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铭涵  黄健  陈琴  林平 《世界中医药》2010,5(6):391-393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按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97例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评,并进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虚气滞证比例最高(32.3%);2)中医各证型心理异常比例:合并抑郁状态以肝气郁结证比例最高(62.5%),合并焦虑状态以肝气犯胃证比例最高(35.8%),而湿热滞胃证合并抑郁状态及焦虑状态比例均最低,各证型合并抑郁、焦虑状态均占相当比例;3)中医各证型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谱比较:餐后饱胀感以脾胃气虚证及脾虚气滞证多见,早饱在脾胃气虚证最为显著,上腹痛以肝气郁结证、脾胃气虚证多见,上腹烧灼感在湿热滞胃证中最为显著;4)中医各证型SDS、SAS量表评分比较:SDS评分以肝气郁结证最高,SAS评分以肝气犯胃证最高,而湿热滞胃证在两个自评量表中评分均最低。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各中医证型分布及心理测评结果差异明显,病机虚实夹杂,病情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抑郁焦虑状态的功能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的状况。方法:选取某医院在2010年1月~12月这一年中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患者并且伴有抑郁焦虑状态的数量一共150例,对这些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的调查,对各类证型分布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症状谱进行比较分析,连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的评分差别。结果:脾虚气滞证是中医证型分布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症状和中医证型相比,其脾虚气滞代表餐后饱胀感和上腹痛,脾胃气虚代表早饱,湿热滞胃代表上腹烧灼感;SAS量表、SDS量表和中医各证型的评分相比较,SAS、SDS量表的分数最高是在患者脾虚气滞证时,两个表分数最低时是在湿热滞胃证时。结论:伴抑郁焦虑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各证型的分布状况和症状明显,最为常见的为脾虚气滞,本虚以脾虚为主,标实以肝气郁结、湿阻气滞和胃气失降为主,病位以肝、胃和脾为主。  相似文献   

3.
伴抑郁焦虑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伴抑郁焦虑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情况。方法:按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者进行心理测评,并随机抽取1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各证型分布并与FD症状谱比较,以及各证型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虚气滞证最为常见(54.4%);2、中医各证型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谱比较:餐后饱胀感、上腹痛以脾虚气滞证明显;早饱以脾胃气虚证明显;上腹烧灼感以湿热滞胃证明显;3、中医各证型与SDS、SAS量表评分比较:脾虚气滞证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值均最高,而湿热滞胃证在两个自评量表中评分均最低。结论:伴抑郁焦虑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各证型分布及症状差异明显,脾虚气滞证型最为常见;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虚为主,标实以胃气失降、肝气郁结、湿阻气滞为主,病位以脾、胃、肝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纳入我科门诊2016年1月-2017年6月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00例,将患者以其中医证型均分为四组,对患者各项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做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气郁结证患者HAMD、HAMA评分高,与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湿热滞胃证比较存在差异,P0.05;肝气郁结证患者临床各症状积分与HAMD、HAM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均具有焦虑、抑郁的倾向,肝气郁结证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与心理因素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中医证候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09年12月就诊的FD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体检的健康患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FD组进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并分析不同证型证候积分与HAMA、HAM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FD组HAMD评分为(4.97±4.88)分,HAMA评分为(7.70±4.47)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6±3.62,3.49±3.65);FD中医证型为肝气郁结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及湿热滞胃证,其中肝气郁结证患者HAMD积分和HAMA积分均高于其它各证型(P<0.01),并且证候积分与HAMD评分(r=0.663)、HAMA评分(r=0.587)呈正相关。结论 FD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倾向,其中肝气郁结证症状轻重与抑郁、焦虑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帆 《河南中医》2009,29(6):582-583
目的:浅析成都地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客观填写统一的病例调查表,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论:成都地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分布湿热滞胃占38.0%;脾胃气虚占24.6%;肝气犯胃21.8%;肝气郁滞15.5%。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功能性消化不良各中医体质类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王琦的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人群进行调查,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同期体检的健康患者2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各中医体质类型与SAS、SD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FD组SAS评分为(49.25±10.92)分,SDS评分为(40.08±7.01)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8.72±7.70,36.57±6.27);FD中医体质类型中气郁质的SAS及SDS积分均高于其他各证型(P<0.01)。结论 FD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倾向,其中气郁质体质类型焦虑、抑郁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患者生存质量及心理障碍的相关性,为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施治和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68例诊断为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采用慢性肝病问卷(CLDQ)进行生存质量测评,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以及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比例最高分别为36.9%和28.6%。(2)CLDQ问卷以肝郁脾虚、肝胆湿热两型评分最低(P0.05)。(3)中医各证型神经症评分比较,肝胆湿热证总积分最高、肝郁脾虚证次之(P0.05);且不同证型在症状积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或P0.05)。(4)SDS、SAS量表评分比较:SDS评分以肝郁脾虚最高(P0.01),SAS评分以肝胆湿热证最高(P0.01)。结论:慢性乙肝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生存质量、心理障碍有一定的相关性,以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型心理障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随访2个月,比较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 0%,对照组为82. 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中医证候积分、SAS评分、SD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揭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中医证型与西医分型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于2001年至2006年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门诊、病房就诊的病人1000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两所医院消化病患者的性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症状、舌脉。结果FD的肝气郁结证多见于溃疡型消化不良,脾胃气虚证多见于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湿热滞胃证多见于非特异性消化不良(P=0.001)。结论从中医理论揭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寻找出新疆地区高脂血症基本症状的分布规律。 方法 对新疆地区高脂血症患者应用临床辨证分型的方法,寻找高脂血症辨证分型类别,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支配高脂血症诊断信息的公因子,并根据中医理论和专家经验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高脂血症证候辨证分型。 结果 新疆地区的高脂血症主要分为脾肾两虚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肺卫燥证、痰湿蕴肺证、湿热壅滞证、肝肾阴虚血瘀证等;其中气血两虚证最为常见(35.09%),其次是肺卫燥证(29.82%)和脾肾两虚精不足证(13.45%)。6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2.746,P <0.01)。脾肾两虚精不足证病情程度较其他5类重,其次为肝肾阴虚血瘀证。 结论 新疆地区高脂血症以虚为主,兼见气滞、血瘀等证,呈现为涉及多脏器、气血津液俱病的复杂态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开放平行对照法对177例CHB患者在中医辨证基础上,测定外周血HBVDNA基因型,观察其与辨证分型、肝炎诊断分度等指标的关联性。结果 (1)HBVDNA基因型分布特点:B型31例(17.51%),C型131例(74.01%),B/C型11例(6.21%),D型1例(0.56%),未测出3例(1.69%);C基因型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P0.01)。(2)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肝郁脾虚型98例(55.37%),肝肾阴虚型6例(3.39%),脾肾阳虚型2例(1.13%),湿热中阻型12例(6.78%),瘀血阻络型59例(33.33%)。诊断为重度的32例CHB患者中,瘀血阻络型16例(50.00%),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患者HBeAg阴性率为62.71%(37/59)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0),提示有血瘀表现的患者肝脏炎症损害较重,炎症反应同时清除了部分病毒。(3)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42.37%(25/59),与肝郁脾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C型明显高于其他型;瘀血阻络型的CHB患者肝脏损伤较重;HBV基因型与CHB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但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选用24 h食管pH值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总反流次数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DeMeester积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立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卧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型。结论R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左归丸及其组方对卵巢早衰的作用差异。方法:建立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模型,按中医药理论用撤药分析法分为Ⅰ-Ⅴ组,与模型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对比,观察各组方对模型小鼠卵巢细胞的凋亡率作用。结果:Ⅰ-Ⅴ组、己烯雌酚组卵巢细胞凋亡率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降低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Ⅴ组、己烯雌酚组、Ⅳ组、Ⅲ组、Ⅱ组、Ⅰ组,Ⅲ组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Ⅳ组与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左归丸治疗卵巢早衰配伍合理,熟地起到君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Frykman分型各分型进行不同体位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Frykman分型方法,选择180例Colles骨折患者,其中Ⅰ型33例,Ⅱ型33例,Ⅲ型24例,Ⅳ型21例,Ⅴ型21例,Ⅵ型21例,Ⅶ型15例,Ⅷ型12例,按研究要求每型分为3组治疗:掌屈尺偏位组(A组)、中立位组(B组)、轻度背伸位组(C组)。随访6~18个月,根据Gartland and Werley功能评估标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1)Ⅰ、Ⅱ、Ⅲ、Ⅳ型3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Ⅴ、Ⅵ型3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Ⅶ、Ⅷ型3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Ⅰ、Ⅱ、Ⅲ、Ⅳ型Colles骨折采用掌屈尺偏位或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固定疗效无明显差别,临床治疗时均可采用;Ⅲ、Ⅳ型建议采用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固定;(2)Ⅴ、Ⅵ型采用中立位或轻度背伸固定疗效较好;(3)Ⅶ、Ⅷ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差,建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楮实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桑科构树属植物构树的果实——楮实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精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楮实子95%乙醇冷浸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胡萝5苷棕榈酸酯(Ⅰ)、胡萝卜苷(Ⅱ)、苯丙氨酸(Ⅲ)、色氨酸(Ⅳ)、壬二酸(Ⅴ)、β-谷甾醇(Ⅵ)、蔗糖(Ⅶ)。结论化合物Ⅰ、Ⅱ、Ⅲ、Ⅳ和Ⅴ均首次在楮实子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规范化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订帕金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帕金森病的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研究采用按病程分层后随机分组的方法,将80名年龄在35~80岁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先据改良Hoehn-Yahr分级为早期(Ⅰ~Ⅱ级),中期(Ⅲ级),晚期(Ⅳ~Ⅴ级),分层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口服美多巴片;治疗组采用口服美多巴片+针灸治疗+中药口服治疗+中药熨疗。各组由神经内科医师分别在治疗前、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临床UPDRS评分,分别记录精神、行为和情绪(UPDRS-I)、日常生活活动(UPDRS-Ⅱ)、运动功能检查(UPDRS-Ⅲ)、运动并发症(UPDRS-Ⅳ)、生活满意度(LSIB)和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PDQ)。结果:该研究建立了规范化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综合治疗方案。经过该方案治疗,在1个疗程结束时,除UPDRS-Ⅱ评分外,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治疗组UPDRS-I、UPDRS-Ⅱ、UPDRS-Ⅲ、UPDRS-Ⅳ、LSIB和PDQ评定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①该研究综合了目前对帕金森病中西医研究最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制订出规范化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综合治疗方案。②为帕金森病的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循证依据。③规范化综合治疗方案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帕金森病致残率,促进患者综合功能的改善,使其身心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及早回归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细叶卷柏Selaginellalabordei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HP-20,ToyopearlHW-40,硅胶柱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β-谷甾醇(Ⅰ),丁香脂素(Ⅱ),扁柏双黄酮(Ⅲ),阿曼托双黄酮(Ⅳ),阿魏酸(Ⅴ),咖啡酸(Ⅵ),腺苷(Ⅶ)。结论化合物Ⅱ、Ⅴ、Ⅵ、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