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慢性肺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抗感染、对症支持等常规疗法,治疗组辨证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感染控制、症状缓解、病死率、复发率及生存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肺心病心衰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药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的,陆床疗效。方法87例慢性肺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采用抗感染、对症支持等常规疗法基础上,治疗组辩证加用中药治疗。观察感染控制、症状缓解、病死率、复发率及生存率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肺心病心衰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心竭宁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心竭宁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60例,按心功能水平分层,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以安全指标(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和疗效指标(包括中西医疗效、中医证候学积分、心功能、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6min步行试验)为观察指标,观察周期为2周。结果:中西医结合心竭宁治疗组中西医总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中医心衰主症积分观察显示心竭宁治疗组在心悸、气短而喘等症状改善方面亦有优势,但咳嗽改善不明显。心脏收缩功能指标(FS%、SV和EF%)组间及组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及6min步行试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心竭宁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水湿内停型慢性心衰有一定的综合疗效优势,尤其在改善心悸气短等症状方面,但生活质量评分和六分钟步行试验尚未显示统计学差异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在内科病房住院的顽固性心衰病人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4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其余34例为对照组,用西医治疗方法。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心力衰竭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对改善症状、体征及心功能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一直是心血管领域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心衰的分期既是对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也是疗效评价的基础。中医认为,心衰从发病缓急上存在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稳定期,慢性稳定期又存在着早、中、晚期的进展性,但是中医对心衰分期存在很大的瓶颈:(1)由于缺乏对各期的明确界定,这种分期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限制了中医药防治心衰疗效评价的一致性;(2)中医强调以症状为主的心衰分期模式无法识别无症状的心衰风险期和心衰前期,容易错过最佳干预节点,无法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和优势。因此,笔者提出结合现代医学对心衰的分期定义,建立中西医病证结合、宏观症状与微观指标相结合的心衰分期诊断模式,对心衰各期进行明确界定,以有效指导中医临床分期治疗。针对心衰发病的复杂性、进展性和变化性,建立人工智能的整合中西医结合系统信息的心力衰竭预测模型,用于心衰分期诊断、指导心衰用药和评价心衰预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2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心衰Ⅰ号配方颗粒(简称心衰Ⅰ号),对照组加服心衰Ⅰ号安慰剂。用法均为每日1袋,分2次服、以4周为1个疗程。6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生活质量评分、脑钠肽(BNP)、纽约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试验的变化与综合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在症状体征、BNP、6min步行试验及综合疗效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浆BNP水平及6min步行试验.提示该法对心衰病人长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其高发病率位居慢性胃肠病之首,现代医学在诊断、治疗方面均已提出了共识意见,但尚缺乏疗效评价体系;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方面制定了相关疗效评价标准,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内镜下胃黏膜疗效、胃黏膜组织学疗效、中医症状及证候疗效、生存质量、精神心理评定等,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尚有不足之处,如治疗前后内镜检查与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较低、证候疗效研究缺乏循证医学支持、生存质量量表缺乏中医特色、缺乏安全性及费用-效益比评价、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评价指标混淆等。基于此,建议必要时采用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和定标活组织检查技术使镜下及组织学疗效判定更具针对性,加强证候学的循证研究,创建富有中医特色的生存质量量表并进一步补充完善评价指标,以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综合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服用倍他乐克加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中药,对照组口服倍他乐克,同期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2%,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心功能指标,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保持原有西药治疗上,其中中药治疗组29例给予益气强心饮口服,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中药治疗组在改善慢性心衰、心功能、运动耐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提高心功能,增加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医治疗为主,辅以中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住院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单纯西药治疗组150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50 例,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心衰症状改善以及心功能提高等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明显好于西医治疗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能更好地达到改善心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系统论为指导构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而目前的疗效标准已不适应中医发展的要求,需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可以借鉴循证医学的思路和方法,引入模糊数学,以系统论整体性原理和系统论层次结构性原理为指导,对结构复杂、又相互关联的评价指标,考虑各层次之间和内部的相互作用大小及对总体的影响,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评价,创新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促进中医药疗效评价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黄哲  赵祥琦  林学怡  徐凤翔 《中草药》2021,52(17):5465-5474
随着2020版《药品管理法》正式增设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MAH)制度、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以及《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药正式进入全生命周期监管时代。当前,我国尚未能建立起一个符合中药规律和发展特点的全生命周期中药监管体系,中药产品疗效不稳定,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安全性和使用有效性难以取得国际市场的重视和认可。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全生命周期的中药监管体系,加强对中药的科学监管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国中药全生命周期实际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环节指标,构建科学的中药全生命周期监管的评价体系,采用基于模糊群决策的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各因素,以期规范中药全生命周期监管,促进中药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3.
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疗效评价的前提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遵循的基本原则,具有明显的个体化特点与优势,但是基于当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方法,却难以从中获得高强度的个体化诊疗证据。因此,只有构建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疗效评价指标,才能发挥中医诊疗优势,促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客观化与现代化。本文在着眼于中医辨证论治主观性与个性化特征的前提下,创新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与技术,提出了构建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疗效评价指标的思路与方法,将中医证候指标、西医疾病指标,及生活质量评价等作为个体化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根据指标的数据类型和特征,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进行专家问卷调查、确定指标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个体化疗效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形成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疗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西医对心衰的治疗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系统,但其预后仍较差。现有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本文收集并分析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以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中医药的应用现状以及疗效评价指标选择情况,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合理选用中医药提供参考,并指出当前系统评价的局限性,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循证医学模式的引入使得恶性肿瘤中医治疗的有效性有了新的阐述途径,同时也对中医疗效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患者的自身感受,医师望闻问切四诊等得到的主观信息是主观疗效评价的重要组成方面,一直以来都是中医疗效评价的重要手段,其由单一的症状是否好转的评价发展至多重症状是否改善、整体生活质量是否提高等的评价方式,主观疗效评价的方式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规范,文章就目前主观疗效评价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子靶向治疗与中医抗肿瘤理念的相关性。方法:对"带瘤生存""多靶点治疗""生活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结果:分子靶向治疗与中医药治疗,不宜严格按照传统的疗效标准来评价,而需要建立一个基于循证医学的包含生命质量(QOL)的疗效评价体系。在此评价体系下,客观指标(如瘤体大小和数目,肿瘤标记物)和主观感受(自觉症状、心理状态)均能够运用恰当的参数进行描述和统计,最终全面而客观地反映抗肿瘤治疗的疗效。结论:分子靶向治疗与中医抗肿瘤理念有许多共同之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从课前、课内、课后及评价方式4个方面设计课堂模式并加以实施。在效果评价上,使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使用实验组学生的拖延量表得分和满意度作为主观指标。结果证明翻转课堂对提高中药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和满意度有明显效果,但是对于改变惰性效果不够明显。本研究得出了应用翻转课堂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倪量 《环球中医药》2012,5(4):244-247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价往往注重于症状或现代医学生物学指标单一层面的评价,不能体现中医从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在患者整体机能调节上综合治疗疾病的特色和优势。笔者应用多维综合评价法从病毒学、免疫学、中医证候以及生存质量方面对中医治疗艾滋病进行整体、综合的评价,突显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中医药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PCS)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了解中医药治疗PCS的临床效果,从而指导临床中医药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的应用。方法: 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7篇文献, 3篇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法,3篇采用门诊就诊顺序的半随机分组;仅有1篇采用单盲;1篇有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8篇有具体的统计学方法,有具体的统计量和P;5篇提到随访;所有文献均未描述退出与失访病例;3篇提及了对不良反应的观察;所有文献都未描述是否实施分配方案的隐匿;方法学质量评分,3个为2分,其余均为1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对本病的疗效与西医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西药疗效,不同中药的疗效有差异性。结论: 中医药治疗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Meta分析显示中医药治疗PCS较西医有一定优势,不同中医药的疗效也有差异,但肯定的疗效证据强度不够,需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治疗SARS的主要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其总体疗效.方法:采用多种综合评价方法,配合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种形式.结果:得出了7个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综合评价排序以及SARS主要治法和方药.结论:综合评价是对多指标多属性进行评价的理想方法,中医药在SARS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