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27例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行24h食管pH值监测和胃镜检查,并分析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和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 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痰气郁阻型.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肝胃不和、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结论 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某些酸反流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证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为研究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对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主症,次症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析。结果:各主要证型为胆热犯胃型9.17%,肝胃郁热刑51.67%,中虚气逆型25.83%,气郁痰阻型3.33%,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胆热犯胃,气郁痰阻四型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5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采用因子分析联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见的中医证素、病性和证型分布规律。结果 (1)25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类寒热错杂证(35.17%),类肝脾胃不和证(24.11%),类肝胃郁热证(40.71%),(2)病性以虚实夹杂证居多,占58.89%,单纯实证较少,占40.71%。结论本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主要归为类寒热错杂证、类肝脾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三型;病性以虚实夹杂证居多,单纯实证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选用24 h食管pH值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总反流次数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DeMeester积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立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卧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型。结论R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与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食管动力特点。方法选取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554例,中医辨证分为4型,每个中医证型分为NERD和RE 2组。采用高分辨率胃肠动力测压系统,对不同中医证型的NERD和RE患者进行食管动力学检测。结果肝胃不和证RE组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低于NERD组;肝胃郁热证RE组食管运动波幅平均值低于NERD组,同步收缩百分比、快速收缩百分比均高于NERD组;气郁痰阻证RE组大型蠕动中断百分比高于NERD组;中虚气逆证RE组无效吞咽百分比、同步收缩百分比均高于NERD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ERD相比,RE患者肝胃不和证食管括约肌功能下降更明显,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食管体部廓清能力下降更明显。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方法:(1)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收集8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2)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肝胃郁热证及气郁痰阻证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P<0.05,P<0.05),中虚气逆证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P<0.05);各中医证型的病程、体重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5);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萎缩性胃炎在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Hp感染在中虚气逆证中的比例低于其他各型(P<0.05);肝胃郁热证中曾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的比例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性别、Hp感染、非甾体消炎药的使用可影响本病中医证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提供辨证施治的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11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统计分析这类患者的证候学特点。结果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依次为:肝胃郁热证(45.45%)、痰气交阻证(34.55%)、肝郁气滞证(20%)、中虚气逆证(19.09%)、肝胃不和证(18.18%)、脾肾阳虚证(9.09%)、胆热犯胃证(9.09%)、肝郁脾虚证(8.18%)、瘀血阻络证(7.27%)、痰热内蕴证(7.27%)、脾胃气虚证(6.36%)、脾胃湿热证(5.45%)、胃阴亏虚证(3.64%)、脾胃阳虚证(2.73%)。其中同一个患者常有几个证候重叠。结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较少见单一证候,兼夹证多见。肝胃郁热兼痰气交阻的复合证型,是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最特征性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酸碱混合反流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提高中医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通过对66例经食管24hpH及胆红素动态监测确诊为酸碱混合反流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全面、详细地收集病史资料,进行临床辨证研究,提出既符合中医理论又切合临床实际的中医证型及治则治法.结果 66例患者中肝胃郁热51例(77.3%),胃热气逆9例(13.6%),痰热内蕴6例(9.1%).结论提出对酸碱混合反流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随证分别予以疏肝和胃降逆、清热和胃降逆或清化痰热为法.这对加深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更好地指导GERD的临床辨证论治,提高其诊治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疏肝和胃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分级,分析两者的关系。以中药疏肝和胃方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观察胸痛症状积分与其他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①属肝胃郁热证39例(67.24%),胆热犯胃证4例(6.90%),气郁痰阻证9例(15.52%),中虚气逆证6例(10.34%)。胃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分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前后胸痛症状积分及其他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胸痛症状改善显效率是96.55%,临床症状改善显效率是87.93%。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以肝胃郁热证多见,其次为气郁痰阻证;其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镜下分级无明显关系;疏肝和胃方能有效改善本病的胸痛症状及其他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存质量与反流相关症状、中医肝胃不和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对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分别测评其反流相关症状、中医肝胃不和证症状及患者生存质量,并采用直线相关的方法分析生存质量与反流相关症状、中医肝胃不和证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存质量在生理职能、身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四个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本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以胃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每位研究对象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相关信息,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40~60(47.77±13.04)岁;诱发因素主要是饮食;个人嗜好以吸烟、饮酒为主;病程多发于1 a以上为主;多为复发;多发于餐后。(2)经聚类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分为肝胃郁热证、肝热脾虚证、中虚气逆证、肝胃不和证4证,人数分布及比例依次为:65例、39.2%;39例、23.5%;33例、19.8%;29例、17.5%。(3)中医症状四诊信息得出:中医症状频数大于10次的症状有26项。烧心,反酸为其主要症状,病变部位涉及脏腑肝胆、脾胃、心、肾。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肝胃郁热证人数最多,其次为肝热脾虚证,再者为中虚气逆证,最后为肝胃不和证。症状以实热证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探讨其主要症状与其他症状间的联系。方法:收集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信息,诊断中医证型,采用CONCOR迭代相关收敛法、可视化分析法等对其相对中心度、节点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进行分析,并形成可视化图谱。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病几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年人>年轻人>老年人。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有明显诱因者136例,其中与情绪相关者50例,与饮食相关者58例,与劳累相关者16例,与感受外邪相关者8例,另因手术或药物诱发者4例。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肝胃郁热证38例,胆热犯胃证26例,气郁痰阻证32例,瘀血阻络证10例,脾虚湿阻证29例,痰气交阻证21例,寒热错杂证30例。嗳气、乏力、反酸、胃痛贯穿于各个证型中,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而嗳气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网络中相对中心度最高。子群2的内部密度数值最大,子群2的症状包括:乏力、反酸、口苦。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关键病机为"脾胃虚弱,胃虚气逆",嗳气、反酸、乏力、胃痛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乏力、反酸、口苦三症状内部联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文献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取证候要素,总结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VIP数据库(截止至2011年9月),收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文献,进行证候要素分析、提取。结果:纳入文献37篇,报告病例3 078例,报道证候类型26种,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证候要素16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中实证证素以热、气滞、湿为主,虚证证素以阳虚、阴虚多见。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证候类型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主要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以实证为主。  相似文献   

15.
胃癌中医证型与胃癌转移相关基因E-cadherin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大志  许玲  何金  魏品康 《中医杂志》2005,46(8):614-616
目的:从基因蛋白表达上探索胃癌患者中医证的本质.方法:将收集到的术前胃癌患者病例资料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确定其证型归属;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术后胃癌肿瘤标本中E-cadherin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E-cadherin在100例胃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0%,证型间表达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示,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与脾胃虚寒型之间无明显差异,表达较高;瘀毒内阻型与肝胃不和型无明显差异,表达较低.结论:瘀毒内阻型与肝胃不和型胃癌患者的E-cadherin表达偏低,此两种证型肿瘤转移形成的途径可能与E-cadherin,即与肿瘤细胞间同质性黏附力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中降逆汤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诊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温中降逆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0%,对照组有效率72.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胃郁热证评分、食管黏膜内镜评分、RDQ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中降逆汤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皮肤镜在不同中医证候雄激素性脱发患者皮损中的皮肤镜图像特征及在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确诊的且经中医辨证分别属肝肾不足证、血热风燥证及脾胃湿热证的雄激素性脱发患者120例,按证型分为3组,每组40例,每组拍摄120张皮肤镜图像,以毛周征、血管征、黄点征、蜂窝征为指标,观察3种证型患者图像的差异。结果:脾胃湿热组黄点征阳性率高于血热风燥组及肝肾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热风燥组血管征阳性率高于肝肾不足组及脾胃湿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脾胃湿热组高于肝肾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肝肾不足组蜂窝征阳性率高于血热风燥组及脾胃湿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肝肾不足组毛周征数量高于血热风燥组及脾胃湿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患者毛周征数量与病程正相关(r=0. 369,P 0. 05)。脾胃湿热组及肝肾不足组患者毛周征数量与病程呈正相关(r=0. 410,P 0. 05; r=0. 549,P 0. 05)。结论:不同中医证候的雄激素性脱发患者的皮肤镜征象的阳性率及数量具有一定差异,皮肤镜可辅助应用于雄激素性脱发的中医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8.
102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分为肝肾阴虚型、痰湿阻滞型和脾胃虚弱型三型.采用针刺,耳穴贴压,拔罐和中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显效30例,有效6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9.2%.治疗过程中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