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并存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并与单纯性(不合并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以分析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PVP治疗95例患者、176节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本组研究中除外多节段骨折、合并肿瘤病史、影像资料不全和术后随访不配合患者。入选43例分A、B两组,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裂隙样变患者为A组,25例无椎体内裂隙样变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间术前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分析两组术后1周局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与B组术后1周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改善明显(P<0.05);两组间术后1周疼痛缓解的程度和日常活动功能改善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骨水泥外漏发生率相似(P>0.05),但两组间骨水泥外漏类型分布有差异(P<0.05)。结论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椎体内裂隙样变对PVP的止痛疗效、功能改善与骨水泥外漏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但对骨水泥的外漏类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判断MRI检查结果能否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疗效客观评价提供可靠的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75节椎体转移瘤采用单纯PVP治疗的临床及医学影像学检查资料。术前及术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MRI检查显示分为3组:病灶完全消失并持续12周为完全缓解(A组);病灶出现骨化或肿瘤体积缩小,无新转移灶出现并连续保持12周为部分缓解(B组);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反映病灶扩大,表示无效(C组)。然后比较3组术前、术后12周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3组间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C组疼痛缓解不明显,A组比B组疼痛缓解程度大,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MRI客观检查结果与临床主观评价一致。结论 PVP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有效方法,MRI检查能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PVP术后疗效提供可靠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刘鹤飞  田庆华  易飞  王涛  吴春根 《工业加热》2018,(12):1163-116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分期注射法对于脊柱病变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28例患者,443节手术椎体,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分期注射法)和B组(无分期注射法),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随访过程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A组患者每节椎体骨水泥注入量平均(4.75±0.85) mL,B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平均(4.23±1.16) mL,A组患者81节椎体(23.9%)发生骨水泥渗漏,B组患者36节椎体(34.6%)发生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周围组织,未引起明显不适。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A组术后1 d和1个月VAS及ODI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A组与B组术后6和12个月VAS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VP是治疗椎体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为达到解剖学上的修复,从而最大程度恢复脊柱稳定性,缓解症状,在PVP中采用分期注射法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疼痛性脊柱转移癌的疗效、并发症及相关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患者148个单椎体接受PVP治疗的椎体转移癌病例。根据病变椎体治疗前的CT表现,将其分为溶骨性(A组)、成骨性(B组)和混合性(C组)椎体转移癌3组。记录各组椎体术中所用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结果 A组86例,B组15例,C组47例患者接受了PVP治疗。A、B、C 3组有效止痛率分别为81.4%(70/86)、80.0%(12/15)和80.9%(38/47),χ2 = 0.019,P = 0.991、P > 0.05。3组每个椎体的平均透视时间分别为(8.5 ± 1.9)min、(14.4 ± 2.5)min和(8.3 ± 1.7)min,经方差分析F = 63.073、P = 0.000;个椎体骨水泥用量分别为(3.36 ± 0.96)ml、(2.60 ± 0.89)ml和(3.23 ± 0.94)ml,F = 4.126,P = 0.018、P < 0.05;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27.9%(24/86)、20.0%(3/15)、25.5%(12/47),χ2 = 0.435,P = 0.804、P > 0.05。结论 PVP治疗不同类型椎体转移癌的止痛效果满意,并发症少。但其在成骨性病变的治疗中操作技术相对复杂,需注意穿刺技巧并控制骨水泥用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累及椎管的椎体转移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3例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累及28节椎体,每例患者受累椎体1 ~ 2节,病变涉及颈椎4节、胸椎13节,腰椎11节。均可见椎体后壁破坏,其中12例13节肿瘤侵犯到硬膜外间隙。参照术前治疗计划系统(TPS),CT引导下,颈椎采用粒子针先行125I粒子植入,改变针道后再进行PVP;胸、腰椎则采用多支粒子针单、双侧穿刺于肿瘤后部植入125I粒子,再于椎体肿瘤的前、中部注入骨水泥完成PVP治疗,随访观察相关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成功完成,植入粒子数目为4 ~ 30颗/节,骨水泥注入量为1 ~ 6 ml/节,20例(86.9%)术后患者疼痛缓解,5处(5/28,17.8%)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神经孔渗漏引起神经根性疼痛,经治疗后好转。全组病例未发生脊髓损伤及放射性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累及椎管的椎体转移瘤,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控制肿瘤进展,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12例患者共21节椎体转移瘤,3节椎体后缘有骨质破坏。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其中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脊髓受压症状(2例),所有患者在DSA引导下先行RFA,再行PVP,术后随访4 ~ 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患者所需服用止痛药的剂量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程度,并用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 h VAS值有所下降,术后3 d明显下降,术后1周和1、3个月症状无复发,VAS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11例止痛药用量减少,1例维持原剂量。结论 DSA引导下RF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其创伤小且安全可靠,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黏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5月,用高黏骨水泥行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压缩程度大于70%)骨折患者100例,随访患者至少1个月,通过对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QOL)评分及骨水泥外漏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评估高黏骨水泥行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行高黏骨水泥PVP术后1周随访,92例疼痛明显缓解(92%),VAS评分由术前(7.0±1.2)分,降低到(2.0±1.5)分,QOL评分由术前(30±5)分,升高为(80±18)分。两者与术前相比,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个月后随访,91例缓解(91%),VAS评分术前(7±1.2)分,降低到(1.5±1.0)分,QOL评分由术前(30±5)分,升高为(80±15)分。两者与术前相比,P<0.01,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骨水泥外溢40例(40%),未见引起严重神经症状,其中,椎体上下椎间盘漏共28例;椎体前缘漏11例,椎体后缘漏占1例。结论 应用高黏骨水泥行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患者因脊柱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坏而接受骨填充网袋辅助PVP治疗,共43节病变椎体。所有患者原发肿瘤均诊断明确。PVP术前1 d,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状态。术后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43节椎体PVP手术成功率100%。术前VAS评分8.2±0.4,术后1 d降至2.5±0.7;术前VA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ODI均较前明显降低(P均<0.05),患者运动功能状态得到改善。术后影像学(DSA、CT)证实无严重骨水泥渗漏事件发生。结论 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是安全可靠的,并能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及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患者共31处椎体转移瘤,5处椎体后缘有骨质破坏。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其中4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脊髓受压症状(2例),所有患者在DSA引导下先行RFA,再行PVP,术后随访4~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患者所需服用止疼药的剂量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并分析其并发症等情况。并用SPSS11.O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h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17分降至4.5分,术后1个月降至2.5分,17例止痛药用量减少,1例维持原剂量。1处椎体发生椎间盘渗漏,3处椎体发生椎旁渗漏,2处椎体发生硬膜外渗漏,但临床无明显症状。结论DSA引导下RF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其创伤小且安全可靠,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对兔VX2腰椎旁肿瘤的杀伤作用。 方法CT导引下经皮穿刺成功构建兔VX2腰椎旁移植瘤模型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兔模型瘤灶中心先行RFA,后注入骨水泥0.5 ml;B组单纯注入骨水泥 0.5 ml;C组单纯RFA;D组注入生理盐水0.5 ml,作为对照组。术后24 h处死全部4组模型兔,分别在瘤灶中心或距骨水泥边缘5、10、15、20 mm处不同方向各取2 mm大小组织块4块,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 结果A、B、C组手术成功率均为91.7%(11/12),D组为100%(12/12)。A、C组瘤灶中心半径10 mm范围内肿瘤细胞呈大片状凝固性坏死,细胞形态消失,几乎检测不出凋亡存在。A组距骨水泥边缘10、15、20 mm处平均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9.48±1.27)%、(59.05±3.02)%、(21.03±2.20)%,与对照组(10.25±0.7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距骨水泥边缘5、10、15 mm处平均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2.52±2.07)%、(45.07±3.14)%、(17.41±1.1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0 mm处平均肿瘤细胞凋亡率为(11.15±0.9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C组距瘤灶中心10、15、20 mm处平均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7.74±3.33)%、(56.36±3.63)%、(20.71±1.11)%,与B组、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RFA和骨水泥均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RFA杀伤肿瘤范围更大,RFA联合骨水泥对肿瘤杀伤作用无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