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4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CT早期强化17.6%(3/17),延迟强化82.3%(14/17),MRI检查14例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远端胆管迂曲扩张。MRI增强通常表现为早期轻度或中度不全边缘强化,晚期进行性同心性强化,在延迟期中心区通常为不完全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癌MRI检查资料,研究其MRI表现。结果:18例胆管癌表现为胆管行程区肿块,胆管中断、扩张,肝内胆管“软藤”征。肝内胆管癌3例,肝门部胆管癌10例,肝外胆管癌5例。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动态增强扫描有延迟强化,MRCP检查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胆管扩张或中断。结论:胆管癌的MRI和MRCP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及MRCP对胆管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场中磁场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癌MRI及MRCP检查资料。结果16例胆管癌表现为胆管行程区肿块,胆管中断、扩张,肝内胆管“软藤”征。肝内胆管癌3例,肝门部胆管癌8例,肝外胆管癌5例。肿块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且信号不均匀。动态增强扫描有延迟强化,MRCP检查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胆管扩张或中断。结论胆管癌的MRI和MRCP表现具有特征性,对胆管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腺瘤的CT、 MRI及超声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腺瘤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 CT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较均匀等密度3例,稍低密度2例,合并出血呈混杂密度2例,边界不清; MRI平扫T1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压脂序列信号变化不明显, T2WI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动脉期较均匀明显强化5例(出血区无强化),不均匀中等强化2例,门脉期略有下降,延迟期呈等密度。4例可显示假包膜轻度强化。彩超均为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周围无声晕,多普勒病灶周边及内部见较丰富的门脉样血流及低速动脉样血流2例。结论 CT及MRI增强检查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MRI显示特征性表现优于C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外胆管癌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临床怀疑肝外胆管癌患者的LAVA动态增强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1.5 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LAVA-DCE MRI)。结果:28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肝门区胆管13例,胆总管上段3例,中段5例,胆总管下段4例,壶腹部3例。平扫:病灶T1WI呈低信号、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稍高信号和等信号,D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LAVA动态增强: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5例,门脉期肿块轻-中度强化16例,延迟期肿块延迟强化7例。本组病例中分别有3例肝门区胆管癌误诊为肝细胞型肝癌,2例胆总管下段癌误诊为胆管炎,诊断准确率为82.1%。结论:LAVA动态增强MRI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癌的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乳头状肾癌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26例乳头状肾癌CT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肿块,边缘清晰,CT平扫以等低密度为主,其中8例发现肿块内点状及条状钙化,增强后病灶表现为持续性不均匀轻度强化,动脉期CT值平均上升约27.5 Hu,静脉期平均上升约28.7 Hu,肿块内出现低密度坏死11例,出血7例,6例发现假包膜.MRI扫描6例,T1WI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低信号为主,DWI为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增强后轻度强化,与髓质强化相似.结论 乳头状肾癌是一种少见的形态表现特殊的肾癌类型,CT动态增强检查和MRI表现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型)7例,肿块内及周围伴有条状、管状肝内胆管扩张2例,肿块内钙化2例;不规则树枝状肿块(胆管周围浸润型)3例,均伴肝内胆管扩张;胆管腔内结节状肿块(腔内结节型)1例。动态增强:5例肿块型扫描早期呈边缘强化,延迟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表现;2例肿块型动脉期显著强化,极度延迟强化,未出现延迟完全充填。胆管周围浸润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略低密度,延迟期呈稍高密度,周围扩张胆管呈放射状至截断,胆管壁可见增厚强化并向肿瘤外聚拢而成星芒状。腔内结节型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延迟呈低密度。其他征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病灶所在肝叶萎缩3例,邻近肝包膜皱缩2例,门静脉侵犯表现为线样征2例,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肝内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边缘、信号特征、伴随表现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17例肿瘤大小平均为3.1±1.6cm;平扫T1WI表现为混杂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混杂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时,13例动脉期瘤灶周边薄边环形强化,4例动脉期扫描瘤灶边缘强化不明显,17例病例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时病灶呈渐进性、填充式向心性强化;其他征象包括:13例有病灶周围胆管扩张,4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6例有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 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MPd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16例,采用NR平扫、NRCP及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 16例肝门部胆管癌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呈软藤样改变;14例MRI肝门区可见稍长T1、稍长T2的肿块影,2例未发现明确肿块;15例MRCP检查显示肝门区胆管狭窄、中断或腔内充盈缺损;14例增强扫描中9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及5例行常规增强扫描(相当于延迟期扫描),10例可见肿块延迟期缓慢持续强化,4例表现为管壁增厚强化,管腔狭窄;6例淋巴结肿大转移中3例也表现为延迟期缓慢持续强化。结论 MR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显示肝门部胆管癌的特征性改变,联合应用MRCP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张善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448-144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其中8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13个病灶呈低密度,1个病灶呈高密度,3个病灶未能显示。CT动态增强扫描,12个病灶周边不完整薄环状或厚环状增强,3个病灶均匀增强呈高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延迟期6个病灶不定形轻度增强呈低密度,8个病灶明显增强,呈相对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密度,此期病变检出率为100%。8例病灶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6例病灶表现为缓慢增强型,2例病灶表现为快速增强型。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肝内与其它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分析比较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符合率。结果CT显示肿块呈现近似等密度或者略低密度影,12例动脉期边缘明显,45例呈现不均匀分割状强化;MRI显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48例早期边缘呈现环形强化,延迟后内部呈现不均匀向心性强化。CT联合MRI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96.15%)明显高于单纯CT、MRI诊断符合率(76.92%、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和MRI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MRI平扫、增强及MRCP在肝门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RI平扫、增强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例13例,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表现,MRI检查采用T2加权(T2WI)和T1加权(T1WI)序列平扫、3DT1加权加脂肪抑制(T1WI-FS)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做MRCP.结果 13例肝门部胆管癌均可见肝门包块,肝内胆管扩张,动态增强扫描显示12例包块呈逐渐强化.1例动脉期显示强化.MRCP定位诊断率100%.按Bismuth分型,Ⅱ型6例,Ⅲa型2例,Ⅲb型3例,Ⅳ型2例.病理证实高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4例,低分化腺癌2例.结论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MRCP结合对肝门部胆管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的MRI诊断价值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MRI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45例,采用MR平扫、MRCP及Gd-DTPA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45例肝门部胆管癌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呈"软藤样改变",肝门区胆管狭窄、中断或腔内充盈缺损;30例MRI肝门区可见稍长T1、稍长T2的肿块影,15例未发现明确肿块;增强扫描中20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及25例行常规增强扫描(相当于延迟期扫描),30例可见肿块延迟期缓慢持续强化,15例表现为管壁增厚强化,管腔狭窄.结论 MR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显示高位胆管癌的特征性改变,联合应用MRCP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定性诊断,同时还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混合型肝癌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内科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50例混合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原(HBsAg)呈阳性患者41例,丙肝表面抗体(HCVAb)呈阳性患者7例;甲胎蛋白(AFP)升高39例,癌胚抗原(CEA)升高6例,CA19-9升高37例;患者中37例行CT检查,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资料显示有边界模糊低密度肿块42例,并有血管侵犯19例,淋巴结肿大16例,卫星灶16例,假包膜12例,肝内胆管扩张3例;13例患者经MRI检查,T1WI序列表现为低信号,T2WI序列表现为高信号,11例伴有假包膜,3例伴有血管侵犯,3例伴有淋巴结肿大;所有患者的CT、MRI动态增强影像结果为动脉期肿瘤表现为内部以及周边非匀质强化,静脉期肿瘤部分区域能见非匀质高密度,延迟期肿瘤能见对比剂潴留并呈现出混合信号。结论:混合型肝癌的CT检查和MRI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显示特征,结合AFP、CEA、CA19-9生化检查能够为判断肿瘤特征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al angiomyolipomas,EAML)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EAML的MRI表现.9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CT检查.结果 9例肝EAML均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5例位于肝脏左叶,3例位于肝脏右叶,l例位于尾叶;MRI平扫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抑脂T1WI信号减低不明显;增强模式为“快进慢出”型:动脉期8例病灶可见“早期引流静脉”,3例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假包膜”征,6例在动脉期和2例门脉期可见“中心强化血管”征.结论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肝EAM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LCT和MRI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例GIST的CT和MRI平扫和增强影像学表现,其中2例行普通CT检查,7例行MLCT检查。9例患者都有MRI资料。结果:9例肿瘤中发生于胃6例,小肠3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肿块长径2.1~15cm。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MLCT2例增强者瘤体中等或明显强化,双期扫描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MRI表现为平扫病灶T1WI低或稍低信号,信号不甚均匀,T2WI呈混杂信号,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MR增强扫描6例肿瘤动脉期明显或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下降;2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中等程度强化;1例动静脉期强化均不明显。所有病例均未见肠梗阻。结论:GIST的ML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GIST诊断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彭晓容 《罕少疾病杂志》2012,19(5):17-20,5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纳入所有进行了动态CT增强(n=23)和MRI增强(n=19)扫描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形态、密度(或信号)以及动态增强表现以及继发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均为单一肿块型36例,周围见卫星灶者6例;发生于右肝18例,左肝24例;肿瘤直径平均4.9±1.8cm(1.9-11cm)。平扫时,在CT上肿块均呈稍低密度,MRI上肿块呈稍高T2WI信号、稍低T1WI信号;动态增强时,23例CT扫描患者中,18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19例MRI扫描患者中,13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间接征象包括:周围性胆管扩张(n=17)、邻近肝包膜回缩(n=8)、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n=16)。结论动态增强CT和MRI在肝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FNH的CT和MR表现,研究其影像的诊断价值.结果 31例FNH的CT和MR中21例表现较为典型,CT平扫等密度,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病灶可见中央区低密度瘢痕,增强动脉期除中央瘢裹外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常见明显强化,延时期多为等密度.瘢痕可稍有强化;术前作出正确诊断.10例FNH表现不典型,CT低密度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瘢痕和轻度强化;术前5例诊断为恶性肿瘤,5例诊断为血管瘤.而MRI注射特异性造影剂后能正确诊断为FNH.结论 FNH的CT和MR表现在术前进行综合分析,多数可明确诊断.对于不典型表现的FNH,MRI对FHN的诊断价值高于CT. 为典型,CT平扫等密度,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病灶可见中央区低密度疲痕,增强动脉期除中央瘢裹外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常见明显强化,延时期多为等密度.疲裹可稍有强化;术前作出正确诊断.10例FNH表现不典型,CT低密度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瘢痕和轻度强化;术前5例诊断为恶 肿瘤,5例诊断为血管瘤.而MRI注射特异性造影剂后能正确诊断为FNH.结论 FNH的CT和MR表现在术前进行综合分析,多数可明确诊断.对于不典型表现的FNH,MRI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OCCA)患者的多层螺旋CT及MRI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OCCA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归纳其影像特点。结果 14例患者均为囊实性混合型肿块,多层螺旋CT平扫可见瘤体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晰,肿块内可见不规则团块样实性成分或乳头状结节,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实性成分动脉期见中等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MRI检查见囊腔T1WI为低信号10例,等高信号4例;囊腔T2WI均呈等高信号;实性成分T1WI呈等低信号,T2WI则为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结论 OCCA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性,但缺乏明显的特异性,建议联合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降低误诊及漏诊风险。  相似文献   

20.
李旭丹  梁峰  邹建勋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93-893,899,F0004
目的提高对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CT、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MRI表现。其中行CT检查6例,MRI检查2例。结果8例均为血管透明型。6例CT平扫表现为侧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2例MRI平扫为卵圆形软组织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后8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改变,其强化程度接近颈动脉,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