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制备盐酸环丙沙星-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溶胶,并对其处方因素进行考察。方法: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盐酸环丙沙星-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溶胶,以粒径、外观为主要指标,用单因素方法优化处方,得到二步法制备纳米溶胶的条件和工艺。结果:制备的纳米溶胶的平均粒径为(82.6±15)nm,包封率为61.9%,载药量为34.2%(g/g),平均Zeta电位为(-25.1±9.92)mV。结论:本实验制备的盐酸环丙沙星-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溶胶的粒径小,分布窄,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工艺制备福莫司汀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FCNU-PBCA—NP)。方法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载体,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FCNU-PBCA—NP,并加以聚乙二醇20000(PEG20000)进行表面修饰,通过考察粒径和包封率两个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初选的基础上,正交设计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制备FCNU-PBCA—NP的优化条件为BCA单体体积分数0.8%(V/V)、FCNU20mg、PEG20000浓度2.0%,按优化条件所制备的FCNU-PBCA-NP的粒径为(124.6±5.2)nm,多分散系数(PDI)范围为0.07—0.16,包封率(64.12±2.36)%,载药量(7.28±0.76)%。结论通过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乳化聚合法可制备出FCNU—PBCA—NP,对拓展FCNU临床给药新剂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制备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DNA-PBCA-NP)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用乳液聚合二步法制备不同配方的DNA-PBCA-NP,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法,以包封率为指标,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确定工艺条件.结果优选出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在pH值为3的条件下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空白纳米粒,以2 mL·min-1的速度将1份口蹄疫DNA疫苗溶液滴入到5份空白纳米球乳液中,继续搅拌 8 h.运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78.12±16.5)nm,分布范围为30~150 nm,平均包封率为51.25%±3.92%.体外缓释试验表明释药符合双相动力学规律.结论所确定的制备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4.
云芝糖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囊的制备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优选界面聚合法制备云芝糖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囊的工艺.方法 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结果 制得的纳米囊外观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68.5 nm,包封率达83.7%.结论 云芝糖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囊制备工艺简单,优选的处方较好,所制得的微囊粒径小、分布窄,该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5.
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并对处方与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筛选。方法:以生物降解型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以载药量、包封率、形态和粒径分布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均匀设计法优化制备工艺。结果:按优化处方与制各工艺条件,制得纳米粒球形圆整、分散良好,算术平均粒径为113.4nm,粒径分布范围为11.7—146.8nm,载药量为18.57%,包封率为92.87%。结论:经优化筛选出的工艺是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6.
《中南药学》2020,(1):15-20
目的制备葛根素磷脂复合物,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为载体材料,制备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界面缩合聚法制备纳米粒。以复合率、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优选处方和工艺。结果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最佳处方及工艺:反应溶剂为无水乙醇,葛根素与磷脂的投料比为1∶2;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纳米粒的最佳处方及工艺:pH=3.0、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α-BCA)的浓度为0.8%、V油相∶V水相=1∶60、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投药量为1.0 mg。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15.1±3.45)nm、包封率为(90.03±1.80)%、载药量为(11.80±0.12)%。体外释药在24 h累积释放量约为80%。结论本研究所制备的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高、性质稳定、体外释药具有缓释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Angiopep-2介导的双靶向纳米载体对比剂,并从细胞和动物水平评估其在胶质瘤显像的中价值。方法 制备无和有Ang包裹的聚N,N-二乙基丙烯酰胺纳米对比剂(NP、Ang-NP)。分别测定C6和BCEs与NP、Ang-NP共培养不同时间的荧光强度;C6细胞球对Ang-NP摄取率和竞争抑制实验;对C6胶质瘤大鼠模型行Ang-NP-Gd和DOTA-Gd增强扫描,比较两组肿瘤的CNR及对肿瘤边界显示情况。结果C6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对Ang-NP-FITC均有明显的摄取;C6肿瘤球对三组摄取率顺序为:Ang-NP>NP>Ang-NP Angiopep-2;Ang-NP-Gd显示肿瘤边界较DOTA-Gd更清晰;CNR随时间增大,在12 h达峰值。结论Angiopep-2与血管内皮细胞及胶质瘤细胞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受体结合,具有很强的穿透血脑屏障及进入脑胶质瘤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徐雯宇 《中国药师》2011,14(5):662-663
目的:制备鼻用尼莫地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亚微粒(Nim-PBCA)凝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正交设计优化Nim-PBCA处方,以胶凝温度筛选凝胶中泊洛沙姆407(P407)的用量,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研究。结果:选择尼莫地平的质量为10 mg、PBCA体积分数为0.25、Dextran-70浓度为1.0%,优化所得Nim-PBCA包封率为(90.7±8.2)%,载药量为(14.21±2.64)%;P407用量为18%,所得Nim-PBCA凝胶的胶凝温度为33.7℃,体外具明显缓释特性。结论:所研制的PBCA凝胶可供进一步研究成为尼莫地平鼻腔给药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槲皮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子(QT-PBCA)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抗人子宫内膜癌作用。方法采用阴离子乳液聚合法制备QT-PBCA纳米粒子。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形态,Zeta电位仪检测粒径和Zeta电位,红外光谱仪检测QT-PBCA纳米粒子、BCA单体、QT、空载体PBCA纳米粒子的红外吸收光谱,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QT-PBCA纳米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在透射电镜下因PBCA固有的黏合特性而处于略微聚集的状态,其平均粒径为(161.1±0.44)nm,Zeta电位为(-7.28±0.60)mV,平均包封率为(79.86±0.45)%。在纳米粒子的封装以及制备的过程中槲皮素与聚合物之间可能发生的反应。槲皮素封存到PBCA纳米粒子中是靠分子间作用力(如氢键)完成的。随着顺铂、纳米粒子浓度的增加,JEC、LO2细胞的存活率降低,且顺铂组相比于纳米粒子组的存活率要更低(P0.05)。纳米粒子在6.67 mg/L对LO2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但随着浓度增高,反而会产生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 QT-PBCA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抗肿瘤作用且对正常细胞无害,有潜力成为新型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B—ELE—PBCA—NP)中主药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β-榄香烯浓度在22.4~179.2μg/ml(r=0.9996)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RSD分别为1.7%。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β—ELE—PBCA—NP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OMPBCANP)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初选、均匀设计法精选,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毫微粒中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结果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为三步法,最佳处方为:氧化苦参碱50mg,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0.1ml,普流罗尼克F68200mg,右旋糖苷70100mg,焦亚硫酸钠40mg;制得的氧化苦参碱毫微粒平均粒径为144.2nm,粒子圆整,载药量为17.8%,包封率为82.6%。结论优化筛选后的处方工艺,为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的最佳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主动脑靶向制剂1%吐温-80包衣的吉西他滨(GCT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GCTB-PBCA-NP)对大鼠脑移植胶质瘤的影响。方法:用C6脑胶质瘤细胞制作大鼠恶性肿瘤模型,14d后,1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各组分别给予1%吐温-80包衣的GCTB-PBCA-NP(GCTB包衣组)、注射用盐酸GCTB(阳性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考察各组大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GCTB包衣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5.50±2.18)、(23.70±2.28)和(21.50±2.00)d(25.50±2.18vs.21.50±2.00,P<0.05;25.50±2.18vs.23.70±2.28,P>0.05),且GCTB包衣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病变恶化程度更轻。结论:1%吐温-80包衣GCTB-PBCA-NP后对大鼠脑移植胶质瘤具有一定的脑靶向及延长生存时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载紫杉醇的普朗尼克(Pluronic)稳定化胶束。方法:采用插入交联的方法,以普朗尼克P123为材料插入交联剂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制备紫杉醇稳定化胶束。并对其理化性质如粒径,载药量,体外释放度等进行了测定。同时测定了该胶束对HepG-2肝癌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所制备的载药胶束,多倍冲稀后仍能稳定存在。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稳定胶束对HepG-2肝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显著高于原料药。结论:所制备的载紫杉醇胶束性质稳定,细胞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白晓朝 《中国药房》2010,(27):2517-2519
目的:优选氧化苦参碱毫微粒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以氧化苦参碱的用量、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的用量、介质的pH值、混合时间为因素优选制备工艺。结果:最佳优化条件为160mg的氧化苦参碱及80mg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在pH2.0的条件下混合3h,载药量为(16.90±0.25)%,包封率为(72.75±0.19)%。结论: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开发氧化苦参碱的新剂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脑靶向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星  张庆红  田洪英 《中国药业》2009,18(19):80-80,I0001,I0002
目的对近年来以纳米粒为载体的脑部给药系统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方法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具体从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乳酸聚羟乙酸纳米粒(mPEG—PLA/PLGA)、固体脂质纳米粒给药载体的发展现状、机理、临床应用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重点在于怎样解决穿越血脑屏障的问题和用药的安全性。结论现阶段这种给药途径虽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些药物已进入了临床试验,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脑靶向性紫杉醇脂质体的制备与靶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达到靶向治疗脑胶质瘤的目的,制备具有脑靶向功能的紫杉醇脂质体。方法:以卵磷脂和两亲性材料PL-GA-PEG为脂质体材料,同时在其表面引入靶向基团(angiopep),利用纳米沉淀的方法制备紫杉醇脂质体,借用尼罗红荧光探针分子检测紫杉醇脂质体被脑胶质瘤细胞U87MG的摄取情况,而后应用MTT检测法测定其对U87MG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所制备的紫杉醇脂质体的具有纳米级结构,纳米颗粒的大小为100nm左右,经荧光成像发现,靶向性的紫杉醇脂质体比非靶向性紫杉醇脂质体更容易被U87MG细胞摄取,相比于其他的紫杉醇药物形式,靶向性紫杉醇脂质体对U87MG细胞的IC50值明显降低(相对于PTX降低3.4倍,相对于NP-PTX降低3.8倍)。结论:紫杉醇脂质体适合作为体内运输的药物载体材料,其对脑胶质瘤细胞U87MG具有一定的靶向性,且靶向性的紫杉醇脂质体对U87 MG细胞的增殖具有强的抑制作用,有望用于脑部疾病的靶向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布洛芬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粒(IBU-PACA-NP)。方法采用乙醚界面缩聚法制备布洛芬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粒;以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考察处方及工艺条件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法L9(34)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按优化处方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66 nm,包封率为96.60%,载药量为17.83%,Zeta电位为-20.2 mV。结论乙醚界面缩聚法制备的布洛芬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粒粒径小,包封率和载药量符合要求,可用于口服或注射给药。  相似文献   

18.
万乃洛韦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制备工艺的优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了万乃洛韦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酸毫微粒,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初选,均匀设计法精选,确定了较佳处方和制备工艺,按此条件制备的产品外观为白色胶体溶液,粒径105±33mm,包封率84.85%,载药量11.20%.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阿霉素纳米囊(adriamyc in nanocapsu les,ADM-NC)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优化最佳制备工艺,并对ADM-NC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方法以可生物降解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为囊材,采用乳化聚合法(emu lsion polym erization m ethod)制备ADM-NC;以NC粒度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orthogonal design)优化制备工艺。以小鼠尾静脉注射方式分别测定空白纳米囊及载药纳米囊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优化制备工艺后ADM-NC冻干前后的粒径分别为110nm和130nm;Zeta电位为114.6mV;以凝胶色谱法测得ADM-NC中药物的包封率达53.5%;测得空白纳米囊的LD50为(238.1±40.0)mg/kg,载药纳米囊ADM-NC的LD50为(36.6±6.2)mg/kg。结论利用乳化聚合法可制备具有较高包封率的ADM-NC;与ADM普通制剂的LD50(8.7±0.3)mg/kg相比,ADM-NC的毒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工艺制备替莫唑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TMZ-PBCA-NP)。方法: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载体,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TMZ-PBCA-NP,并以PluronicF-68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考察粒径大小和包封率2个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初选的基础上,正交设计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制备TMZ-PBCA-NP的优化条件为反应体系pH2.5,用1%PluronicF-68作为表面活性剂,TMZ用量5 mg,BCA单体用量0.1 mL,按优化条件所制备的TMZ-PBCA-NP平均粒径(135.8±11.3)nm,多分散系数为0.19,表面电位(-24.8±2.2)mV,包封率(44.23±2.04)%,载药量(2.80±0.05)%。结论:通过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乳化聚合法可制备出TMZ-PBCA-NP,对拓展TMZ临床给药新剂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