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术前禁食禁饮对老年择期手术患者血液黏滞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术前禁食禁饮对老年择期手术患者血液黏滞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40例择期手术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ASAⅠ~Ⅱ级,分为A、B两组,A组20例为禁食禁饮12h组(禁食禁饮组);B组20例为禁食禁饮12h+术前10h饮水10mL/kg组(禁食饮水组).A组分为两个抽血时点,B组也分为两个抽血时点.分别于上述4个时点抽取患者肘正中静脉血,测定血液黏滞性指标.结果 (1)禁食禁饮前后比较:禁食后的全血黏度(ηb)(高切和低切)均明显升高(P<0.05);血浆黏度(ηp)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2)禁食饮水前后比较:饮水后的ηb无明显变化(P>0.05);ηp有一定程度的上升;(3)禁食饮水组与禁食禁饮组比较:ηb(Hηb 、Mηb 和 Lηb)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术前禁食禁饮对老年患者血液黏滞性可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血液黏滞性增大;术前10h适量饮水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因禁食禁饮所致的黏滞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禁食、禁饮方案的安全性,可行性,减少患者因长时间的禁食禁饮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将177例骨科择期手术及限期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87例采用新禁食、禁饮方案,即术前6h开始禁食便餐,术前2h开始禁饮清流质。对照组90例采用传统禁食、禁饮方案,即术前12h开始禁食,术前4h开始禁饮液体。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口渴、饥饿、焦虑程度等情况,术中呕吐与误吸情况。结果术前、术后口渴、饥饿发生率及程度、焦虑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呕吐与误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禁食禁饮方案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骨科择期手术术前禁食禁饮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骨科择期手术术前禁食禁饮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骨科2009年3月~2010年3月择期手术患者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被要求禁食禁饮时间、实际禁食禁饮时间以及患者禁食禁饮舒适度等项目,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132例患者被要求禁食禁饮时间以及实际禁食禁饮时间与常规时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产生。结论 我院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被要求禁食禁饮时间以及实际禁食禁饮时间均过长,需针对不同患者体质特征制定相应的术前禁食禁饮方案,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分析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及禁食禁饮时间过长对患者带来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术前禁饮时间、禁食时间进行调查,分析禁饮、禁食时间过长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结果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禁食(13±6)h,禁饮时间(12±7)h;在术后会出现饥饿、口渴、焦虑不安等不良反应,其中出现饥饿的患者为42%,口渴为89%,低血糖反应为7%,虚脱为4%。禁食禁饮时间≥10h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最多、程度最为严重。结论经过调查发现,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普遍过长,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饥饿、口渴、焦虑不安等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心理情绪,不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因此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术前禁食禁饮时间,使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对术前饮食指导的护理效果。方法对普外科2009年1~5月期间住院择期非局麻手术患者共120例,术后第2天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其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执行情况。结果 79.17%患者达到或接近要求禁食、禁饮时间,20.83%患者不同程度延长了禁食、禁饮时间(〉2小时)。正确禁食、禁饮与延长禁食、禁饮两组所致的不良反应有差异(P〈0.05)。结论护理人员术前不仅要通知患者具体禁食、禁饮时间,还要详尽介绍手术、麻醉有关知识,重点宣教正确禁食、禁饮的重要性及延长禁食、禁饮的危害性,督促其遵医行为,以保证围手术期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的时间、方法及其与患者术前舒适度的关系。方法:对照组按常规术前8h内禁食、禁饮;实验组依照循证护理的原则,术前禁食8h,禁水2h。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无1例术中和术后发生呕吐、误吸,对照组患者口渴、饥饿例数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适当缩短患者术前禁食禁饮的时间,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术前饮食指导,重点宣教准确禁食、禁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患者执行医嘱的依从性.提高了患者术前舒适度,有利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术前禁饮禁食12h与术前禁食12h而仅禁饮2h,对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D组(Drinking):n=30,手术前夜20:00禁食,但不禁饮,且于手术当日7:00饮水200~300mL后禁饮(禁食1h,禁饮2h);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妇科择期手术病人术前禁食禁饮的现状,分析病人禁食禁饮时间过长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调查者对153例病人和63名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主要调查病人实际禁食禁饮时间,并根据病人禁食时间的长短分为3组,第Ⅰ、Ⅱ、Ⅲ组病人禁食时间分别为≤12h、12.5h~16h及>16h.用视觉模拟评分尺评定病人术前口渴、饥饿、焦虑、胃不适程度,观察不同组病人的上述症状视觉模拟评分有无统计学意义.调查医护人员对病人术前禁食禁饮的健康教育方法.结果 病人术前禁食8~24h,平均16.52±2.78h;禁饮3~20.5h,平均14.98±4.12h.Ⅰ组、Ⅱ组与Ⅲ组病人症状视觉模拟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4%的病房医生及57%护士认为病人术前应禁食12h,禁饮4h.结论 病人实际禁食禁饮时间过长,禁食时间越长,病人口渴、饥饿、焦虑、胃不适程度越重.医护人员对禁食禁饮的健康教育保守、简单,医护人员应改进对病人术前禁食禁饮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的时间、方法及其与患者术前舒适度的关系。方法:对照组按常规术前8h内禁食、禁饮;实验组依照循证护理的原则,术前禁食8h,禁水2h。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无1例术中和术后发生呕吐、误吸,对照组患者口渴、饥饿例数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适当缩短患者术前禁食禁饮的时间,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术前饮食指导,重点宣教准确禁食、禁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患者执行医嘱的依从性,提高了患者术前舒适度,有利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的术前禁食方案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将8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组,实验组(A组)43例采用新禁食方案,即食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术前禁食8 h,食用脂肪含量较少的食物术前禁食6 h,术前2 h禁液;对照组(B组)39例采用传统术前禁食方案,即术前12 h禁固体食物,术前4 h禁任何液体饮食。比较两组禁食禁饮时间,术中、术后胃液量和呕吐误吸情况,以及口渴、饥饿、焦虑的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前术中的胃液量,术中、术后呕吐、误吸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组)较对照组(B组)禁食禁饮时间短,口渴、饥饿程度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禁食方案既未增加术前术中的胃液量,也未增加术中、术后的呕吐误吸率,而且还减轻了病人的心理压力和口渴、饥饿程度,因此较传统禁食方案更适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0例,空腹抽静脉血.肝素抗凝,测定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血沉K值、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血沉、血沉K值和血浆比粘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液处于高粘、高凝状态。中图分类号R5422  相似文献   

12.
血液流变学变化对脂肪肝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变化对脂肪肝的影响。方法脂肪肝患者40例,空腹抽静脉血,肝素抗凝,测定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血沉K值、压积和纤维蛋白原,计算红细胞聚集指数,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脂肪肝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和0.001)。血沉和血沉K值较正常对照组低(分别为P<0.01和0.02)。结论脂肪肝患者血液的高粘状态促使脂肪肝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 )伴肺动脉高压 (PH)患儿手术前后血浆内皮素 1(ET 1)和血清一氧化氮 (NO)的浓度变化。方法 :31例先心患儿分为中重度PH组 (10例 )、轻度PH组 (11例 )和无PH组(10例 ) ,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术前、术后即刻、术后 4h、2 4h血浆ET 1及血清NO浓度。另选取无心肺疾患的普通住院患儿 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术前先心伴PH患儿血浆ET 1水平明显高于先心无PH者 (P <0 .0 1) ,而血清NO浓度明显低于先心无PH者 (P <0 .0 5 ) ;先心患儿术前血浆ET 1浓度与血清NO水平呈负相关 (r=- 0 .4 5 1,P <0 .0 5 )。先心患儿术后血浆ET 1明显升高 ,术后 4h最明显 ,术后 2 4h已缓慢下降 ;NO水平则于手术后下降 ,尤其以术后 4h下降最为显著 ,术后 2 4h ,则有所回升 ,以无PH恢复最快。结论 :ET/NO失衡可能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中乳酸含量与血液粘度的关系。方法无心、脑血管疾病,无肝、肾功能不全的健康体检者80例,空腹抽静脉血,肝素抗凝测全血乳酸浓度及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血球压积,并计算得出全血还原比粘度、血沉K值,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血液粘度特别是还原比粘度增高时,血乳酸含量亦明显增高,表明血液粘度增高时对机体的能量代谢造成不良影响,用还原比粘度更能反映粘度对血液供氧能力的影响。结论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增高与血液粘度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高温环境下强训,观察中途静脉滴注丹参液和补充水分后,海军陆战队员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 2010年某月在南海某岛屿,抽取男性海军陆战队员64名参加高温环境下负重30kg强训12h,前期和后期各6h,前期6h强训未补充水分和丹参液,后期6h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并可随时口服补充水分,队员训练前、中、后各取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早期饮水干预对垂体瘤切除术后病人舒适度及安全性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7-2018年收治的垂体瘤病人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禁饮6h,观察组在术后清醒1h后适量饮水。观察2组术后6h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口腔舒适度和呼吸、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h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h咽喉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渴、口咽干燥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口腔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术后6h呼吸、心率、收缩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早期饮水干预应用于垂体瘤切除术后病人安全可靠,能有效提高其口腔舒适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局部注射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2013年12月-2016年08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因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根据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局部是否注射氨甲环酸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局部注射10 ml(1.0 g)氨甲环酸并放置高负压引流瓶;对照组: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囊壁周围局部注射10 ml生理盐水,同样放置高负压引流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第1、4及7天血红蛋白和总失血量,并比较其术后输血率、输血量及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24 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1、4及7天血红蛋白、HCT比较,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输血率和接受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6.7%及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高负压引流基础上联合氨甲环酸局部注射可以降低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及输血需求,并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治疗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2例STE-MI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根据发病到开始PCI的时间分为两组,12h内为直接介入组(n=49),以及5~10天为择期介入组(n=53)。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以及PCI后3天内、1个月、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判断左心功能的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本临床情况以及术中情况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在术后3天内左心功能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左心功能均有改善,直接介入组左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择期介入组。结论直接以及择期介入治疗均能改善STEMI患者左心功能,而直接介入治疗相对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科住院并被确诊为老年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的患者(肺炎组)80例和同期入院的老年非肺炎患者(对照组)80例为研究对象,肺炎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PCT、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肺炎组血清PCT阳性率(80.0%)明显高于外周血WBC计数(50.0%)、ESR (45.0%)及痰培养(2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肺炎组和对照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3.12±1.05) ng/mL和(0.45±0.13) ng/mL,两者比较,治疗前肺炎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外周血WBC计数及ES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肺炎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3.12±1.05) ng/mL、(0.48±0.16) ng/mL,两者比较,肺炎组经治疗后血清PCT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外周血WBC计数及ES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水平较外周血WBC计数、ESR水平更敏感地反映老年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患者炎症变化情况,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特性在脑血栓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5 8例脑血栓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脑血栓患者 RBC- C3 b RR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0 1) ,而 RBC- ICR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0 1)。全血高切、低切黏度高于对照组 (P<0 .0 1) ,血浆黏度、血沉、血沉方程 K值、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0 1)。结论 :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血液流变学特性异常是发生脑血栓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