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29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小板活化的标志——P-选择素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FITC标记的抗CD42a单抗(鼠IgG1),PE标记的抗CD62P单抗(鼠IgG1),CY标记的抗CD45单抗(鼠IgG1),FITC标记的鼠IgG1同种型对照免疫球蛋白,PE标记的鼠IgG1同种型对照免疫球蛋白,上述单抗分别标记全血中血小板及白细胞的相关抗原;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采取全血三色法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全血血小板上P-选择素阳性表达:全血标本中分别加入3种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FITC-CD42a,PE-62P及CY-CD45,室温避光反应20min,10g/L多聚甲醛固定10min,用PBS洗2次,上机分析。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表达[(23.0&;#177;4.0)%]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9&;#177;1.8%)]及正常人组[(5.2&;#177;0.7)%],三者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37.4,28.4,P&;lt;0.05).结论 P-选择素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与血管渐进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3.
我今年74岁,患有高血压、老慢支和慢性胃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我老伴患有糖尿病,我很担心自己也会得糖尿病,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我应做什么检查能早期预防糖尿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小板活化的标志———P-选择素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FITC标记的抗CD42a单抗(鼠IgG1),PE标记的抗CD62P单抗(鼠IgG1),CY标记的抗CD45单抗(鼠IgG1),FITC标记的鼠IgG1同种型对照免疫球蛋白,PE标记的鼠IgG1同种型对照免疫球蛋白,上述单抗分别标记全血中血小板及白细胞的相关抗原;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采取全血三色法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全血血小板上P-选择素阳性表达:全血标本中分别加入3种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FITC-CD42a,PE-62P及CY-CD45,室温避光反应20min,10g/L多聚甲醛固定10min,用PBS洗2次,上机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表达犤(23.0±4.0)%犦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犤(16.9±1.8%)犦及正常人组犤(5.2±0.7)%犦,三者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37.4,28.4,P<0.05)。结论P-选择素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与血管渐进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1)比较替米沙坦40mg或80mg与氯沙坦50mg或100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2)评价替米沙坦40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24h降压效果及谷/峰比值。方法:(1)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分组试验。330例轻中度高血压(95mm Hg≤舒张压<110mm Hg,收缩压<180mm Hg,1mm Hg=0.133kPa)患被随机分入替米沙坦组(164例)和氯沙坦组(166例),分别每天一次口服替米沙坦40mg或氯沙坦50mg。4周后如坐位舒张压≥90mm Hg,则改为替米沙坦80mg或氯沙坦100mg每天一次口服。(2)开放试验。同样条件的20例患服用替米沙坦40mg共6周,于替米沙坦治疗前后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1)治疗8周末,替米沙坦组的坐位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幅度大于氯沙坦组(12.5mm Hg vs 9.4mm Hg,P=0.037及10.9mm Hg vs 9.3mm Hg,P=0.030);(2)替米沙坦降低轻中度高血压的总有效率高于氯沙坦(70.1% vs 58.7%,P=0.020);(3)替米沙坦级瑟氯沙坦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23.2% vs 22.9%,P=0.952);(4)替米沙坦40mg每天一次口服,其收缩压的谷/峰比值为66.5%,舒张压的谷/峰比值为76.8%;24h平均血压下降10.2/7.8mm Hg,用药末6h的平均血压下降10.0/9.2mm Hg。结论:(1)替米沙坦40mg或80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2)替米沙坦适合每天一次服用,其降压作用可维持24h。  相似文献   
6.
三种简易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在糖耐量异常时的可靠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在糖耐量异常的情况下 ,三种简易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HOMA IR、ISI composite和ISI cederholm)的适用性。方法 对 13例空腹血糖正常 ,而糖耐量异常的高血压病患者 ,分别以葡萄糖钳夹试验中的稳态葡萄糖利用率 (M值 )及三种简易指数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ISI composite和ISI cederholm与M值的相关性 (r分别为 0 687,0 5 94,P <0 0 5 )优于HOMA IR(r =-0 3 73 ,P >0 0 5 ) ,校正 β细胞功能指数后 ,ISI composite和ISI cederholm与钳夹结果的相关性更加显著 (r分别为 0 63 2 ,0 64 0 ,P <0 0 5 ) ,HOMA IR与钳夹仍未显示相关性 (r =-0 3 5 3 ,P >0 0 5 )。结论 对糖耐量异常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小样本的临床研究 ,不宜选用HOMA IR评价胰岛素敏感性 ,而ISI composite和ISI ceder holm则是可取的 ,且宜首先校正 β细胞功能指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高血压病及伴脑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情况。方法  ( 1) 30名正常人及 14 3例高血压病人 (内含 10 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均做口服 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并按脑磁共振显像 (MRI)结果分成三组 :正常人组、有脑腔隙性病变 [L( + ) ]组、无腔隙性病变 [L( - ) ]组。 ( 2 )比较计算胰岛素敏感性的三种方法 :1(FGP×Fins) ,OGTT及InRT的曲线下面积 (AUC)比值 :AUCOGTT/AUCInRT及用Cederholm函数公式计算的Ins敏感指数 :Cederholm -ISI。( 3)分析胰岛素抵抗是否为脑部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 1) 1/ (FPG×FIns)、AUCOGTT/AUCInRT及Cederholm -ISI,三种方法计算Ins敏感性指数 ,三种方法之间两两相关 (r=0 30 6 ,r =0 534 ,r=0 54 7,P <0 0 1)。 ( 2 )Cederholm -ISI在高血压病脑腔隙性有、无梗塞二组中有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 1)比较计算胰岛素敏感性的三种方法发现用Cederholm -ISI方法比 1/ (FPG×FIns)及AUCOGTT/AUCInRT更敏感。 ( 2 )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脑部小血管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多态性与肥胖高血压病患者体脂分布、血压、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对上海地区汉族人中218例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195例正常体重、正常血压受试者,用PCRRFLP方法检测TNFαG308A,G238A,TNFαA252G多态的基因型,观察各基因型与肥胖高血压病患者体脂分布、血压、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1)肥胖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无明显差异;(2)各基因型之间,血压水平无明显差异;(3)但在肥胖高血压病组中,TNFαG308AGA+AA基因型者的腰围、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明显高于GG型纯合子,分别为(95.23±8.41vs93.21±8.11)cm,(P<0.05);(8.74±2.31vs7.02±2.36)μIU/mL,P<0.05;(2.20±1.31vs1.68±1.28,P<0.05)。(4)不同基因型血清TNFα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TNFαG308A,G238A,TNFαA252G的多态性与上海地区汉族人肥胖相关的高血压可能无关,但TNFαG308A基因型可能具有与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的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9.
如何早期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55年Conn报道了首例伴低血钾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mnism,原醛),原醛逐渐被人们认识,并且发现造成原醛患者低血钾的原因主要为其超生理需要量的醛固酮所致:与一般高血压病人  相似文献   
10.
不少人认为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血压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引起血管堵塞发生中风。其实,这个观点不够全面。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证实,夜间血压下降较多的人确实易发中风,夜间血压会较白天明显下降呈杓型(夜间比白天下降10%~20%),少数人甚至出现过度杓型(夜间比白天下降〉20%),这种人睡前不能服降压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