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建立拉氧头孢对映异构体在儿童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研究拉氧头孢在儿童患者体内的药动学特点,为拉氧头孢在儿童患者中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测145例静脉滴注拉氧头孢患儿的血药浓度,收集患儿临床资料。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建立拉氧头孢对映异构体在儿童患者群体中药动学模型,并用自举法、拟合优度图和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进行验证。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不同给药方案的合理性。结果:四房室模型可以较好描述拉氧头孢对映异构体在儿童患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最终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拉氧头孢RS对映异构体的表观分布容积(Vd)分别为5.57 L和4.15 L,清除率(CL)分别为0.78 L·h-1和1.32 L·h-1。体质量对拉氧头孢异构体药动学参数有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成功建立了拉氧头孢对映异构体在儿童患者群体中的药动学模型,可为拉氧头孢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中国成年患者替考拉宁(teicoplanin,TEC)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探讨TEC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患者的用药信息、血药总浓度、性别、年龄、血清肌酐水平等信息,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NONMEM)建立替考拉宁PPK模型。用图形法、非参数自举法(bootstrap)、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法(normalized predictive distribution error,NPDE)进行模型评价。结果:共收集111例成年患者的149个替考拉宁血浆总浓度数据,建立了替考拉宁的一房室PPK模型:CL (L·h-1)=1.26×(eGFR/82)0.431,V(L)=83.1,协变量分析显示肌酐清除率(CKD-EPI公式)是影响替考拉宁清除率的重要因素,未发现影响替考拉宁表观分布容积的因素。经验证,最终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稳健率及预测性能。结论:临床可根据患者肌酐清除率(CKD-EPI公式)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头孢哌酮在儿童群体中的药动学特征,促进个体化用药。方法: 收集1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药浓度数据。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建立头孢哌酮在儿童群体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用拟合优度(Goodness-of-fit)、直观预测检验法(VPC)、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PDE)验证最终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模拟试验评价不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结果: 最终模型评价结果表明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得到的头孢哌酮药动学参数为:表观分布容积(Vd)0.86 L,清除率(CL)0.38 L·h-1。模型结构显示患儿的体质量及肾小球滤过率是影响药动学参数的显著性因素。基于此模型最终确定各年龄段儿童的最优给药方案为:针对大肠埃希菌,新生儿患者为30 mg·kg-1,qid,静滴2 h;1个月~2岁患儿为20 mg·kg-1,qid,静滴2 h;2~14岁患儿为10 mg·kg-1,tid,静滴2 h;针对肺炎克雷伯菌,新生儿患者为10 mg·kg-1,tid,静滴2 h;1个月~2岁患儿为10 mg·kg-1,tid,静滴2 h;2~14岁患儿为10 mg·kg-1,bid,静滴2 h。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头孢哌酮在儿童患者中的药动学模型,并借此模型推导出不同年龄段患儿针对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佳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4.
李冬  金鎏  雒香茹  范广俊  王蕊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42(12):1264-1266,1275
目的: 建立替加环素在危重症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探究该类人群中影响替加环素药动学的因素。方法: 收集静脉使用替加环素的危重症患者的血样,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替加环素的血药浓度。利用NONMEM软件估算替加环素的药动学参数,通过向前纳入法和逆向剔除法建立替加环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 收集54名患者的143个血药浓度建立替加环素的群体药动学模型,静脉给药的一室模型较好地描述替加环素的药动学特征,替加环素的清除率(CL)、表观分布容积(Vd)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11.3 L·h-1和105 L,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和年龄对模型有显著影响。结论: 建立的替加环素群体药动学模型预测性能稳定良好,APACHE Ⅱ评分影响替加环素CL,年龄影响替加环素Vd,可为临床替加环素在危重症患者中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新生儿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80例静脉使用万古霉素新生儿的170个稳态血药浓度数据及临床资料,运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建立新生儿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PPK)模型;考察各项协变量对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对最终模型进行拟合优度、自举法(Bootstrap)及正态预测分布误差法(NPDE)验证。利用蒙特卡洛法评估患儿在不同给药方案下的血药浓度范围。结果:一室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万古霉素体内过程,清除率(CL)和表观分布容积(V)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0.297L·h-1和2.230L,表观分布容积对CL有显著影响。拟合优度、Bootstrap和NPDE表明最终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建立不同体质量范围新生儿万古霉素初始剂量推荐表。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新生儿万古霉素PPK模型稳定可靠,可为优化新生儿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研制基于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PK)模型的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 OXC)个体化给药软件。方法 根据已建立的成人和儿童OXC活性代谢物10,11-二氢-10-羟基卡马西平(monohydroxycarbazepine,MHD)的PPK模型信息,运用MyEclipse、SQL Server、JRE等工具研制OXC给药软件。软件开发方案包括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概要设计,软件详细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以及软件维护和二次开发。结果 研制的OXC给药软件可实现患者信息输入和管理,能自动调用NONMEM软件,不但能预测多种具体给药方案下的MHD血药浓度,供临床制定初始给药方案参考;而且能结合已有的血药浓度监测信息和Bayesian反馈法更精准地预测血药浓度,辅助临床进一步地优化给药方案。结论 本研究基于MHD的PPK模型研制的给药软件能快捷方便地辅助成人和儿童癫痫患者OXC的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在卡马西平治疗儿童癫痫中的群体药动学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癫痫患儿共180例,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估算儿童癫痫卡马西平的群体药动学参数,并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结果年龄、体质量及每日服药剂量均为卡马西平清除率的影响因素。经自举法验证,本模型可靠、稳定。结论用NONMEM软件成功建立我院癫痫患者服用卡马西平的PPK模型。根据我院癫痫患者的PPK模型,结合患者年龄、体质重和合并用药可估算其清除率,优化临床个体化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中国癫痫患者奥卡西平活性代谢产物10-羟基卡马西平的群体药动学模型,进而取得对癫痫患者有效的数据参数,为癫痫患者给出有针对性的给药治疗依据。方法:通过实地收集参与研究使用奥卡西平片患者血液药物含量监测数据,利用NLME软件来实现近似群体药动学数学逻辑模型,建立基础模型和统计学模型后,考察年龄、体质量、合并用药等潜在影响10-羟基卡马西平药动学的相关变量参数,将Bootstrap估得的和原始数据估得的参数值进行对比分析,确保模型对实验有效以及测验结果稳定,对建立的模型通过自举法进行验证。结果:共收集了119个患者的180个浓度点,所建立的10-羟基卡马西平的群体药动学模型符合一级吸收、一级消除的一室模型,CL/FVd/F群体值分别为1.22 L·h-1和43.21 L;Ka固定为0.5 h-1。体表面积对10-羟基卡马西平的清除率有显著影响。结论:初步建立了中国癫痫患者奥卡西平活性代谢产物10-羟基卡马西平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为癫痫患者给出了有针对性的给药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国人紫杉醇(paclitaxel,PTX)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PPK)模型,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138例接受紫杉醇治疗的肿瘤患者(建模组105例,验证组33例)210个血样,HPLC法测定紫杉醇血药浓度,PCR-RFLP法检测MDR1 C3435T。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考察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合并用药及病理生理因素对紫杉醇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建立紫杉醇PPK模型。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诊断、自举法(Bootstrap)内部验证,正态预测分布误差法(NPDE)及外部验证考察模型预测能力。结果:紫杉醇清除率(CL)和表观分布容积(Vd)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64.7 L·h-1和1 240 L,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Lcr)和给药速率(RATE)显著影响紫杉醇清除率。最终模型Bootstrap法验证结果与模型计算值相符,拟合优度、准确度及精密度均优于最简模型。结论:紫杉醇PPK最终模型稳定、有效,可结合Bayesian反馈法为临床优化给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阿立哌唑(aripiprazole,ARI)在8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群体中的药动学模型,评价和优化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二维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197例8~18岁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口服ARI后体内原形药物ARI和主要活性代谢产物脱氢阿立哌唑(dehydroaripiprazole,DARI)的药物浓度数据,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建模法建立群体药动学(PPK)模型。基于最终模型参数,模拟和评价不同特征患者的ARI最佳给药方案。结果: 最终模型显示体质量和联合使用丙戊酸镁是影响患者ARI清除率的显著性因素。当未联用丙戊酸镁时,30~50 kg患者给予ARI 10 mg,qd或5 mg,bid方案,51~70 kg患者给予ARI 12.5 mg,qd或5 mg,bid方案,71~110 kg患者给予ARI 15 mg,qd或7.5 mg,bid方案时;当联用丙戊酸镁时,30~50 kg患者给予ARI 12.5 mg,qd或5 mg,bid方案,51~70 kg患者给予ARI 15 mg,qd或7.5 mg,bid方案,71~110 kg患者给予ARI 17.5 mg,qd或7.5 mg,bid方案时;ARI或ARI+DARI稳态谷浓度高于目标范围下限的概率大于85%,高于目标范围上限的概率不超过10%,可保证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优化方案。结论: 该研究建立了一个可同时预测ARI及其代谢物DARI浓度的联合药动学模型,根据模型制定了不同体质量和联合用药分层患者的ARI优化给药方案,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获得去甲万古霉素在儿童群体中的药动学特征,优化给药方案以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方法:将成人去甲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PPK)模型外推得到儿童模型;通过拟合优度图(goodness-of-fit)、可视化预测检验(VPC)及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PDE)验证外推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能。采用贝叶斯法获取个体药动学参数,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法评价和优化给药方案。结果:去甲万古霉素在儿童群体中药动学参数的群体均值分别为总体清除率(CL)0.11 L·kg-1·h-1、中央室分布容积(V1)6.08 L、周边室分布容积(V2)6.21 L、室间清除率(Q)2.32 L·h-1。拟合优度、VPC和NPDE结果表明外推模型稳定性和预测性能均较好。蒙特卡洛模拟结果提示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儿,去甲万古霉素用于治疗不同MIC(0.25,0.5,0.75和1 mg·L-1)细菌感染时,要使体内暴露水平的目标获得概率(PTA)达到90%以上,对葡萄球菌属的理想日剂量应分别为16,32和48 mg·kg-1及以上,对肠球菌属的理想日剂量应分别为16,24,32和40 mg·kg-1。结论:本研究成功外推得到去甲万古霉素在儿童群体的药动学模型和参数,模拟结果显示,现行去甲万古霉素给药剂量可能偏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成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他克莫司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方法:收集5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268个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数据。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考察CYP3A5基因型、体质量、年龄、实验室指标、合并用药等对他克莫司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建立他克莫司PPK模型,并通过拟合优度诊断、Bootstrap自举法及正态预测分布误差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他克莫司表观清除率及表观分布容积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13.8L·h-1和733L,CYP3A5基因型和合并用药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清除率具有显著影响。经验证他克莫司PPK模型稳定有效。结论:首次建立成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他克莫司PPK模型,可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他克莫司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疾病因素对于环孢素A(CsA)在儿童体内药动学的影响,促进个体化用药。方法:收集150例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AA)、嗜血细胞综合征(HPS)和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不同病种患儿的CsA血药浓度数据和临床资料。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考察疾病种类因素对于CsA药动学的影响。采用Bayesian最大后验概率法获取并比较CsA在不同病种患者中药动学参数的差异。用拟合优度(goodness-of-fit)、自举法(bootstrap)、直观预测检验法(VPC)、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PDE)对最终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验证。结果:最终模型药动学参数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吸收速率常数(k_a)1.22 h-1,吸收时滞时间(Tlag)0.45 h,表观分布容积(V_d)218.18 L,口服清除率(CL)14.45 L·h-1。拟合优度、自举验证、VPC和NPDE结果表明最终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模型结构显示只有患者的体质量和AST值是影响CsA清除率的显著性因素。CsA在AA、HPS和RNS患者中的药动学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获取了CsA在儿童AA、HPS和RNS患者中的药动学参数,上述疾病因素不会显著影响CsA在儿童体内的药动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孢噻肟/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情况,评估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不同给药方案下%fT>MIC≥50%达标率,为该药临床给药方案的筛选及优化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头孢噻肟单药、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质量浓度4 μg·mL-1)及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对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值,计算MIC50及MIC90,并统计MIC的分布情况。运用蒙特卡洛模拟(MCS)计算不同给药方案下头孢噻肟/他唑巴坦达目标 PK/PD靶值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相比与单药头孢噻肟,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质量浓度4 μg·mL-1)及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对于实验菌株的MIC50和MIC90均明显降低。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浓度4 μg·mL-1)所有给药方案下的CRF均大于90%;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仅3.0 g q8h静滴4 h和6 g q24h持续静滴给药方案下CRF大于90%。当MIC≤2 μg·mL-1时,头孢噻肟/他唑巴坦所有给药方案均能使PTA>90%。当MIC≤8 μg·mL-1时,q8h及24 h持续静滴方案下的PTA>90%。结论:对于国内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头孢噻肟/他唑巴坦钠(6∶1)的配伍明显提高了头孢噻肟对产ESBL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作用。对于肾功能正常患者,当MIC≤2 μg·mL-1时,可以选择头孢噻肟/他唑巴坦2 g q12h给药方案,对于高MIC菌株,日剂量不变时,q8h方案比q12h方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