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20年来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的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行胃癌手术切除的251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其按入院时间段分为前阶段组(1990-1999年)和近阶段组(2000-2009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差异。结果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48.1%,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为53.7%。前阶段组与近阶段组患者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脉管癌栓、T分期、N分期、TNM分期和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根治性切除患者,近阶段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为(20.1±8.3)枚/例,明显多于近阶段组的(9.5±6.0)枚/例(P〈0.01)。前阶段组和近阶段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0.1%和51.5%,其中根治性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5.7%和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时间段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0.763,95%CI:0.669~0.872)。结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近10年来胃癌外科治疗效果得到了确切提高。  相似文献   

2.
青年与老年直肠癌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与老年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差异。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自1990年1月至2000年1月收治40岁以下直肠癌患者138例(青年组),65岁以上者163例(老年组),对这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青年组Ⅲ期直肠癌患者比例(53.6%,74/138)明显高于老年组(34.3%,55/163);P=0.001;青年组中黏液腺癌和低分化腺癌患者比例(28.2%,39/138)也高于老年组(10.4%,17/163)P〈0.001。青年组和老年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50.4%和6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按照TNM分期进一步分析显示.同期别两组的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分期(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5)是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与老年直肠癌相比,青年直肠癌患者的病期较晚、肿瘤分化程度较低,影响其预后;但相同病期者生存率相似。早期诊疗是提高直肠癌总体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1年8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99例青年胃癌患者(年龄小于或等于40岁)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同时期收治的40岁以上的894例中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中老年组比较,青年组胃癌患者以女性多见,更易累及全胃,BorrmannⅣ型和印戒细胞癌的比例更高,分化程度更低,浸润程度更深,更易出现腹膜转移(均P<0.05).青年组和中老年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9.1%和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NM分期(P=0.014)和手术方式(P=0.012)是青年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青年胃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56.7%,姑息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11.1%,而行姑息性减状术以及探查或活检手术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胃癌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但预后与中老年患者无异;TNM分期和手术方式是影响青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治性手术是获得长期疗效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旨在为其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经手术治疗的324例胃癌病人(≥60岁)人选老年组,81例青年(〈44岁)胃癌病人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在临床症状、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构成、病史长短、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手术类型、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后,老年组与青年组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胃癌病人在临床及病理学方面并未显示出比青年病人更差的结果。老年人胃癌预后的改善仍依赖于早期诊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行胃癌根治术的14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术前血清白蛋白正常者115例(〉35g/L,正常组),降低者31例(≤35g/L,降低组)。结果血清白蛋白正常组和降低组术后分别有50例(43.5%)和28例(90.3%)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7.4%和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经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胃下部癌,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于胃中上部癌。两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血清白蛋白降低的胃癌患者(尤其胃下部癌者)根治术后预后不佳.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持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持续腹腔热灌注化疗(CHPP)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将7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胃癌根治术后第1—2天开始行CHPP,每131次,共4次;对照组单纯行胃癌根治术。两组术后2-3周均予以四氢叶酸钙和氟尿嘧啶(LF方案)静脉全身化疗6个疗程。观察并比较患者术后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3.3%和79.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分别为63.9%和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3%和1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复发率分别为19.4%和4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早期CHPP有利于降低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KLF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4+2009年胃癌根治性手术标本264例.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KLF4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KLF4蛋白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2%(114/264)和79.2%(209/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LF4表达与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5)及临床分期(P〈0.05)有关。KLF4阳性与阴性表达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2%和41.2%.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4%和3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LF4表达是胃癌患者总体生存(HR=2.89,95%CI:1.18-9.23)和无瘤生存(HR=2.14,95%CI:1.03-4.37)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KLF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下调:KLF4有可能成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发生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总结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施行胃癌D2根治术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有淋巴结孤立性转移(孤立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无转移组)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进一步比较孤立转移组中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差异:并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孤立转移组患者83例.无转移组患者197例。孤立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23%和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P〈0.01)。肿瘤浸润深度是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孤立转移组中跳跃性淋巴结转移者19例(22.9%),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和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预后较无淋巴结转移者差。施行D2根治术有助于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的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1998—2008年10年间行D2胃癌根治术的236例淋巴结清扫数目在12枚以上、无淋巴结转移(N0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224例(94.9%)接受了随访,其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2%和66.4%。T2期和T3期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8/138)和14.0%(12/86):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5%和59.0%;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4%和5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浸润深度、Lauren分型及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本组胃癌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浸润深度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T2N0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T3N0期患者;对N0期胃癌患者决定是否行辅助治疗及制定随访策略时应考虑浸润深度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切除方式对胃中部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22例胃中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开腹远端胃大部切除术66例(DG组),行开腹全胃切除术患者156例(TG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结果DG组和TG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9%和4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之下,TG组患者肿瘤更大、分期更晚、肿瘤位于小弯侧者居多(均P〈0.01)。按TNM分期进行分层预后分析显示,相同病期的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论是以4cm、5cm还是6cm作为近切缘截点,不同近切缘距离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而胃切除方式并不是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胃中部癌患者如果能够达到根治手术的要求,其预后不受胃切除方式的影响,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外胆管癌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 58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3个月,1、3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78.6%、39.3%和17.8%。根治性手术组与非根治性手术组患者1、3、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8.2%、70.1%、37.4%和71.7%、23.0%、7.8%(P=0.001);行辅助化疗和未行辅助化疗两组3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69.1%、39.8%和40.1%、9.3%(P=0.029)。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组织分化程度、是否行根治术、切缘有无残存肿瘤、有无脉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肝转移以及是否行辅助化疗等因素对生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根治术、切缘阳性、淋巴转移是影响肝外胆管癌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根治术、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等因素对肝外胆管癌患者的生存产生重要影响;在肝外胆管癌诊治中,根治术仍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辅助化疗可能改善生存,但不是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山东省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山东省4家大学的教学医院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1039例GIST病例,其中男509例,女530例,年龄18。87(中位数58)岁。术后随访时间1—150(中位数34)月,期间93例因肿瘤进展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91.7%和87.8%。R0手术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R1手术患者(88.8%比69.0%,P〈0.叭)。中度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比89.2%,P〉0.05);高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76.8%比67.7%,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RR=1.988,95%CI:1.497—2.641)、核分裂象(P〈0.01,RR=2.326,95%CI:1.686—3.208)和肿瘤是否破裂(P〈0.01,RR=3.032,95%CI:1.732~5.308)是GIST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GI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手术是原发局限性GIST首选治疗方式;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联合门静脉切除胰腺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途径。方法以行联合门静脉胰腺癌切除术的病变累及门静脉胰腺癌35例患者为观察组,20例同期行姑息旁路术的同类患者为对照1组,同期病灶未累及门静脉行标准根治手术的20例胰腺癌患者为对照2组,观察3组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采用联合门静脉切除胰腺癌患者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与对照2组的23.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采用寿命表进行计算,观察组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8.5%,28.8%,9.58%,与对照2组的80.5%,30.9%以及10.2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1组的48.5%,11.5%,1.5%(均P〈0.05)。结论对于病变已累及门静脉的胰腺癌采用联合门静脉胰腺癌切除术,可有效提高胰腺癌手术切除率,有效延长患者寿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在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切除术后采取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两组在我院收治的78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一组为联合化疗组(39例),在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首先行腹腔热灌注化疗(IHIPC)3次,然后再采用全身化疗,方案为(XELOX);另一组为单一化疗组(39例),在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单纯采用全身化疗,方案为(XELOX)。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联合化疗组患者在化疗后,其KPS评分升高率为53.85%,单一化疗组在化疗后,其KPS评分升高率为25.64%,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5年,联合化疗组的患者在第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4.87%、84.62%、69.23%,单一化疗组分别为92.31%、64.10%、46.15%,两组患者在第3、5年的生存率进行比较,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在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切除术后采取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可能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及生存率,且不良反应也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再次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再次手术患者56例的临床病理及部分随访资料,采用X检验分析术后不同复发时间和首次不同手术方式的再次手术完整切除率,利用log.rank方法对2种再次手术方式(Dixon和Miles手术)进行生存分析。结果①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再次手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多于首次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以后局部复发者的完整切除率明显高于直肠癌根治术后2年以内局部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直肠癌首次术式为Dixon术者的局部复发病灶的完整切除率明显高于首次术式为Miles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再次手术为Dixon术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年存活率及5年存活率均明显长于或高于再次手术为Miles术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直肠癌首次手术方式不同及术后复发时间不同,可影响术后局部复发病灶再次完整切除的几率,再次手术可作为直肠癌局部复发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改良式根治手术治疗高位胆管癌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至2009年针对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特征分别采用传统胆管癌根治术,改良式胆管癌根治术,肝移植术,肝管置支架引流术及肝穿刺置管外引流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位胆管癌的疗效。结果本组病例总体手术切除率为95.3%。按美国抗癌症联合会(AJCC)的分型其中根治切除率Ⅰ期,Ⅱ期,Ⅲ期为100%,Ⅳb期则为0(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切除率:乳头型100%,结节型93.33%,硬化型93.75%,弥漫型33.33%。手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8.97%。其中Ⅰ期100%,Ⅱ期42.86%,Ⅲ期2.17%,Ⅳ期则为0。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根治术与传统根治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位胆管癌根治手术的疗效主要与肿瘤的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7月问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且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14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NLR分为低NLR组(小于5,105例)和高NLR组(大于或等于5,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低NLR组和高NLR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4-8%和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肿瘤位置、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与本组患者术后生存有关(P〈0.05和P〈0.01);多凶素预后分析证实,NLR是影响本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I.068,95%c1:1.009~1.129,P=0.02)。结论术前NLR大于或等于5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EV)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5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61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出现EV为EV组,394例无EV表现的为无E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预后。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1次,以后每3个月复查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或患者死亡。计量资料或率的比较采用,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结果患者均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其中行肝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脾切除术18例(包括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EV组患者手术切缘距肿瘤距离〈0.5cm、脾切除、术中出血量≥1000ml和术中输血患者比例显著多于无E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3,18.209,5.527,14.298,P〈0.05);而两组肝切除范围〉1段、解剖性肝切除、术中进行人肝血流阻断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1,0.124,1.412,P〉0.05)。455例患者中8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无门静脉癌栓存在。EV组和无EV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84%(6/61)和0.51%(2/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611,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9.0个月(3.0~136.3个月)。455例患者中共有218例死亡,其中Ev组死亡37例,无EV组死亡181例。EV组患者因肝癌、肝病和其他原因死亡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7.57%(25/37)、29.73%(11/37)和2.70%(1/37),而无EV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6.19%(156/181)、6.63%(12/181)和7.18%(13/1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80,P〈0.05)。EV组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1、2、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2%、65.6%、36.7%和15.7%,均低于无EV组患者的91.6%、79.9%、55.4%和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Y.(X2=12.517,P〈0.05)。EV组患者1、2、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2%、45.9%、22.9%和15.3%,均低于无EV组患者的80.0%、59.5%、39.1%和3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00,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Ev、术前AFP≥20μ/L、肝切除范围〉1段、脾切除、术中输血、肿瘤直径〉5cm、非孤立型肝癌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X2=12.517,5.370,12.711,4.430,7.148,29.616,47.1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cm和非孤立型肝癌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639,2.041,P〈0.05)。结论伴有EV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无EV的患者,但伴有EV不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