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通过对600例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侯的研究,总结了血脂异常中医证候分布的规律,确认血脂异常患者的病机是以本虚为主,脾虚和肾虚是血脂异常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痰浊和瘀血也是影响血脂异常中医证候的重要因素,建议在治疗时应以补脾益肾为主要治疗原则。并首次在血脂异常的辨证中提出了"无证候可辨"的概念。通过对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代谢综合征(MS)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中医证候的产生与MS及其组分中的超重或肥胖及高血压密切相关,提出MS及其各组分的存在是引起血脂异常中医虚证的重要因素,阐明了应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在治疗血脂异常的同时可以改善MS,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优于单纯的降脂治疗。  相似文献   

2.
通过600例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患者生活方式相关性的研究,认为血脂异常中医证侯的产生受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较大。吸烟、缺乏运动及膳食不良与血脂异常中医确定证侯的产生密切相关;吸烟、饮酒、缺乏运动及膳食不良与血脂异常中医证侯实证中的痰浊阻遏证的产生关系密切。提出在中医辨证治疗血脂异常的同时还应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从而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医辨证论治研究成绩显著,《病证结合中医证候学》、《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出版发行推动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深入研究。随着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拓宽,创新与完善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证候微观化研究不断深入,进一步探讨了辨证论治实质。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研究对提高临床疗效意义重大。证侯微观化研究不断深入,进一步认识了证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何伟  谢雁鸣  王永炎 《中草药》2010,41(12):1929-1931
血脂康胶囊是由特制红曲提炼制得的现代调节血脂中药制剂,其上市后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从西医药角度证实了其可有效调节血脂异常水平,但少见有关血脂康对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报道,反映出目前对血脂康是"辨证论治"中药,还是"专病专用"西药的认知缺陷。为了解决血脂康的定性问题,合理指导临床用药,急需进行血脂康治疗血脂异常中医临床再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5.
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患病年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00例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患病年龄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中医证候的产生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医证候的确定逐渐增多,虚证证候也随之增加。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血脂异常的中医辨证治疗中要关注年龄这一重要因素,并提出脾虚和肾虚是导致血脂异常的主要病理因素,治疗原则应以补脾益肾为主。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特色,详细阐述了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古今演变以及中医证侯疗效评价研究的原则和理念,并具体介绍了本团队通过系统复习、采纳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等方法分别在病证结合模式和单一证候模式下研制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的构想与结果,同时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冀以为证候类新药疗效评价研究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组学研究对象是机体整体水平的蛋白质,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二者有相似之处。蛋白质组学技术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发现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脂异常与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不同中医证型中均存在差异蛋白。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中医证候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30篇。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等临床亚型,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显示一定效果和良好的前景,尤以基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为特色。证候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由结合病因病机而启,承引着诊断与治则。深入研究冠心病证候分布特点,对于提高冠心病的中医辨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其本虚标实的认识也日趋一致。然而,冠心病不同亚型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有何不同?本文即从冠心病总体证候分布以及冠心病心绞痛、AMI、冠心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冠心病血运重建后证候分布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10余年来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相关文献,以期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疾病的治疗上,辨证论治不是针对单一症施治,而是针对一组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症"的整体施治,因而辨证论治不是对症治疗,而是对证候治疗。中医治病多采用复方,它兼顾了证候的内在联系即病机,在实践上就不仅针对了证候,而且也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理。所以,辨证论治就不但对证候有效,也会对疾病有效。时间与空间具有不可分性,故"证中有病,病中有证"。"方"的具体应用是根据"证"来确定的,而不是依据"症"和"病"确定的,疾病的病因病机相同就可以选用相同的方剂进行治疗,反之亦然。《伤寒论》中的"病""证""症"的内涵之间存在交叉与独立,"方"的选择应用是依据"证"的不同而最终确定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及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680例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根据因子、聚类分析结果及结合临床判定相应中医证候及诊断要点。结果 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因素主要有痰浊、血瘀、气虚、气滞、阴虚,中医证候可分为5类,结合专家组意见,判定证候名称为肝肾阴虚证、痰瘀阻滞证、痰浊壅盛证、心脾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候的诊断要点。结论 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可分为5类,根据四诊信息可确定各类诊断要点,为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和中医诊断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血脂异常中医辨证治疗的思路。方法:在600例血脂异常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论证血脂异常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及其优越性。结果:规范的辨证治疗是血脂异常中医治疗的优势,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结论: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来研究血脂异常的辨证治疗,更具有科学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600例血脂异常中医症状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具有中医病名诊断意义的特异性症状较少;②症状统计支持血脂异常的辨证从虚论治,特别是支持以补肾为先治疗原则的确定;③中医辨证所依据的症状很少由单纯的血脂异常所导致,而大多是由MS及其各组分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所引起;④中医症状的分布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无相关性规律,与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诊断也无相关规律性发现。总之,既总结出了一些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同时也对目前血脂异常研究中的一些所谓"共识"提出了疑义,期望能对血脂异常的症状学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李跃华  肖爽 《环球中医药》2010,3(6):431-434
目的分析抑郁症各证候类型中核心症状及其他症状的构成情况,为研究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标准及证治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对入组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分析各证候类型中核心症状及其他症状的构成比例。结果核心症状、其他症状在抑郁症5个证型中的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证明了抑郁症临床证型的客观存在,以及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症状的相关性、较西医学有较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体重指数、血胰岛素水平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阴虚热盛组、湿热困脾组、气阴两虚组及血瘀络脉组各30例,分别记录体重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并检测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血脂。结果:各组间高胰岛素血症所占比例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湿热困脾型高胰岛素血症所占比例最高;各组血脂异常患者所占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湿热困脾型血脂异常所占比例最高;四组肥胖患者所占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湿热困脾型肥胖者所占比例最高。结论: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及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且湿热困脾型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及血脂水平与中医其他辨证证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为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成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发现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往往同时存在,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已正式提出了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ARAS)这个新的医学诊断术语,认为上下呼吸道疾病需整体对待,进行联合诊断和联合治疗。CARAS主要表现为同时发生的临床或亚临床的上、下呼吸道的慢性炎症和高反应性症状,包括鼻痒、喷嚏频频、流清鼻涕、鼻塞、咳嗽和喘息等,这些症状可突然发作,也可自行缓解或经过治疗后较快消失。CARAS目前尚无对应的中医病名,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可分别归于中医"鼻鼽"和"哮证"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逐步增多,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文章概述了西医对成人CARAS的研究现况,并从病因病机、证候分布、临床治疗、中医药作用机制等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成人CARAS的研究进展。说明中医药治疗哮喘和鼻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优势,但尚缺乏对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系统研究。文章提出了中医药在证候学、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中医药治疗成人CARAS提供新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选用两种药物分析对血脂异常、中医证候的疗效,以中医证候积分为基础建立血脂异常气郁痰阻型的疗效表征模型,进而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预测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收集50名符合血脂异常气郁痰阻型患者的基本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解郁祛痰化浊方组(JQHP)、血脂康胶囊组(XZKC),每组25例,观察疗程12周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治疗前及治疗期间每4周记录一次中医证候积分,共4次。定性疗效分析参考血脂防治指南和中医疗效积分,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X2分析的方法;神经网络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定量构建血脂异常气郁痰阻证的预测模型,设置为三层网络,输入层节点数为15,隐含层节点数为6,输出层节点数为1。针对JQHP组和XZKC组的数据,分别选择80%的数据进行训练,20%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积分随治疗周期的增加而下降(P < 0.05)。JQHP组除了“形体肥胖”外,其余14项症状均有显著的改善(P < 0.05),XZKC组治疗前后比较除“形体肥胖”、“头晕”、“胸闷”外,其余12项均改善(P < 0.05)。以中医证候积分建立的基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高、稳定性佳,可以定量预测两种药物对未知患者的疗效。结论 JQHP和XZKC可以改善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气郁痰阻型患者的症状,此为定性分析。利用中医证候积分建立的基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两种治疗方法的预测模型,可定量预测未知患者的疗效。以此思路将有助于找到一种特定治疗方法的适应人群,从而提高该治疗方法的针对性,实现中医药的智能化、精准化、定量化。  相似文献   

17.
血脂异常是脂质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成人血脂异常发病率高达40.40%,美国成人单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者超1亿,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血脂异常与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现已发展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复杂,与糖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IR)等多种因素有关。祖国医学将其归于本虚标实之证,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认为膏脂过多可酿生痰浊而致诸多疾病。针对其治疗而言,西医主要使用他汀类化学合成制剂,治疗效果较稳定,但肌痛、肌炎、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损伤等诸多不良反应是制约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祖国医学源远流长,中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调节血脂异常,且不良反应少、药物依赖性低的优点。当前中药防治血脂异常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主要集中在疗效观察和处方总结等方面,对中药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和归纳总结相对较少。通过检索和整理国内外近5年的相关文献,从有效成分、治疗途径和作用靶点等方面进行综述,全面介绍了中药在调节血脂异常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中药在临床上更好地防治该病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脂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对1230名随机体检者进行中医辨证后,按证型、年龄段、性别分组,观察各组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分析各证对血脂的影响。结果五脏证中肝证、脾证、肾证与血脂关系密切;阴虚证、血虚证、水湿证对血脂有影响。心证、肾证、热证、气滞证、气虚证、阳虚证与血脂异常有明显联系。结论血脂异常可能在心证、脾证、肾证、水湿证、热证、气滞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发生较多。  相似文献   

19.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症状体征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的基本表现,是识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其描述和判定是中医准确辨证、诊病的基础,也是证候规范化的前提。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医症状研究的现状,认为目前中医症状的规范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症名不统一,症状的内涵与外延模糊,复合症状随意组合,症状量化方法不成熟等方面。针对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症名的统一,明确症状的内涵与外延,合理对症状进行拆分与量化等相关建议。中医症状的规范化研究对中医辨证、诊病和学术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