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频消融31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对其定位、标测方法及复发原因进行探讨。采取激动和(或)起搏标测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和消融治疗。结果:右室IVT13例。起源于流出道部位12例,其I导联以Q波为主者偏前,r波为主者偏后;V3导联的R/S>1者在上部,R/S<1者在下部。游离壁1例电轴左偏。起搏标测靶点心电图IVT时与12导联心电图一致,局部电位提前42.08±8.91ms。1例术后复发。左室IVT18例。起源间隔者14例,随着起源点从基底部向心尖部移行,电轴更右偏;游离壁4例电轴明显左偏。靶点局部电图均提前32.19±8.36ms。左室间隔部IVT记录到浦肯野纤维电位(PP)7例、异常电位(AP)4例;1例未记录到PP及AP且起搏标测10导联心电图一致,术后复发。2例未诱发IVT,均以起搏标测消融成功。左室游离壁起搏标测12导联心电图一致3例,11导联一致者1例且术后复发。3例4例次复发,1例(左室间隔IVT)未再接受消融治疗,2例最终采用温控导管消融成功。结论:体表心电图对IVT起源点定位有指导意义;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更好。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室性心运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射频消融31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对其定位、标测方法及复发原因进行探讨。采取激动和(或)起搏标准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和消融治疗。结果:右室IVT13例.起源于流出道部位12例,其I导联以Q波为主者偏前,r波为主者偏后:V3导联的R/S〉1者在上部,R/S〈1者在下部。游离壁1例电轴左房。起搏标测靶点心电图IVT时与12导联心电图一致,局部电位提前42.08±8.91ms。1例术后复发。左室  相似文献   

3.
5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经射频电流导管消融(RFCA)而获治愈。本文从成功的RFCA结果着重探讨特发性VT兴奋灶的标测方法。心内膜激动时间标测,以局部电图较体表导联QRS波时间提前≥10ms处定为心室最早激动点(EVA),5例平均心室最早激动至QRS波起始时间为18±11.7ms,在EVA处放电消融仅1例成功。采用起搏标测法定位以略低于自发VT的频率沿EVA上下左右逐点标测,寻找起搏电图至少11个导联的QRS波形态、振幅、极性与自发VT相同的标测点放电消融,4例均获成功。消融成功的局部电图较QRS波平均提前26±12.8ms。结果提示联合应用心内膜激动时间标测和起搏标测并侧重于后者,可能是提高RFCA特发性VT成功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8例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进行9次VT起源点标测与电消融及手术治疗,其中1例直流电导管消融手术(DCCA)后15个月复发,再次行消融术。8例中,1例为开胸术中心外膜标测,1例由体表ECG定位,其余均为导管电极心内膜标测。8例共标出9个VT起源点,左室4个,右室5个。1例在开胸术中施行心外膜DCCA,2例手术切除VT起源点,其余5例6个起源点施行DCCA,其中3例次先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不成功者而改用DCCA。结果显示,1例心内膜DCCA后15个月VT复发,进行第2次心内膜DCCA后控制(术中先施行RFCA无效),2例分别施行心外膜与心内膜DCCA后仍发VT,分别服美西律与维拉帕米即可控制。前者随访19个月、后者12个月未再发作,其余5例随访14~34个月(21.6±7.6)均未服药而无VT发作。这提示,对于顽固性VT患者,只要准确定位VT起源点,电消融或外科手术可望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导管射频消蚀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附五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管射频消蚀术(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5例。其中IVT起源于左室间隔区3例,右室流出道2例。4例在IVT发作中于室内标测到较体表QRS波提早30~50ms的局部电位,在此点给予射频电流,IVT即刻终止;1例IVT行起搏标测,在左室中间隔区标测到与IVT时12导联相同的QRS波群,在该部位给予射频电流。全部病例术后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随访1~4个月,无IVT复发,无并发症,表明RFCA是根治I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对35例IRVOT进行RFCA治疗,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9.1±18.3)岁(8~72岁)。其中15例用常规方法消融,20例用非常规方法消融,非常规方法加用8F SB0 Swartz鞘并在右室流出道放置参考电极。两者均采用起搏与激动标测来确定消融靶点。结果RFCA治疗IRVOT的总成功率为88.6%(33/35),常规方法组成功率为86.7%,复发率为15.3%,非常规方法组分别为90.1%和5.6%;常规方法组的导管操作时间为(71±12)min,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2±8)min,非常规组分别为(40± 9)min和(16 ±5)min。IRVOT起自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13例、游离壁10 例及介于两者之间 12例。成功消融部位激动标测 V波提前 QRS波 18~38ms,起搏标测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心电图(ECG)之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结论IRVOT非常规方法消融可以明显缩短导管操作时间、减少X线曝光时间及降低复发率;IRVOT采用RFCA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复发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较准确地无创性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类型,对经心内电生理明确PSVT类型的106例短R-P'性PSVT患者的PSVT频率、RPE间距、PV1-PE时距、有无S2R间期跳跃式延长现象、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QRS波电交替、体表心电图(ECG)p'波形态方向、房室传导阻滞等体表ECG及食管电生理八个方面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绝大多数短R-P'性PSVT可通过分析体表ECG及食管电生理的特征变化确定其PSVT类型,特别是观察PV1-PE时距、RPE间距、体表ECGP'形态和有无S2R间期跳跃式延长现象等四个方面变化在PSVT分型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 ,45岁。因持续性舌尖疼痛入院。 5个月前因食道癌行手术及放、化疗 ,症状好转后出院。入院时心电图 (ECG)示 :窦性心律 (SR) ;室性早搏 (PVS)偶见 ;Ⅰ、aVL呈qr型 ,V5呈Rs型 ,V6 呈qRs型 ,ST均弓背状抬高 0 15~ 0 2 5mV ,V4~V6 高一肋ST段弓背状抬高更明显达 0 2~ 0 3 5mV ,Ⅱ、Ⅲ、aVF、V1 ~V4ST段均水平或弓背向下型压低 0 15~ 0 45mV伴T波低平或倒置。ECG诊断 :①SR ;②偶发PVS ;③高侧壁心肌急性损伤型改变。结合病史ECG可疑心室肿瘤。心脏B超示 :室间隔与左室…  相似文献   

9.
无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可起源于左或右心室。心电图证实在61例特发性室速中右束支阻滞图形者22例,表明室速起源于间隔或左侧;左束支阻滞图形39例,表明室速起源于右心室。其中13例病人虽经数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有症状,故采用射频导管消融。结果:在5例右束支阻速型室速病人经详细活动标测或起搏标测表明室速起源部位4例在左心室中下间隔,1例在左室心尖-室间隔段。左束支阻滞型室速的  相似文献   

10.
老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CRBBB)合并冠心病并不少见 ,由于RBBB存在心室肌复极的继发改变 ,常使心电图(ECG)缺血改变不明显 ,造成诊断困难。本文报告 2例间歇性RBBB者正常房室传导时 ,ECG表现心肌缺血改变 ,介绍如下。例 1 男 ,60岁 ,15年前就诊断“CRBBB” ,以后每次ECG和向量图 (VCG)都表现此种改变。一天突然心悸、胸闷 ,ECG示高侧壁缺血改变 ,STⅠ、aVL、V5下斜型压低和T波倒置 ,治疗好转后又出现RBBB。后在治疗过程中RBBB图形消失 ,出现窦性激动正常下传心室 ,下壁缺血改变又复现…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靶点标测与射频消融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有效靶点标测与射频导管消融(RFCA)放电方法。方法67例IVT病人行RFCA治疗。右室IVT(IRVT)和左室IVT(ILVT)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方法寻找靶点,右室流出道(ROT)IRVT用双大头导管交替标测或放置1根4极或10极电极导管于ROT作为参考电极。采用预设60~70℃渐增功率温控放电进行消融。结果67例IVT消融成功62例,成功率92.5%,其中23例IRVT成功21例,1例靶点位于右室流入道,消融成功,22例位于ROT,20例消融成功;44例IVT成功41例,1例靶点位于左室游离壁,消融成功,43例位于左室室间隔部,40例成功。4例术后出现少量心包积液。结论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是提高IVT消融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渐增功率温控放电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 ,42岁。突发心悸、胸闷、呼吸困难 7d。心电图(ECG)示 :各导联均可见快速而不规则 ,无明显宽大畸形的QRS波 ,心室率平均 180次 min。ECG疑预激合并心房颤动(Af) ,随即收入住院 ,给予除颤治疗 :异搏定 5mg溶于 5 0 %葡萄糖 2 0ml中 ,缓慢静注。 5min后 ,患者烦燥不安 ,两颊潮红 ,自述 :胸闷、口干、头晕。ECG示预激图形 :QRS波延长达0 14s ,QRS波起始部有δ波 ,室率增快至 190次 min ,而且心室电压增高 ,RV5高达 3 3mV ,并出现缺血型的ST -T改变ECG诊断 :预激合并Af、左室肥厚兼…  相似文献   

13.
动脉导管未闭的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例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ECG特点是:心房颤动,右心房增大,QRS电轴左偏,V1呈Rs或rsR’型或者V5-6呈rS型,左心室或双心室肥厚,V5-6单纯T波倒置或低平。肺动脉压正常至中度升高的30例,ECG是:正常电轴,V1呈rS型和V5-6呈qRs型,双室肥厚仅7%,无单纯左心室肥厚。单纯ST-T改变伴左心中双心室肥厚是PDA左室容量负荷过重常见ECG特点,属高压、低阻、大分流;而表现T波倒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术(RFCA)采用的它种导管径路与消融结果:1例因双髂动脉迂曲改由右腋动脉穿刺送入大头导管至左室消融左侧壁旁道(AP)成功;1例为伴永存左上腔静脉的房室结双径路(DAVNP),导管由左锁骨下静脉送入不成,改由右颈内静脉送入冠状窦(CS)标测电极消融成功;1例为中间隔主AP和右游离壁次AP,两种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分别经右股静脉和右颈内静脉径路消融无复发;CS内消融2例,1例为CS近端消融左后间隔隐匿性AP(CAP),即刻成功,术后复发,再于左室侧消融阻断AP;1例于左室侧行RFCA二次未成,第三次先后于左室侧,导管逆行推进入左房和经房间隔穿刺于左房侧消融亦未成,最后将大头导管送入CS内一次成功阻断左侧壁AP。提示:对于特殊患者采用它种导管径路可提高RFCA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多房室旁道的特殊ECG表现和交替图形。方法 166例预激综合征患者经心外膜标测证实13例为多旁道。我们回顾了这些患者的全部窦性心律ECG。结果 13例中8例有特殊ECG伴交替图形改变,窦主律时ECG特征为:(1)V1、V2导联呈特殊QRS波形(rsR‘、RR’、qrS型);(2)δ向量和QRS综合向量呈非一致性;(3)RV1〉RV2.V3。多我替图形的原因有:(1)多旁道的位置;(2)多  相似文献   

16.
图1 说明见文内  患者女性,18岁。近10年来反复发作心动过速,均突发突止。每次历时半小时至4小时不等,发作间歇期体检心肺正常,超声心动图正常,ECG见图1呈B型预激综合征。P-R间期008秒,QRS间期014秒,各导联QRS起始部有明显的δ波,QRS-T:Ⅰ、aVL、V2~V6呈R或Rs型,T直立。Ⅱ、Ⅲ、aVF、V1呈rS或QS型,T直立,aVR呈rSr′型,T倒作者单位:215004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电图室置。于19971223行射频消融术,术中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右后间隔附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与显性预激到预激旁路定位的相关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心外膜标测(ECM)手术切断旁路(AP)、心内膜标测电生理检查(EPS)射频消融术(RFCA)离断旁路方法,成功根治123例显性预激病人133条AP,并对其体表12导联主电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体表心电图(SECG)的四个特征变化对旁路定位有重要价值。这四个特征是(1)V1导联QRS综合波形态;(2)肢体导入△波极性变  相似文献   

18.
应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6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左室重构(LVR)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心肌梗塞后LVR早期(3~6周)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收缩期最大室壁应力(Edb)、左室收缩末期室壁应力(Esb)、平均室壁应力(meanb)、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PVA)、左房张力(LAT)、左房射血力(LAF)及峰值充盈速度(PFR)显著增大(P<0.01-0.001),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左室收缩期圆周指数(LVSCI)、平均周边纤维缩短速率(MVC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PVE)及PVA/PVE显著降低(P<0.01-0.001)。LVR晚期(6-12个月),EDV、ESV增加,EF、CO及LVSCI降低(P<0.001);与LVR早期比较,PVE、PVA及LAF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AMI后LVR的主要病因是梗塞区膨展、左室扩张、容量负荷及室壁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心肌梗塞并发症;ESV、EDV及EF可作为了解远期AMI患者预后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超声心动图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9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左室重构(LVR)进行随访研究,以探讨LVR衍变规律。方法:分别于LVR早期(3~6周)及后期(6~12个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期圆周指数(LVSCI)、左室舒张末及收缩末容积(EDV,ESV)、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室壁应力指数(Edb,Esb,mean服b)、平均周边纤维缩短速率(MVCF)、二尖瓣舒张早期及晚期血流速度峰值(PVE,PVA)、左房张力(LAT)、左房射血为(LAF)及峰值充盈速度(PFR)进行分析。结果:AMI后LVR早期可出现LVDd、EDV、ESV、Edb、Esb、meanb、PVA、PVA/PVE、LAT、LAF显著增大(P<0.01-0.001),PFR、EF、CO、LVSCI、MVCF、PVE显著降低(P<0.01—0.001);后期上述在室功能指标进一步减退,左房增力泵失代偿,左室畸形增加。结论:AMI后LVR的主要原因是梗塞区膨展、左室扩张、容量负荷及室壁应力增加,从而导致二尖瓣返流等并发症的出现。ESV、EDV及EF可作为了解远期预后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20.
A型预激综合征合并左束支阻滞 (LBBB)的概率极低 ,因此迄今文献上罕见报道。我院最近检测到 1例并成功消融 ,心电图 (ECG)和心电向量图 (VCG)呈特殊表现 ,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 ,5 2岁 ,因反复发作阵发性心动过速行消融术治疗。入院时ECG和VCG见图 1。为明确旁道部位 ,注射  图 1 入院时ECG 上图窦性心律 ,PR间期 <0 .12s,大部分导联PR段消失 ,QRS波时限 0 .12s。各导联R峰未见增宽切迹 ,Ⅱ、Ⅲ、aVF及V4、V5导联QRS起始部有delta波 ,V1~V3 导联呈rS型 ,Ⅱ、Ⅲ、aVF导联呈R型 ,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