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卡波西肉瘤属于艾滋病定义性疾病,常见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200/μL)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本研究报道1例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284~338/μL)的HIV感染并发播散性卡波西肉瘤(累及口腔和肺)患者。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未发现机会性感染依据,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后病情仍有进展,后经过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及多柔比星脂质体静脉滴注化学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本病例提示,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不应作为HIV感染者并发播散性卡波西肉瘤的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前列腺组织病毒储存库的情况,以及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对HIV感染/AIDS患者前列腺组织中HIV-1 DNA表达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合并HIV感染需要行手术治疗的12例患者,收集患者的血液和前列腺组织标本,分别检测患者血浆HIV-1 RNA、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前列腺组织HIV-1 DNA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12例患者中,6例尚未开始进行HAART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519.8±121.5)/μL,前列腺HIV-1 DNA为2602(365,10700)拷贝/106细胞数;6例经HAART超过6个月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82.8±69.7)/μL,前列腺HIV-1 DNA为144(36,563)拷贝/106细胞数,两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前列腺HIV-1 DN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89,Z=-2.082;均P<0.05)。结论无论HIV感染/AIDS患者是否接受过HAART,前列腺组织均可作为HIV-1储存库。HAART进行免疫功能重建后,可以降低前列腺组织病毒储存库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分型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3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95例COVID-19患者,比较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及临床转归为治愈、好转、未愈、死亡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对COVID-19临床分型及预后的价值。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95例COVID-19患者中,普通型68例,重型11例,危重型16例。治疗前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419(309,612)、267(212,540)和141(77,201)/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238(153,375)、128(96,172)和92(51,144)/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322、15.956,均P<0.01)。死亡、未愈、好转和治愈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49(143,349)、315(116,414)、344(294,426)和745(611,966)/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06(43,501)、176(67,279)、194(188,432)和429(276,564)/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083、16.658,均P<0.01)。评估危重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佳临界值为237/μL,曲线下面积为0.91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833~0.989,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和87.5%;评估(危)重型患者治疗有效性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佳临界值为405/μL,曲线下面积为0.863(95%CI 0.727~0.999,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6%和74.6%。结论COVID-19的病情可能随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呈加重趋势,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用作COVID-19临床分型诊断和评估(危)重型病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1—7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常州地区3家社区医院,以其10年累计登记的HIV感染/AIDS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475例,平均年龄(44.44±13.85)岁,其中,男378例(79.58%),女97例(20.42%);HIV感染者273例(57.47%),AIDS患者202例(42.53%)。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及临床相关信息;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检测HIV病毒载量,并选取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者采用QuantiFERON ®-TB Gold (QFT)检测结核感染情况;分析研究对象结核感染情况,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中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有429例,结核感染率为10.02%(43/429)。单因素分析显示,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者中有结核病接触史者结核感染率(30.30%,10/33)高于无接触史者(8.33%,33/396);CD4 +T细胞计数>500个/μl者结核感染率(13.15%,33/251)高于CD4 +T细胞计数为200~500个/μl者(5.62%,10/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6.30、6.55,P值均<0.05)。进一步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感染/AIDS者中,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者结核感染风险是无接触史者的4.61倍[调整OR值(95%CI值)为4.61(2.00~10.63)];CD4 +T细胞计数>500个/μl的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风险是CD4 +T细胞计数200~500个/μl者的2.47倍[调整OR值(95%CI值)为2.47(1.17~5.21)]。结论 免疫水平低下的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检出率低;结核病患者接触史、免疫水平是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并发胸部结核患者的高分辨CT(HRCT)征象及其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并经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证实或临床确诊的AIDS并发胸部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35例。收集研究对象HRCT征象及CD4 +T淋巴细胞计数资料。将研究对象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Ⅰ、Ⅱ级(Ⅰ级: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10 6/L;Ⅱ级: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10 6/L),分析研究对象CT征象与不同免疫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对象继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及纵隔淋巴结结核总的发生率分别为66.8%(157/235)、31.9%(75/235)、63.8%(150/235)。CD4 +T淋巴细胞计数Ⅰ、Ⅱ级研究对象中,纵隔淋巴结结核发生率分别为51.9%(122/235)和11.9%(2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59,P=0.048)。CD4 +T淋巴细胞计数Ⅰ级AIDS并发继发性肺结核患者,HRCT征象中实变影、实变伴空洞、多发空洞的发生率分别为55.4%(87/157)、17.2%(27/157)、10.2%(16/157),均高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Ⅱ级者[分别为13.4%(21/157)、3.8%(6/157)、1.9%(3/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6.47、8.22、7.47,P值分别为0.014、0.004、0.045);继发性肺结核发生于上叶前段、右中叶、左舌段的比率[分别为26.1%(41/157)、24.2%(38/157)、27.4%(43/157)] 均高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Ⅱ级者[分别为5.7%(9/157)、3.2%(5/157)、3.8%(6/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78、5.40、6.79,P值分别为0.037、0.045、0.039)。 结论 AIDS并发胸部结核以继发性肺结核和纵隔淋巴结结核为主,其HRCT征象与CD4 +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损坏程度有关,CD4 +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胸部HRCT征象越复杂、越不典型。  相似文献   

6.
何畏  陈晴  黄涛  黄晓秋  吴桂辉 《中国防痨杂志》2019,41(10):1090-1095
目的 探讨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 +/CD8 +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结核病区住院的147例患者(包括63例单纯肺结核、60例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和24例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分别为肺结核组、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组和肺外结核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四色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试剂盒检测纳入的各组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及CD4 +/CD8 +比值,分析上述各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96.000(377.500,823.250)个/μl和347.500(214.000,479.250)个/μl,均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698.000(572.000,904.000)个/μl和409.000(311.000,545.00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07,P=0.012;Z=-2.431,P=0.015)。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的CD8 +T淋巴细胞计数与CD4 +/CD8 +比值分别为195.500(137.250,278.750)个/μl和1.670(1.258,2.273),较肺结核患者的244.000(154.000,317.000)个/μl和1.770(1.290,2.350)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92,P=0.058;Z=-0.546,P=0.585)。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和CD4 +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51.500(283.750,949.000)个/μl和295.500(134.250,461.750)个/μl,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698.000(572.000,904.000)个/μl和409.000(311.000,545.00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89,P=0.037;Z=-2.460,P=0.014);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的CD8 +T淋巴细胞计数[185.000(92.000,366.250)个/μl]及CD4 +/CD8 +比值[1.455(1.018,2.128)]与单纯肺结核患者[分别为244.000(154.000,317.000)个/μl和1.770(1.290,2.35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15,P=0.188;Z=-1.429,P=0.153)。结论 随着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CD4 + T淋巴细胞计数的逐步降低,结核分枝杆菌可能更易播散至肺外;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 +/CD8 +比值在肺外结核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依非韦伦(EFV)、3TC+TDF+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3TC+TDF+多替拉韦(DTG)治疗HIV感染者/AIDS患者后,对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D3+CD4+T细胞计数绝对值、CD3+CD4+/CD3+CD8+细胞比值、HIV病毒载量(HIV-RNA)指标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2017年11月至2021年09月感染科门诊随诊HIV感染者/AIDS患者150例。治疗方案分别是:(1)3TC+TDF+EFV;(2)3TC+TDF+LPV/r;(3)3TC+TDF+DTG。分析对比不同药物方案治疗HIV感染者/AIDS患者前后CK、CK-MB、CD3+CD4+T细胞计数绝对值、CD3+CD4+/CD3+CD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IV感染与AIDS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肺结核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广西CDC、广西龙潭医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登记的HIV感染与AIDS患者733例,采用液体培养和改良中性罗氏培养方法对患者痰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对CD4+ T细胞进行检测,分析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肺结核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结果HIV感染与AIDS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痰培养阳性率为16.1%(118/733)。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为1级的痰培养阳性率为12.3%(9/73),2级为10.3%(6/58),3级为17.0%(15/88),4级为17.1%(88/514),不同CD4+ T淋巴细胞计数级别的痰培养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趋势性=2.004,P=0.157);不同级别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之间具有相关性(r=-0.048,P=0.035)。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是否有咳嗽、咯痰>2周症状有关,有咳嗽、咯痰>2周症状的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1.54±0.65)lg低于无该症状的患者(1.68±0.70)lg(t=-2.621,P=0.009)。结论HIV感染与AIDS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级别与结核分枝杆菌痰培养结果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对于咳嗽、咯痰>2周的HIV感染与AIDS患者应予以重视,警惕合并肺结核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特征,进一步明确影响HIV/HBV重叠感染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了解单独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单独HIV感染组)和合并HBV的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调定点,以及两组病人感染HIV一年内CD4细胞计数和HIV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和HIV急性期/早期合并HBV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 20例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443.55±197.00)个/μL(213~985个/μL),病毒载量调定点(4.34±0.99)Log10拷贝/mL(1.82~5.47Log10拷贝/mL)。30例单独HIV感染组病人的初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497.37±121.29)个/μL(196~792个/μL),病毒载量调定点(3.87±0.62)Log10拷贝/mL(2.77~5.19Log10拷贝/mL)。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单独HIV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HBV重叠感染组的病毒载量调定点明显高于单独HIV感染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我国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中,HIV/HBV重叠感染者与单独HIV感染者比较,初始CD4细胞计数明显降低,病毒载量调定点明显升高,HIV病毒复制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并发颅内结核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及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6例AIDS并发颅内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MRI特点。采用Mann-Whitney检验脑实质结核与脑膜结核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差异;采用χ 2检验比较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和<100个/μl患者间MRI特征的差异,包括病灶部位、范围、大小、形态、强化方式,以及并发其他脏器结核情况等,并统计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变大小和强化方式之间的关系。 结果 46例AIDS并发颅内结核患者中,脑实质型结核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47(20.5,131.5)个/μl]低于脑膜型结核[153(130.5,228.5)个/μl](Z=-2.37,P=0.018)。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的患者脑膜型结核(19.6%,9/46)、累及基底池(17.4%,8/46)、外侧裂池(13.0%,6/46)和脑沟(13.6%,6/46)较<100个/μl[分别为4.3%(2/46),2.2%(1/46), 2.2%(1/46), 2.2%(1/46)]更常见(χ 2=7.62,P=0.006; 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值分别为0.001、0.008和0.008),而分布于大脑皮层下(19.6%,9/46)较<100个/μl(47.8%,22/46)更少见(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37)。病变直径3~5mm(136个病灶,47.1%)者呈点状强化,>5mm(89个病灶,30.8%)者呈环形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5.36,P<0.001)。脑实质结核组病变多位于大脑皮层下,增强扫描呈点状或环形强化(88.6%,31/35);脑膜结核以基底池脑膜增厚强化为主(81.8%,9/11);且脑实质[17.4%(8/46)]及脑膜结核灶[21.7%(10/46)]均易呈簇集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3,P=0.042)。 结论 AIDS并发颅内结核的MRI表现与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密切相关。当AIDS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时,颅内结核以脑实质型为主,病灶多分布于大脑皮层下;当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时,以脑膜结核为主,病变易累及基底池、外侧裂池和脑沟;颅内病灶直径<5mm时以点状强化为主,≥5mm时以环形强化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CV对HIV/HCV共感染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8月到北京佑安医院随访的HIV/HCV共感染者29例及HIV单独感染者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HIV感染时间及感染方式、感染的HIV病毒亚型均具有可比性。外周血生化指标检测并采用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评估肝脏功能及纤维化程度,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T、CD8+T细胞绝对计数。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IV/HCV共感染组ALT、AST及TBil水平分别为(76.16±81.25)U/L、(87.66±71.32)U/L、(14.21±9.56)μmol/L,明显高于HIV单独感染组[(27.74±20.63)U/L、(45.65±16.95)U/L、(10.26±3.22)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5及0.046)。与HIV单独感染组相比,HIV/HCV共感染组Stiffness指数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9,P=0.080)。HIV/HCV共感染组HIV病毒载量(拷贝/ml)的对数值为3.66±0.97明显高于HIV单独感染组的3.02±0.90(t=2.251,P=0.030)。HIV/HCV共感染组、HIV单独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T/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374.25±185.48)/μl及(0.33±0.17)、(496.45±230.98)/μl及(0.46±0.27),HIV/HCV共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T/CD8+T细胞比例低于HIV单独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8、0.043。共感染组艾滋病发病率(27.59%)呈现出较HIV单独感染组(5%)高的趋势(P=0.063)。结论HCV促进HIV/HCV共感染者肝脏损伤,增强HIV复制,加剧机体免疫功能损伤,HCV可能加速HIV/HCV共感染者的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IV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免疫干预意义和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213例肺结核患者,根据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CD4+T淋巴细胞减少组(计数<410个/μl)和对照组(计数≥410个/μl);将CD4+T淋巴细胞减少患者根据是否行免疫干预治疗分为免疫干预组和非免疫干预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吸烟、饮酒、症状数目、治疗分类、合并疾病、耐药情况、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疗效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IV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影响因素。 结果: 213例肺结核患者中,61例发生CD4+T淋巴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6%。疗效分析显示治疗2~4个月,免疫干预组痰涂片阴性率为93.9%,高于非免疫干预组的75.0%(χ2=4.320,P<0.05)。治疗5~7个月,免疫干预组病灶吸收率为51.5%,高于非免疫干预组的25.0%(χ2=4.46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减少组男性、年龄≥60岁、农民职业、文盲文化、症状数目≥4个、并发肺外结核、累及肺野4~6个、肺部空洞、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25×109/L、白蛋白<35g/L、CD8+T淋巴细胞计数<190个/μl的构成比(77.0%、44.3%、36.1%、26.2%、36.1%、34.4%、77.0%、55.7%、45.9%、18.0%、68.9%、2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5%、11.2%、19.7%、10.5%、19.7%、21.1%、38.2%、40.8%、25.7%、5.3%、44.7%、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42、29.060、10.095、13.650、6.290、4.165、26.342、3.929、8.274、8.738、10.137、16.80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OR=4.816,95%CI:1.650~14.052)、病变累及肺野4~6个(OR=3.669,95%CI:1.548~8.696)、血小板<125×109/L(OR=3.753,95%CI:1.069~13.173)、CD8+T淋巴细胞计数<190个/μl(OR=3.908,95%CI:1.394~10.954)。 结论: HIV阴性肺结核患者较易发生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干预治疗对提高患者疗效具有积极意义。高龄、肺部病变累及范围大、血小板减少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是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涂波  秦恩强  黄磊  王利  赵敏 《传染病信息》2011,24(6):342-343,350
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otal lymphocyte count,TLC)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性,探讨将外周TLC作为监测HIV感染者病情变化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4例HIV感染者TLC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性,判断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100× 106/L、<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药干预,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Tim-3)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分析术,分别检测新发感染HIV未治疗者、纯中医药治疗2年的HIV感染者、中西医结合治疗2年的HIV感染者的T细胞亚群计数和T细胞表面PD-1和Tim-3表达。结果单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HIV感染者,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460个/μL,T细胞表面PD-1和Tim-3呈低水平表达;新发感染HIV未治疗者,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507个/μL,T细胞表面PD-1和Tim-3也呈低水平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纯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HIV感染,一定时间内可以稳定HIV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维持CD4、CD8细胞表面PD-1和Tim-3的低表达,对延缓病程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或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的抗结核细胞免疫功能.方法 应用早期分泌性抗原靶蛋白(ESAT)-6和培养滤出蛋白(CFP)-10诱导的结核酶联免疫斑点法对云南地区100例明确诊断的HIV感染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检测,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水平.采用Mann-Whitney检验进行非参数统计分析.结果临床上无活动性结核感染证据的HIV感染者中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感染率高达67.6%.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532×106/L)和CD3+CD8+T淋巴细胞(473×106/L)绝对计数与单纯HIV感染者(406×106/L和504 × 106/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者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平均值为189 × 106/L,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平均值为293×106/L,均显著低于单纯HIV合并结核潜伏感染组和HIV组(U=168.0,U=163.0;U=147.0,U=374.0;均P<0.01).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者的ESAT-6和CFP-10抗原特异性斑点形成细胞数(31/106细胞和82/106细胞)显著低于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92/106细胞和109/106细胞.U=507.0,U=529.5,均P<0.01).结论 我国无活动性结核临床证据的HIV感染人群中有较高的结核潜伏感染率,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者的总体细胞免疫应答功能及特异性抗结核免疫应答功能均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16.
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是衡量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免疫状态的经典指标,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仅用CD4细胞绝对计数难以精确反应艾滋病(AIDS)病人的免疫状态,特别是经过抗病毒治疗后CD4细胞500个/μL以上的患者。CD4/CD8比值在正确评价免疫功能中的价值逐渐受到关注。HIV感染后导致CD4/CD8比值倒置,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也难以恢复正常。基线状态、治疗方案、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因素均影响CD4/CD8比值的恢复。CD4/CD8比值与HIV感染后异常免疫激活相平行,不仅作为艾滋病预后的预测因子,也与非AIDS相关事件的发生以及HIV储存库有关。CD4/CD8比值恢复正常有望作为评估HIV感染者免疫功能重建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特点及其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762例HIV/AIDS住院患者机会性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外周血CD4+进行分析.结果 762例患者中,704例(92.39%)发生机会性感染,共发生感染1428例次,其中真菌、细菌、病毒感染分别占38.38%、36.20%和7.77%.以肺部、口腔、皮肤、消化道感染、败血症及其他全身播散性疾病为主,分别占33.05%、26.89%、10.29%、8.96%、6.58%和9.94%.CD4+≥2001μ1的患者机会性感染率为75.74%(103/136),而CD4+<200/μ1的患者则为96.01%(601/6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的AIDS指征性机会性感染均发生在CD4+<200/μ1患者,其中81.97%的耶氏肺孢子茵肺炎(PCP)、71.43%的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炎及所有的隐球菌脑膜炎、播散性隐球菌病、播散性组织胞浆病、播散性鸟型分枝杆菌病(MAC)、播散性青霉病及弓形虫脑病均发生在CD4+<50/μ1的患者.结论 广东地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主要病原为真菌、细菌、病毒等,以肺部、口腔、皮肤、胃肠道和全身播散性感染为主.CD4+水平越低,机会性感染特别是指征性机会性感染越常见,CD4+对机会性感染发生的预测、预防和早期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甘肃省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AIDS)病人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的变化趋势,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感染途径治疗人群的治疗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利用SPSS 19.0描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CD4细胞在治疗后5年内不同时间点上的分布情况,使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拟合CD4细胞计数与性别、年龄、感染途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选取103例HIV/AIDS病人,男性占67.96%,女性占32.04%;治疗开始年龄以21~50岁为主,占86.41%;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占68.93%。开始治疗前病人CD4细胞中位数为156个/μL,治疗1、2、3、4、5年后,CD4细胞中位数分别为290个/μL、309个/μL、344个/μL、347个/μL、525个/μL。CD4细胞计数与治疗时间和开始治疗时CD4细胞水平正相关;性别和治疗开始年龄没有显著性差异;经男男性行为和血液途径感染的艾滋病病人治疗效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甘肃省接受HAART治疗的艾滋病病人在5年内CD4细胞计数有上升趋势,男男性行为感染者的治疗效果较经血液感染者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州八院收治的汉族艾滋病相关性卡波西肉瘤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情况,总结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诊治的11例汉族艾滋病相关性卡波西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11例卡波西肉瘤病人中男性10例(90.9%),中位年龄31岁(25~38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47个/μL(9~497个/μL);2所有病人均合并有感染,其中72.7%为肺部感染,6例病人存在2种及以上机会性感染;3所有病人均有皮肤损害,其中4例起始于下肢,其他还包括颌下、躯干、腹股沟、足底、鼻梁、手指(各1例);1例女性病人以阴唇为首发皮损部位;4病理分型以斑点型(4例)和结节性(5例)为主;511例病人中有3例在发现卡波西肉瘤前已启动抗病毒治疗(ART),经过ART后病人病情均好转;余8例在发现卡波西肉瘤后启动ART,其中6例病人因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或播散至内脏(3例)死亡,另外2例经治疗后好转。结论汉族人艾滋病相关性卡波西肉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病人基础免疫功能低下,均有不同程度的皮损表现,多数并发机会性感染,病理分型以斑点型和结节性多见,尽早ART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2013—2018年贵州省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手术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且确诊为脊柱结核并发HIV感染的5例患者(观察组)和与之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相匹配的5例单纯脊柱结核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初步探讨脊柱结核并发HIV感染者的手术治疗策略,发现观察组在术前评估和纠正CD4 +T淋巴细胞计数,术中严格遵守规范的消毒隔离程序和三级职业暴露防护原则(所有手术医护人员佩戴有防护眼镜的口罩,戴双层乳胶手套,穿一次性防水手术衣、袖套、靴套)基础下,两组患者在手术方式的选择、年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VA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3.0±0.9) h]高于对照组[(2.7±0.6) h](t=-0.424,P=0.004),并有1例患者出院1周时出现引流口窦道形成,经3个月扩创、换药、控制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达正常后逐渐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