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大田 《规划师》2009,25(9):65-68
在大型住区的开发建设中,营造出空间的场所感和居住环境的归属感才能有效促进高质量的社区环境氛围的形成.南宁某住区的规划设计以贯穿整体、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体系营造社区的场所感,以尺度宜人.层次多变的围合院落构筑家园的归属感,为居住者提供丰富、美好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2.
场所是有意义的空间,而人的行为赋予了空间意义,这种意义即是场所精神。遗址本身是有意义的存在,所以遗址展示空间从设计之初就是一个完整的场所。文章通过与环境融合、创造归属感以及停留节点三个层面论述了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塑造遗址展示空间的场所感。  相似文献   

3.
王云鹏 《城市住宅》2021,28(5):113-115
饮食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形成一种文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移动端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隐藏在市井之中的口碑小店以其高人气被发现、推广且日趋火爆.以互联网认可度较高的哈尔滨住区内口碑小店为研究对象,从饮食文化视角分析口碑小店特点及其对营造住区场所感的作用,并探究在住区规划设计的空间营造中有效利用这些因素增强住区场所感和归属感的方法,进而为住区空间营造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进行介绍与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在设计中,尊重地形特征与项目功能特征,因势利导,创造出有当地场所感的校园空间  相似文献   

5.
刘兴  张芳 《华中建筑》2009,27(6):73-75
该文以郑州大学东西轴线上的广场系列为例,分析校园广场的要素构成、秩序关系,讨论广场空间的场所感(舒适度与使用率)、层次性(丰富性与景观美感)等问题,为初学者在设计分析阶段做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工业科研试验园区项目的分析,研究从发现初始方案的问题,到探索解决的方法,直至产生新的布局模式的全过程,初步探讨功能与空间形式的重构。工业建筑在满足功能定量需求的同时,也应探索其容纳多种生产生活模式、行为模式的可能性,对其空间形式加以整合与重构,创造具有归属感、场所感、充满活力的、独特的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湖南工业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出现的问题,提出校园环境活力提升策略。采用认知地图法、文献资料调查法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校园各意象要素的现状、意象要素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校园环境活力提升策略,使校园环境空间适宜性和多样性得到改善和提高,使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较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更有效地激发出校园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适宜的校园公共空间可以组织良好的公共生活,从而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提高其凝聚力,并使师生们获得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对北方工业大学毓秀园景观空间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人性化的校园公共空间的营造必须以满足学生情感需求为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刘珏 《江苏建筑》2007,(5):1-2,13
通过对"场所感"设计理念的表述,提出场所是人与环境交流的桥梁,展示出"南京长江二桥桥梁博物馆"的设计是如何体现出"场所归属感",如何与"南京长江二桥"对话、交流的.  相似文献   

10.
城市设计实践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营造有城市特色、延续地域文脉的建筑成为当今研究界的重要课题。因此,提出将场所理论与城市设计相结合,注重将纯粹的空间提升为具有魅力的场所,使城市的公共空间具有场所感。文章以梁平双桂湖城市设计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与总结在城市设计中场所感体现的设计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军 《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66-169
大学校园是高校师生教学、研究、生活的空间基础,大学校园空间管理是高校校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环境育人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大学校园氛围商业化、功能交通化、人员复杂化的形势下,将场所精神引入到大学校园空间管理,建立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管理体系,有助于校园管理者强化其主体意识和校园空间场所精神的塑造,以增强大学校园空间的识别感和归属感,发挥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每个地块都有她的场所精神,校园环境的场所精神便是使用者在大学校园环境中所产生的由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场所精神具有五维的特性,即三维的物化环境,第四维时间,第五维地方文脉。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使用者的功用需求,还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景观的生长性,并且兼顾校园环境对当地文脉体系的补充。论文将通过总结校园场所精神的本质特点,探讨如何立足于地方人丈环境,通过营造具有个性的校园景观物化空间和人文空间,还原校园景观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接触校园绿色空间内在动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场所满意度和场所依恋作为中介变量在这个过程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机制,以及绿色空间特征的调节作用。对杭州市10个大学校区的633名大学生展开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接触校园绿色空间内在动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影响;2)场所满意度和场所依恋在接触校园绿色空间内在动机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3)校园绿色空间特征在接触校园绿色空间内在动机、场所满意度、场所依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并存在调节阈值。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接触校园绿色空间内在动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丰富了绿色空间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王雪 《福建建筑》2014,(3):88-91
大学校园的道路空间是人们展开校园生活的必经空间,也是交往行为频繁发生的场所。因此,大学校园的道路空间不仅要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路径,还负担着展开公共活动和组织校园景观的职能,其空间形式将直接影响路人的行为方式。路径合理、空间舒适且与景观系统有机结合的交通系统,不仅对于形成人们对校园环境的整体认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引导多层次的交往活动发生。因此设计者需要从整体构架的部署到细节内容的配置上精确把握行人的环境行为,针对具体的空间位置与用途进行系统设计,使其成为具有多重意义的能够容纳多层次校园生活的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15.
对于校园空间整体空间环境而言,连接空间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连接空间穿梭、渗透于建筑内外空间,使校园空间连续有序,是整体校园空间环境中能有效促进形成师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空间诱因,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物态的空间,更是学习与交往的场所;使校园空间由局部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开放,同时也增加校园空间开放性、秩序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厦门大学三家村广场为例,对该广场主要服务群体的学生行为方式进行了调研分析,对其是如何感知,使用与评价校园广场空间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出影响校园广场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希望为大学校园广场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欣 《华中建筑》2008,26(10):89-92
该文以同济大学音乐广场为例,调查研究了作为大学校园主要服务群体的学生是如何感知、评价与使用校园广场空间的。通过对其行为方式的调研分析,总结出影响校园广场使用状况的空间环境因素,希望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贾子达  王宁 《住宅科技》2007,27(11):36-38
通过对城镇建设过程中遗留的"边角空间"的形成过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城镇"边角空间"设计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以人为本、整体和谐、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并且从功能性、装饰与美化和文化景观等不同角度考虑,做出了更人性化的"边角空间"的设计利用构想,促使城镇空间形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学习空间环境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希文 《华中建筑》2007,25(8):92-94,112
大学校园的学习空间环境不仅是一般的物态空间,更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术交流的场地、科学研发的园区.而校园的学习空间都应作为一个整体受到重视.通过各种学习空间的整合,使之由局部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消极走向主动,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且高效、积极和有吸引力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