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探索天然来源的新β-内酰胺抗生素过程中,头霉素类和sulfazecins(单菌胺素类)的发现系重要转折点,它加速了寻找许多其它新化合物的筛选工作。在利用β-内酰胺超敏变株定向靶位筛选β-内酰胺抗生  相似文献   

2.
新型结构天然β内酰胺抗生素的发现回顾总结五十年来β-内酰胺抗生素的研究,正如图所示,1929年从天然发现青霉素以来,1955年、1971年又先后发现了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化学家们由此而研制了大量高效的β-内酰胺抗生素药物。然而,近年来还发现了一大类与原先的天然β-内酰胺抗生素具有不同骨架结构的新抗生素,即非经典β-内酰胺。这类抗生素的涌现其数量之多使人应接不暇。这一卓越的贡献应归功于先进的发酵技术和筛选方法。诺卡杀菌素A(1)是最早发现的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陆续又发现了棒酸(2)和以疏霉素(3a)、橄榄酸(3b)为代表的碳杂青霉烯  相似文献   

3.
在具有不同作用方式的抗生素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选择性毒性,故曾是抗生素筛选的主要目标。在过去数十年中,已在真菌发酵液内发现了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自1971年发现了放线菌产生的头霉素(cephamycins)以来,诸如诺卡菌素(nocar-dicins)、碳青霉烯与克拉维酸之类具有新型骨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发现均可由放线菌产生。最近报道了许多由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预计它们将会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另一方面,作为新抗筛选的检测系统,敏  相似文献   

4.
自从50年前发现青霉素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曾花费了巨大的努力集中在β-内酰胺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方面。但直至1970年仅仅发现了二类天然的β-内酰胺抗生素,即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近几年由于新的筛选方法和分离技术的出现,逐渐发现了各种类型的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如1971年 Na-garajan 等报道了7α-甲氧头孢菌素(即所谓头霉素),这类抗生素不仅具较广的抗菌谱,而且对β-内酰胺酶非常稳定。1976年 Howarth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抗生素类超敏感菌是筛选β-内酰胺抗生素类的主要模型之一。它对β-内酰胺抗生素类具有高度敏感性,而对其他抗生素保持一定的耐药性,故利用它可以检测微生物产生的微量的β-内酰胺抗生素类。作者选择了一株耐药性绿脓杆菌Ps-539,该菌对各种抗生素均高度耐药,尤其对β-内酰胺抗生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C等,耐药性超过1000γ/ml。诱变时,采用300γ/mlNTG,对Ps-539处理20分钟,经平板分离及抗生素抑制活性的测定,分离出超敏感变异株。但在NTG处理过程中,绿脓杆菌Ps-539对β-内酰胺抗生素类的敏感性不断提高的同时,其本身的一些细菌学特征也相应发生一些变  相似文献   

6.
4(S)—Lactivicin衍生物为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非典型内酰胺抗生素。为了研究Lactivicin的侧链构型对抗菌活性的影响,采用D—丝氨酸和DL—丝氨酸为原料,合成了十六个4(R)和4(RS)—Lactivicin衍生物,并同4(S)—Lactivicin衍生物进行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4(R)和4(RS)—Lactivicin都显示广谱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自六十年代改造青霉素结构以来,具各种特点的新β-内酰胺抗生素对克服临床出现的细菌耐药性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由于筛选新抗生素的模型有了重大改进,发现了过去不易筛选得到的一群结构不同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如具β-内酰胺单环结构的新抗生素诺卡霉素(Nocardicin A)和磺霉素(Sulfazecin),具氧杂青霉烷结构的棒酸(Clavulanic acid)等,它们都各具其特点,尤其从罕见新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具碳杂青霉烯结构的硫霉素  相似文献   

8.
引言青霉素母核6-APA的发现为研制半合成青霉素铺平了道路,并使化疗取得了惊人的进展。7-ACA制备方法的发现促进了广泛研制半合成头孢菌素。β-内酰胺抗生素选择性抑制细菌细胞壁中肽葡聚糖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给化疗带来一种最适的作用机制。因此,半合成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在抗生素生产中占首要的地位,而且对研究新的β-内酰胺抗生素仍有很大兴趣。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主要来源于青霉素G或头孢菌素C。两者均由发酵产生。多年来,β-内酰胺生物合成局限于这两种化合物。通过各种微生物(如青霉菌和曲霉菌)生  相似文献   

9.
β-内酰胺抗生素为一类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化合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近10多年来,又发展了一批单环β-内酰胺药物。此外,还有一些含β-内酰胺环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如克拉维酸(Clavlanic acid)、碳青霉烷(Carbapenam)及Thienamycin等,它们结构间的关系见图1。β-内酰胺抗生素近10多年来发展很快,主要是因此类药物具有其他抗生素无法与之相比拟的优点:高效低毒。尤其是近年来头孢菌素类的迅速开发,第三代头孢菌素相继出现,又使其抗菌范围大为扩大。据统计,在目前的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红 《上海医药》1995,(5):32-34
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生素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它β-内酰胺类(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氧头孢烯类等)。随着临床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亦呈增长的趋势。此类耐药的一个最重要机理是产生β-内酰酶。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环,从而使这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β-内酰胺抗生素是应用最广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是临床抗感染治疗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临床常将β-内酰胺抗生素溶于输液中配成1%~2%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G)自40年代初应用临床以来,由于其高效、低毒,成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强有力武器,但由于长期广泛的应用,使多种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而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人们通过研究发现,β-内酰胺酶(β-lase)是大多数致病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因此酶能使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而失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代谢途径繁多,合成不同类型有机化合物的潜力很大,是取之不尽的天然药物宝库。Unlezawa 基于酶与抑制剂共存的概念,开拓小分子生理活性物质筛选的新领域;Brown 根据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类产生耐药的原理,建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得到克拉维酸及一些碳青霉烯类新型化合物;Sykes 等应用β-内酰胺抗生素类超敏菌株,从细菌的代谢物中筛到结构独特、性质优异的 monobactam。实践证明,微生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发展趋向。文章分(1)具有新型母核的β-内酰胺抗生素,(2)新的头孢菌素衍生物,(3)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三个方面,通过对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两大类抗生素的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发展了青霉烯类衍生物、碳杂青霉烯衍生物(如硫霉素)、氧杂青霉烯衍生物、碳杂和氧杂头孢菌素以及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如诺卡霉素)等过程进行了阐述。同时择要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已经应用于临床或将应用于临床的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文引用主要参考文献64篇。  相似文献   

15.
<正> 近10余年来不同种类的半合成抗生素不断涌现并应用于临床,其中β-内酰胺类最令人瞩目,而后者中头孢菌素类的品种尤多,但以产量和应用广泛程度而言,则半合成头孢菌素类远不如半合成青霉素类。不典型β-内酰胺类有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s)、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氧头孢烯类(oxacephems)、氧青霉烷类(oxapenams)  相似文献   

16.
王汝龙 《首都医药》2004,11(3):32-36
(一)基本概念β-内酰胺是指氨基在内酰胺环中的β位碳原子上。(二)分类β类抗生素主要有五类:青霉素类(penicillins,代表性品种为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代表性品种为头孢唑林;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代表性品种为美罗培南;青霉烯类penems,代表性品种为法洛培南;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s,代表性品种为氨曲南。(三)进展概况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高效和不良反应较低的特点,所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生素的开发中心,并在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的类别和品种最多,…  相似文献   

17.
Carumonam     
Carumonam(CRMN)是日本武田制药公司,首次从细菌中发现的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Sulfazecin,为骨架进行化学改造而得到的新的注射用抗生素,结构如附图。该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区别于青霉素类和头孢烯类,被命名为monobactan类抗生素,其中之一还有Aztreonam(AZT)。 CRMN对包括绿脓杆菌在内的革蓝氏阴性菌的抗菌活力,比已有的β-内酰胺类注射剂强,而且其安全性已由毒性试验、一般药理试验、Ⅰ期临床所证实。为用于临床,日  相似文献   

18.
继青霉素、头孢菌素以后在七十年代又发现了棒酸、诺卡菌素和硫霉素等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的抗生素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近几年来,又发现了一些单环S-内酰胺抗生素并合成了氨噻羧单胺菌素(Azthreonam,SQ26,776)等许多抗菌作用强的单环β-内酰胺类化合物。这些发现引起人们对β-内酰胺类化合物的极大兴趣。现在有关  相似文献   

1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霍秀敏 《药品评价》2005,2(5):324-32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penicillins)与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以及近年开发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般来说,该类抗生素较为安全,不良反应少,但对特异体质的患者也可发生致命性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致使此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中受到限制。现主要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性反应的发生机理、过敏反应与药物质量控制的关系、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的定义、来源、分类和分析方法,以及β-内…  相似文献   

20.
羟氨苄青霉素与棒酸联用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使用羟氨苄青霉素(Amoxicillin)两分和棒酸(Clavulanic acid)一分的复合物,商品名Augmentin或BRL25000.近10多年来,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发展很快,在临床上普遍应用,致使各种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菌株不断增加,成为临床治疗上的棘手问题,尤其是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抗生素(包括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