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膜囊冲洗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手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的外科治疗中,目前普遍采用腹壁切口一期缝合多管引流。术后对胰腺病灶的处理主要靠网膜囊点滴或潮式灌洗负压瓶自然引流。该法存在灌洗压力不足和引流不彻底等问题。我院自1982年以来对22例AHNP术后病人无选择地每日增加1~3次网膜囊冲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微创技术联合胰周贯穿式灌洗引流方式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2 月至2019 年8 月株洲中心医院6 例SAP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均先实施经腹腔及腹膜后途径穿刺置管,联合经皮肾镜或胆道镜行胰周感染坏死组织清除,术后再经过胰周置管行贯穿式灌洗引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术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无穿刺及手术并发症,平均接受经皮肾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1 次,胆道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2.3次,第一次清创术后至拔管时间平均为55 d(36~74 d)。均痊愈出院,随访半年以上无胰腺坏死感染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肾镜、胆道镜等微创技术联合胰周贯穿式灌洗引流的方法治疗SAP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疗效好且安全,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腹腔镜术后冲洗及引流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4例非胆源性SAP的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行胃结肠韧带切开,胰腺被膜切开减压,吸除胰周积液及清除坏死组织,在胰周留置多条引流管,术后采用多种灌洗及引流策略并观察疗效。 结果治愈50例,4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合并胰腺癌,2例死于迟发腹腔出血,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冲洗时间(21.6 ± 14.5)d,引流管拔除时间(35.4 ± 22.4)d,术后住院时间(38.7 ± 24.6)d。其中1例术后32 d因胰周脓肿再次行腹腔镜手术,3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保守治疗治愈,2例经穿刺引流后治愈。 结论SAP腹腔镜手术后,合理的冲洗及引流策略,可降低SAP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分析内部和外部两种引流方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其他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从2011年12月至2016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9例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内引流组(61例)和外引流组(58例)。比较分析两组病人术后住院信息。主要研究终点是胰瘘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在内引流组,胰腺质地人柔软的病人比例高于外引流组(68.9%vs. 48.3%,P=0.026)。内引流组中,有35例(57.4%)发生胰瘘,其中9例(14.7%)按国际胰瘘研究小组(ISGPF)标准分级为B级和C级胰瘘。而外引流组中,有29例(50.0%)病人发生胰瘘,其中有5例(8.6%)按ISGPF标准分级为B级和C级胰瘘。内外引流组之间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4%vs. 50.0%,χ2=0.651,P=0.420)。在两组中,胃排空延迟、腹部感染、出血、胆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其中,内引流组有1例病人死于术后腹部感染,外引流组有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网膜衬垫技术在降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后胰瘘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实施的88例LPD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对网膜衬垫组(采用大网膜衬垫技术)和对照组(未采用大网膜衬垫技术)进行2∶1匹配,网膜衬垫组获得38例病人,对照组获得19例病人,比较匹配后两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 网膜衬垫组在B、C级胰瘘发生率(10.5% vs. 26.3%),术后迟发性出血(2.6% vs. 10.5%)以及术后感染率(0 vs. 21.1%)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BMI、血清清蛋白、大网膜衬垫技术以及术后第1天胰肠侧引流液淀粉酶与LPD术后胰瘘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3、血清清蛋白<35 g/L和未应用网膜垫是L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大网膜衬垫技术可有效减少LPD术后胰瘘、出血及其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泌尿造口袋用于创伤性胰腺损伤术后胰瘘患者腹腔引流,有效收集引流液,减少引流管周围皮肤浸渍。方法根据患者术中安置腹腔引流管的位置和引流管留置时间,结合不同泌尿造口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造口袋进行腹腔引流。结果使用泌尿造口袋后,6例患者引流液收集效果好,手术切口愈合时间平均37.8d。术后无一例发生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使用泌尿造口袋对胰腺术后胰瘘患者的腹腔引流管进行护理,能有效减少术后引流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感染性胰周坏死采用经皮穿刺置管配合冲洗引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感染性胰周坏死10例,采用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治疗,记录病人引流时间、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9例经穿刺冲洗引流处理后均痊愈,1例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治疗失败行开腹清创术后治愈,住院平均冲洗引流时间32天,无并发症发生,治愈后未再复发。结论 经皮穿刺逐级置换冲洗引流具有微创、效果明确等特点,可考虑单独用于部分病人感染性胰周坏死的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自制双腔引流管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病人主要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胰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胰腺专业组连续收治的93例因胰头良性或恶性肿瘤行PD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均放置自制双点固定多位贯穿腹腔冲洗吸引双腔引流管。分析病人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及死亡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为(199.2±46.4)min,出血量为(190.8±193.2)mL,术中有8例病人输血,输血量为(2.0±0.2)单位红细胞。无一例出现引流管堵塞、移位。3例引流管处出现红肿、炎性反应,1例出现渗液。随访至术后30 d,57例病人术后未出现并发症,顺利出院,其余3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2例病人发生胰瘘,其中A级19例、B级3例;2例病人出现胆瘘;5例病人出现DGE;5例病人出现肺部感染;2例病人出现伤口感染。结论 自制双点固定多位贯穿腹腔冲洗吸引双腔引流管安全可靠,有效减少了PD术后严重胰瘘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应用网膜垫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腺外科行LPD 298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网膜垫技术分为网膜垫组(171例)和对照组(127例),比较两组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术后迟发性出血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网膜垫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8.1% vs. 44.1%),术后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级,7.6% vs. 15.7%)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网膜垫组并发B、C级胰漏8例(4.7%),术后迟发性出血9例(5.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例(14.0%)、16例(12.6%)(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疾病良恶性、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和网膜垫技术与LP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应用网膜垫技术是LP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网膜垫技术可降低LPD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尤其降低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可能是LP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用于治疗暴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fulminant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FSAP)手术时机、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1例FSAP的病人临床资料。腹腔镜下分离胃结肠韧带,进入网膜腔暴露胰腺,吸净渗出液,冲洗腹腔,清除胰腺坏死组织,网膜囊及盆腔置入灌洗管和多根引流管,术后用大量生理盐水持续灌洗引流至引出的灌洗液澄清。结果治愈8例,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住院时间42—92天,平均58天。结论积极采用腹腔镜对FSAP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地改善FSAP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术前引流对重度阻塞性黄疸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0年2月—2015年10月98例重度阻塞性黄疸(总胆红素300μmol/L)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是否行术前引流、分为对照组(52例)和术前引流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检查结果及病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术前引流组患者[(379.44±88.57)min vs(346.98±57.17)min,P0.05]。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术前引流组患者[(346.98±57.17)mL vs(297.83±139.57)mL,P0.05]。对照组与术前引流组患者病死率无明显差异(3.85%vs 2.17%,P0.05)。两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3.85%vs 43.48%,P0.05),但对照组患者胰瘘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引流组患者(30.77%vs 13.04%,P0.05)。结论:术前引流可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胰瘘发生率,且病死率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对于重度阻塞性黄疸患者应考虑行术前引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尾癌根治术(DP-CAR)的疗效、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胰腺外科同一手术组收治的R0切除的126例胰体尾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均无远处转移,其中行DP-CAR 31例,行传统胰体尾癌根治术(DP)95例。结果 DP-CAR组病人T3~T4期比例(85.7%vs.43.9%,P0.001)和可能切除胰腺癌比例(87.1%vs.5.3%,P0.001)均明显高于DP组。DP-CAR组手术时间[(134.4±28.6)min vs.(111.8±38.1)min,P=0.004]及术后住院时间[(16.2±11.0)d vs.(8.4±2.7)d,P0.001]较DP组明显延长。DP-CAR组病人术后C级胰瘘(19.4%vs.2.1%,P=0.003)及术后出血(19.4%vs.3.2%,P=0.007)发生率明显高于DP组,且有2例病人因胰瘘继发腹腔出血死亡。DP-CAR组与DP组病人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20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结论 DP-CAR可提高可能切除胰体尾癌手术切除率,手术疗效满意,可使部分病人获益,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DP,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一步法”腹腔镜辅助经网膜囊胰腺坏死组织清除(LATLSD)治疗胰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实施LATLSD治疗的35例IPN病人资料,所有病例坏死积液均集中于胰周区域。观察术后24 h及术后1周生命体征及炎症指标。结果 35例病人均成功进行手术,初次手术时间为(78.9±25.3)min,出血量为20(10~600)ml,初次手术引流管数量为(3.8±1.0)根。平均手术次数(2.3±1.6)次。平均住院时间为(44. 8±32.2)d。34例(97.1%)病人脓液细菌培养结果阳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7.1%(6/35),其中新发器官功能障碍4例(1例同时发生腹腔出血),胃漏、结肠漏各1例;发生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并发症5例(14.3%)。病死率为5.7%(2/35),治疗成功率为94.3%。病人术后24 h白细胞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10.6±6.6)×109/L vs. (12.6±6.3)×109/L,P<0.01],而各项生命体征及炎症指标(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在术后1周显著好转。结论 “一步法”LATLSD治疗胰周IPN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胰腺假性囊肿外引流管致胃肠瘘三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劲松  赵煜  关欣 《腹部外科》2003,16(5):265-265
例 1 ,男 ,5 6岁。因“上腹持续性胀痛 2周”为主诉入院。病人腹胀、恶心、呕吐 ,左上腹膨隆伴压痛 ,肌紧张反跳痛不明显 ,B型超声示胰腺肿大胰体部可见囊性包块约 1 2 .0cm× 8.0cm ,入院后病人腹痛加重 ,急诊行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pseudocytes,PPC)外引流术 ,术后 2周引流量仍为 1 0 0ml/ 2 4h ,但B型超声示囊腔消失胰周无积液 ,故带管出院 ,术后 33d引流量突然增加伴食物残渣返院 ,急查胃镜发现引流管由胃体后壁近大弯侧进入胃腔 ,急予退管 ,予禁食、水及营养支持治疗 ,2周后行碘油经引流管造影见引流管周围无囊腔亦无与胃腔及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B级胰瘘按严重程度分级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43例行PD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B级胰瘘72例。按B级胰瘘是否需影像学辅助介入治疗分为重度组(16例)和轻度组(56例),比较组间医疗总费用、住院时间、入重症监护(ICU)率、引流管留置时间、腹腔积液、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胆瘘、胃排空延迟、胰瘘外其他并发症类型数及发生率、胰瘘为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指数(PMI)、胰瘘(ACB)等指标。结果 两组间在医疗总费用(8.4万元vs. 13.2万元)、住院时间(29.0 d vs. 42.0 d)、引流管留置时间(20.5 d vs. 53.0 d)、腹腔积液发生率(41.1% vs. 87.5%)、腹腔感染发生率(10.7% vs. 43.8%)、腹腔出血发生率(7.1% vs. 56.3%)、非胰瘘并发症类型数(1种vs. 4种)、胰瘘为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3.6% vs. 87.5%)、PMI(0.22±0.08 vs. 0.37±0.00)、胰瘘ACB(0.19±0.08 vs. 0.3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胆漏、胃排空延迟、入ICU率、胰瘘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2016版胰瘘分级标准中B级胰瘘严重程度存在异质性,可分为轻度与重度,有助于为PD术后B级胰瘘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胰瘘、假性胰腺囊肿是胰腺损伤术后两大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4%和9%。我院收治1例胰腺损伤术后出现胰瘘、假性胰腺囊肿及两处肠内瘘患者,病情复杂。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因车祸在当地医院以“脾破裂”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脾脏及胰尾部破裂,行脾及胰尾切除。术后患者出现腹痛、发热、切口感染及腹腔引流液增多,考虑“胰瘘”而转至我院。入院后多次引流管造影示:胰瘘、假性胰腺囊肿,囊腔与两处空肠相通。给予积极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全胃肠外营养、抗感染、充分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应用生长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制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胰腺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自制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的12例胰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治疗期间引流管若有堵塞,可拔出体外清理。所有患者均于拔管后治愈。更换双套管早期(1~3 d)患者发热等感染症状明显缓解,引流10~22 d后引流量逐渐减少。出院后所有患者均获访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胰瘘部位包裹吸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自制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胰腺术后胰瘘的效果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精准定位下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我院2018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脑室出血病人8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内镜组和引流组,内镜组41例,采用精准定位下神经内镜微创术,引流组41例,采用传统脑室外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48小时后血肿清除率、并发症、死亡情况、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引流组对比,内镜组术后48小时后血肿清除率更高[(91.24±4.94)%vs(81.21±4.73)%],引流管留置时间[(3.54±0.93)天vs(4.27±1.06)天]、住院时间[(10.34±1.97)天vs(15.49±2.28)天]更少,术后并发症更少(4.88%vs 19.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定位下神经内镜术治疗脑室出血疗效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循PCD引流管路径作微小切口联合经皮肾镜清除胰腺坏死组织的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感染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经PCD引流的感染期SAP患者出现引流不畅等治疗效果不佳后,循PCD引流管路径作一约2 cm微小切口,用取石钳取出浅层部分胰腺坏死组织,深在部分坏死组织联合经皮肾镜直视下用网篮取出,在残腔的高、低位分别置入冲洗管及双套管,从腹壁相应较簿的位置戳孔引出并固定,原PCD引流管管口予以关闭。术后用生理盐水自冲洗管冲洗脓腔,双套管负压状态下作持续负压吸引将残余坏死组织逐步清除干净。监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引流量(出入量差)、体温、白细胞(WBC)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术后1个月复查腹部CT了解胰腺周围坏死组织残余情况。结果:23例感染期SAP经上述方法处理后,感染中毒症状均改善,术后30 d内引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增多(均P0.05),感染指标(体温、WBC数、PCT、CRP)均在术后不同时间点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术后1个月左右复查CT显示胰周坏死组及积液基本消失,其中5例术后2周出现冲洗管堵塞需换管继续冲洗引流,所有患者未出现腹腔出血、肠漏、穿孔等并发症,无需行二次微创手术干预或开腹手术处理,患者最终均痊愈出院。结论:循PCD引流管路径作微小切口联合经皮肾镜清除胰腺坏死组织的方法在治疗SAP感染性坏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套管引流灌洗对胰腺部分切除及胰腺外伤修复手术后胰瘘的治疗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胰腺切除及胰腺外伤修复手术后的胰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除术中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以外,在胰腺手术局部表面另行放置黎氏双套管。术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胰瘘分级;观察胰瘘出现时间及腹腔引流情况,胰瘘确诊后行局部灌洗治疗,记录腹腔感染例数及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 结果:33例胰瘘患者中,A级胰瘘21例(63.6%),B级8例(24.2%),C级4例(12.1%),其中C级胰瘘均为胰腺损伤手术修复患者;胰瘘出现时间为(5.3±2.8)d;腹腔感染病例共7例,均存在于B、C级胰瘘患者中,B+C级胰瘘患者感染率较A级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019);C级较A级胰瘘患者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延长(P=0.042),而B级与A级胰瘘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72)。 结论:早期双套管引流灌洗对胰腺切除及胰腺外伤修复手术后的A、B级胰瘘患者疗效较好,对降低腹腔感染率、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有一定作用,C级胰瘘患者仍需进一步探索积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