射链尿佐菌素(STZ50rag&g)诱导Wistar大鼠以建立DM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实验分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氨基胍(AG)阳性对照组(100mg瓜g)、提取物小剂量组(20g生药/kg)和大剂量组(40g生药/kg),每组10只大鼠。连续灌胃给药6周,用血糖仪测定空腹血糖值,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6及超氧阴离子水平;用x线检查大鼠左上颌牙槽骨,并用HE病理切片法检测牙槽骨组织的变化。结果:用提取物治疗6周,对DM大鼠血糖值影响较小,但TNF—α,IL-6及超氧阴离子水平较模型组比明显下降(P〈0.01);牙槽骨高度较模型组有一定升高(P〈0.01),经HE染色显示治疗组牙周膜纤维紊乱、骨凹陷情况和牙周膜炎症有所改善。结论:加味五味消毒饮提取物对DM性牙周炎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葛根素 (Puerarin ,Pue)对糖尿病 (DM)大鼠主动脉糖基化终产物 (AGEs)的形成及其受体 (RAGE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STZ诱导DM大鼠模型 ,并将DM大鼠随机分为DM对照组 (DM)、不同剂量葛根素治疗组 (0 5、0 2 5、0 1 2 5g·kg-1 ,ig )和氨基胍治疗组 (0 1g·kg-1 ,ig) ,另设一正常对照组 ,给药 1 2wk后 ,分别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 ,NBT法测定血清果糖胺的含量 ,采用荧光法、RT PCR方法分别对主动脉AGEs的沉积及RAGE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Pue治疗后DM大鼠血糖、血清果糖胺含量明显降低 ,主动脉AGEs的形成量也明显低于DM模型组 (P <0 0 1 ) ,其治疗作用与氨基胍 (AG)相当 ;RAGE主要在内皮细胞表达 ,其表达量与AGEs的沉积量呈明显正相关 ,而葛根素也可明显下调RAGEmRNA在DM大鼠主动脉中的表达 (P<0 0 1 )。结论 葛根素可通过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血清果糖胺的含量 ,减少主动脉AGEs的沉积 ,下调主动脉中RAGEmRNA的表达 ,即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主动脉非酶糖化的形成来防治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糖化终产物受体(RAGE)mRNA逆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组(D组),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DP组),用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后,DP组每天给予葛根素腹腔注射100mg/(kg·d),C组、D组每天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隔2周称体质量、测量血糖一次。8周后麻醉取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心肌酶(CK-MB),并取心肌组织行半定量RT-PCR检测RAGE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成模8周时糖尿病大鼠与正常组相比体质量、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P组与D组间的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组、D组和C组各组间RAGE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P组与D组相比血清CK-MB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RAGE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葛根素能下调糖尿病大鼠心肌RAGE在mRNA水平的表达,降低糖尿病大鼠CK-MB水平,减轻对心肌细胞的损害,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姚燕琴  师社会 《中国药师》2012,15(9):1299-130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高脂饲料喂养加链脲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其分为阿司匹林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非糖尿病大鼠)。分别以20,80 mg.kg-1.d-1阿司匹林水溶液及生理盐水灌胃,14 d后测定小鼠空腹血糖、糖耐量、胰岛素释放。结果:大剂量阿司匹林能明显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P<0.01),降糖率36.78﹪;能改善糖耐量(P<0.01),提高血清胰岛素含量(P<0.01)。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可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促进胰岛素释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损害防护作用的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将39只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诱导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胰岛素治疗组、罗格列酮治疗组、未治疗组(每组13只),并以13只正常大鼠作对照。于第16周末抽取各组大鼠心脏血测定TNF-α、IL-6、C-反应蛋白、SOD、P物质水平,并处死取股二头肌进行病理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骼肌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含量的变化。结果未治疗组血清IL-6、TNF-α、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胰岛素组和罗格列酮组则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未治疗组血清SOD、SP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胰岛素组和罗格列酮组的SOD和P物质二者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1,P<0.05)。组织学观察:糖尿病组骨骼肌普遍萎缩,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缩小;部分肌纤维变性,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胰岛素组和罗格列酮组骨骼肌有部分轻度萎缩,间质轻度水肿,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GEs蛋白、PPAR-γ蛋白均呈棕黄色颗粒状,弥漫或斑片状沉积于骨骼肌细胞胞浆中;在糖尿病组AGEs最高,PPAR-γ最低。结论糖尿病大鼠受损的骨骼肌中有AGEs蓄积和血清炎症因子增高,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损害具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酶糖化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以及非酶糖化抑制剂氨基胍和具有非酶糖化抑制作用的牛蒡干预治疗对DN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氨基胍(100mg·kg-1·d-1)治疗组(氨基胍组)、糖尿病牛蒡(150mg·kg-1·d-1)治疗组(牛蒡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3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16周后,处死大鼠,分离肾脏,测定组织非酶糖化,取部分肾脏皮质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治疗16周结束时,糖尿病各组大鼠体质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各组间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氨基胍组和牛蒡组血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大鼠肾组织肾皮质糖化终产物(AGEs)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氨基胍组和牛蒡组AGEs含量低于糖尿病组(P<0.01),氨基胍组和牛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见糖尿病组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氨基胍组和牛蒡组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改变明显减轻。糖尿病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域扩大。结论非酶糖化抑制剂氨基胍、牛蒡通过抑制非酶糖化、抑制细胞凋亡,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结构与功能,延缓DN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香椿乙醇提取物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四氧嘧啶用0.9%NS配成0.02g.mL-1溶液,按200mg·kg-1腹腔注射小鼠,5d后测血糖,空腹血糖>10.00mmol.L-1为高血糖模型小鼠。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0.9%NS)、二甲双胍(70mg·kg-1)和香椿乙醇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0.5g·kg-1);另设正常组(蒸馏水),5组均每天灌胃1次,连续7d,末次给药后禁食24h,空腹眼眶静脉取血,测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香椿乙醇提取物高、低剂量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结论:香椿乙醇提取物对四氧嘧啶所致的高血糖模型小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肝素酶的表达,探讨其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n=10)、糖尿病组(DM,n=12)和吡格列酮组(DP,n=12)。链脲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第6周,测定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GH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24h尿蛋白(24hUP)、尿足细胞(UPC)排泄水平。RT-PCR检测肾小球肝素酶mRNA的表达,肾小球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肝素酶的表达分布。结果:与DM组相比,DP组BG、GHb、BUN、Scr水平显著降低(P〈0.01);24hUP、UPC排泄量亦明显减少(P〈0.05);肝素酶mRNA的表达及平均吸光度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抑制肝素酶的表达,减轻蛋白尿,对糖尿病肾脏病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