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质子磁共振波谱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冰  肖新兰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46(3):193-194,197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术是近年很快发展起来的一项活体组织代谢物质无创检测新技术,能够在磁共振形态学的基础上动态检测神经组织的生化代谢改变,可反映神经细胞内物质和能量代谢状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1H-MRS,1H—MRS在癫痫、缺血性脑梗塞、脑肿瘤及脑组织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但在创伤性脑损伤方面研究相对较少。现就质子磁共振波谱原理与在创伤性脑损伤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H-MRS在脑梗死进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5例脑梗死不同进展期的MRI和MRS进行分析。结果:~1H-MRS检测出45例脑梗死发生后脑内NAA、Cr、Cho三种代谢物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以NAA下降显著,而且具有显著差异性——超急性期,NAA轻度下降,急性期NAA显著下降,慢性期NAA下降至最低,甚至为零。而Cr和Cho各期下降组间无显著差异性。同时脑梗死发生后脑内会出现异常含量较高的Lac峰,其含量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出现,急性期达高峰,以后随进程中呈逐渐下降,直至消失。依据NAA和Lac峰的变化规律可对脑梗死进行分期:NAA含量轻度下降,出现Lac为超急性期;NAA含量明显下降,出现明显增高的Lac为急性期;NAA和Lac含量均较低为亚急性期;NAA和Lac含量极低,以NAA为著,甚至接近于零时为慢性期。结论:~1H-MRS可提供脑梗死区的代谢变化,对推断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早期诊断、寻找缺血"半影带"以及预后和疗效的判断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 H-MRS)变化与临床评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其评价急性脑梗死疗效的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5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后均给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1 H-MRS的检查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1 H-MRS图像特征及代谢产物变化,并分析代谢产物变化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0%。患者治疗后的N-乙酰天门氡氨酸(NAA)/血肌酐(Cr)比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而治疗后的乳酸(Lac)/Cr比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差值与Lac差值呈正相关,与NAA差值呈负相关。结论^1 H-MRS与临床评分呈一致性,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判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1H-MRS在脑部疾病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用^1H-MRS有效鉴别一些常规方法难以鉴别的脑疾病一直是研究热点,就检测区域来说已从单纯位于病变本身逐渐向病变本身与病变周边联合检测发展,病变周边的异常^1H-MRS表现已得到微观结构改变研究的支持,病变周边区域的^1H-MRS实际应用对病变之间鉴别诊断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H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在脑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9例经临床确诊的MS患者进行MR及1H MRS检查,并与同期相同年龄组MRI显示正常者进行对照研究,计算1H-MRS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及乳酸(LAC)的峰下面积,并对NAA/(Cr+Cho)、Cho/Cr及LAC/Cr等各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MS组NAA/(Cr+Cho)、Cho/Cr及LAC/Cr值分别为0.56、1.49及3.35,对照组分别为0.78、1.19及0.23。MS病人NAA/(Cr+Cho)值下降,Cho/Cr、LAC/Cr值升高,统计学上差异有显着性意义(t值分别为4.76、2.36及4.11,p〈0.05)。结论1H MRS有很高的特异性,可以为MS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20例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行MR脑灌注成像(PWI)检查,分别在PWI检查前后于双侧半卵圆中心行^1H MRS检查,扫描参数及兴趣区均相同;对比分析注射Gd-DTPA前后两次^1H MRS主要代谢产物NAA、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探讨超急性脑梗死时梗死区主要代谢物变化特点.方法 经临床及常规磁共振诊断的31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h内行病变及周边区1H-MRS检查,回顾性分析MRS资料,观察脑梗死区内及周边脑代谢产化合物产变化.结果 梗死中心区.边缘区及对照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肌酸(Creatine,Cr)无显著性差异,中心及边缘区胆碱(Choline,Cho)相对升高,Cho/Cr增高,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9例梗死中心出现倒置乳酸(Lactine,lac)峰,8例边缘区出现lac峰,两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脑梗死中1H-MRS能无创性的反应梗死区脑代谢产物的改变,Lac出现是反应脑梗死的敏感指标,病灶边缘的波谱变化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脑梗死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乳酸(Lac)等MRS变化规律。方法采用1 H-MRS对24例青年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24 h内新发病灶NAA、Lac、Cho等代谢物进行采集,以镜像区为对照观察各代谢物的变化,比较组间峰值的差异性。结果24例患者NAA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Lac升高、于1.33 ppm 处出现倒置双峰;Cho峰较为多变,总体以下降为主,并具不确定性。与镜像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NAA、Lac是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指标,Cho亦能补充相关代谢信息,MRS对梗死的早期检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兔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的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演变规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实验组12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分别在模型建立前和建立后0.5h、1h、2h、4h、6h、8h、12h和24h进行DWI和^1H—MRS检查。结果:兔MCAO后0.5hADC值开始下降,随时间延长,ADC值迅速下降,至8h左右降至最低点;MCAO后随时间延长,DWI上异常高信号区逐渐增大。MCAO后0.5hNaa即开始下降,随后6h内Naa在此较低水平保持相对稳定;MCAO后6h,Naa再次明显下降。Cho和Cr在MCAO后24h内也趋向于下降,但其下降幅度不及Naa明显。兔MCAO后0.5h即可在1.33ppm处检出Lac峰,随MCAO时间的延长,Lac峰持续升高。结论:^1H—MRS和DWI能无创性地反映脑梗死后局部代谢和形态的动态演变过程.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1H磁共振波谱对脑胶质瘤放疗术后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1H磁共振波谱(^1H MRS)对脑胶质瘤放疗后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1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接受40-500y的脑部放射治疗,随访进行^1H MRS检查和磁共振检查。结果 放疗后3-6个月治疗有效3例,^1H MRS表现为Cho下降或明显下降,Cho/Cr明显升高;放疗后1年以上肿瘤放射坏死6例中。NAA、Cr\Cho明显降低或消失,1例2年后肿瘤复发出现明显升高的Cho峰。结论 ^1H MRS可以作为临床监测放疗疗效和评估预后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1.
马隽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8):2205-2207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在碘异常引起海马损害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碘异常引起海马损害的病例38例,其中,低碘组21例,高碘组17例。使用西门子1.5TMRI,多体素相位矩阵扫描。检测低碘组和高碘组患者海马区与常参照区域的代谢物浓度,利用SPSS12.0分析各种代谢物的变化。结果:^1H—MRS示低碘组胆碱降低、γ-氨基丁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l少;高碘组胆碱增加、谷氨酸升高,γ-氨基丁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减少。结论:^1H—MRS在碘异常引起海马损害病变定性诊断中有重要自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强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9,(22):2924-2925,287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甲状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DWI及^1H—MRS表现,其中包括甲状腺恶性肿瘤33例、良性肿瘤29例。结果:DWI显示以ADC为1.992×10^-3mm^2/s为恶性诊断,敏感性为87.5%(28/32),特异性为83.3%(25/30),准确性为85.5%(53/62)。^1H—MRS显示甲状腺恶性肿瘤组Cho值高于良性肿瘤,而Cr和Lip值低于良性肿瘤,可见Lac峰。结论:DWI与^1H—MRS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强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2924-2925,287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甲状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DWI及^1H—MRS表现,其中包括甲状腺恶性肿瘤33例、良性肿瘤29例。结果:DWI显示以ADC为1.992×10^-3mm^2/s为恶性诊断,敏感性为87.5%(28/32),特异性为83.3%(25/30),准确性为85.5%(53/62)。^1H—MRS显示甲状腺恶性肿瘤组Cho值高于良性肿瘤,而Cr和Lip值低于良性肿瘤,可见Lac峰。结论:DWI与^1H—MRS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中代谢综合征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00例作1:3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Y),采用75g葡萄糖法。同时测定血脂、身高、体重、腰围(W)及臀围(H)、血压、肝肾功能等。结果:脑梗死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42%。结论:代谢综合征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WI和1H-MRS在块状脑梗死及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共总结了5例脑梗死病例,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2例加做H-MRS检查;10例脑胶质瘤病例,均行常规MRI及1H-MRS检查。总结脑梗死及脑实质性肿瘤DWI和1H-MRS的异常表现,并对比分析两类疾病的不同特点。结果:急性脑梗死于DWI均呈高信号,行1H-MRS检查者见Lac峰;脑实质性肿瘤于DWI呈低信号,MRS可见NAA降低,Cho增高,Cho/NAA及Cho/Cr均增高,部分见Lac峰。结论:DWI和1H-MRS较具特征性,在脑梗死及脑实质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为临床提供一种无损伤性检测活体器官和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化合物分析的技术。通过代谢成像提供被检测组织代谢物的化学信息,广泛应用在脑肿瘤诊断中,技术亦日趋成熟,本文将主要介绍~1H-MRS在脑肿瘤诊治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彭娟  罗天友 《西部医学》2005,17(5):517-519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在近年临床应用中有了很大发展。本文综述了常规脑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1H—MRS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1H—MRS分析研究26例丛集性头痛(CH)患者和12例健康受试者的下丘脑代谢状况。结果发现CH患者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或肌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将上述患者分至以下3组:丛集性发作间期CH、发作期CH与慢性CH。以上3个亚组中所有患者的下丘脑N-乙酰天门冬氨酸或肌酸水平均降低。CH患者下丘脑的神经元功能障碍与神经元标记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在海马硬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颞叶癫痫42例行^1H-MRS检查,同期行头颅MRI常规检查,观察NAA、Cr、Cho的波峰特点,对NAAA/(Cr+Cho)、NAA/Cr和NAA/Cho进行计算分析。分别进行海马硬化组与非海马硬化组之间病灶侧、相对侧的对比研究,以及两组的病灶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研究两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在海马硬化组与非海马硬化组病灶侧的比较中,NAA/(cr+Cho)及NAA/cr之间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NAA/Cho的比较未见差异;海马硬化组的病灶侧与正常对照组NAA/(Cr+Cho)及NAA/cr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非海马硬化组病灶侧、相对侧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RS可以在轻度海马硬化或伴有海马胶质细胞增生时进行早期诊断,提高了海马硬化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刘明 《北京医学》2005,27(6):377-379
磁共振波谱(MRS)是检测活体组织器官能量代谢、生化改变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一种非损伤最新技术,其中1H MRS在临床应用最多[1~3].MRS在对脑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确定肿瘤级别和边界、了解肿瘤的代谢特性,预测肿瘤的临床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今后MR研究的方向,且能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