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齐齐哈尔市城镇居民195万,其中七城区人口111万,每个街道社区都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截止2011年12月底城区有3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县有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覆盖率达100%,城区5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个别新建的外其它90%以上纳入医保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2.
北京月坛社区妇女保健需求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月坛社区妇女保健需求现状及对社区卫生机构的利用现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月坛社区1490名妇女进行问卷式调查。结果有69.3%(1032/1490)的妇女能主动获取保健知识,社区妇女对妇科常见病、定期妇科检查与宫颈癌筛查、有关更年期问题及生殖道感染保健服务的需求率分别为48.5%、44.0%、39.1%及11.5%,各保健服务需求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6.8%的妇女不需要更多的妇女保健知识来解决她们所面临的妇科方面的问题。妇女中知道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妇科的有407人,知晓率为27.3%。去过妇科就诊的有158人,就诊率为10.6%。结论月坛社区妇女的保健需求较高,妇女对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的知晓率和利用率却仍处于较低水平,应进一步加强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中开展多层次的妇女健康保健、妇科常见疾病诊治、更年期健康管理等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背景 上海市于2011年下发通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设双休日门诊提出要求,目前尚缺乏针对双休日门诊开设和利用情况的研究。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休日门诊的开设现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8年8—9月,对上海市全部共28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调查,包括2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9家分中心。由机构相应负责人根据机构在2018年1—6月开展双休日门诊情况填写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双休日门诊的开设情况、门诊量、人力资源及加班补贴情况,所有问卷均有效回收。结果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休日门诊开设率为95.7%(270/282),其中周六上午的开设率最高〔95.0%(268/282)〕。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休日日均门诊量为81 980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均门诊量排在前3位的地区(青浦区448.50人次、闵行区445.75人次、浦东新区437.79人次)和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日均门诊量排在前2位的地区(青浦区248.60人次、闵行区156.67人次)均处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日均门诊量高于分中心(321.99人次比151.03人次)。仅在周六上午开设门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平均日均门诊量为307人次,其他时间段的门诊量较低。在开设了双休日门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0.4%(82/270)认为人力资源不能满足双休日开诊需要,15.2%(41/270)发放了双休日加班补贴。结论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周六上午的门诊开设率较高,且利用情况较好;双休日门诊利用情况,郊区优于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于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设双休日门诊的人力资源不足。建议社区卫生服务服务机构合理分配双休日医疗资源,通过补充人员缓解双休日门诊的人力资源压力,并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双休日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月坛社区妇女宫颈癌筛查情况及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月坛社区妇女近两年宫颈癌筛查率为53%,筛查地点主要为专门体检机构(32.5%),三级医院(占30.9%),二级医院(占21.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为7.5%;不同年龄组妇女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宫颈癌筛查的比例不同,60~65岁组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宫颈癌筛查的比例最高。结论月坛社区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较高,但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应进一步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加强宫颈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防控能力,为进一步推动COPD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上海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COPD诊断所需设备、治疗药物的配置以及防控工作情况等。  结果  24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配备肺功能检测仪的比例为28.51%,提供肺功能检测服务的比例为19.83%。配备X线机的比例为97.52%。三类常用治疗药物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的配备比例分别为93.80%、34.30%、6.61%,配备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长效抗胆碱能制剂的社区比例分别为30.58%和19.01%。在开展的COPD防控工作上,开展COPD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占比为50.83%,主要形式有讲座、主题宣传日活动和发放宣传材料等;16家(6.61%)开展过COPD主动筛查工作,其中采用问卷和简易肺功能检测联用10家,采用简易肺功能检测6家;开展高危人群管理和患者社区管理的机构比例分别为4.13%、18.18%,主要干预内容为健康教育、危险因素干预和定期评估。  结论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OPD防控工作尚处起步阶段,诊治相关的配置还需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上海市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舒缓疗护服务开展现况,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方法 于2013-09-11,采用自行设计的《上海市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服务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对上海市20家(18家市级、2家区级)开展安宁舒缓疗护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当日住院患者例数、床位使用情况及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来源、住院天数、疾病种类、入院动机、入院方式、生活自理情况、对安宁舒缓疗护服务的了解途径及日均医疗费用)等。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单位发放问卷,由各中心舒缓疗护病房负责人填写。结果 调查当日,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病房共有住院患者161例,平均住院患者数为8.05例;共有床位247张,病床平均使用率为65.2%(161/247);日均医疗费用为140.23元/人。入住舒缓疗护病房的患者中,住院天数>60d的占16.8%(27/161),生活不能自理的占89.4%(144/161),以减轻痛苦为住院动机的占75.2%(121/161),通过其他医疗机构转入的占26.7%(43/161)。结论 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舒缓疗护服务开展较好,基本能满足服务范围内居民的服务需求。但仍存在生存期评估准确性较差、转诊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建议继续推进安宁舒缓疗护服务的社区建设;以居家为主体,打通转诊机制,注重构建服务网络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安宁舒缓疗护服务行业管理;加大制度建设和培训教育力度,逐步形成舒缓疗护服务队伍;宣传报道,开展优逝教育,普及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7.
廖凯举  刘民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5):2801-2803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明确不同类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差异及与政府规定之间的差距,为完善该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于2008年8月调查北京市某区不同类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所,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开展了17个类别76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16个类别45.6项,占项目总数的60.0%。一级医院转型、卫生院转型、院办院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平均开展了15个类别43.8项、15个类别44.5项和14个类别49.3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别占到项目总数的57.6%、58.6%、64.9%。开展率最高的五个类别分别是计划免疫(96.0%)、儿童保健(92.0%)、精神卫生(92.0%)、健康教育(92.0%)、健康信息管理(92.0%);开展率最低的五个类别分别是地方病管理(4.0%)、卫生监督(8.0%)、眼病牙病管理(12.0%)、职业卫生(28.0%)、老年保健(72.0%);寄生虫病管理尚未开展。结论 2007年北京市某区不同类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了一定数量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但与政府规定的尚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不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背景 当前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双向转诊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由于我国卫生资源分布不均,不同行政区在医疗资源、人力资源分布及诊疗管理上存在诸多差异,导致城区与郊区双向转诊情况不尽相同。了解城区与郊区的双向转诊情况对于更好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有重要意义。目的 调查分析上海市城市与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开展实施现况,发现二者差异,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上海市更好地推行双向转诊提供切实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8年11-12月,选取涵盖上海市16个行政区的2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行政负责人及4 047例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行政管理人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双向转诊的组织机制、过程、转诊效果情况;对全科医生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双向转诊方式、上转转诊联系方式、是否填写除转诊单之外的转诊信息、接收下转患者时是否与上级医生保持联络等。结果 共发放社区行政管理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4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00%;共发放全科医师问卷4 047份,回收有效问卷3 925份,有效回收率96.98%。3 925例全科医生中,在郊区工作2 641例(32.71%),在城区工作1 284例(67.29%)。城市和郊区全科医生性别、职称、工作年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7.54%(238/24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89.34%(218/24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城区与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设立双向转诊专门联络负责人、建立双向转诊档案、专门设置预留床位保证接收下转患者、双向转诊方式中的网络联系、点对点与相应专家或科室联系、与相应上级医院负责双向转诊的专门联系人联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41%(123/24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上转患者<100例,75.00%(183/24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接收下转的患者数<10例。城区和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上转患者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城市社区卫生中心与郊区卫生中心在双向转诊实行上存在诸多差异,且目前双向转诊仍以上转为主,建议通过完善郊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基于健康档案的双向转诊平台、积极组建区域医疗集团等措施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现状进行调研和评估,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方法结合收集的数据,从IT的治理(组织机构管理、信息体系管理)和IT的技术(基础设施管理、应用体系管理)进行分析。结果从调查回收的86份问卷看,2000年以来,70家(81.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依靠自筹资金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有台式PC机,61家(70.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服务器,64家(74.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有网络交换设备,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连接医保网,大多数中心均陆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CHSIS)建设。结论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进度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行政部门统筹规划、资金、人才和标准化,是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暴露出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一些弱项和“短板”。为提升其传染病防控能力、充分发挥其哨点监测作用,亟须摸清现状,发现问题症结,提出改进建议。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于2020年5-7月对北京市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问卷调查,对机构基本情况、科室设置情况、人员情况、基础设施情况、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情况、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利用国家疫情监测网络、2019年度北京市社区卫生工作统计资料汇编,对数据进行核对和补充。结果 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2家。其中,90家(26.32%)设有发热门诊,102家(29.82%)设有肠道门诊,54家(15.79%)同时设有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实际在岗28 809人,2 887人(10.02%)在公共卫生岗位工作,其中高级职称178人(6.17%)。159家(46.49%)机构可开展HIV检测,11家(3.22%)可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对于29种常见传染病,140家(40.94%)机构无诊治能力,135家(39.47%)可诊治1~5种,29家(8.48%)可诊治>10种。结论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传染病防控体制机制、发热哨点诊室、诊疗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系列问题,应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弥补“短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农村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的信息,为北京市农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社会人口学基本信息资料表、精神卫生求助方式及态度问卷(MSK)对北京市朝阳区随机选取的1996例农村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8.8%的居民表示愿意寻求心理专业人员帮助;60.2%的居民选择医疗机构作为心理求助场所;超过93%的居民对目前社区内可能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表示不知道或确定没有;不同社会人口学信息情况下,均有部分心理健康服务形式选择情况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市农村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烈,多种服务形式被社区居民认可;北京市农村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亟待开展,在社区现有医疗体系中引入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服务量变化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2002~2004年上海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项目中的中医服务量年度变化情况。方法设计调查表对上海市城乡19个区县的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结果2002~2004年上海市中医药各项服务项目的服务量城乡之间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3年间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数、中医药处方量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郊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家庭病床人次、家庭健康档案数、中医药处方量、中医出诊人次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上海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门诊总人次、建立中医家庭病床人次、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数、中医出诊人次和中医药处方数等5项服务工作的服务量基本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就总体发展而言,郊区(县)的服务量远低于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大力开展中医家庭病床、建立家庭档案和中医出诊服务,推广这些优质服务,促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严慧杰  田晓洁  鲍勇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234-1236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主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流程.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上海市10所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流程进行调查,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慢病管理中,提供率达80%以上的项目占所有慢病管理小项目的94%.在22项计划免疫项目中,各项服务项目提供率均达到90%以上.在健康教育中,提供率达80%以上的项目占所有健康教育项目的85%.在妇女保健中,19个小项目的提供率均达到90%以上.在儿童保健中,提供率达到80%的项目占所有儿童保健项目的75%.在精神病防治中,17个项目的提供率均达到90%.在眼病防治中,提供率达到80%以上的项目占所有眼病防治项目的82%.在学校卫生中,提供率达到80%以上的项目占所有学校卫生项目的80%.其他工作中,提供率达到80%以上的项目占所有其他项目中的62%.结论 上海市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流程提供较完善,基本满足居民对公共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的实施现状,不同岗位人员对当前机构所实行的岗位绩效考核的满意程度以及对绩效考核制度的建议与意见。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在北京市选取7个区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对530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5.5%的调查对象所在机构已实行绩效考核,但主要以机构为考核单位;50.4%的调查对象对目前的绩效考核制度的满意程度不高;23.1%的调查对象认为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太能或根本不能有效避免平均主义现象的出现;30.8%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在机构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完全挂钩;但绩效工资在工资总额中所占比例不高,63.8%的人认为所占比例不到40%。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亟需完善,应该结合各岗位的职责特征制定考核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不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开展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状况,为国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按照经济区域划分标准抽取5个地区的4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用问卷、知识及技能测试、管理者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结果北京、江苏和四川的信息化管理开展较好。除宁夏未开展瘫痪病人护理外,其他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均开展较为完善。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色。结论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均衡,在发展过程中既形成了自身特色,又存在一定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加强人员培训,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冯培明  曾东  刘钢  牛光良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117-118,121
目的了解北京市居民对本市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知晓、利用、满意情况。方法根据北京市地理位置分布将所属18个区县分为城区、近郊、远郊三组,以海淀区、门头沟区和密云区为各组代表,随机选择三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5 323份,居民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知晓率为57.9%,利用率为34.5%,其中,近郊居民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利用率高于远郊和城区居民。居民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总满意率为81.2%,远郊满意率最高为92%。在最主要满意原因选项中,服务态度好和距离近、就医方便的比例最高,分别占满意人数的28.4%和24.5%;在不满意的选项中,医疗水平低和医疗设备差占比例最大,分别为41.2%和26.7%。结论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满意率良好,知晓率、利用率较低,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潘伦  凌斌  何坪  成撒诺  胡彬  吴建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3):1550-1554
目的 了解重庆市2016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情况,为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根据重庆市社区与农村卫生协会数据库中的“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估”相应报表,收集并比较重庆市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4类功能区的12项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数据。结果 4类功能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情况得分率分别为(0.97±0.02)%、(0.98±0.10)%、(0.88±0.13)%、(0.83±0.14)%,4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的总体情况得分率高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4类功能区在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健康管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健康管理方面的得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卫生监督方面的得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质量未达“均等化”,不同功能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黄艳丽  曹裴娅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4):4343-4348
背景 “就诊频次”是真实反映患者对医疗机构利用情况的重要数据,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且未对“就诊频次”反映出来的就诊行为与签约服务的关系进行研究。目的 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城市基层门诊服务签约/非签约患者的就诊频次特征,以及影响签约患者就诊频次的因素,以期识别不同特征的患者对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的倾向性和影响因素,帮助家庭医生团队更好地投入资源,与患者建立更为稳定的服务关系。方法 于2021年1月,通过居民健康信息中心,脱敏患者身份、联系方式和具体疾病诊断信息后,提取成都市武侯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18个服务站自2020-01-01至2020-12-31的门诊患者就诊行为和签约状态数据,分析患者就诊频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获取2020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300 634例成年人的数据,产生了1 243 436次门诊记录,平均就诊年龄(51.5±18.4)岁,平均就诊频次(4.14±5.94)次。仅有9 448例(3.14%)患者会产生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行为,其中签约患者中仅有17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成年人中34.73%(104 399/300 634)为签约患者,总门诊人次中63.91%(794 710/1 243 436)为签约患者就诊。86.04%(168 840/196 235)的非签约患者为偶发就诊,69.93%(137 229/196 235)病情相对简单;52.30%(55 812/104 399)的签约患者为持续管理就诊,29.90%(31 211/104 399)病情相对简单。以人数计算,签约患者主动预约到诊率为40.29%(42 061/104 399),固定就诊率为37.86%(39 522/104 399);以频次计算,签约患者主动预约到诊率为18.58%(147 685/794 710),固定就诊率为18.12%(144 009/794 710)。签约患者与非签约患者年龄、就诊频次、接受中医服务人数、特殊门诊就诊人数、就诊频次、诊断复杂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情复杂程度、是否主动预约到诊、是否固定就医、是否利用中医服务、年龄、是否在特殊门诊就诊、签约所在机构和医生签约人群规模是患者就诊频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成都市武侯区签约患者与家庭医生已建立了较稳定的服务关系。要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签约服务功能:一方面可以从频繁及异常频繁就诊、中医利用度高、特殊门诊就诊这几个特征的非签约患者入手提高签约数量;另一方面可根据签约患者的影响因素特征,通过绩效考核指标的调整,进一步将签约患者就诊频次控制在合理的互动区间,以进行科学的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现况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目的了解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现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借助北京市祉区卫生服务常规监测网络平台,采用自填式问卷普查的方法,收集北京市18个区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情况,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截止2008年底,北京市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20754人,社区医生8430人,社区护士5211人,医护比为1.6:1。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年龄以25~44岁为主,占55.69%;学历以大专为主,占41.60%;职称以中级为主,占32.69%。2006年以后在社区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但数量和质量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建议增加卫生技术人员尤其是护士和防保人员的数量,加强全科医学培训,进一步落实人力资源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成本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对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成本运行情况的调查,了解当前的补偿机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 随机选取了我区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回顾性调查了2007、2008、2009年三年来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变化和服务过程中物资、劳务的消耗情况和收支情况.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成本中,劳务消耗是主要部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前后相比,国家对社区的运行成本有所补偿,这有利于保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但是随着大量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实际工作量的大幅增长相比,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偿尚未到位.结论 随着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运行,政府必须制定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价格政策和收费标准,加强财政投入;稳定和持续的筹资机制和明确的补偿政策,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