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角征--周围型肺癌中一个容易忽视的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出一种在周围型肺癌中常易被忽视的CT征象--三角征.探讨它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100例,分析该征的CT表现及出现频率,并与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其他CT征象作了比较.结果 100例周围肺癌中三角征的出现率高达84%,与其他征象的出现率之间有显著差异,且与肿瘤的大小呈正比关系.结论三角征是周围型肺癌中的一个最常见征象,在诊断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周围型小肺癌于螺旋CT薄层扫描的表现。方法5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均经CT薄层(2~3mm)扫描,分析了其CT征象。结果周围型小肺癌的主要CT征象有:分叶征见于46例(92%),边缘毛刺征38例(76%),空泡征28例(56%),胸膜凹陷征39例(78%),以及血管集束征35例(70%)。结论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CT征象起着重要作用,螺旋CT薄层扫描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上述诸征象,因而能够提高小肺癌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片与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周围型肺癌患者共35例,上述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本组所选患者分别进行胸部X线检查和CT检查,分析两种检查下征象显示情况。结果 CT检查下周围型肺癌患者厚壁孔洞显现率为54.2%、胸膜凹陷征显现率为48.5%、空泡征与支气管象征显现率为22.8%、血管凝聚征显现率为48.5%、肺门与纵膈淋巴结肿大征象显现率为7.4%,分别显著高于X线检查下的显效率(厚壁孔洞显现率为8.5%、胸膜凹陷征显现率为11.4%、空泡征与支气管象征显现率为2.8%、血管凝聚征显现率为11.4%、肺门与纵膈淋巴结肿大征象显现率为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中诊断价值高于X线检查,但CT检查医疗成本高;而X线检查简单经济,可用于周围型肺癌的初步诊断,两种诊断方法和结合起来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搜集20例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完整CT资料,进行CT征象分析。结果:20例周围型小肺癌的主要CT表现:分叶征16例,毛刺征17例,胸膜凹陷征10例,血管聚集征4例,空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7例,空洞1例,磨玻璃密度改变2例,肿瘤胸膜侧模糊小片影2例,13例增强扫描中,CT强化差值>20Hu。结论:当肺内出现边缘分叶、毛刺、胸膜凹陷等征象时,均高度提示肺癌可能,肿瘤胸膜侧模糊小片影、磨玻璃密度影对肺癌的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胸部正侧位片,及普通CT薄层扫描图象研究小肺癌的影像学征象。材料与方法:对30例病理证实的肺癌进行X线及CF征象分析。结果: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CT征象有:毛刺征10例、空泡征13例,癌周有尖角及胸膜凹陷征9例,密度不均、边缘较模糊10例,空洞2例、条索影9例。结论: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上各种不同组织类型的小肺癌具有的X线、CT征象也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320排CT不同三维重组方法诊断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1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结节直径均不超过3cm,比较薄层横断图像与不同三维重组图像(包括MPR、VR、MIP)对小肺癌基本征象的显示率。结果与横断图像比较,三维重组图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空泡征或含气支气管征、细支气管阻塞或截断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68%、44%、90%、63%)有明显提高(P〈0.05),对分叶征和边缘毛糙征的显示率(97%、93%)无明显提高(P〉0.05)。结论320排CT同三维重组方法能充分显示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的形态学特征.为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煤工尘肺(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CWP)合并周围型肺癌和尘肺进行性大块纤维化(progressive massive fibrosis,PMF)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分叶征和伪足征在CWP合并肿块病变CT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种病变CT影像学的表现特点。23例CWP合并周围型肺癌的患者(23个周围型肺癌病灶),均由病理证实,诊断明确;16例PMF患者(28个PMF病灶),均由CWP诊断机构确定诊断。对出现分叶征及伪足征的两种病变分别计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74%(17/23)的CWP合并周围型肺癌肿块出现分叶征;29%(8/28)的PMF病灶出现分叶征。82%(23/28)的PMF肿块出现与之边缘相连的索条影;71%(20/28)边缘局限外凸;54%(15/28)可见典型伪足征;肺癌病灶中有4个出现索条影(17%),但未见典型伪足征。分叶征、伪足征对于鉴别尘肺合并周围型肺癌与尘性PM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叶征是CWP合并周围型肺癌的典型征象,伪足征是PMF的典型征象。分叶征和伪足征对CWP合并周围型肺癌和尘肺进行性大块纤维化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对早期周围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20例早期小肺癌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后对病变区域再次进行薄层扫描,16例进行了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薄层CT扫描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CT扫描,空泡征(6/3)、小结节堆积征(7/4)、支气管充气征(4/1)、分叶征(8/4)、毛刺征(15/8)、胸膜凹陷征(7/3)。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及诊断、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早期肺癌动态进展的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肺癌动态进展的低剂量CT征象及特点。材料与方法:通过某企事业单位职工的肺部低剂量CT扫描普查,对发现的肺内结节进行追踪观察。对17例确诊早期肺癌不同时期的低剂量CT征象进行分析,寻找早期肺癌的生长规律和具有诊断价值的新征象。结果:17例中,初次扫描时典型的CT诊断征象显示率明显偏低。其中,分叶征6例,血管集束征7例,胸膜凹陷征4例,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3例,毛刺征1例。在结节的生长过程中,结节周围模糊征12例。结论:“结节周围模糊征”是早期肺癌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的MSCT征象,探讨癌组织内COX -2、MVD表达与MSCT征象的相关性,尝试从CT的角度推测判断周围型肺癌某些恶性生物学行为.材料与方法:对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病例的CT征象及癌组织内COX -2及MVD表达进行分析,另取10例距肿瘤组织5cm以上的正常肺组织作为病理对照组.结果:本组30例肺癌组织中COX -2及MVD表达均高于正常肺组织,COX -2的表达在瘤体大小及分叶征、空泡征组间有差异,而与癌组织的病理类型、胸膜凹陷征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MVD表达仅与胸膜凹陷征相关,而与其他影像特征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OX -2及MVD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中,且其表达率与肺癌影像学征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磨玻璃晕征环绕的周围型肺癌的CT特征及病理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表现为磨玻璃晕征环绕的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及诊断正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均有环形磨玻璃密度影环绕中心实性结节.另选取临床综合诊断或病理证实的具有晕征的炎性结节病变患者44例作为对照,其中球形肺炎21例,结核球15例,真菌病8例.所有患者均有详细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观察晕征及中心实性结节的影像特点,对肺癌及炎性结节各影像表现的发生率行χ2检验.肺癌患者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10例周围型肺癌,磨玻璃影与肿瘤实性结节交界面、肺野交界面均境界清楚(100%).炎性结节磨玻璃影与实性结节交界面清楚者仅11例(25.00%),交界不清楚者33例(75.00%);炎性结节磨玻璃影与肺野交界面均不清楚(100%).10例周围型肺癌病灶中心实性结节边缘出现分叶征3例,毛刺征7例,胸膜凹陷征4例,恶性征象的发生率为100%;炎性结节病灶中心实性结节边缘无一出现上述征象.10例肺癌结节与21例球形肺炎均明显强化;结核球仅3例出现包膜强化,真菌病1例少许强化,与肺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磨玻璃晕征环绕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综合分析磨玻璃影及中心实性结节的边缘及内部结构的影像表现,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围型肺癌的支气管血管集束征—CT病理表现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的支气管血管集束征CT表现,并结合病理改变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0例型肺癌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CT表现和病理基础,依据数目和程度将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CT表现分为0-Ⅲ度,并对该征象在肺癌瘤体上的方位进行计数分析。结合各度支气管血管集束征与肺癌的大小,手术病理分期,病理改变的关系分析此征的形成机制和判断预后的价值。结果:(1)小于或等于10mm周围型小肺癌的绝大多数支气管血管集束征为0度,11mm以上周围肺癌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程度加重,但是11-20mm和21mm以上组两组肺癌之间无明显差别。(2)随着肺癌病理分期的提高,重度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比较亦升高。(3)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在肺癌瘤体的4个象限上均可出现,支气管气相以肺门区和外围区为多。结论:(1)肺癌瘤体内纤维化灶和肿瘤增殖破坏致使肺结构的塌陷皱缩是形成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基本原因。(2)血管集束征并非肺癌的供血血管和肿瘤血管,(3)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程度间接预示肺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Fas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用CT征象反映肺癌分子生物学变化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周围型肺癌31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Fas蛋白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应关系。结果:周围型肺癌的大小、坏死、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与Fas异常表达关系密切,而胸膜凹陷征、小泡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与Fas表达关系不密切。结论:周围型肺癌中肿瘤的直径>3cm及出现坏死、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提示肺癌恶性度高,易转移,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 MPR重建与Lung Care软件结节分析对周围型小肺癌边缘征象的诊断价值并进行比较。方法对56例周围型小肺癌(其中腺癌23例,鳞癌16例,细支气管肺泡癌9例,转移癌8例)患者均行MSCT全肺容积扫描,再经MPR重建及进行Lung Care软件分析结节边缘征象。结果MSCT及Lung Care软件结节分析与MPR重建可对周围型肺癌边缘改变做出分析,二者比较在显示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胸膜侧肺部病变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 MPR重建与Lung Care软件结节分析对周围性肺癌边缘征象显示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定性诊断可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央型肺癌树芽征的出现率、形成机制及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接受胸部64层螺旋CT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304例,分析树芽征的出现率、伴随征象、出现范围及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对出现树芽征的病例采用MPR及 MIP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304例中央型肺癌中树芽征的出现率为17.76%(54/304),其伴随征象为肺门区不规则结节或肿块影伴以远支气管阻塞性扩张及黏液栓塞,树芽征出现范围与阻塞支气管所属的肺叶肺段相一致,MPR及MIP示树芽征均位于阻塞肺组织次级肺小叶中央,且与阻塞支气管相连;54例伴树芽征的中央型肺癌中,鳞癌36例(36/54,66.67%),腺癌6例(6/54,11.11%),腺鳞癌6例(6/54,11.11%),小细胞肺癌6例(6/54,11.11%);54例中因树芽征误诊为结核18例,误诊率33.33%(18/54)。结论 树芽征可出现于中央型肺癌引起的阻塞性改变中,其形成机制可能系近端支气管狭窄程度加重继发远端细支气管阻塞性扩张及黏液栓塞;中央型肺癌树芽征的出现率与病理类型的关系还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6.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MMP-2和VEGF表达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MMP-2和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运用SP免疫组化法对47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进行MMP-2、VEGF表达的检测,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 MMP-2和VEGF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毛刺征、空泡征无关.结论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中,瘤体直径>3 cm、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提示肿瘤的恶性度高.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对血管集束征显示及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血管集束征的显示及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周围型肺癌和18例其他孤立肺结节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然后按层厚1.25mm重组,并按血管走行方向作多平面重组,重点观察肿块外周血管集束征的CT表现。结果:血管集束征在周围型肺癌的出现率为94.8((55/58)比其他孤立肺结节50%(9/18)高。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后薄层重组结合多平面重组能良好地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肺癌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与肺结核的有价值CT征象。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肺癌及32例肺结核患者的多样化CT征象,肺癌为病例组,肺结核为对照组,提取有价值征象进行比较并归纳总结。 结果 肺癌组有腺癌46例、鳞癌8例、小细胞癌4例,主要征象分别是:分叶49(84.5%)例,毛刺39(67.2%)例,胸膜凹陷20(34.4%)例,晕征13(22.4%)例;肺结核组主要征象分别是:胸膜反应26(81.25%)例,卫星灶22(68.75%)例,钙化22(68.75%)例,毛刺26(81.25%)例。肺癌与肺结核组CT征象比较中,分叶、晕征、胸膜凹陷、钙化、卫星灶、胸膜反应等征象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CT征象诊断准确度的比较中,肺癌分叶的诊断指数>150%,肺结核钙化、卫星灶、胸膜反应的诊断指数均>150%。 结论 周围型肺癌与肺结核的鉴别诊断中,分叶、胸膜凹陷、晕征、钙化、卫星灶、胸膜反应等CT征象对于肺癌与肺结核的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样肺结核的CT征象,评价CT在肿瘤样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以期能提高临床诊断肿瘤样不典型肺结核的准确率。方法:选取笔者医院收治的肿瘤样肺结核及周围型肺癌患者各4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多排螺旋CT扫描,所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总结其CT征象,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发生部位与CT征象等的区别。结果:周围型肺癌和肿瘤样肺结核在病灶分布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样肺结核相对多见于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边缘清楚、胸膜增厚的CT征象,少于见于边缘毛糙、强化>20HU、不均匀强化的CT征象,与周围型肺癌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样肺结核与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具有较多重叠,容易导致误诊,CT显示二者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实验室、随访或穿刺活检,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局灶性炎症样周围小肺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局灶性炎症样周围型小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内容包括在2 mm薄层肺窗图上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毛刺征、细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结果 35例病变直径均小于2 cm,35例均形态不规则、密度浅淡,细短毛刺征23例,僵硬细支气管充气征30例,空泡征29例,血管集束征31例,胸膜凹陷征23例。结论局灶性炎症样周围型小肺癌具有边缘欠规整,有小空泡、细短毛刺、僵硬的细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等多层螺旋CT征象,这些征象有助于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