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霉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已多年,它可引起免疫中介的副作用,如血小板减少,肾小球肾病,重症肌无力、SEL和天疱疮。有报道2例用青霉胺10和17个月后出现严重的进行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停药1~2个月后完全缓解。本文报道1例RA用青霉胺治疗后出现运动性多神经根痛。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1岁,RA血清阳性史23年,起初用金制剂治疗。后因血小板减少症和皮疹而停用,当时病情稳定。5年前病情恶化,次年即用青霉胺治疗,从0.125g/d渐增到0.5g/d共3年余。服药初有一过性皮疹,2个月后出现四肢近端肌无力,进行性加重,下肢明显,但感觉正常,患者否认接触过神经毒性药或物。肌乏力症状出现6周后停服青霉胺,时已服药达47.25g,停药1周后症状才停止发  相似文献   

2.
难治性肾病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难治性肾病通常就指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以是初治疗效不显或复发后再治效果不佳的病例。当肾病患者接受足够诱导剂量的激素(强的松1mg/kg·d,儿童为1.5~2.0mg/kg·d,连续8周)之后,水肿及蛋白尿不能消退者,常常被列入难治性肾病的范畴。从组织学分型看,原  相似文献   

3.
960737血浆置换治疗弥漫性硬皮病的前瞻性研究/丁从珠·‘·刀中华内科杂志一1995,34(9)一616一6 19 I组13例用血浆置换合用青霉胺(125mg/d,4周后加至250mg/d长期维持,第2次血浆置换后用环磷酞胺。.29/w静注8周),I组单用青霉胺,两组同时还用维生素E和潘生丁。结果I组治后的皮肤积分、齿距、指距、关节压痛指数、握力、血压沉、IgG、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l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P<。.05一。.01),医生和患者的评价有效率分别为61.1%和69.2%.18个月时病情继续改善。疗效优于I组(尸<。.05)。副反应为4/78次低血压,处理后正常。指出只要严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炎性标志物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ACS患者随机分为不同剂苗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100 mg/d、B组500 mg/d和C组1000 mg/d)治疗和随访1年,检测各时段炎性标志物水平,并记录有关临床事件.结果 共入选312例,A组106例,B组104例,C组102例.所有入选者基线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TNFα均显著高于正常参考值,应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1、6、12个月后,炎性标志物均下降,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组发生胃肠道不适症状者较A组增加.结论 ACS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升高,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后炎性标志物水平显著下降,但大剂量阿司匹林(500~1000 mg)未见炎性标志物水平进一步下降和再发心脏事件减少,而胃肠道不良反应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用 D-青霉胺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87例。全部病人经肝试验均提示有胆汁郁积,线粒体抗体阳性(滴度≥1:10),胆管造影肝外胆管正常。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及安慰剂组(32例)。青霉胺剂量在8~10周中从150mg/d 增至维持量600mg/d。全部病例每月注射1次 Vit A、D、K。如搔痒明显,必要时加用消胆胺。每3个月检查1次病情、血液学指标、肝试验及免疫球蛋白,可能时在第12和24个月,以后每隔2年进行1次肝活检及肝铜测定。  相似文献   

6.
肾病综合征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新用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 3 0例使用地塞米松 ,每日 2mg/kg ,3d为一疗程 ,3周重复 ,共 2~ 4疗程 ,间歇期以强的松每日 0 .6mg/kg口服 ,缓解者 8周或用药 12周无效者减量 ,以 15mg/d维持 ,总疗程 18个月 ;对照组 2 8例 ,单用强的松口服 ,起始量每日 1mg/kg ,余同治疗组。 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尤其是 2周缓解率和完全缓解时间 (P <0 .0 1) ,且复发率降低 ,副作用减少。结论 短期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加中小量强的松长期口服治疗肾病综合征较单用强的松疗效好 ,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7.
在结核病治疗中,利福平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其严重副作用包括肝细胞中毒性黄疸、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1971年首次报道本药引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急性肾小管坏死和间质性肾炎是其主要病变,肾小球损害并不常见。作者观察到1例连续服用利福平6周后出现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并伴有肾病综合征和 ARF 的病例。患者男性,26岁,既往健康。诊断肺结核后采用异烟肼300mg/d、利福平600mg/d、吡嗪酰胺2g/d 及链霉素lg/d 治疗。连续治疗6周后出现浮肿及腹水。  相似文献   

8.
双倍剂量氯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DNA氧化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氯沙坦对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机体DNA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不吸烟、近期未服用抗氧化药物,且有明显蛋白尿的2型DN患者42例.氯沙坦每天50 mg治疗8周,之后每天100 mg治疗8周.检测氯沙坦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尿肌酐、尿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20例健康志愿者的尿液标本作为对照组.8-OhdG的检测采用毛细管电泳和液相色谱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肾病患者尿8-OHdG水平明显升高[(22.47±12.18)ng/mgCr,(35.23±17.36)ng/mgCr],P<0.01),经氯沙坦50 mg/d治疗8周后,8-OHdG水平明显降低(27.25 ng/mgCr±15.66 ng/mgCr),P<0.01,经氯沙坦100 mg/d治疗8周后,8-OHdG水平进一步降低(21.92 ng/mgCr±13.88 ng/mgCr),P<0.01).结论 DN患者机体DNA氧化损伤明显,氯沙坦具有减轻患者DNA氧化损伤的作用,100 mg/d比50 mg/d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更强,而且副作用无明显增加.氯沙坦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是其对DN患者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用西洛他唑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置入多枚冠脉支架后抗凝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造影证实存在冠脉严重狭窄需要置入3枚以上冠脉支架的患者60例,根据是否有胃病史分为3组,每组20例:传统抗凝治疗组(A组,予阿司匹林3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1个月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1次/d);加用西洛他唑治疗组(B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西洛他唑100 mg,2次/d);未用阿司匹林治疗组(C组,服用氯吡格雷75 mg,1次/d,西洛他唑100 mg,2次/d),共治疗6个月。所有病人若条件允许,6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观察支架内血栓及再狭窄情况。结果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A组30%(5/15),B组23%(3/13),C组为31%(4/13),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患者因心、脑血管疾病再住院率分别为28%(5/18)、35%(6/17)和42%(8/19),三组均无脑卒中及严重出血事件。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在PC I置入多个冠脉支架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可对抗血栓形成和减少心脑...  相似文献   

10.
病历摘要患者男,41岁.因反复淋巴结肿大8年,上肢胀痛1年,加重2周入院.患者于8年前无诱因出现颈部、腋窝及双肘鹰嘴皮下肿块,双下肢麻痹、疼痛,以天气变化时明显.无脱发、光过敏、蝶形红斑、口腔溃疡、口干、眼干,外院诊断结节性多动脉炎,口服泼尼松(30 mg、1次/d)+环磷酰胺(1g、1次/月)+环孢素A(75 mg、2次/d)及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治疗,后自行停药,在当地医院予中药治疗,双下肢麻痹和疼痛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双下肢坏疽,于2005年行右下肢截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同时间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强化组于PCI术前服用瑞舒伐他汀20 mg/d,术后持续1周,1周后减量为10 mg/d。对照组PCI术前术后均为10 mg/d。分别于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检测患者血浆中hsCRP的变化。结果:强化组患者PCI术后1 d、术后1周血浆hsCRP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CI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血浆hsCRP的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PCI术前及术后1周应用瑞舒伐他汀20 mg/d较10 mg/d能够明显降低血浆hsCRP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抗栓干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lmidic acid,LPA)含量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235例未接受抗栓治疗的NVAF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组(n=76,阿司匹林100 mg/d,双嘧达莫100 mg/d)、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组(n=79,阿司匹林100 mg/d,华法林1.25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组(n=80,INR 1.5~2.1).根据患者年龄,每组再分为<60岁组、60~75岁组和≥76岁组.测定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6周时血浆LPA含量,比较含量变化.结果 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组血浆LPA含量降低较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组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组更为显著(P均<0.01).<60岁组经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60岁组经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60~75岁组经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各年龄组患者经调整剂量华法林(INR 1.5~2.1)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 不同抗栓治疗方式对不同年龄组NVAF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60岁组可给予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75岁以下的患者可给予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75岁的患者推荐应用调整剂量华法林(INR1.5~2.1)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PR)的影响.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在3家医院连续入选3316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840例(25.3%)患者诊断为HPR.HPR定义为氯吡格雷300 mg和阿司匹林300 mg治疗24h后,20 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55%.HPR患者按1:2的比例随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标准组,n=280)及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强化组,n=560).标准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3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强化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300 mg/d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150 mg/d),3d后如 HPR 未改善则加用西洛他唑(50~100 mg,每天2次).观察患者的HPR改善率及发生的临床事件.结果 强化组患者治疗3d后HRP改善率为54.3%(304/560);256例HRP未改善的患者接受西洛他唑治疗3d后,强化组的HRP改善率为81.1%(454/560).术后30 d,强化组HPR改善率显著高于标准组(69.9%比55.7%,P=0.000).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及卒中事件.强化组发生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1例(0.2%),标准组未发生支架血栓形成事件(P =1.000).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和主要及次要出血事件,轻度出血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组为4.3%,标准组为2.1%,P=0.166).结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HPR,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其临床获益还需更长时间随访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使用强化瑞舒伐他汀情况下静脉水化治疗对预防冠心病介入诊治后对比剂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介入诊治患者210例,强化瑞舒伐他汀并水化治疗组(水化治疗组)108例(术前及术后1周内应用瑞舒伐他汀20 mg/d,1周后减量为10 mg/d,同时于术前及术后6 h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水化治疗);对照组102例(术前及术后1周内应用瑞舒伐他20 mg/d,1周后减量为10 mg/d)。观察介入诊治后1周内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肌酐、肌酐清除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结果:术后1 d两组血肌酐水平都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水化治疗组于术后2 d血肌酐已降至术前水平;于术后1周,两组血肌酐恢复至术前水平。同样,两组患者血肌酐清除率在术后均下降,最低在术后1 d,后逐渐恢复。水化治疗组血肌酐清除率在术后2 d已经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对照组仍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于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水化治疗组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为5.6%,而对照组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为12.7%。两组患者术后1 d血浆hsCRP的含量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水化治疗组于术后2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术后1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静脉水化治疗联合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冠心病介入诊治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阿霉素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在肾病综合征高血脂症中的作用,以及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对它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肾病综合征对照组、肾病综合征治疗组(n=6)。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7mg/kg构建肾病综合征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造模2周后,肾病综合征治疗组使用洛伐他汀20mg/kg灌胃2周,肾病综合征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等量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灌胃治疗。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及PCSK9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肝组织PCSK9蛋白表达,同时检测大鼠相关血生化指标。结果肾病综合征对照组大鼠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对照组,肾病综合征治疗组的白蛋白与肾病综合征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大鼠的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与肾病综合征治疗组的血清胆固醇、LDL-C水平低于肾病综合征对照组[(1.18±0.14)、(3.29±1.84)比(8.39±5.57)mmol/L;(0.30±0.25)、(0.63±0.54)比(1.34±0.70)mmol/L;均P0.05],但肾病综合征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之间LDLR 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病综合征对照组、肾病综合征治疗组PCSK9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肾病综合征治疗组PCSK9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也高于肾病综合征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病综合征高血脂症中PCSK9表达上调,同时他汀药物治疗可以进一步上调其表达。  相似文献   

16.
膜性肾病--重复肾活检预测其转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摘要1 .1 病史 患者男性 ,60岁 ,因“浮肿、蛋白尿两年余 ,贫血、肾功能不全一年”于 2 0 0 2 1 0 2 2入院。缘于1 999年自觉夜尿增多 ,每晚约 5~ 6次不等。当时查血糖、尿糖均正常 ,未进一步检查。2 0 0 0 0 4 0 6无诱因地发现双下肢水肿 ,血压达 1 60 /1 1 0mmHg,当地查尿蛋白 3 ~ 4 ,诊断“肾病综合征” ,予强的松 (60mg/d× 3 0天 ,以后每 2周减 5mg)、CTX等治疗 ,水肿、蛋白尿未减轻。同年 6月住入我院行肾活检 ,组织学改变示“膜性病变伴轻~中度小管 间质病变及血管病变”。当时肾功能正常 ,无贫血 ,尿本 周蛋白检…  相似文献   

17.
儿童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 SSNS) 儿童SSNS的初始治疗 1.推荐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或甲泼尼龙)治疗至少12周(1B). 2.推荐单次口服泼尼松(1B),初始剂量60mg/( m2·d)或2 mg/( kg·d)(最大剂量60 mg/d)(1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老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老年患者7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35例、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组(联合组)35例,阿司匹林组予以阿司匹林100mg/d,至出院维持,随访6个月,联合组氯吡格雷300mg顿服,第2天予以联合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1次/d,7d后改氯吡格雷75mg/d维持,随访6个月。结果联合组入院后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发生脑梗死1例,阿司匹林组入院后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例,言语含糊2例,单肢无力3例,偏瘫2例,肢体麻木2例。联合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7.1%vs 74.3%),复发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11.4%vs 48.6%,P<0.05)。结论大剂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比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提文侠  栗广升 《山东医药》2002,42(24):41-41
1999年 9月~ 2 0 0 1年 5月 ,我们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赖诺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 80例 ,并观察其血液流变学变化。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符合 WHO/ ISH1999年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并无影响血液粘度的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随机分组 :1治疗组 (80例 ) :男 44例 ,女 3 6例 ;年龄 43~ 79岁。 2对照组 (80例 ) :男 5 2例 ,女2 8例 ;年龄 45~ 81岁。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阿司匹林 5 0 mg,1次 / d,若无首剂低血压反应 ,增至 …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三联疗法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骨保护素抑制因子(OPG)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AS组)和PAS组,每组各50例。三组均采用维生素E、C及对症治疗,应用调控血压及脱水治疗。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钙(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10 mg/晚,口服);AS组加用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钙(20 mg/晚,口服);PAS组在AS组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0.25 g/次,2次/d,口服),连服用12个月。结果 3组患者一般指征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血清因子AS组、PAS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S组与PAS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S组和PAS组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1);PAS组与AS组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治疗1年后AS组斑块消失数与PAS组(P0.01)。AS组有4例、PAS组有6例患者在治疗1 w左右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后经过复查时正常;AS组和PAS组各有3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对症治疗后缓解,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所有患者随访肾功能均正常,没有出现无力、肌痛、发热等症状。结论 PAS三联疗法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方法,可更有效地快速降低血清因子HMGB1、OPG及MIF的水平,能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