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卢德权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62-1163
目的:探讨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PBC的血清线粒体抗体(AMA)水平和AMA-M2,对30例PB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30例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明显升高,AMA-M2阳性。结论:AMA-M2诊断PB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有助于PB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抗线粒体抗体(AMA)及其分型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中AMA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MA-M2、M4、M9亚型。78例PBC患者、35例其他肝病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检测AMA及M2,其中30例PBC患者检测M4、M9型。结果78例PBC患者中74例(94.9%)AMA及M2均阳性。35例其他肝病患者M2均阴性。20名健康体检者AMA及M2均阴性。结论AMA及其分型,特别是M2抗体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PBC的重要血清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血清酶谱、免疫球蛋白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PBC患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9项指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抗线粒体分型,应用生化法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球蛋白.以40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作对照.结果:48例PBC患者ANA、AMA和AMA-M2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LP、γ-GT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 05).PBC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以IgM为主.结论:PBC患者有胆汁淤积表现(血清ALP和γ-GT异常升高),有高滴度的ANA、AMA和AMA-M2抗体,这些表现有助于PB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临床上常用的2种抗线粒体抗体(AMA)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其他结缔组织病(CTD)中的抗体滴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科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M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MA-M2共726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ELISA检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率(13.1%)略高于IIF(6.5%)。IIF诊断PB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8.1%和97.4%,ELISA分别为100%和91.6%。55例AMA-M2阳性而AMA阴性的患者,8例诊断为PBC,35例诊断为其他CTD。PBC组AMA-M2抗体滴度(中位数为64.8RU/ml)略高于其他CTD组(中位数为54.9RU/ml)。结论 :将IIF和ELISA同时应用于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测,有助于PBC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疑似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相关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检出率.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14例疑似AILD患者血清标本中的抗线粒体抗体(AMA)、抗核抗体(ANA)及抗平滑肌抗体(SMA),免疫印迹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AMA-M2)、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抗体(LC-1)、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并查阅临床资料进行确诊.结果:ANA、AMA、SMA、AMA-M2、LC-1、SLA/LP、LKM-1阳性率分别为37.67%、11.34%、1.97%、16.94%、1.68%、1.40%、0.56%,确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68例(9.52%),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疑似患者4例(0.56%),未检出原发性胆管炎(PSC)患者.结论:AILD中,以PBC最常见,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联合应用检测自身抗体可减少AILD的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拟诊或待排除 PBC 患者523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法与免疫印迹(IBT)法测定血清中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 M2亚型抗体(AMA-M2)、抗核抗体(ANA)核型及滴度、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 抗体)、抗肝细胞胞浆抗体(抗-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结合 PBC 的诊断标准,分析抗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结果(1)43例 PBC 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中,ANA 的阳性率与非 PBC 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AMA 敏感度最高(79.1%);AMA、AMA-M2、ANA 胞浆颗粒型、ANA 着丝点型抗体阳性率均高于非 PBC患者(P <0.05),特异度分别为73.8%、76.7%、82.9%、79.0%。(2)AMA 与 ANA 着丝点亚型2种抗体并联检测时敏感度增高(93.5%),特异度降低(56.7%)。(3)AMA-M2与 ANA 着丝点亚型2种抗体串联检测时敏感度降(14.0%),特异度增高(97.1%)。结论AMA、AMA-M2及 ANA 着丝点型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AMA 与 ANA 着丝点型抗体并联检测用于 PBC 初筛较好。AMA、AMA-M2与 ANA 着丝点型抗体串联检测有利于 PBC 患者的排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116例分为三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31例,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1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0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3例;病毒性肝炎组60例;不明原因肝损伤组25例。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ANA);LKM-1:抗肝肾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IID6抗体;SLA/LP: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抗体;SMA:抗平滑肌抗体;AMA-M2:抗线粒体抗体。结果抗SLA/LP抗体在AIH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44.4%,明显高于LKM(16.7%)、AMA-M2(22.2%)抗体,并且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呈阴性反应。抗AMA-M2抗体在PBC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90.0%,抗gp-210抗体在PBC患者血清中阳性率为40.0%。结论抗SLA/LP抗体对AIH具有特异性,AMA-M2抗体对PBC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所以自身抗体的检测将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M2亚型抗线粒体抗体(AMA-M2)、核包膜蛋白(GP210)及核多点抗体(SP100)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0例PBC患者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免疫学指标、自身抗体及伴发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结果 10例PBC患者中,7例AMA-M2阳性,4例GP210阳性,1例SP100阳性,3例AMA-M2阴性的患者分别检测到了SP100、GP210抗体.结论 SP100、GP210与传统AMA-M2同时检测可增加对PBC诊断的特异性并提高PBC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和免疫球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生化检测法分别对40例PBC患者、4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14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以及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检测,对各组患者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指标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PBC患者的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以及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患者的Ig G、Ig M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 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A、AMA抗体检测、免疫球蛋白检测对于PBC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卢建溪  钱师宇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303-1304
目的分析多种自身抗体在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86例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患者,包括10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48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18例AMA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3例其他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这些患者血清中传统的抗AMA-M2、抗AMA-M2-3E(BPO)IgG、抗AMA-M2-3E(BPO)IgA、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抗PML抗体、抗SLA/LP抗体、抗ACA抗体。结果 107例PBC患者抗M2-3E ELISA法AMA-M2 IgG的检出率为86.9%。在AMA-M2 IgG阳性病人中抗gp210和抗Sp100抗体明显高于抗PML抗体、抗SLA/LP抗体、抗ACA抗体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AMA-M2阴性的PBC患者中有11例患者AMA-M2 IgG阳性,16例患者存在AMA-M2-3E IgG、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1种或几种的组合。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只在PBC患者和AMA阳性的自免疫性肝炎患者中被检测到,且抗gp210抗体出现在愈后差的患者中。结论 AMA和抗核抗体(ANA)检测在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技术改进及肝再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并初步观察移植后肝脏再生的情况。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无肝期(17.0±3.5)min。分别称取供、受体肝脏重量及供肝重量。术后1、4、7天处死大鼠,称取肝脏重量并取肝组织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周存活率85%。术后7天时受体肝脏重量已恢复至术前水平。组织学检查术后4、7天的肝组织可见二倍体及多倍体的肝细胞。结论:通过技术改进,提高了该模型建立的稳定性。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供肝仍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2.
混合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混合型人工肝支持方法———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血浆内毒素的清除作用。方法  3 4例肝衰竭患者进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PT、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情况等变化。结果 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总有效率为 67.6% ,最终存活率仅为 2 9.1%。检测指标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P <0 .0 5 ) ,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混合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有肯定的疗效 ,对血浆内毒素有确定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3.
82例肝门区中晚期肝癌,肿瘤分布在肝脏的Ⅳ,V,Ⅷ和Ⅰ段,87%的病人合并有肝硬变。采用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切肝术7例,阻断第一肝门切肝术75例。手术经腹完成,不开胸,用框架式拉钩。术中一次性门脉化疗,或断面无水酒精注射。肝断面游离大网膜覆盖,膈下双套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死亡率低。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37%和2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轻度脂肪肝的CT特征,总结诊断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4月某院收治确诊为脂肪肝患者共142例作为研究对象,行CT扫描,获得肝、脾CT值,并取比值,对比弥漫性脂肪肝与局灶性脂肪肝的CT特征,就轻度脂肪肝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诊断出轻度脂肪肝74例占52.11%,其中弥漫性脂肪肝63例,无占位效应,病灶分布均匀,局灶性脂肪肝11例,病灶分布特异,有占位效应;轻度脂肪肝患者人均肝脏CT值(47.29±8.21)HU,肝、脾CT比值(0.75±0.11)。结论轻度脂肪肝患者其肝脏密度较中度、重度患者更高,弥漫性脂肪肝诊断较易,局灶性脂肪肝诊断,部分患者需进行增强扫描、增添对比剂或延时扫描,以排除肝癌、肝血管瘤等占位性病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由于长期酗酒引起肝脏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最终导致肝脏疾病的发生,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酒精性肝病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ALD的相关机制并未研究透彻,需要通过改进目前现有的动物模型或建立一种新的更全面的ALD动物模型去模拟人类ALD。ALD的实验动物模型,特别是啮齿类动物,已被广泛用于模拟人类ALD,理想的酒精性肝病啮齿动物模型将有效地模拟酒精对人类肝脏的方方面面。但到目前为止,常用的动物模型都存在一定缺陷,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类ALD。本文对ALD发病机制、ALD啮齿动物模型建立的相关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为相关科研人员建立ALD啮齿动物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非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终末期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衰竭)且未合并感染的患者20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以非感染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PCT基线水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PCT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及肝衰竭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0.08±0.013),(0.20±0.019)及(0.76±0.051)ng/mL,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83.646,P<0.001)。相关分析显示,PCT水平与代偿期肝硬化、终末期肝病非感染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r分别为0.741,0.669,0.725及0.691,P<0.001)均呈正相关关系: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血清PCT水平与TBIL,ALT,AST及MELD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0.468,0.569及0.202(P<0.05); 肝衰竭组中,血清PCT水平与ALT,AST,MEL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5,0.329,0.262(P<0.05); 代偿期肝硬化组中,PCT水平与ALT及AST的关系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不伴随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血清PCT表达水平升高,并与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当PCT用于这类人群进行感染的诊断时,要考虑肝功能状态对PCT基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肝脏疾病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治疗56例肝脏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肝癌切除2例成功,存活20月。肝血管瘤切除2例成功,存活。不能切除的晚期原发性肝癌,行腹腔镜肝癌微波固化5例,顺利恢复,存活6-16月;行腹腔镜门静脉插管5例,肝动脉结扎+腹腔镜门静脉插管34例。肝动脉插管+腹腔镜门静脉插管4例,术后无并发症,早期经门静脉、肝动脉插管化疗,存活3-12月。腹腔镜肝脓肿置管引流2例,无并发症,痊愈。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2例,无并发症,痊愈。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难度高,需探索。腹腔镜肝癌微波固化、肝动脉结扎木或肝动脉插管(化疗)术/或门静脉插管(化疗)术,可作为晚期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姑息治疗。腹腔镜肝脓肿置管引流术是取代剖腹肝脓肿引流术的有效方法。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应作为肝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波  刘胜利 《现代医学》2001,29(2):136-138
经过40多年的研究,尤其是近10年来应用半透膜、中空纤维技术、肝细胞分离及培养等技术,人工肝支持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在人工肝支持系统中,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仅有解毒功能;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虽具有重要功能,如参与糖、蛋白质、脂肪及中间产物代谢,生物合成等重要功能,但肝细胞易受毒害;而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合前二者之优点,因此,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将是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鲍克志 《河北医学》2003,9(9):790-791
目的:探讨孤立性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方法:归纳八年来28例左肝内胆管结石行左肝叶、肝段及左半肝切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18例结石局限于左肝外叶,行左肝外叶切除 胆管T管引流术或胆管空肠R-Y吻合术,10例结石局限于左半肝且伴左半肝胆管严重狭窄、肝脓肿行左半肝切除 胆管T管引流术。随访1~7年,左外肝叶切除18例,术后4例结石复发,行胆道镜1~3次取石;而行左半肝切除者无一例复发。整组病例无死亡。结论:行左肝叶、肝段、左半肝切除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式,且安全可靠,近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死亡供体肝脏病理改变及对临床移植应用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23例脑死亡供体肝脏进行活检,做HE染色、PASM染色、网染(快速超声波处理)及电镜检察.结果 光镜下发现23例肝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浊肿变性,但病变区域均<50%;3例见灶性肝脂肪变性,22例肝小叶结构、界板、汇管区多无著变,1例炎症细胞浸润明显.电镜下主要改变为线粒体肿胀及内质网扩张.选择22个肝脏对6例肝硬化、16例肝癌患者施行了移植,手术均获成功.21例受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术后快速下降,7d左右恢复正常,于术后20~30 d顺利出院.随访5-24个月,其中1例术后9个月因肝内胆管结石肝功能衰竭再次行肝移植术,2例肝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3、15个月复发,失访,余肝功能正常.1例乙肝肝硬化爆发肝功能衰竭患者术后8d死于重症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出血术.结论 脑死亡供肝若肝细胞无明显坏死、浊肿<50%、脂肪化<30%、无纤维化、汇管区无明显改变可以作为移植供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