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骨下段小切口先心病矫治术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创心脏手术由于手术创伤小、美观、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而越来越为患者和医生所接受。 2 0 0 0年 9月~ 2 0 0 1年 2月 ,我院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 18例 ,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8例中 ,男 8例 ,女 10例 ;年龄 3~ 15岁 ;体重 14.5~ 42 kg。其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13例 (单纯膜部 10例、干下型 2例、嵴下型 1例 )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5例 ,均为继发孔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查体、心脏超声、心电图及X线胸片检查明确诊断。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 ,皮肤切口上端起自胸骨角…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右胸小切口两种微创术式在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解放军105医院心血管外科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6例.63例中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33例、右胸小切口30例;单纯房间隔缺损(ASD)22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SD)2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无低心排血量、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近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无残余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胸廓畸形等远期并发症.结论 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右胸小切口两种微创术式选择性应用于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靠、创伤小、切口美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体会。方法选择10岁以下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20例,纵劈胸骨上至第二肋间;1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3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9例,纵劈胸骨上至第二肋间并向右侧横断。常规体外循环,胸正中小切口第三胸肋关节水平至剑突根部,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24h胸液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切口长度约为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的60%。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可以顺利完成部分心内直视手术,美观且保留了胸廓的连续性,无胸骨前凸畸形。  相似文献   

4.
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116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经验体会。  方法 :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 ,部分劈胸骨 ,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116例 ,年龄 3个月~ 5 0岁(5 .7± 6 .8)岁 ,其中室间隔缺损 6 6例 ,房间隔缺损 33例 ,法乐四联症 13例 ,肺动脉闭锁、心内膜垫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及冠状静脉窦无顶综合征各 1例。  结果 :全组 1例二次开胸止血 ,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  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可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部分劈胸骨入路 ,创伤小、恢复快、美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价值.方法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采用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共2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10例,室间隔缺损13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法乐三联症1例.结果25例均治愈,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6~8 d.随访1~11个月,心功能恢复良好,无残余畸形.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创伤小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2001年11月~2005年1月我科共进行心脏不停跳手术136例。男72例,女64例。年龄3~57岁,体重9~65kg。其中房间隔缺损63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1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6例,肺动脉瓣狭窄13例,左心房粘液瘤9例,二尖瓣病变6例,心胸比率0.57~0.72。手术方法136例患者手术均在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切口采取3种入路:常规切口78例,正中小切口19例,右腋下垂直切口39例。正中小切口为胸骨角下方2cm至剑突切口;右腋下垂直切口为腋后线第3肋间到腋中线第6肋间。行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主动脉根部置灌注针头持续吸引进行排气。降温在33~…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2007年2月,我们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3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倒"J"形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创伤情况.方法应用倒"J"形胸骨下段小切口,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型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矫治.全组50例,年龄8个月至14岁.手术主要病种:ASD、VSD、VSD PDA、ASD PS、PS.与近年相同年龄组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比较.结果①切口长度明显缩小.②小切口的上端未超过胸骨角,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美容需求.③术后胸廓的稳定性较好,术后胸廓畸形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减轻.④应用小切口能较好完成房间隔缺损,膜部及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手术;但部分心内手术结构的显露受到一定影响.结论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应用倒"J"形胸骨下段小切口,并不影响手术安全性;可取得创伤小、术后胸廓畸形轻和较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9.
胸骨下段切口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胸骨下段切口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自2000年11月-2001年1月,39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接受胸骨下段切口作为手术入路,年龄最小为11个月,最大为11岁,平均年龄4.2岁,切口长度为4-10cm,其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4例,室间隔缺损34例,法乐氏四联症1例。结果 将本组病例与同期随机选择的30例通过胸骨正中切口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的病例进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再开胸止血发生率、伤口感染率及残余分流发生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胸骨下段切口不失为一个良好、安全的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0.
经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130例临床经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各种心脏瓣膜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 ,并报告 130例临床结果。 方法  4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采用胸骨上段切口 ,其余手术均经胸骨下段切口。胸骨上段切口自胸骨上凹至第三肋间并向两侧横断胸骨 ,皮切口长度 5cm~ 7cm ;胸骨下段之皮切口自第三胸肋关节水平至剑突根部 ,长度 9cm~13cm ,自下而上纵行劈开胸骨至第二或第一肋间处向右侧横断。手术采用常规体外循环 ,共行二尖瓣置换 6 6例 ,主动脉瓣置换 2 0例 ,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 32例 ,二尖瓣成形 11例 ,单纯三尖瓣成形 1例。同期行左心房血栓清除 2 2例及三尖瓣DeVega环缩 35例。 结果 无手术死亡。平均主动脉阻断、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分别为 6 3分± 2 9分、92分± 32分和 191分± 4 7分 ;平均气管插管 12小时± 5 2小时 ;平均住院 14天± 6 8天。术后胸液量平均 345ml± 197ml(5 0ml± 170 0ml) ,有 82例患者 (6 3% )未输血。 结论 正中经胸骨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安全可靠 ,美观 (胸骨下段入路 ) ,创伤小 ,出血少 ,保留了胸廓的连续性 ,早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99例婴儿巨大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心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05年3月手术治疗婴儿巨大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9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中男性65例,女性34例;年龄2~6个月26例,6~12个月73例;体重3.4~8.7(5.0±3.1)kg。术前均有反复肺炎或(和)心衰住院史。有8例直到手术时体温尚不正常,但术后恢复顺利。查体:所有患儿均可闻及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6例尚可闻及胸骨右缘3/Ⅵ级收缩期杂音。25例肺部有干、湿啰音?玻?例肝脏肿大,肋下2~3cm。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VSD)0.9~2.3cm;膜周型84例,干下型15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1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项研究通过对比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探讨和评价两种手术路径的优劣,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共198例患者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组:胸骨下段小切口组(lower mini-sternotomy LMS Group, n=66), 右胸前外侧切口(right lateral thoracotomy RLT Group, n=59), 以及胸骨正中切口(standard median sternotomy SMS Group, n=73)。所有患者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收集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及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等临床资料。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及二次开胸止血。微创切口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中转为正中开胸手术治疗;LMS 组、RLT组及正中开胸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37.73±11.46mins, 41.3±13.97mins,36.99±10.84mins,三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78); 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3.85±9.78mins, 22.54±9.08mins,19.23±6.92mins,三组间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9). 与LMS组及RLT组患者相比较,SMS组患者的切口最长,约7.45±1.54cm,而 LMS 组患者为 5.58±0.8cm,RLT组, 5.96±1.48cm,三组间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更为美观,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胸骨正中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13.
右前侧胸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10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我们采用右前侧胸部小切口径路,选择性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10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组共106例,男41例,女65例.年龄5~34岁,平均11岁.成人24例,体重14~55Kg,平均19Kg.病种有室间隔缺损(VSD)73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69例,嵴上型4例,缺损直径4~12mm,平均8mm);房间隔缺损(ASD)21例(中央型16例,下腔型5例);房间隔缺损并室间隔缺损5例;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3例(PAPVC);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MSI)及部分性房室管畸形(PAVC)各2例.本组患者平均心胸比率0.53;心功能Ⅰ级2例,Ⅱ级92例,Ⅲ级12例.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 1 993年 1 2月~ 2 0 0 0年 1 2月对 5例主动脉缩窄并发心内畸形的患儿进行了外科手术。其中 2例为一期完成手术 ,3例为分期手术。1 临床资料例 1 女 ,8岁。干下型心室间隔缺损 (VSD)2 .0cm× 1 .5cm ,主动脉缩窄长度 3cm ,动脉导管位于缩窄段的远端 ,直径 2cm ,并发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收缩压 1 2 0mmHg( 1mmHg =0 .1 33kPa) ,平均压 70mmHg。手术采用自左第 4肋间进胸 ,显露和解剖左锁骨下动脉、动脉导管和缩窄段 ,其后进行胸骨正中切口 ,肝素化后 ,依次插升主动脉灌注管和降主动脉灌注管及上、下腔静脉引流管 ,进行上、下半身…  相似文献   

15.
自 1 994年 8月至 2 0 0 0年 3月 ,我们采用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径路 ,在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374例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374例中 ,男 2 0 0例、女 1 74例 ,年龄 1~ 55岁 ,体重 1 0~ 74kg。其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1 81例 (上腔型 1 7例 ,中央型 1 2 2例 ,下腔型 42例 ) ,合并部分型右肺静脉异位引流 1 2例 ;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伴二尖瓣裂 1例 ;室间隔缺损 1 92例 ,均为膜周部缺损。1 .2 手术方法 麻醉后患者平卧 ,右胸抬高 45°,右上肢屈肘悬吊于手术台支加上。取右胸前外侧切口 ,女性…  相似文献   

16.
【】 目的 总结食道超声引导经胸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经食道超声引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7个月~9岁(4.7±1.9)岁;体重4.9~25.6(13.5±5.8)kg。膜部VSD30例,嵴下型VSD6例,干下型VSD4例,肌部VSD5例。VSD直径4.7~11.5(5.8±1.2)mm。全组均采用胸骨下端3~5cm小切口进胸,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送入导引钢丝及输送鞘管经右心室-VSD进入左心室,沿输送轨道送入封堵器完成VSD封堵术,术毕立即经食道超声全面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全组43例封堵成功(95.6%),2例术中转为体外循环下常规手术(4.4%)。术后封堵器边缘少量残余分流2例(4.4%),3个月后复查消失。术后40例随访12个月(88.9%,40/45),无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返流,无近期死亡。 结论 食道超声引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次操作后即可掌握操作要点,术中需结合超声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自1997年8月至1999年1月,我们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径路,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31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全组病人中男10例,女21例。年龄3~43岁。体重12~72kg。手术病种有室间隔缺损(VSD)14例,房间隔缺损(ASD)12例,ASD VSD2例,冠状静脉窦无顶综合症(UCSS)1例,室间隔膜部瘤破裂1例。手术方法 全麻后气管插管。患者取侧卧位右侧胸抬高40~45度,右上肢屈肘悬吊于手术台支架上。切口起于右腋下近腋前线第3或第4肋间处,向前下斜行长8~13cm,经第3或第4肋间入胸。于膈神经前20cm纵行切开心包。升主动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43例10kg以下婴幼儿经胸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经验。方法 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1.5cm,切开皮肤,胸骨下段及心包,在右心室表面定点,穿刺置入导丝,经VSD送入输送鞘及对称型封堵器封堵VSD。结果 本组无死亡,无Ⅲ度传导阻滞,与同期一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室缺修补法对比,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输血量低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修补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10kg以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能减少体外循环带来的风险,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切口小而美观。  相似文献   

19.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手术切口在能满足心内操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缩小;尽可能不破坏胸廓原有支架结构,以减轻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自2003年1月至2005年4月我们采用右腋下小切口施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6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男性27例,女性3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8例,平均(4.8±1.2)岁,体重9~32kg;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2例,平均(37.5±14.4)岁,体重(55.3±15.6)kg。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20例,房间隔缺损(ASD)2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VSD+RVOTS)4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8…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道12例肺动脉束扎术后,进行第二次室间隔缺损修补的经验和结论。手术主要是修补室间隔缺损并解除肺动脉束扎。肺动脉束扎术时的年龄是<3月(6例)、3~6月(5例)和11月(1例)。单纯束扎术者5例,束扎加矫治主动脉口狭窄和动脉导管未闭4例,束扎加切断动脉导管未闭3例。束扎术后1~2年再次心插管检查的结果为肺动脉-右心室压力阶差<40(5例)、40~60(3例)、60~90(3例)、120毫米汞柱(1例)。二次手术间的时间间隔为18月~3年;压力阶差>60毫米汞柱者于心插管术后3月即手术,<60毫米汞柱者1年后手术。手术方法:胸骨正中劈开切口,于升主动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