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经支架联合负压抽吸(Solumbra)技术取栓后发生责任血管区颅内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采用Solumbra技术治疗的212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出血转化组50例,未出血组16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并检验危险因素对取栓术后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 出血转化组发病年龄、发病至介入取栓时间、手术总时间、支架取栓操作次数均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5,95% CI:1.034~1.117,P=0.001)、取栓次数(OR=1.877,95% CI:1.309~2.692,P=0.001)是AIS患者Solumbra技术取栓后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年龄、支架取栓次数及二者联合预测术后颅内出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0、0.69、0.85,其敏感度分别为68.0%、50.0%、86.0%,特异性分别为65.0%、86.0%、70.6%,年龄、取栓次数的截断值分别是67.5岁、2.5次。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责任血管位置、低白蛋白血症及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入院高NIHSS评分显著相关(P<0.05)。结论 高龄AIS患者Solumbra技术下多次取栓可能增加术后颅内出血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患者134例,其中LAA患者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42~82(62.65±9.76)岁;CE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为34~87(69.66±12.43)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t=-3.371,P均<0.05)。LAA患者高血压病占比高于CE患者[70.8%(34/48)vs 51.2%(44/86),χ2=4.900,P=0.027],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CE患者[13(7,16)分vs 16(13,21)分,Z=-3.603,P<0.001]。采用血管成形术的LAA患者比例为52.1%(25/48),高于CE患者的4.7%(4/86;χ2=38.121,P<0.01)。LAA患者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CE患者[10.4%(5/48)vs 32.6%(28/86),χ2=8.136,P=0.004]。两组在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和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AIS患者中,CE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重,且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LAA和CE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不同,但预后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潘婕  史宗杰  施天明  王美萍  郭舜源  耿昱 《浙江医学》2019,40(4):314-317,321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高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因前循环血管闭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69例,将年龄≥80岁的17例患者作为高龄组,<80岁的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颅内出血风险及90d良好预后。结果高龄组90dmRS评分5(3,6)分,高于对照组的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再通比例,总体颅内出血、症状性出血以及90d良好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80岁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进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治疗后导致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预测探究。方法选取46例来我院诊断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研究,待确诊为AIS后指导全部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并预测引发疾病治疗后颅内出血出现的相关因素。结果 AIS患者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例数为5例(10.87%),导致患者出现此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合并有高血压、酗酒及NIHSS评分高。结论临床治疗AIS期间,医生需要结合患者发病基本情况,合理选择血管内治疗方法给予患者针对性的疾病治疗,同时还需要把握相关诱发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并发症的因素,从而在提升AIS预后质量之时降低患者颅内出血发生风险,确保患者AIS可得到有效的治疗,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桥接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评价指标为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再通等级达2b、3级]、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 共纳入36例(男22例)患者,年龄为26~88(68.3±13.6)岁。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27例、大脑前动脉A1/A2段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4例。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达91.7%(33/3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2.8%(19/36)。血管痉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3.3%,12/36),其次为出血转化(16.7%,6/36)。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6%(2/36),死亡率为8.3%(3/36)。桥接组患者14例,直接取栓组22例。桥接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直接取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5,P=0.002);而两组术后24 h NIHSS评分、取栓次数、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出血转化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血管再通及90 d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龄(≥75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尿激酶减量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82名高龄急性STEMI患者中随机选取39例作为尿激酶减量溶栓组,给予标准剂量75%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余43例作为高龄对照组仅给予保守治疗.同时选取低龄(<75岁)急性STEMI患者45例,作为低龄溶栓组,给予标准剂量尿激酶溶栓,临床特征(除年龄外)与高龄溶栓组无统计学差异.分别观察三组血管再通率,心源性死亡等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出血反应.结果 高龄溶栓组临床血管再通率(56.4%)高于高龄对照组(14%),心源性死亡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出血风险无显著增加,6个月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显著性降低.上述指标与低龄溶栓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龄急性STEMI患者尿激酶减量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Trevo支架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AIS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Trevo支架取栓治疗。统计两组血管再通率和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1.84%(45/49)]高于对照组[75.51%(37/49)],颅内出血发生率[6.12%(3/49)]低于对照组[24.48%(12/49)](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revo支架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IS患者,能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颅内出血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前年龄和NIHSS两者相结合的指标SPAN指数、wSPAN指数、SC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8月—2021年10月就诊于中国3个综合性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889例,以门诊或电话方式随访90天。根据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90 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同时记录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及术后90天死亡率。结果 在纳入的889例患者中,预后不良组血管内治疗前的SPAN指数、wSPAN指数、SC评分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在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SPAN、wSPAN、SC均与EVT患者90天预后独立相关(SPAN:OR=0.961,95%CI=0.948-0.975、wSPAN:OR=0.968,95%CI=0.959-0.976、SC:OR=0.767,95%CI=0.713-0.826)。SPAN、wSPAN、SC与sICH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220,P=0...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71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率,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再通;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术后90天预后;同时观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71例AIS患者中,术后63例(88.7%)mTICI分级达到2b-3级,其中mTICI 2b级23例、mTICI 3级40例。术后90天时随访,30例(42.3%)预后良好(mRS评分≤2),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8.5%),20例(28.2%)患者死亡。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意识清醒、饮酒史、后交通动脉开放、术前NIHSS评分及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IHSS评分(OR=1.116,95%CI:1.101-1.232,P=0.030)、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OR=1.019,95%CI:1.005-1.034,P=0.008)、后交通动脉开放(OR= 2.748,95%CI:0.791-9.545,P=0.034)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可能是安全有效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可改善部分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MT)治疗后出血转化(HT)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MT治疗的AIS患者114例,应用改良Rankin量表随访评价发病90 d时的临床转归(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根据术后复查头颅CT有无HT分为HT组(n=25)和非HT组(n=89),采用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HT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14例患者中HT 25例,非HT 89例。HT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非HT组,出院时NIHSS评分高于非HT组,90 d预后较好比例显著低于非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总胆固醇血症、吸烟史是取栓术后发生HT的主要血管危险因素(均P<0.05)。术后HT是动脉取栓术后不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P=0.026)。结论 糖尿病、高总胆固醇血症、吸烟史是AIS患者MT术后HT的血管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后HT为MT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潘萌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6):2949-2950
目的研究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术联合尿激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AIS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术联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情况、优良率、颅内出血发生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结果两组血管再通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优良率[92.10%(35/38)]高于对照组[65.79%(2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颅内出血率为5.26%(2/38),观察组无颅内出血者。结论采用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术联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AIS的效果确切,能改善神经功能,再通血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肾功能损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行机械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行MT治疗的AIS患者270例,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分为对照组(eGFR≥60 min/1.73 m2)165例和肾功能损害组(eGFR<60 mL/min/1.73 m2)10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血管再通程度和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肾功能损害组平均年龄78.6±8.6岁、冠心病占比28.6%、房颤病史占比53.3%、入院时NIHSS评分16(12~20)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7.2±11.4岁、13.3%、30.3%和13(10~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损害组吸烟比例27.6%低于对照组的44.2%(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急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因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行急诊机械取栓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术后血管再通情况,于入院时及出院前1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所有患者随访100天,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mRS≤2)和预后不良组(3≤mRS≤6),分析两组患者基线与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血管再通率为73.75%(59/80),其中mTICI 3级为58.75%(47/80),mTICI 2a级为26.25%(21/80),mTICI 2b级为15.00%(12/80),血管未能再通患者占12.50%(10/80)。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53例,预后不良组2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入院Alberta卒中早期卒中CT评分(ASPECTS)、入院NIHSS评分、侧支代偿良好比例、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线资料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高、入院高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发病至再通时间延长、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为预后危险因素(P<0.05)。入院高ASPECTS评分、高侧支代偿比例及成功再通为预后保护因素(P<0.05)。结论 急诊机械取栓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入院高NIHSS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延长、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为预后危险因素,入院高ASPECTS评分、高侧支代偿比例及成功再通为预后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姚涛  倪明珠  余峰  群森  王文静  许璐  汤其强 《安徽医学》2018,39(12):1427-1431
目的 探讨早期与延迟他汀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2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他汀治疗组(n=134)与延迟他汀治疗组(n=133)。两组患者分别于发病24 h内和第7天开始接受他汀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入院时和发病第7天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第90天临床预后;通过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发病24 h内、第7天、第90天的hs-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s-CRP的变化、急性期神经功能的改善及90天预后良好比例,并分析延迟他汀治疗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 早期他汀治疗组患者第7天hs-CRP水平较发病24 h内下降[(5.02±0.65)mg/L vs(6.45±0.5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他汀治疗组患者90天mRS评分预后良好的比例高于延迟他汀治疗组[48.51%vs 3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stics回归分析显示,第7天hs-CRP水平、延迟治疗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早期他汀治疗可降低AIS患者急性期血清hs-CRP浓度,并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26例AIS患者资料,分析即时取栓效果,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并分析术后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26例进行支架机械取栓的AIS患者中23例(88.5%)成功获得血管再通,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分(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进行评估,达到3级或2b级为血管再通;26例患者中3例(11.5%)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15.4%)出现临床死亡。(2)出院时NIHSS评分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90 d有12例患者(46.2%)达到良好临床预后(mRS 0~2分)。结论: 使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导致的AIS可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但部分病例预后差,提示应更加严格地筛选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转诊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救治效果的影响,并对影响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LVO患者。按患者的就诊模式分成直接就诊组和转诊组,直接就诊组患者通过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或其他交通工具从发病地点直接至我院急诊就诊,转诊组患者从其他医院转至我院急诊就诊,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疗效和预后。根据预后将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2分),单因素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就诊模式,并对其中P<0.1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31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直接就诊组195例(61.7%),转诊组121例(38.3%)。与直接就诊组比较,转诊组患者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桥接治疗的患者比例低(χ2=4.549,P=0.033;χ2=29.319,P<0.001)。转诊组患者的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和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ORT)均长于直接就诊组[239(168,238)min vs 85(55,170)min,Z=1.779,P<0.001;397(306,472)min vs 285(214,364)min,Z=6.779,P<0.001],短期治疗有效率和预后良好率均较直接就诊组差[52.9%(64/121)vs 64.1%(125/195),χ2=3.903,P=0.048;46.3%(56/121)vs 57.9%(113/195),χ2=4.806,P=0.043]。预后良好组患者为169例(53.5%),预后不良组为147例(46.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小、高脂血症比例少、桥接治疗比例高[(64.2±12.8)岁vs(69.9±11.9)岁,t=4.095,P<0.001;0.6%(1/169)vs 6.1%(9/147),χ2=7.848,P=0.005;70.4%(119/169)vs 13.6%(20/147),χ2=102.975,P<0.001]。预后良好组中直接就诊的患者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66.9%(113/169)vs 55.8%(82/147),χ2=4.086,P=0.043],并且ODT、ORT均短于预后不良组[106(59,214)min vs 184(91,281)min,Z=3.997,P<0.001;308(226,389)min vs 350(267,453)min,Z=2.999,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桥接治疗、直接就诊和ODT短是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结论 AIS-LVO血管内治疗患者中,转诊患者的预后较直接就诊的患者差。桥接治疗、直接就诊和ODT短预示着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CVR)与其急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接受救治的206例AI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顺利完成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救治。依据患者随访3个月时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122例)和预后不良组(84例)。分析患者入院时CVR与随访3个月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入院时相比,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VR水平明显增大(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的CVR明显小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的CVR水平降低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P<0.05),其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3,最佳截断值为20.09,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71.3%。结论:AIS患者入院时CVR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下降是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作为AIS患者短期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建立预警模型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接受动脉取栓治疗的146例超时间窗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颅内出血转化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预警模型对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的预测效能。结果:48例(32.9%)出现颅内出血。与非出血组比较,出血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高(P < 0.001)、支架取栓次数更多(P=0.049)、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更低(P < 0.001)。Logistic回归显示,高NIHSS评分(P=0.001)和低ASPECT评分(P < 0.001)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预警模型为:颅内出血风险值=-0.535+0.130×NIHSS评分-0.597×ASPECT评分。模型预测取栓后颅内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5、0.854和0.837。结论:高基线NIHSS评分和低基线ASPECT评分是超时间窗AIS患者动脉取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预警模型可为超时间窗AIS患者动脉取栓后的临床观察和出血转化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低灌注强度比值(HIR)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HIR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HIR<0.4)组和侧支循环不良(HIR≥0.4)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为3~6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治疗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1例、侧支循环不良组79例,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52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相比,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年龄偏大、核心梗死体积较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患者年龄偏大、男性患者占比较低、基线NIHSS评分较高、核心梗死体积较大、ASPECTS较低、血管成功再通率较低、术后sICH发生率较高且HIR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OR=2.290,95%CI 1.077~4.869,P=0.031)、HIR≥0.4(OR=2.974,95%CI 1.060~8.342,P=0.038)是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HIR是一个可靠的术前侧支循环评价指标,高龄、HIR≥0.4是预测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血糖状态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机械取栓的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随机血糖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血糖>6.1 mmol/L,33例)和正常血糖组(血糖≤6.1 mmol/L,37例)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取栓后神经功能情况,记录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例数,并应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价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取栓术后14天和30天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呈显著性下降趋势,并且正常血糖组两时间点NIHSS评分均低于高血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术后30天内,正常血糖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0例,0%)和颅内出血发生率(1例,4.76%)均低于高血糖组(分别为17.95%和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术后90天时,正常血糖组患者预后良好占比(29例,78.38%)高于高血糖组(18例,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