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研究eNOS基因的G894T和4B/4A位点多态性与急性高山病(AMS)的发生及其低氧运动习服效果的关系.方法:阶段1:在模拟海拔4800 m低氧环境中,61名北方汉族大学生急性暴露6h,其中,入舱30 min后以恒定负荷蹬车20 min(70 r/min),LLS量表评价AMS.阶段2:恢复1周后,48名受试者在模拟环境下进行3周(2 h/天,4 d/周)渐进式低氧训练,海拔高度分别为2500 m、3500 m和4800 m.恢复1周后,重复阶段1的低氧暴露和运动,LLS量表评价AMS.以PCR-RFLP法检测受试者eNOS基因G894T和4B/4A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阶段1中,49.2%的受试者发生AMS,G894T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携带者的AMS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A基因携带者的AMS发生率显著高于4B携带者.低氧运动前、后,受试者AMS评分的分布频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60.4%的受试者低氧耐受力增强,4A携带者AMS的低氧习服效果更好.结论:间歇性低氧暴露辅以运动对AMS的低氧习服效果显著,4A等位基因是AMS易感性及其低氧习服效果的遗传学标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0名平原受试者进行为期3周递增性低氧训练,测试其低氧训练前后模拟海拔4 800m(PO2为10.4%~10.8%)时血清抗利尿激素(AVP)和醛固酮(ALD)的变化,并结合AMS评分、心率和血压,探讨递增性低氧训练对模拟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适应效果。方法:阶段1:受试者于模拟海拔4 800m低氧环境中急性暴露6 h,以60rpm、80 W的定量负荷仰卧蹬车20 min,LLS量表评价AMS,测试低氧暴露过程中的HR和BP,低氧结束时的血清AVP和ALD;阶段2:进行3周递增性低氧训练后,再重复阶段1的测试。结果:低训后模拟海拔4 800m低氧环境下,AMS评分大于等于3分的人数由9人降到2人;运动时的心率明显低于低训前;急性低氧暴露6h,血清AVP和ALD均较常氧值显著下降;低训3周后再次低氧暴露,血清AVP和ALD与常氧值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递增性低氧训练有助于增强机体对低氧的习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氧恢复对低氧运动大鼠体成分、血清生长激素及睾酮的影响.方法雄性8周龄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常氧运动组(n=9)、低氧运动组(n=10)、低氧运动高氧恢复组(n=9).常氧运动组每天以25/min进行1 h跑台运动,低氧运动组大鼠进行低氧环境暴露(O2含量为15.4%)约为23±1 h/d.低氧运动干预为每天20 m/min的跑台运动1 h,高氧恢复组大鼠经相同低氧训练后即刻进高氧舱吸高浓度氧(O2含量最高为97.2%)0.5 h;每周6天,持续4周.结果:实验后高氧恢复组与低氧运动组之间体成分、血清GH、T差异均不显著(脂肪重P=0.9,腓肠肌重P=0.89.生长激素P=0.865,睾酮P=0.814>0.05),其中高氧恢复组大鼠体重高于低氧运动组大鼠;而高氧恢复组血清GH含量高于低氧运动组,但低于常氧运动组;高氧恢复组血清T含量最低.结论:低氧运动后高氧恢复30min对体成分、血清生长激素及睾酮的含量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氧、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铁代谢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常氧安静组(NC)、常氧运动组(NE)、低氧安静组(HC)和低氧运动组(HE).跑台训练(21~25 m/min,每周增1 m/min,1 h/天,6天/周),HC组进行低氧暴露(13.6%氧,8h/天,6天/周).原子吸收法、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结果:与NC组比,各组大鼠腓肠肌总铁含量升高(P<0.05,P<0.01);HE组高于NE、HC组(P<0.05).HC和HE组骨骼肌HIF-1 mRNA表达高于NC、NE组(P<0.01).与NC组相比,NE、HC、HE组骨骼肌铁吸收蛋白升高(P<0.05,P<0.01);NE、HC组铁释放蛋白下降(P<0.05,P<0.01),HE组升高(P<0.01);HE组各蛋白表达均高于NE和HC组(P<0.01).结论:大鼠适度运动和单纯低氧均能增加骨骼肌铁贮存,而低氧训练能促进骨骼肌铁吸收和铁释放.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观察自行车运动员低氧下递增负荷运动时肌氧饱和度的变化,探索可靠、有效,无创的评价肌肉疲劳指标.方法:连续监测15名自行车运动员常氧和急性低氧环境下递增负荷运动时心肺系统和肌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1)低氧条件下,由开始运动到75%最大功率,△[HbO2]降低、△[HHb]增高;由75%至100%最大功率时,△[HbO2]保持不变,△[HHb]和△[THb]增加.但在4个不同功率等级下低氧△[HbO2]均高于常氧值,△[HHb]存50%、75%和100%最大功率时均低于常氧对应值;(2)运动员在低氧运动时,无氧阈(VT)和最大摄氧量(VO2max)出现时对应的心率、气体代谢、血氧饱和度(SpO2)和功率都出现降低;其中VT和VO2max/对应的VO2、VE/VO2、VE/VCO2和SpO2都低于常氧运动时的值.结论:(1)自行车运动员低氧运动时相对强度增大,而低氧通气反应显著高于常氧水平.提示提高自行车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和/或比赛时的低氧通气反应有利于提高其有氧能力;(2)低氧运动时△[HbO2]显著高于常氧值,△[HHb]显著低于常氧值,说明肌氧饱和度是反映肌肉疲劳程度的敏感指标,可考虑将其作为监控和评价白行车运动员训练、比赛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体育学院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间歇性低氧刺激,观察刺激前后递增负荷运动心率、通气量、摄氧量及定量负荷时血乳酸的变化,探讨间歇性低氧刺激对人体最大摄氧量及通气阈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分两个阶段,每阶段做两次运动负荷。12名体育系男生在实验室常氧条件下在跑台上采用Bruce方法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至力竭。间隔3天后进行75%最大摄氧量的定量负荷运动,运动时间为9min,定量负荷后立即进行连续7天,每天1h的12%~10%O2的常压间歇性低氧刺激。低氧刺激完成后第二天再次进行上述两种运动方案。在极限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前后分别测定心率(HR)、递增负荷至力竭时间(t)、最大摄氧量(VO2max%)、血乳酸(Bla)及定量负荷时Bla等指标。结果:(1)低氧刺激后,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时HRmax增加(P0.01),VEmax上升(P0.01),呼吸商(R)增加(P0.05),t明显延长(P0.05),Bla明显增加(P0.05),定量负荷运动Bla显著降低(P0.05);(2)间歇性低氧刺激后通气阈时,HR、VE、VO2max%、HRmax%均显著性变化(P0.05),其中VE、VO2max%低氧刺激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经过间歇性低氧刺激,受试者在进行递增负荷的力竭性运动时运动时间明显延长,心率在运动后增加,人体通气阈时相对应的心率百分数、最大摄氧量百分比、肺通气量均明显提高,这表明人体有氧耐力和极限负荷运动能力均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不同低氧暴露与运动模型,观察大鼠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变化,为低氧训练提供更科学的训练依据.方法:9周龄大鼠模拟6周不同海拔高度(0m、2200m、2200m~3500m、3500m)低氧暴露与运动两种模型,共8组(n=80).实验期间,低氧暴露组连续6周单纯低氧刺激,低氧运动组每日按(20~22)m/min的速度跑台运动90min,每周5次;实验结束后用ATP酶染色法测Ⅰ、Ⅱ型肌纤维类型,显微镜采集图像后分析软件计算大鼠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SO、FOG、FG肌纤维百分率.结果:(1)比目鱼肌中FOG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2200m时运动组较暴露组高6%、在海拔2200m~3500m时运动组较暴露组高9%(p<0.05),SO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2200m~3500m时运动组较暴露组高0.8%;(2)趾长伸肌中,4个海拔高度FOG肌纤维百分率运动组均高于暴露组,分别高0.4%、3%、7%、6.7%,SO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0m时运动组较安静组增加4.5%;FG肌纤维百分率在4个海拔高度下变化不明显.结论:(1)6周不同海拔低氧暴露与运动双重刺激后,大鼠骨骼肌组织产生适应性变化,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FOG肌纤维百分率增加,有利于提高大鼠运动能力;(2)大鼠比目鱼肌SO、FOG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2200m~3500m运动后高于暴露组,提示在2200m~3500m低氧复合运动模式下运动,有助于提高大鼠肌肉有氧代谢能力;(3)6周不同海拔高度单纯低氧暴露及中强度低氧运动不会引起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急性低氧暴露对足球运动员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低氧暴露对足球运动员甲襞微循环的影响及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让8名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男子足球专项运动员晚上在低氧房暴露居住10 h。低氧房中氧含量为15.3%(相当于海拨2500 m)。分别于低氧暴露前1天、急性低氧暴露10 h后测试安静时和定量运动负荷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急性低氧暴露后,(1)安静时形态积分较高,运动后10 min、15 min的形态积分均比安静时明显降低(P<0.05);(2)运动后即刻的流态积分、总积分均显著高于安静时(P<0.05);(3)运动后5 min、10 min及15 min时,血流速逐渐加快,红细胞聚集程度减轻,积分值降低(P<0.05)。结论急性低氧暴露后,甲襞微循环出现明显的代偿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渐进式低氧训练后急性低氧暴露对脑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以45 名男性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试其在6 周实验期内,常氧常压、急性低氧暴露(模拟海拔4 800 m)、3 周渐进式低氧训练(模拟海拔2 500 m、3 500 m、4 800 m)、再次4 800 m 低氧暴露运动时脑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3 周渐进式低氧训练显著提高脑氧饱和度和SpO2;急性低氧暴露运动中脑氧饱和度和SpO2 相对有效下降值存在相关性(r=0.792,P<0.01)。结论:3 周渐进式低氧训练改善脑组织的氧合状况,产生耐缺氧适应;低氧运动时脑氧饱和度随血氧饱和度的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不同低氧暴露与运动模型,其观察对大鼠体成分的影响。方法雄性9周龄SD健康大鼠80只,随机分成运动组4组(n=40)和非运动组4组(n=40)。各组分别在海拔0m(20.89%),2200m(16.02%),2200+3500m(前3周为16.02%,后3周为13.59%),3500m(13.59%)的低氧环境中生活6周。运动组每日以20-22m/min的速度跑台运动90分钟、每周5次,非运动组只进行单纯低氧暴露。结果 1)运动组大鼠体重均下降明显(P<0.01);2)4个海拔高度下运动组脂肪量下降明显(P<0.05-0.01);3)肌肉重量运动组比目鱼肌在海拔2200+3500m时升高(P<0.05),趾长伸肌在海拔3500m时下降(P<0.01)。结论 1)6周不同模式低氧运动更能抑制大鼠体重增加;2)低氧复合运动促进大鼠腹腔内脂肪分解代谢,并随海拔升高下降越明显;3)6周2200+3500m低氧运动模式更能提高骨骼肌有氧代谢和低氧适应力。  相似文献   

11.
模拟低氧训练的新方法与新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高炳宏 《体育科研》2005,26(2):44-49
模拟低氧训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科学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总结了模拟低氧训练的基本思路和优势,并对国内外模拟低氧训练不同训练方法的最新发展状况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对传统高原训练的一种补充和创新,是指在平原借助低氧仪,使运动员间断性地吸人低于正常氧分压的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导致一系列抗缺氧生理、生化适应,以达到提高有氧代谢力为目的的训练方法。分析了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呼吸系统、血液、心血管系统、骨骼肌、细胞内物质代谢、心肺功能、抗过氧化物反应系统的作用原理以及其优势,为实践运用间歇性低氧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网织红细胞参数在低氧训练中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12名省队赛艇运动员在30天高住高练低训(HiHiLo)期间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Ret%与Ret#在低氧训练初期就出现显著升高。CHr从低氧训练开始至低氧训练结束第12天始终维持在高水平,MCVr的变化趋势与CHr类似。IRF-M H的变化以下降为主。结论:CHr可以直接快速地反映骨髓红系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水平,在机体造血原料充足的前提下,它可作为低氧刺激骨髓红系增生效应的敏感指标。Ret%和Ret#可作为低氧增强骨髓红系造血功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低氧运动前、后白细胞凋亡与计数的变化,探讨低氧运动对白细胞数量与功能的影响.方法:8名男子摔跤运动员在氧浓度为15.4%(相当于海拔2 500 m高度)的低氧环境进行75%VO2max强度功率自行车运动1 h,运动前和运动后即刻取静脉血(EDTA抗凝)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凋亡细胞和活细胞百分比,并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急性低氧运动后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均显著性增加(P<0.01),分别从6.59±1.44增至10.64±2.97,2.16±0.69增至3.86±1.09;淋巴细胞中凋亡细胞从11.17%±2.65%增至18.84%±3.05%,活细胞百分比从88.37%±2.70%下降至85.67%±3.02%,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低氧运动可导致机体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淋巴细胞中凋亡细胞和活细胞等比例变比.  相似文献   

15.
赛艇运动高原和低氧训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作为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耐力项目,赛艇运动也因合理地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在一些国际大赛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本文综合各家赛艇运动高原训练、低氧训练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赛艇运动高原训练、低氧训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低氧训练促进心肌组织微血管生成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的低氧训练模式对心肌组织血管生成的作用,从微血管生成的变化和规律来探寻最佳的低氧训练模式.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运动组采用10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训练,每周训练6天,运动量由第1周的速度为15 m/min、持续时间为25 min递增至第10周速度为28 m/min、持续时间为50 min,低练组每周二、四、六在相当于海拔1500 m的低氧环境中训练,一、三、五在常氧下训练.并且在低氧环境中居住,低氧环境由第1周相当于海拔1800 m递增至第10周相当于海拔3600 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显微图象分析对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光密度水平、表达面积进行计数和检测.结果:CD34可较好标记心肌组织微血管,其中低氧训练组有大量的CD34蛋白表达.结论:低氧训练能显著增加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其中高住高练低练这一低氧训练模式对心肌组织微血管的生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的方法,通过对间歇性低氧训练相关研究的分析和综述,发现:间歇性低氧训练是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1种手段。因此,从与机体有氧代谢相关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组织细胞和骨骼肌等几个方面对其机制进行分析,为机体有氧代谢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低氧训练对大鼠心肌组织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的低氧训练模式大鼠心肌组织微血管的生成情况和变化规律,为低氧训练实践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运动组采用10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训练,每周训练6天,运动量由第1周的速度为15 m/min、持续时间为25 min递增至第10周速度为28 m/min、持续时间为50 min,低氧训练组每周二、四、六在相当于海拔1 500 m的低氧环境中训练,一、三、五在常氧下训练.并且在低氧环境中居住,低氧环境由第1周相当于海拔1 800 m递增至第10周相当于海拔3 600 m.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显微图象对CD34的阳性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CD34可较好标记心肌组织微血管,运动组与低氧训练组有丰富的微血管新生.结论 单纯低氧不能显著增加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运动能使心肌组织血管产生适应性变化,当低氧与运动两种因素同时介入,血管生成丰富.  相似文献   

19.
缺氧可以分为病理性缺氧、生理性缺氧、运动性缺氧和环境性缺氧,各种类型的缺氧发生发展与自由基密切相关,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应用预适应原理和药物均可预防或减轻缺氧带来的损伤,而高原训练则是预适应原理的具体应用,它可以明显提高运动员成绩而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