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慧芸  陈俊亮  康怀彬 《食品科学》2014,35(11):195-199
目的:研究发酵对谷物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德氏乳杆菌和啤酒酵母菌分别对小米、燕麦、黑米、高粱米4 种谷物进行发酵,福林-酚法测定未发酵及发酵后谷物乙醇提取物总酚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 2,2-diphenyl-1-(2,4,6-trinitrophenyl)hydrazyl,DPPH)法测定清除自由基能力、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FRAP)法测定还原能力、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法测定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结果:4 种谷物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清除自由基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和较高的总酚含量;经两种微生物发酵后谷物提取物总酚含量增加,具有更高抗氧化活性;其中德氏乳杆菌发酵对总酚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影响均显著(P<0.05);啤酒酵母发酵对总酚含量影响显著(P<0.05),但对抗氧化能力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微生物发酵可提高谷物的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但提高的程度与发酵采用的微生物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2.
将荞麦、大麦、小麦、水稻4种全谷物用70%(v/v)乙醇水浸提后,经AB-8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分离,分别得到4种全谷物酚类提取物,测定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并运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HPLC-MS)法鉴定酚类化合物组成。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外法测定4种谷物的抗氧化能力和抗Caco-2细胞增殖能力,并探讨多酚含量与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谷物酚类提取物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均依次为:荞麦>大麦>水稻>小麦。从4种全谷物中成功确定了21种酚类化合物。4种谷物酚类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和抗Caco-2细胞增殖能力,其强弱顺序均为:荞麦>大麦>水稻>小麦,而且其总酚含量与抗氧化和抗Caco-2细胞增殖活性之间以及抗氧化活性与抗Caco-2细胞增殖活性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选择‘天紫23’‘西星黄糯6号’和‘京科糯2000’3个不同颜色的代表性品种,探讨鲜食玉米籽粒在鲜食期和完熟期多酚类化合物及体外功能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鲜食玉米籽粒中的酚酸类物质大多以结合态形式存在,黄酮和花色苷类物质则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且鲜食期的多酚含量均高于完熟期。鲜食期多酚提取物的羟基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能力均显著(P<0.05)高于完熟期,且多数游离酚表现出高于结合酚的抗氧化活性。3个品种鲜食期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的α-淀粉酶抑制率分别是完熟期的1.3~1.5倍和1.4~1.8倍,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则分别为1.1~1.5倍和1.5~8.1倍。鲜食玉米多酚提取物对胆酸钠的结合能力最高,游离酚和结合酚分别在172.99~219.92μmol/100 mg DW和362.48~417.16μmol/100 mg DW,3个品种鲜食期的胆酸盐结合能力均高于完熟期,结合态多酚表现了更强的胆酸盐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纳豆菌液态发酵时间对纳豆菌生物量、蛋白酶酶活、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添加四种谷物(糙薏仁、玉米、荞麦和糙米)对纳豆菌液态发酵产蛋白酶酶活、纳豆激酶酶活、谷物总酚迁移率、总酚残留率以及发酵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糙米和荞麦可显著促进纳豆菌产蛋白酶(2444.19、1813.71 U/mL)、纳豆激酶(719.67、681.38 U/mL),且以荞麦为底物所产发酵产物的谷物总酚迁移率最高(0.64 mg/g干谷物)、抗氧化活性最强(30.37μmol trolox equiv/mL);采用浸泡蒸煮处理四种谷物、延长发酵时间可显著提高其发酵产物的蛋白酶酶活、纳豆激酶酶活、谷物总酚迁移率以及抗氧化活性。采用浸泡蒸煮处理荞麦,利用纳豆菌液态发酵其48 h,可制备富含纳豆激酶、谷物多酚、肽类物质且具有强溶栓、抗氧化活性的功能性食品。  相似文献   

5.
为了最大程度保留鲜食全谷物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试验以鲜食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鲜食水稻在乳熟前、中、后期,蜡熟期及完熟期共五个时期的蛋白质,通过对五个时期鲜食水稻中蛋白质的抗氧化能力及体外模拟消化进行研究发现,五个时期鲜食水稻中的蛋白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在乳熟中期,鲜食水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最高为37.46%,必须氨基酸总量和非必须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0.599,并且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4.79,为五个时期样品的最高值。体外模拟消化结果显示,乳熟期鲜食水稻蛋白质的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率以及总消化率+均高于完熟期。  相似文献   

6.
谷物(如大米、高粱、大麦、小麦、小米、玉米和荞麦等)在人类食物中占很大比例,是人类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谷物蛋白在谷物中含量非常丰富,作为谷物蛋白的初级水解产物,谷物源活性肽不仅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性,还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其中抗氧化活性是谷物源多肽的重要活性功能。该文对谷物源抗氧化肽的来源和制备方法进行总结,对谷物源抗氧化肽构效关系研究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谷物源抗氧化肽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靳志强   《中国食品学报》2010,10(6):155-161
谷物抗氧化是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谷物体外抗氧化与体内抗氧化活性相联系,介绍谷物中植物性化学物质的抗氧化特性及谷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从谷物的生物利用率和消化对抗氧化特性的影响,动物实验,人工介入,流行病学研究等几方面较系统地介绍谷物的体内抗氧化特性,以期为谷物抗氧化活性研究和相关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焦捷 《食品安全导刊》2023,(11):175-177
谷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活性成分,在我国传统膳食中有重要地位。然而谷物食品通常消化吸收效率不高、产品深加工程度浅,限制了谷物类产品的消费和推广。研究证实发酵作用可影响谷物营养及功能活性成分的变化,提高谷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率,改善谷物的风味,有效提升谷物的营养及使用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真菌固态发酵作用对谷物营养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对谷物类食品加工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萌发谷物中多酚类物质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物萌发过程中,苯丙烷代谢途径酶被激活,使得谷物多酚类物质富集,游离多酚含量增多,从而提高了谷物抗氧化效果.本文综述了萌发谷物中多酚类物质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萌发谷物中多酚类物质的形成机理、谷物萌发与PAL活性的关系、谷物萌发与多酚类物质形成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研究状况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花色苷是一种水溶性类黄酮物质,广泛分布于深色谷物、浆果及蔬菜中。花色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摄入适量富含花色苷的谷物可降低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慢性病的风险。本文系统介绍了不同谷物来源的花色苷对慢性病的健康功效及作用机理,重点阐明花色苷在谷物中的分布与含量,对Nrf2、NF-κB、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机制,梳理了谷物花色苷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为谷物花色苷在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收获时期和储藏温度对黑小麦籽粒酚酸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提高小麦营养品质提供参考依据。对不同收获时期(蜡熟末期和完熟期)及储藏温度(4、25和45℃)下黑小麦籽粒中总酚、总类黄酮含量、酚酸组分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蜡熟末期收获籽粒中总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FRAP值)显著高于完熟期样品。对于酚酸组分而言,不管是不溶性束缚型还是可溶性共价态,阿魏酸和对香豆酸均表现为蜡熟期收获籽粒显著高于完熟期籽粒。在45℃条件下储藏小麦籽粒中总酚、总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FRAP值、TEAC值)较高;不溶性束缚型丁香酸、阿魏酸及酚酸总和也表现在45℃储藏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总体而言,小麦在蜡熟末期收获可以最大程度保持籽粒中酚酸含量;而在收获后45℃储藏则有助于提高籽粒中酚酸含量,有利于小麦营养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生物加工和非热加工处理在改善谷物及杂豆类食品的食用品质的同时,可显著增加其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系统综述了生物加工和非热加工对谷物及杂豆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展望今后谷豆加工深入发展的重点探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成熟时期的鲜食水稻籽粒为原料,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提取多糖,同时利用HPLC法分析了多糖的组成,并通过体外抗氧化试验测定其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乳熟后期,鲜食水稻中多糖含量最高,达46.89mg/g;此时的多糖组分主要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等,而完熟期鲜食水稻的多糖组分中并未检出甘露糖和岩藻糖;通过对不同时期鲜食水稻中多糖的抗氧化能力研究发现,乳熟后期的鲜食水稻籽粒中,多糖对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分别为86.18%,56.81%,75.62%,41.69%,均强于其他时期。  相似文献   

14.
谷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不仅给人体提供了必需的大量营养素与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还提供了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多酚类、类胡萝卜素等生理活性物质。研究表明谷物的加工方式对其含有的生理活性物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蒸煮、焙烤、挤压加工、超微粉碎四个方面综述了不同加工方式对谷物中不同形态的生理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功能特性影响研究进展,以期指导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为人们的科学合理膳食与谷物加工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MeJA处理对枇杷果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了10μmol/L MeJA处理的"大红袍"枇杷果实在1℃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总酚、总黄酮、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枇杷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和总黄酮含量下降,而总酚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0μmol/L MeJA处理可显著抑制果实中维生素C和总黄酮含量的下降,促进贮藏前期总酚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上升。在1℃贮藏过程中,枇杷果实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且抗氧化活性的变化与总酚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维生素C和总黄酮含量的变化相关性较低。这表明MeJA是通过影响枇杷果实中酚类和类胡萝卜素物质的代谢来维持枇杷果实采后较高的抗氧化能力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玉米、燕麦、小麦、糙米四种全粒谷物中的多酚物质(可溶性多酚、不溶性多酚、阿魏酸、黄酮等)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提取物的抗氧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总酚含量最高的是玉米(49.13±3.39mg/100g),其次是糙米(23.49±3.37mg/100g)和小麦(18.60±3.52mg/100g),燕麦中总酚含量最少(13.92±4.56mg/100g);谷物中多酚主要以结合形式存在(玉米95.54%,糙米90.76%,小麦89.46%,燕麦86.85%);阿魏酸是主要的多酚物质,且可溶性和不溶性阿魏酸的比例为玉米1∶34、糙米1∶33、小麦1∶17、燕麦1∶5;玉米不溶性提取物清除O2-能力最高(95.01%±2.25%),该提取物抗油脂氧化能力也最高(POV=34.23±2.61mmol/kg)。  相似文献   

17.
红酸汤是贵州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酸味调味品,由番茄自然发酵而成。由于番茄富含抗氧化活性物质,因此,文章对商业化和自制红酸汤中抗氧化物质含量和自由基清除活性进行了检测,并研究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牌的红酸汤抗氧化物质含量和自由基清除活性差异很大。维生素C、总黄酮、总酚和番茄红素的含量范围依次为1.92~7.27, 9.99~78.07,168.43~411.94,5.98~54.32 mg/100 g。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范围依次为40.85%~71.77%、36.25%~70.34%。商业化产品的维生素C含量普遍高于农家自制,但总黄酮、总酚和总番茄红素的含量以及自由基清除能力比农家自制的低。红酸汤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商业化生产红酸汤的过程中,注意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保持,提高红酸汤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芹菜不同品种类型间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颖  李艺  师薇  陆燕  丁莹  刘贤金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8):60-63,92
为研究芹菜不同品种类型间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采集旱芹、水芹、西芹和白芹四种芹菜样品,检测其维生素C、5-甲基四氢叶酸及叶酸、胡萝卜素、总酚、总黄酮及酚酸含量,并确定其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水芹中维生素C及总酚含量最高,白芹中叶酸总量最高,旱芹中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水芹、白芹和旱芹中总黄酮量均高且彼此无显著性差异,水芹和白芹中酚酸总和最高且无显著性差异,西芹中维生素C、总酚、总黄酮及酚酸总和均为最低。抗氧化活性评价显示,DPPH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以水芹最高,其次分别为旱芹和白芹。FRAP还原能力以旱芹最高,其次为白芹和水芹。西芹在三种评价方法中抗氧化活性均为最低。水芹、白芹及旱芹营养成分各有突出特点,且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这对特定人群高营养蔬菜品种类型推荐以及居民营养物质饮食摄入风险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刺梨、脐橙、苹果3种水果的维生素C、总黄酮和总酚3种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联合指数法(combination index,CI)分析3种水果两两复配后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刺梨的维生素C、总酚、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971.95、922.44、283.43 mg/100 g。且刺梨与苹果质量比为1∶1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好,表现出最好的协同抗氧化作用,苹果和脐橙复配多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花椰菜不同品种类型间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及烹饪对其影响,采集白花菜、松花菜、青花菜以及罗马花椰菜四种花椰菜样品,检测其维生素C、总胡萝卜素、总黄酮、总酚等营养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并研究水煮、蒸制、微波及清炒烹饪过程对其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椰菜不同品种类型间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具有较大差异,其中罗马花椰菜中维生素C、总胡萝卜素及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75.67 mg/100 g、39.24 μg/100 g以及4.34 mg RE/100 g。青花菜总酚含量最高,为38.04 mg GAE/100 g,总胡萝卜素及总黄酮含量仅次于罗马花椰菜,松花菜除总酚含量低于白花菜外,其它均高于白花菜;青花菜的DPPH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均为最高,分别为68.40%和28.00%,罗马花椰菜次之,而白花菜和松花菜的FRAP还原能力较高,且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烹饪处理花椰菜对其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具有不同影响,维生素C含量不同程度损失,总胡萝卜素既有损失又有提升,总黄酮和总酚含量整体为提升,DPPH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提升,FRAP还原能力下降。不同烹饪处理中蒸制方式对于花椰菜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保持或提升作用较好,其次为微波、水煮及清炒。本实验获得的花椰菜不同品种类型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特点可为特定人群花椰菜消费以及烹饪方式选择提供依据,同时亦可为居民通过花椰菜饮食营养物质摄入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