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焰  钟华  何凯平  巫燕玲  刘圆圆 《广东医学》2016,(14):2141-2144
目的:利用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近期前腔室结构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产后6~8周接受产后复查的初产妇169例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其中经阴道自然分娩95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74例(剖宫产组),观察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前腔室结构的超声改变。超声观察及测量的参数包括: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裂孔面积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裂孔面积、有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有无膀胱膨出。结果两组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及尿道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息状态下的裂孔面积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裂孔面积比较,阴道分娩组均较剖宫产组增大,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率阴道分娩组亦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对产后近期前腔室结构的影响较选择性剖宫产大。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可用于观察产后前腔室结构变化,可为女性前腔室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728-1730
目的:应用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观察子宫脱垂女性肛提肌裂孔的变化,探讨盆底肌群的解剖及功能改变与子宫脱垂的相关性。方法:经会阴三维超声对72例子宫脱垂女性进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三维重建处理后获得盆底横断面声像图,观察肛提肌裂孔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和Valsalva动作三种状态的形态改变并测量肛提肌裂孔周长及面积,比较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改变,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后,子宫脱垂女性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三种状态相比较,缩肛动作盆底整体向头腹侧移动,Valsalva动作盆底整体向背尾侧移动,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静息状态,也大于缩肛动作,静息状态与缩肛动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脱垂患者肌肉收缩与舒张功能均下降,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能评估子宫脱垂患者肛提肌裂孔的解剖及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生殖裂孔形态和肛提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09年12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初产妇32例,其中选择性剖宫产21例,阴道自然分娩11例,同期选择健康未生育妇女13例为对照组。前两组均在产后12周选择3种不同状态下(静态、Valsalva动作时及肛提肌最大收缩状态),采用会阴三维超声检测生殖裂孔的直径(LHD)、前后径(LHAP)、横径(LHLR)、周长(LHC)及尿道中点至肛提肌的距离(LUG),计算肛提肌弹性econt,阴道指诊评估肛提肌收缩时的肌力。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阴道自然分娩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生殖裂孔各径线超声检测结果均大于对照组,肛提肌肌力和肛提肌弹性小于对照组(均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与阴道自然分娩组比较,会阴超声检测生殖裂孔的LHD、LHAP、LHLR、LHC、LUG,肛提肌弹性等差异3组均无统计学(P〉0.05),但肛提肌肌力等级较阴道自然分娩组高(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和阴道自然分娩者产后均存在生殖裂孔形态学变化,提示妊娠及分娩均存肛提肌损伤,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保护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经会阴盆底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的女性产后盆膈裂孔解剖结构的重塑状态。方法选取定期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82例,于产后6~12周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其中阴道分娩组55例,又分为自然分娩组(n=44)和产钳分娩组(n=11);剖宫产分娩组27例。观察各组妇女的盆膈裂孔形态结构及特征,测量其在静息、Valsalva动作和缩肛动作3种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参数及膀胱颈最大移动度。结果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图像显示,产后妇女的盆膈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结构较模糊,部分产妇单侧或双侧耻骨直肠肌从耻骨联合处撕脱。盆膈裂孔内的结构模糊,部分可观察到膀胱回声图像。在缩肛动作状态下,阴道分娩组产妇盆膈裂孔各参数明显大于剖宫产组(P<0.05);而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两组产后盆膈裂孔各参数基本一致(P>0.05);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明显大于剖宫产组[(15.3±3.8)mmvs(11.7±3.6)mm](P<0.01)。自然分娩组和产钳分娩组的产后盆膈裂孔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钳分娩组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明显大于阴道自然分娩组[(21.2±2.9)mmvs(16.1±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价选择性剖宫产后产妇的盆底功能变化。方法选取行选择性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86例作为研究对象,于产后42 d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观察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时有无盆底组织异常,测量并计算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等指标。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有盆底功能障碍组(观察组)以及无盆底功能障碍组(对照组)两组,对两组产妇的临床检查及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6例选择性剖宫产后产妇中有盆底功能障碍者(观察组)18例,无盆底功能障碍者(对照组)68例。观察组初产妇临床检查压力性尿失禁6例,阴道前壁脱垂1例,子宫脱垂1例,其余10例未检出异常。对照组初产妇临床检查压力性尿失禁9例,其余59例未检出异常。观察组初产妇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膀胱颈活动度增加13例,阴道前壁脱垂2例,子宫脱垂2例,直肠膨出1例。对照组初产妇经会阴三维超声未检出异常。观察组初产妇在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肛提肌裂孔的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轻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可以简便有效地评价选择性剖宫产后的盆底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经会阴盆底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的女性产后盆膈裂孔解剖结构的重塑状态.方法 选取定期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82例,于产后6~12周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其中阴道分娩组55例,又分为自然分娩组(n=44)和产钳分娩组(n=11);剖宫产分娩组27例.观察各组妇女的盆膈裂孔形态结构及特征,测量其在静息、Valsalva动作和缩肛动作3种状态下的盆膈裂孑L参数及膀胱颈最大移动度.结果 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图像显示,产后妇女的盆膈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结构较模糊,部分产妇单侧或双侧耻骨直肠肌从耻骨联合处撕脱.盆膈裂孔内的结构模糊,部分可观察到膀胱回声图像.在缩肛动作状态下,阴道分娩组产妇盆膈裂孔各参数明显大于剖宫产组(P<0.05);而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两组产后盆膈裂孑L各参数基本一致(P>0.05);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明显大于剖宫产组[(15.3±3.8)mm vs(11.7±3.6)mm](P<0.01).自然分娩组和产钳分娩组的产后盆膈裂孔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钳分娩组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明显大于阴道自然分娩组[(21.2±2.9)mm vs(16.1±3.0)mm](P<0.01).结论 不同分娩方式妇女产褥早期静息和Valsalva动作时盆膈裂孔大小无明显差异.阴道分娩妇女缩肛动作时盆膈裂孑L明显增大;产钳分娩妇女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较其他分娩方式的妇女明显增大,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有关.  相似文献   

7.
林英姿  高枫  俞波  蒋伟红  宗珍 《浙江医学》2011,33(9):1300-1303,1319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对未育和已育女性盆膈裂孔进行对比研究,探讨经产妇盆底解剖结构的改变.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未生育女性(对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经阴道顺产组各50例.使用三维容积探头对受检者经会阴部进行探查,分别在静息状态和深吸气后屏气时(Valsalva状态)获得盆膈裂孔三维超声声像图,测量不同状态时盆膈裂孔的大小、面积、耻骨内脏肌的厚度,比较3组间各指标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⑴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盆膈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均是阴道顺产组最大,对照组最小,阴道顺产组与另外两组进行比较,3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选择性剖宫产组和对照组比较,静息状态时左右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状态时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3组在Valsalva状态时,盆膈裂孔的3个指标均大于静息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Valsalva状态时左右两侧的耻骨内脏肌厚度均小于静息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⑶无论是静息状态还是Valsalva状态,3组间左右两侧的耻骨内脏肌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3组内左侧的耻骨内脏肌厚度均大于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⑷不同组别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盆膈裂孔左右径与前后径均无相关关系(均P >0.05),左右径和前后径两个指标均与面积存在相关关系(均P<0.01).不同组别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耻骨内脏肌左侧与右侧厚度均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均P<0.01).结论 妊娠及经阴道分娩均对盆底结构造成损伤,经阴道顺产者较选择性剖宫产造成的损伤更大.因此无论是阴道顺产还是选择性剖宫产的女性,产后均应及时进行盆底肌的康复锻炼,以防止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右江医学》2019,(3):176-179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初产妇及未育女性肛提肌裂孔面积和肛提肌厚度的变化,探讨妊娠分娩对肛提肌裂孔面积及肛提肌厚度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1月产后6~8周检查的首次经阴道分娩产妇50例为产后组,同期选取健康未育女性41名为对照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左右两侧肛提肌的厚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产后组静息状态及最大收缩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12.52±1.98)cm~2和(10.47±1.47)cm~2,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组静息状态及最大收缩状态下肛提肌厚度左侧分别为(0.58±0.11)cm和(0.77±0.12)cm,右侧分别为(0.58±0.09)cm和(0.76±0.11)cm,均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妊娠及经阴道分娩对肛提肌存在一定损伤,经会阴三维超声可较为客观地评价肛提肌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7月期间96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患者,58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观察组A,38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为观察组B,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经三维会阴超声检查,测定并比较相关参数。结果:会阴三维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肛提肌裂孔结构,观察组A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缩肛、Valsalva状态及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超声是观察女性盆底结构的有效影像学方法,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有巨大应用价值,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研究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女性盆膈裂孔形态变化以及下尿路膀胱颈移动度,以评估产后早期女性盆底恢复情况。 方法 对170例初产妇(分为经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及35例已婚未育女性进行盆底超声检查,获得静息、Valsalva及缩肛时人体盆底正中矢状切面及盆底轴切面重建图像,测量一系列生物参数。结果 产后6~8周在缩肛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盆膈裂孔纵径测值大于未育组( P<0.05);而剖宫产组盆膈裂孔参数与未育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膀胱颈移动度在Valsalva时表现为经阴道分娩者大于剖宫产组及未育组( P<0.05),而剖宫产组仅背侧运动大于未育组( P<0.05)。产后6~8周剖宫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4.5%(3/66),经阴道分娩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9.6%(10/104),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阴道分娩后产妇盆底组织结构改变较剖宫产者明显。膀胱颈移动度及盆膈裂孔纵径是评估盆底肌收缩能力的重要指标,且后者更敏感,可以作为观察产后盆底肌恢复与否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妇女盆膈裂孔的大小及耻骨内脏肌的厚度。方法:对43例产后SUI妇女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并与48例无SUI症状的产妇作对照观察。测量两组产妇在静息、张力(Vasalva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的盆膈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及耻骨内脏肌厚度。结果:在静息、张力及缩肛动作3种状态下,SUI组盆隔裂孔前后径、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张力状态时,SUI组盆膈裂孔横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在张力状态及缩肛动作时,SUI组耻骨内脏肌厚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SUI患者盆膈裂孔增大,耻骨内脏肌厚度减小。经会阴三维超声是对产后SUI患者进行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妊娠及分娩对盆底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妊娠及分娩后妇女和正常妇女的盆底肌力,了解妊娠及分娩对盆底肌力的短期影响。方法将183例在本院就诊的孕产妇分为顺产组和剖宫产组,使用盆底肌电生理仪分别检测其产前及产后盆底肌肌力,并与166例正常妇女进行评估及比较。结果妊娠组盆底肌力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和正常组中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顺产组盆底肌力较剖宫产组肌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14周顺产组盆底肌力与剖宫产组盆底肌力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及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肌肌力的影响在产后3个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对盆底脏器脱垂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POP患者和普通妇科疾病患者各60例,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观察静息时、Valsalva动作时盆膈裂孔的大小及肛提肌的形态变化.结果:POP组盆底结构较对照组松散,耻骨直肠肌变薄不对称,回声欠均匀,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时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周长,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三维超声能够有效地观察女性的盆底结构,诊断盆底器宫脱垂患者的盆膈裂孔形态和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会阴超声对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医院分娩的产妇80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对照组患者行盆底肌锻炼治疗,并通过会阴超声观察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下降度,尿道膀胱后角,盆膈裂孔面积等。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膀胱颈下降度、尿道膀胱后角及盆膈裂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效果显著,会阴超声(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观察压力性尿失禁成像清晰,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查,经济实用,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动态观察压力性尿失禁女性膀胱颈移动度及盆膈裂孔面积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5-07~2017-12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门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90例(病例组),同期选取无症状健康女性60例(对照组)。根据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位置,计算膀胱颈移动度,比较两组女性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移动度及相应盆膈裂孔面积变化。结果 静息状态病例组与对照组膀胱颈位置分别为(2.80±0.50)cm与(2.70±0.60)cm,Valsalva动作后分别为(-1.10±0.90)cm与(1.10±0.50)cm,病例组与对照组膀胱颈移动度分别为(2.90±1.10)cm与(1.70±0.60)cm。静息状态两组膀胱颈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后两组膀胱颈位置及膀胱颈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病例组与对照组盆膈裂孔面积分别为(14.80±1.80)cm2与(11.70±2.50)cm2,Valsalva动作后分别为(20.50±3.10)cm2与(15.40±2.20)cm2,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会阴盆底超声动态检查显示,压力性尿失禁女性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位置明显降低、膀胱颈移动度增大,盆膈裂孔面积增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9月起选取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产检、分娩,并在盆底治疗中心接受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查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进一步分为会阴侧切组组和非会阴侧切组。分别在孕36~38周和产后6~8周对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数值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截至2019年8月共入组221例产妇,阴道分娩组139例(会阴侧切组61例,非会阴侧切组78例)、急诊剖宫产组27例和择期剖宫产组55例。孕36~38周时,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时,阴道分娩组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均低于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P<0.05~P<0.01);会阴侧切组与非会阴侧切组比较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在产后早期对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四维盆底超声对产后女性盆底障碍与针灸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19年1—5月收治的80例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与同期产后无盆底功能障碍的80例妇女开展前瞻性研究,分别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对2组妇女进行四维盆底超声检查,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肛提肌裂孔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为2组,各40例,比较2组的四维盆底超声检测指标、盆底肌力评分、阴道最大收缩压。 结果 在静息状态、缩肛状态,观察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其肛提肌厚度小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2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小于观察1组(均P<0.05),其肛提肌厚度大于观察1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2组的盆底肌力评分、阴道最大收缩压均高于观察1组(均P<0.05)。 结论 四维盆底超声可清晰、直观地显示盆底功能障碍女性患者盆底结构的形态学特点,还可客观评估针灸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可将四维盆底超声作为盆底功能障碍的辅助诊断手段和疗效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的盆底超声影像特征,为提高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提供理 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 年3 月—2017 年3 月于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压力性尿失禁妇女 98 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的妇女98 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静息状态下以及Valsalva 状态 下的二维、三维的图像,将图像收集后采用多普勒超声原装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静息状态下尿道倾 斜度、膀胱尿道后角小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Valsalva 状态下膀胱位置、膀胱颈位置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尿道倾斜度、膀胱尿道后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 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尿道口漏斗形成 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盆底超声影像技术可以有效鉴别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形态的改变。压力性尿 失禁的发生与尿道、膀胱颈及肛提肌等支持结构的缺陷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