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分布特点及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IPN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积液区域的分布特点,提出分区分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微创手术入路,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共纳入233例IPN病人,其坏死积液区分布为:Ⅰ区45例(19.3%),Ⅱa区21例(9.0%),Ⅰ+Ⅱa区82例(35.2%),Ⅲ区6例(2.6%),Ⅰ+Ⅱa+Ⅱb区51例(21.9%),Ⅰ+Ⅲ区11例(4.7%),Ⅰ+Ⅱa+Ⅱb+Ⅲ区17例(7.3%)。177例病人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正中入路手术49例,左侧腹膜后入路77例,正中联合左侧腹膜后入路23例,正中联合右侧腹膜后入路6例,右侧腹膜后入路4例,双侧腹膜后入路8例,正中联合双侧腹膜后入路6例,经胃入路4例。病人总体病死率6.9%。接受手术病人初次手术时间为(73.5±16.2)min,估计出血量为25(10~600)mL,留置引流管数量为(3.2±1.6)个,手术次数(2.0±1.6)次。术后Clavien-Dindo 分级≥Ⅲ级并发症发生率为23.1%,手术后病死率为7.9%。结论 胰周及左侧腹膜后是IPN最常见的分布区域。根据坏死感染分布范围的不同,选择不同入路行腹腔镜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可安全、有效治疗IPN。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LTGD)治疗包裹性胰腺坏死(WOPN)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LTGD治疗的32例病人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WOPN病人中,28例(87.5%)局限于胰腺或胰周,23例(71.9%)合并脾静脉血栓及左侧门静脉高压。手术时距离发病45(27~181)d。手术时间(151±32) min,出血量(75±40) mL, 术后住院时间12(6~4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9%(7/32),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15.6%,死亡率为3.13%。中位随访时间52(6~101)个月,27例(84.4%)病人成功获得随访,所有WOPN均吸收,无复发。随访期内,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8.5%(5/27)及14.8%(4/27)。结论 对局限于胰腺或胰周的WOPN,LTG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微创腹膜后入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ARPN)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8例采用MARPN治疗的IPN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经皮穿刺引流术+MARPN,3例为开放手术+MARPN。结果 18例病人胰周引流液培养结果均为多重病原菌感染。15例(83.3%)行MARPN后脓毒症完全逆转痊愈出院,1例因并发出血和肠瘘中转开放手术。术后发生胰瘘7例(38.9%)、肠瘘5例(27.8%)、出血2例(11.1%)。3例(16.7%)病人因继发出血或肠瘘,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采用以MARPN为重要方式的升阶梯或降阶梯治疗方案是治疗IPN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们对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PN)的认识日趋深入,“气泡征”作为诊断IPN的金标准、干预时机应当尽量延迟到4周以后以及将阶梯引流模式作为IPN治疗的首选策略已被广泛接受。但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仍然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气泡征”阴性的IPN病人仍缺乏可靠的诊断标准;早期感染的包裹性坏死是否要延迟至4周以后干预尚未达成共识;以内镜为核心的阶梯引流策略与微创外科相比孰优孰劣,不同研究结论尚不统一;开放手术在IPN治疗中的地位以及手术时机的把握依旧充满争论等。  相似文献   

5.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腺脓肿和胰腺坏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性胰腺炎坏死(IPN)和胰腺脓肿(PA)的外科治疗。方法:12例IPN和3例PA病人均采取手术方法治疗,清除胰腺脓肿,坏死组织和胰腺周围坏死组织,并行腹腔灌洗和引流。结果:11例IPN病人和3例PA病人痊愈出院,1例IPN历经4次手术并发腰椎感染和骨质破坏,另1例IPN痊愈后1年又复发,已经2次手术,现正在恢复中,结果:IPN和PA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最严重并发症,影像学检查显示胰腺或周围存在难消退的积液时,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彻底清除感染坏死组织并加局部灌洗和引流。  相似文献   

6.
创伤递升式分阶段治疗(step-up approach)是目前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重要模式之一,已获得多个指南的肯定与推荐。然而,IPN病情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决定了其治疗不能采用同一种策略。对于部分须进行外科干预的病人,应跨越传统的递升式策略,采取“step-jump”或“一步法”等跨阶梯治疗策略提前干预。同时,创伤递升式分阶段治疗IPN应根据感染病变的位置与分型、医院的学科特色、医生的技术特点具体实施,以制定精准化的微创递升式治疗策略。“step-up approach”策略中的开放性清创是在合理指征与时机下开展的,安全有效,仍不可摒弃。现阶段,遵循“step-up”策略治疗IPN时,更提倡内镜式与外科式干预并行、递升式与跨越式策略并进,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一体化治疗平台,以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后期(发病2周后)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53例AP病人临床资料。根据病人后期是否出现IPN分为非感染组(123例)和感染组(30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分析AP后期发生IPN的影响因素。结果 感染组病人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系统(APACHE Ⅱ)评分、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白蛋白、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 Ⅱ评分和淋巴细胞计数是AP后期发生IPN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细胞计数预测IPN的临界值为0.7×109/L,敏感度为83.7%,特异度为66.2%。结论 淋巴细胞计数和APACHE Ⅱ评分为AP后期发生IPN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早期监测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成为预测AP病人后期发生IPN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随着近年来重症医学的进步、外科治疗理念和治疗手段的更新,各类微创升阶梯技术逐渐成为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主流手段。然而,传统的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时代下OPN治疗IPN的新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9年5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140例IPN患者,其中24例行OPN,116例行单纯微创治疗,重点对其中24例行OPN治疗的IPN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指针、方法及结局进行分析。全组IPN患者均遵循延迟外科干预的治疗原则,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IPN,尽量保守治疗延迟至起病3~4周,待胰腺坏死充分包裹、液化后行外科干预。结果:24例OPN手术指征或原因包括无PCD穿刺路径1例(4.2%)、主动OPN 5例(20.8%)、微创手术无法控制的感染6例(25.0%)、合并严重并发症9例(37.5%)、外院已行腹腔开放感染仍无法控制3例(12.5%)。所有OPN患者均合并严重的腹膜后及血流感染,其中79.2%(19/24)为多重耐药菌感染,58.3%(14/24)合并血流感染,29.2%(7/24)合并胰周真菌感染,4.2%(1/24)合并真菌血症;肺炎克雷伯杆菌为最常见的胰周分离菌。与行单纯微创手术患者比较,行OPN患者重症比例高(87.5% vs.63.8%),平均ICU住院时间延长(26.9 d vs.17.7 d),干预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4.1 d vs.42.9 d)、病死率增高(45.8% vs.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一般资料、手术距离起病的平均时间、术后主要并发症(出血、肠瘘、胰瘘)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OPN患者术后主要死因包括感染性休克5例(45.5%)和失血性休克6例(54.5%)。结论:OPN在IPN的治疗中仍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有时候是唯一能够挽救患者生命的手段。在微创治疗的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合理选择OPN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对于进一步改善重症胰腺炎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PN)病人并发十二指肠瘘的诊治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胰腺炎治疗中心510例IPN病人资料,其中并发十二指肠瘘病人46例,按照倾向性评分(卡钳值0.2)进行1∶1匹配,将其与非十二指肠瘘病人进行1∶1匹配分析。结果 IPN并发十二指肠瘘的发生率为9.0%(46/510)。76.1%十二指肠瘘通过窦道造影确诊;十二指肠瘘主要发生在十二指降部或升部,占91.2%;鼻肠管可以解决绝大部分(91.4%)十二指肠瘘病人的营养通路问题。非手术干预治愈率达97.82%。倾向性评分分析结果表明与IPN未并发十二指肠瘘病人相比,并发十二指肠瘘病人的住院时间更长[(40.93±34.02)d vs.(29.35±19.40) d,P=0.048],腹腔出血发生比例较高[20例(43.5%) vs. 11例(23.9%),P=0.047];但在全身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9例(61.7%)vs. 24例(52.1%),P=0.291]、AKI[22例(46.8%)vs. 23例(50.0%),P=0.835]发生率和死亡率[7例(15.2%)vs. 6例(13.0%),P=0.76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窦道造影是IPN并发十二指肠瘘的主要诊断方式;非手术治疗是十二指肠瘘的主要治愈方式;IPN并发十二指肠瘘病人的住院时间更长,出血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inimal access retroperitoneal pancreatic necrosectomy,MARPN)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12月28例采用MARPN治疗的IPN的临床资料。24例采取升阶梯策略,即经皮穿刺引流+MARPN,4例采取降阶梯策略,即开放手术+MARPN。结果 4例住院期死亡。24例出院病人中21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6~35个月),死亡2例。全组起病1年内死亡率21.4%(6/28),其中重症胰腺炎1年内死亡率37.5%(6/16),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1年内死亡率41.7%(5/12)。获随访的21例中,再入院率47.6%(10/21),其中非计划再入院率38.1%(8/21),胰周引流管中位带管时间4个月(1~12个月)。52.4%(11/21)的患者出现新发糖尿病(7/21,33.3%)或糖尿病加重(4/21,19.0%),33.3%(7/21)的患者出现慢性腹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表现。结论 MARPN治疗IPN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造成急性胰腺炎病人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手术是治疗IPN的重要手段。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研究为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提供了证据,也改变了传统IPN治疗模式。在微创外科时代,是否仍应坚持“延迟手术”及如何实现“延迟手术”成为IPN治疗的研究热点。创伤递进式策略并非所有IPN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需积极探索其替代方案,外科开放手术、外科微创手术、内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的具体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在学界仍未达成共识。目前,个体化、多学科化及微创化的IPN治疗仍是发展主流。笔者探讨IPN手术治疗的时机与策略,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区域动脉灌注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999年8月以来采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12例IPN病人,其疗效与1995年6月以来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的22例IPN病人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组的死亡率为36.4%、并发症发生率为72.7%、二(多)次手术率为22.7%、住院时间为(43.0±12.0)d、住院费用为(8.77±3.74)万元,而早期区域动脉灌注组的死亡率为8.3%(P<0.01)、并发症发生率为27.2%(P<0.05)、中转手术率为16.7%(P>0.05)、住院时间为(27.1±4.7)d(P<0.01)、住院费用为(4.09±1.46)万元(P<0.01)。结论 在IPN的早期可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病灶局限化或形成胰腺、胰周脓肿时可中转手术治疗;对于胰周渗出量较多、病情特别严重的病例在行区域动脉灌注治疗的同时可联合早期简化手术引流。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年发病率为15.9~20/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2]。15%~20%的AP患者存在胰腺或胰周组织坏死,其中约1/3的患者发生感染,成为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2]。IPN是AP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微创治疗手段包括经皮置管/内镜下引流、视频辅助清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二科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00例病例资料,在标本切除阶段均采用“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结果 20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联合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端端吻合)。平均手术时间(281±49)min,其中标本切除时间(91±15)min,术中出血量50~850 mL,平均(122±53)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6±9) d;术后B级胰瘘18例(9.0%),C级胰瘘3例(1.5%);术后吻合口出血2例(1.0%);腹腔内出血14例(7.0%);胃排空延迟9例(4.5%);胆瘘11例(5.5%);死亡2例(1.0%)。术后病理学诊断:胰头导管腺癌33例(16.5%),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5例(7.5%),胰头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3.0%),胰腺导管上皮异型增生1例(0.5%),胰头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4.5%),胰头囊腺瘤5例(2.5%),慢性胰腺炎1例(0.5%),十二指肠腺癌4例(2.0%),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1.0%),十二指肠良性占位性病变11例(5.5%),非胰头来源的壶腹周围癌105例(52.5%),壶腹周围良性肿瘤9例(4.5%)。结论“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病人发生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01至2020-12-3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5例IPN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有无MDRB感染,分为MDRB感染组(107例)和非MDRB感染组(108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转归。结果 MDRB感染组病人入院时CT严重指数(CTSI)评分[8(6~10) vs. 6(4~8),P=0.001]和降钙素原(PCT)水平[(1.7±1.4)μg/L vs. (0.8±0.7)μg/L,P=0.001]高于非MDRB感染组病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MDRB感染组病人更需要营养支持(80.4% vs. 50.9%,P=0.001)、微创手术干预(88.8% vs. 64.8%,P=0.001)等治疗措施。在临床转归方面,MDRB感染组病人更易发生术后并发症(23.4% vs. 12.1%,P=0.029)和新发器官衰竭(11.2% vs. 0.9%,P=0.002),导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30.1±28.7)d vs. (17.9±13.7)d,P=0.001)]和总住院时间[(50.0±31.1)d vs. (29.0±21.5)d,P=0.001]延长。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胰腺外感染(OR=4.116,95%CI 1.381-12.271,P=0.011)、入院时PCT水平(OR=2.728,95%CI 1.502-4.954,P=0.001)、胰腺坏死程度(OR=2.728,95%CI 1.502-4.954,P=0.001)是影响IPN病人出现MDR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IPN病人是否出现胰腺外感染、胰腺坏死严重程度、入院时PCT水平可评估其发生MDRB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胰腺外伤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提高胰腺外伤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40例胰腺外伤病例资料,对Ⅰ级和Ⅱ级胰腺损伤的病人只清创止血,单纯行胰周外引流;对Ⅲ级损伤行包括损伤部位在内的远侧胰腺切除、近端缝扎、胰床置外引流术;对Ⅳ级损伤者,以受伤前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及是否是中老年人为手术切除指征来决定是否行切除损伤的远侧胰腺,及是否行近侧缝扎胰腺;或行远侧与空肠行Roux-Y吻合,或行Roux-Y空肠袢术,即近侧缝扎胰腺,远侧与空肠行Roux-Y吻合,或行Roux-Y空肠袢覆盖损伤区域等手术;V级损伤须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对严重损伤者行两次手术. 结果: 治愈35例(治愈率达87.5%),死亡5例(病死率达12.5%);胰漏发生8例(发生率达20%),胰腺假性囊肿11例,胰周脓肿14例,应激性溃疡9例,出血坏死胰腺炎5例,MOF15例. 结论: 胰腺外伤的诊断是否及时、治疗恰当与否,对预后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周贯穿式冲洗引流用于感染性胰腺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至2015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3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冲洗引流方式分为贯穿冲洗组和网膜囊灌洗组,其中贯穿冲洗组病人术中安置胰周贯穿式冲洗引流管;网膜囊冲洗组病人术中安置小网膜囊灌洗引流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再手术、死亡以及胰周感染控制情况。结果术后贯穿冲洗组22例均治愈,4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网膜囊灌洗组21例病人中治愈17例,13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死亡4例。除外治愈率(100.0%vs.81.0%),两组病人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8.2%vs.61.9%)、病死率(0 vs.19.0%)、再手术率(0 vs.66.7%)、术后引流管通畅率(100.0%vs.60.7%)以及住院时间[(30.6±9.4)d vs.(70.5±30.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胰周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均呈下降趋势。术后第4周,贯穿冲洗组胰周残余感染6例,网膜囊灌洗组为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周贯穿式冲洗引流是急性胰腺炎术后残余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有效引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剜除术对低级别(G1、G2)无功能小(直径≤2 cm)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6例低级别(G1、G2)无功能小(直径≤2 cm)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26例病人均行胰腺肿瘤剜除术,手术时间(123.4±40.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3.8±80.6)mL,术后共有7例(26.9%)病人发生胰瘘,其中3例(11.5%)为A级胰瘘,4例(15.4%)为B级胰瘘,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2±8.9)d。术后随访6~1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4个月,1例失访,其余25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人均生存,其中1例病人于术后26个月发现肝转移,1例病人于术后29个月复发。 结论 剜除术治疗低级别无功能小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疗效确切,预后较好,但其远期预后仍需更长时间的远期随访结果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腺外科连续收治的18例怀疑感染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病例,同时采血进行mNGS和常规微生物培养,对比这2种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检验效能。结果 全组病死率为16.7%(3/18)。住院期间确诊IPN 11例(11/18,61.1%)。血mNGS诊断IPN的灵敏度高于血培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0.0% vs. 9.0%,P=0.003),而两者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 vs. 57.1%,P>0.1)。血mNGS平均检测耗时较血培养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70±1.44) h vs.(115.23±8.79)h,P<0.01]。血mNGS检测费用仅占平均住院总费用的1.3%。结论 mNGS在IPN的早期病原学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且耗时较短,性价比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远端胰腺切除术中两种胰腺残端封闭技术的疗效,为胰腺外科手术医生选择合理的胰腺残端封闭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01至2013-09-30因“胰体尾占位性病变”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胰腺外科行开放的远端胰腺切除术的部分病人资料,分为切割闭合器组(99例)和手工缝合组(57例),对比两组之间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输血量、引流液淀粉酶值及胰瘘、术后输血率、术后体温(T)≥38℃、术后心率≥100次/min、术后再次手术、术后住院天数、术后30 d内再住院率及术后30 d内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输血量和总住院费用手工缝合组均少于切割闭合器闭合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议胰腺外科医生在行开放的远端胰腺切除术时优先考虑选用手工缝合的方法来封闭保留侧胰腺残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