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高血压在全球的发病率超过25%,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其中在50岁以前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在女性绝经后这种局面发生改变,女性高血压发病率开始上升,特别在70岁以后明显高于男性,妇女健康倡议的一项队列研究表明,在美国绝经后女性中有63.2%接受降压治疗,但只有29.3%的患者血压可以控制达标。美国全国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研究也证实,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病的风险也明显  相似文献   

2.
<正>高血压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50岁以前男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在女性绝经后其高血压的发病率开始上升,70岁以后女性的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这与女性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有关〔1〕。人体血压在昼夜24 h内呈现双峰一谷的生理性节奏性波动,即杓型血压曲线,部分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呈现异常血压曲线〔2〕,进而加速了高血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进程。轻度  相似文献   

3.
<正>高血压在全球的发病率连年居高不下,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其中在50岁以前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而女性人群50岁后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明显上升,70岁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超过男性,这种变化被认为与绝经所伴随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导致的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上升有关~([1])。由于围绝经期妇女体内生理变化的特殊性,以及围绝经期高血压妇女血压控制率不理想,导致其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在绝经后急剧攀升,严重影响中老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高血压不再是成人的专利.儿童也会出现高血压。而且高血压的儿童长大后也很可能成为高血压患者和心脏病患者。我们还知道.成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高血压,因为女性绝经之前有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血压的性别差异也存在于青少年身上。  相似文献   

5.
绝经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绝经后高血压是指妇女生理性绝经以后出现的血压升高。绝经前妇女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同龄男性 ,但在绝经后其发生率明显增高。妇女血压尤其是收缩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的增高〔1〕 ,而收缩期高血压是心脏和阻力动脉血管直接的负担 ,收缩压增高是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绝经后妇女发生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绝经前妇女增加。我国 1 988~ 1 992年 60岁以上老年人死因的调查发现〔2〕,脑血管疾病占首位 ,而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男性脑血管疾病死亡中有高血压者占 52 .7% ,女性中占54.…  相似文献   

6.
田庆印  商德亚 《山东医药》1999,39(10):46-47
绝经后妇女冠心病具有不同于男性的特点,值得引起临床的重视。1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发病因素:①高血压:50岁以上女性患高血压多于男性,且血压上升较为急剧,75岁以上女性约80%有高血压。Johanson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是女性冠心病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控制的性别差异。方法本文收集了近3年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并进行正规降压治疗的患者,共376例,其中男203例,女173例,分析每位患者诊室血压值,以及24小时的变化血压值(24小时的平均测量值),以及一般资料。结果16.8%的女性患者和13.9%的男性患者的诊室血压值(<140/90mmHg)和动态血压值(<130/80mmHg)均得到控制。女性患者隐匿性高血压比率(诊室血压值<140/90 mm Hg和动态血压值≥130/80mmHg)比男性的要低。女性白大衣高血压比率(办公室血压值≥140/90mmHg和动态血压值<130/80mmHg)比男性的高。男性和女性的诊室血压达标率(<140/90mmHg)相似,但是女性的动态血压达标率比男性要高。结论女性动态血压的控制达标率高于男性,可能是由于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白大衣高血压之故。  相似文献   

8.
重视女性高血压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高血压对男性和女性来说都是一种最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均可以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女性在其一生中经历月经、妊娠、生育、绝经等不同的生理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女性的血压会产生何变化?如何看待女性患高血压对健康的影响?为了关注这一特殊人群高血压疾病的进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女性高血压的特点和机制,提出相应的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9):820-824
正高血压是一种导致心、脑、肾等器官严重损害的心血管病。2015年全球高血压患病人数为11.3亿,占人口总数的15.4%,估计到2025年高血患者将再增长15%~20%,接近15亿人[1-2]。高血压患病率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性别差异。在50岁之前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低于男性,而女性在绝经后高血压患病率开始上升,并逐渐和男性一样,70岁后超过男性[3],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与女性绝经后性激素水平变化相关[4-5]。雌激素是类固醇类激素,  相似文献   

10.
性激素与原发性高血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丽  贺红 《高血压杂志》1997,5(1):27-29
目的探讨性激素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检测56例男性EH患者和21例健康男性对照,41例绝经后女性EH患者和21例健康绝经后女性对照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男性EH组血清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绝经后女性EH组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血清性激素水平与男性及绝经后女性EH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高血压对男性和女性来说都是一种最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女性因为其生理的特殊性,女性高血压患者某些方面存在着和男性高血压患者不同的特点。女性的血压受年龄、月经周期、生育及药物等多  相似文献   

12.
雄激素与高血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高血压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相同年龄,男性血压高于未绝经女性。在高血压动物模型中,雄性动物的血压较雌性动物高。近些年有研究表明,雄激素对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一氧化氮水平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招募80例平均年龄为46.4±4.3岁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绝经前健康女性,20例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19例健康男性和20例高血压前期男性,测定四组血浆和EPC分泌的一氧化氮、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与健康男性组和高血压前期男性组比较,绝经前健康女性组和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组血浆和循环EPC分泌的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增加(P0.05);健康男性组血浆和循环EPC分泌的一氧化氮水平比高血压前期男性组高(P0.05);而绝经前健康女性组和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组血浆和循环EPC分泌的一氧化氮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或循环EPC分泌的一氧化氮水平与循环EPC数量及功能呈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P0.05)。四组血浆和EPC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对高血压前期男性患者,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人群一氧化氮水平受到保护,且一氧化氮水平与EPC数量和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高血压特征及降压治疗。方法 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入住沈阳军区总医院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性别分为女性患者组(72例)及男性患者组(173例)。对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特征及降压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组和男性组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但女性组≥60岁比例高于男性组(37.5%vs.24.9%,P<0.05)。男性组吸烟比例高于女性组(16.8%vs.2.8%,P<0.05)。两组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女性组心功能不全比例高于男性组(P<0.05)。女性组入院后首次诊断高血压比例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有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1级、2级、3级比例及高血压病程无统计学差异。<60岁患者中,女性组入院最高收缩压及入院最高舒张压均低于男性组(均P<0.05);两组入院脉压差,治疗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女性组治疗后平均脉压差低于男性组(P<0.05)。≥60岁患者中,女性组入院最高收缩压,入院脉压差,治疗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脉压差无统计学差异;女性组入院最高舒张压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患者多采用联合药物降压,选用静脉用降压药物比例及口服降压药物种类数无统计学差异。女性组降压药物选择的比例依次为CCB、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利尿剂和α1+β受体阻滞剂。结论女性患者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发病率血压水平逐渐增高,但对疾病的知晓率较低,因此对女性患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血压较难控制的AD患者,需合理选用降压药物,积极控制血压,以期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高血压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经后高血压是指女性生理性绝经 1年以后出现的血压升高。绝经后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这已成为共识。因此 ,绝经后高血压的治疗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绝经后高血压的治疗原则与一般人群的降压原则是一致的。绝经后妇女常伴有肥胖、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水平增高 ,且有 80 %的人存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等 ,故在降压药物的选用上需考虑患者的具体病症 ,因人而宜。激素替代治疗 (HRT)在绝经后高血压治疗中也很重要。目前有不少资料提示HRT有辅助降压作用 ,更重要的是HRT可能在多方面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明确诊断为ACS的138例绝经后女性住院患者与259例男性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①绝经后女性ACS患者发病年龄大[(62.75±8.62)岁比(56.29±10.20)岁],发病到就诊时间长[(132.30±39.56)h比(105.96±42.01)h],出现典型胸痛症状者较少(女性68.84%,男性81.4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②绝经后女性ACS患者易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女性组分别为44.93%、78.99%;男性组分别为22.01%、6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③绝经后女性ACS患者选择手术治疗(PCI或CABG)者少于男性组(53.62%比66.02%).造影提示女性组重度或闭塞病变较男性组发生率高(54.05%比45.03%),多支病变较男性组发生率高(78.38%比60.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ACS患者发病症状不典型,冠脉病变较重,其范围及严重程度与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积极诊治率低,需加强对绝经后女性ACS患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绝经后期女性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差异,进一步探讨ADMA与E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哈萨克族绝经后期女性EH患者71例及维吾尔族患者68例作为病例组,以56例哈萨克族绝经后期健康女性及同等条件50例维吾尔族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RP-HPLC)分别检测两民族病例组及对照组人群血浆中ADMA水平,同时检测血脂、血糖,果糖胺等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各自对照组比较,两民族病例组血浆ADMA水平:病例组[哈萨克族:(0.37±0.05)μg/ml;维吾尔族:(0.39±0.08)μg/ml];对照组[哈萨克族(0.30±0.02)μg/ml;维吾尔族(0.29±0.11)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民族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DMA水平高于各自对照组。经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绝经后期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DMA水平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哈萨克族(r=0.672,P0.01),维吾尔族族(r=0.732,P0.01)。结论:两民族绝经后期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DMA水平高于绝经后健康女性,其ADMA水平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ADMA可能参与了EH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和早期全面有效干预治疗策略提供可靠理论依据。方法对2010年5月~2013年8月在开滦总医院心血管科进行冠状动脉检查的200例女性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是否绝经分成绝经组(140例)和非绝经组(60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绝经前后女性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联系。结果非绝经组患者平均年龄46.00±5.21岁,绝经组患者为59.00±4.01岁。绝经组女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比例均明显高于非绝经组女性;其冠心病家族史明显低于非绝经组女性(P0.05)。非绝经组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单支病变比例最高,双支和三支病变比例较低(P0.05),非绝经组女性冠心病患者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高于绝经组女性冠心病患者(P0.05);非绝经组女性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心绞痛比例较绝经组多(P0.05),心肌梗死比例较绝经组低(P0.05)。结论绝经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及复杂程度低,但不稳定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低,单支病变比例最高,双支和三支病变比例较低,多具有冠心病家族史以及高血压等病史;绝经后,女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增加,病变程度加重,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均明显高于非绝经组女性。  相似文献   

19.
雌激素对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一种强大的缩血管生物活性肽,参与体内血管活性的调节,并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关,这些疾病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为了探讨雌激素对ET的作用,我们观察了健康成人与绝经后妇女的ET水平变化,报告如下: 一、对象 受试者男性16例、女性26例,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史。根据性别、女性是否绝经分成3组:(1)健康男性组16例,平均年龄33±9.21岁(19~48岁),平均血压15/9kPa;(2)育龄妇女组14例,平均年龄32±6.92岁(21~44岁),平均血压16/10kPa;(3)绝经组12例,平均年龄62±8.94岁(50~80岁),平均血压17/9kPa。女性又根据不同的年龄分成30~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及>60岁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腰臀比关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1例,男63例,女48例,对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血脂水平、hs-CRP、腰臀比进行比较。结果男性与女性高血压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血压分级、糖尿病及冠心病发生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TG、LDL-C、肌酐、hs-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女性高血压患者TC、HDL-C、腰臀比明显高于男性高血压患者;女性高血压患者吸烟和饮酒率明显低于男性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性与女性高血压患者hs-CRP与腰臀比呈正相关(男:r=0.210,P0.05;女:r=0.397,P0.01),女性腰臀比相关系数高于男性。结论女性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中心型肥胖,腰臀比与hs-CRP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