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变化及其差值(DADC)的变化情况。方法26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外周带癌病人,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为300,500s/mm2和800s/mm2。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前列腺外周6分区归类为非癌区和癌区,26例病人共计有94个非癌区和62个癌区。测量各b值(b=300、500、800s/mm2)下前列腺外周带各分区的ADC值,并对不同b值时癌区和非癌区ADC值的变化及癌区与非癌区ADC值差值(DADC)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当b值分别为300,500s/mm2和800s/mm2时,癌区与非癌区ADC值差值(DADC)分别为(1.03±0.44)×10-3mm2/s,(0.98±0.43)×10-3mm2/s和(0.97±0.36)×10-3mm2/s(λ2=3.308,P=0.191>0.05,Friedman Test)。在b值从300s/mm2增加到500s/mm2和800s/mm2时,癌区ADC值下降的比例为14%和21%,非癌区下降的比例为5%和11%,癌区下降比例高于非癌区。结论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是会变化的,但在一定范围内增大b值无助于增加癌区和非癌区ADC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ADC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ADC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无泌尿系统疾病病史的47例成年男性,按照年龄分成3组:15~30岁,31~50岁,>50岁3组。测量不同b值(b=0、300、500、800 s/mm2)下前列腺外周带ADC值,并对各年龄组ADC值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DW I检查在GE 1.5T磁共振机上完成,使用单次激发EPI序列。结果b=300 s/mm2时,3个年龄段的ADC值依次为(2.03±0.29)×10-3mm2/s、(2.37±0.33)×10-3mm2/s、(2.75±0.29)×10-3mm2/s,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36.66,P<0.01,one-way ANOVA);b=500 s/mm2时,3个年龄段ADC值依次为(1.67±0.23)×10-3mm2/s、(2.01±0.30)×10-3mm2/s、(2.48±0.26)×10-3mm2/s,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62.75,P<0.01);b=800 s/mm2时,3个年龄段ADC值依次为(1.57±0.15)×10-3mm2/s、(1.85±0.22)×10-3mm2/s、(2.30±0.25)×10-3mm2/s,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73.90,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ADC值不同,在利用ADC值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病变时应考虑年龄不同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b值对MR扩散加权成像(DWI)时腹部实质性器官和肝脏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29例研究对象行DWI检查,包括正常对照组17例,恶性病变组12例(肝细胞癌6例,胆管细胞癌2例,转移癌4例)。对每例受试者分别采用2种扫描方案行DWI扫描,方案A采用b值为0、500和1000s/mm2,方案B采用b值为0、200和400s/mm2。测量并比较两种方案DWI扫描时腹部各器官及肝脏病灶的ADC值。结果:采用A方案时正常肝脏的ADC值为(1.50±0.11)×10-3mm2/s,采用B方案时为(1.13±0.19)×10-3mm2/s,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6.058,P<0.001)。采用这2种扫描方案其它器官的ADC值测量结果:脾脏分别为(0.94±0.08)×10-3mm2/s和(0.86±0.08)×10-3mm2/s,胰腺分别为(1.43±0.13)×10-3mm2/s和(1.36±0.15)×10-3mm2/s,肾皮质分别为(2.19±0.15)×10-3mm2/s和(2.21±0.19)×10-3mm2/s,肝内恶性病灶分别为(1.11±0.14)×10-3mm2/s和(1.02±0.13)×10-3mm2/s;除肾皮质外,脾脏、胰腺和肝脏病灶的两次ADC值测量结果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值差大时的测量结果均明显高于b值差小者。结论:DWI成像时b值的不同会影响ADC值的测量结果,大b值差时的测量结果较小b值差时更准确且稳定。  相似文献   

4.
MR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DWI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30例前列腺癌(PCa)、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三者的DWI图、ADC图的信号表现,以及癌灶、增生结节灶、正常前列腺的ADC值,以及前两者病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变化规律。所有BPH和PCa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①PCa、BPH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30例)DWI表现:PCa表现为高信号影为主;增生结节呈稍高信号为主,强度低于外周带,并且信号不均匀;健康志愿者外周带呈稍高信号为主,中央带呈等信号为主,外周带信号高于中央带,二者分界清晰;②PCa癌灶平均ADC值(0.878±0.056)×10^-3mm^2/s;BPH增生结节灶平均ADC值(1.379±0.201)×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中央带平均ADC值(1.287±0.041)×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外周带平均ADC值(1.636±0.064)×10^-3mm^2/s;③PCa癌灶、BPH增生结节灶(各30例)的平均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平均分别为0.54±0.05,0.85±0.06。结论: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在DWI图像上信号有较大差别,PCa癌灶信号最高。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癌灶的ADC值依次下降。BPH、PCa癌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组织ADC值的相对比值有明显差别。ADC值≤0.97×10^-3mm^2/s,特别是同时ADC相对比值≤0.62,是PCa DWI诊断的可靠依据,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癌的磁共振DWI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的表现及其ADC值的差异,探讨DWI在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PCa,38例BPH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分析DWI和ADC图表现,测量PCa区域、BPH的中央腺体区增生结节及外周带的ADC值。结果:PCa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BPH在DWI和ADC图上外周带信号较均匀,中央腺体信号欠均匀。前列腺癌Ca灶及中央腺体非癌灶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091±0.214)×10-3mm2/s和(1.497±0.318)×10-3mm2/s;前列腺增生外周带及中央腺体区增生结节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839±0.190)×10-3mm2/s和(1.509±0.225)×10-3mm2/s。PCa灶的ADC值明显低于BPH外周带及中央腺体区增生结节(P〈0.05),其间ADC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对PCa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常规MRI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DWI图上病变的信号特点及ADC值提供的病理变化信息,能提高对PCa的定性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eADC)值等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HCC病例46例,手术前行DWI扫描,并计算低(100 s/mm2、200 s/mm2和300 s/mm2)、中(400 s/mm2和600 s/mm2)和高(800 s/mm2、1000 s/mm2和1200 s/mm2)b值时病灶边缘的ADC值和eADC值,然后根据低、高b值时ADC和eADC值的差异计算灌注ADC和eADC值.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甲胎蛋白(AFP)水平、病灶大小、病理分级、有无包膜、肝硬化、腹腔积液、门静脉癌栓及周围子灶等情况.将DWI测量参数与以上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DC值随b值增加逐渐下降,而eADC值则逐渐增加.在腹腔积液组,中、高b值时的ADC值均大于无腹腔积液组,而高b值时的eADC值及灌注eADC值则相反(P<0.05).在有、无肝硬化组,灌注ADC值分别为(1.36 ±0.38)×10-3mm2/s、(1.89 ±0.46)×10-3mm2/s;在AFP阳、阴性组,灌注eADC值分别为0.25±0.06、0.18±0.05;在有、无门静脉癌栓组,灌注ADC值分别为(1.17 ±0.16)× 10-3mm2/s、(1.46 ±0.36)×10-3mm2/s,均分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ADC及eADC测量值在病理分级、病灶大小、有无肝癌周边子灶及包膜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 灌注ADC和e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对HCC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无创性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确定一个最佳的用于乳腺MR DWI的b值.方法 按照前瞻性设计,选取怀疑乳腺癌的乳腺可触性包块患者40例,术前行双侧乳腺MR和DWI扫描,b值分别取1000、800和600 s/mm2,肉眼判断DWI图像等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b值的DWI像信噪比和病灶ADC值,采用ROC曲线评价ADC值诊断价值.结果40例患者中乳腺癌26例,良性肿块14例,DWI显示36例,共42个病灶.3组b值下的DWI图像质量均较好,加例中视觉分级达A级的分别占75.0%(30例)、77.5%(31例)和77.5%(31例).3组b值DWI图像对病灶的检出能力相同.b=1000、800和600 s/mm2的信噪比平均值分别为63±22、82±27和96±29,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1.44±0.28)× 10-3、(1.50±0.32)×10-3和(1.52±0.29)×10-3mm2/s,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5).恶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1.00±0.25)×10-3、(0.98±0.19)×10-3和(1.07±0.22)×10-3mm2/s,3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58).3组b值的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885和0.865;诊断良恶性病变的阈值分别为1.295×10-3、1.435×10-3和1.335×10-3mm2/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0.0%、92.0%和84.0%,特异性均为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2%,95.8%和95.5%.结论综合图像信噪比和ADC值诊断价值,认为在乳腺DWI中,b=800 s/mm2是乳腺DWI成像的最佳b值.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癌的MR扩散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目的初步评价MR扩散成像(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可行性。方法28例前列腺癌患者及20例前列腺正常的对照组受试者行MR DWI检查,使用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序列,b值为1000s/mm2。测量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及前列腺癌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测量每位受检者膀胱区域的ADC值。结果48例中44例(91.7%)获得前列腺外周带和膀胱的ADC值。24例前列腺癌灶的ADC值为(0.35±0.06)×10-3mm2/s,20例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ADC值为(1·35±0.30)×10-3mm2/s,前列腺癌灶较正常前列腺外周带ADC值低(t=11.99,P=0.00)。前列腺癌患者膀胱的ADC值为(1.27±0.21)×10-3mm2/s,对照组膀胱ADC值为(1.29±0.30)×10-3mm2/s,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P=0.48)。结论MR DWI可用于前列腺的检查。前列腺癌灶与正常前列腺外周带ADC值的差别有可能用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 DWI在软组织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了23例软组织肿瘤DWI.弥散敏感系数b分别取300s/mm2、600s/mm2和900s/mm2,在三个方向施加弥散敏感梯度场得到DWI,获得肿瘤实质的ADC值.结果:①23例软组织肿瘤的DWI只有1例肌间脂肪瘤为混杂信号,其它均为高信号;②在b=300s/mm2时,良、恶性肿瘤组的ADC值为(1.64±0.12)×10-3mm2/s、(1.86±0.19)×10-3mm2/s,良、恶性肿瘤组间的ADC值差异有显著性;在b=600s/mm2时,良、恶性肿瘤组的ADC值分别为(1.42±0.13)×10-3mm2/s、(1.46±0.15)×10-3mm2/s,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b=900s/mm2时,良、恶性肿瘤组的ADC值分别为(1.10±0.12)×10-3mm2/s、(1.00±0.13)×10-3mm2/s,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DWI信号对软组织肿瘤诊断价值有限.在b=300s/mm2时,恶性软组织肿瘤的ADC值大于良性软组织肿瘤的ADC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WI及ADC值在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病变性质中的价值.方法 26例HAE患者行肝脏常规MRI和DWI,b值分别为500、800 s/mm2,获得病灶中心实性区(ADC中心)、边缘带(ADC边缘)、外周区(ADC外周)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区域ADC值.观察病灶标本的特点,取病灶边缘区域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边缘带ADC值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选取26例HAE患者中独立病灶32个进行ADC值测量,b值分别为500、800 s/mm2时,ADC中心、ADC边缘和ADC外周值分别为(1.3±0.3)×10-3、(1.1±0.4) ×10-3、( 1.8 ±0.5)×10 -3mm2/s,( 1.2±0.4)×10-3、(1.1±0.3) ×10-3、(1.9±0.4)×10-3mm2/s,不同b值下各区域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结果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6例32个病灶边缘区域MVD值为(12.9±3.7)个/视野,与不同b值下ADC值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42和-0.077,P值均>0.05).结论 DWI可以反映HAE病灶不同区域特征,而病灶边缘区域的ADC值与该区域MVD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列腺癌放疗前后ADC值的变化特点,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41例经直肠腔内超声导引下穿刺证实为前列腺外周带腺癌的患者在放疗前1个月和放疗后3个月内行DWI检查。放疗前后分别测量外周带肿瘤阳性侧和阴性侧的ADC值。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对复发组及控制组放疗前及放疗后的ADC值、腺癌阳性侧与阴性侧放疗前及放疗后的ADC值进行t检验。结果:肿瘤阳性侧放疗前ADC值为(1.26±0.19)×10^-3mm2/s,放疗后为(1.43±0.13)×10^-3mm2/s;阴性侧放疗前ADC值为(1.54±0.20)×10^-3mm2/s,放疗后为(1.46±0.12)×10^-3mm2/s。阳性侧与阴性侧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例患者复发(复发组),35例控制良好(控制组)。放疗前复发组ADC值为(1.23±0.22)×10^-3mm2/s,控制组为(1.27±0.18)×10^-3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放疗后复发组ADc值为(1.35±0.10)×10^-3 mm2/s,控制组为(1.45±0.12)×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前列腺癌放疗后ADC呈升高趋势,控制组ADC值增高程度明显高于复发组,提示DWI在监测前列腺癌放疗效果、早期评估预后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前列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前列腺癌及31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进行了MR常规扫描、DWI和DCE-MRI扫描,测量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观察病灶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MRI特征,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SI-T曲线),SI-T曲线分成3型:Ⅰ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仍持续增高;Ⅱ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平台期;Ⅲ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下降期。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织和病灶间差异。结果经DCE-MRI检查,20例前列腺癌患者中17例病灶区呈Ⅲ型曲线,2例呈Ⅱ型曲线,1例呈Ⅰ型曲线;3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26例呈Ⅰ型曲线,4例呈Ⅱ型曲线,1例呈Ⅲ型曲线。前列腺癌组与BPH组的SI-T曲线类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例前列腺癌病灶于DWI上为高信号,于ADC图上呈明显低信号,ADC值为(1.18±0.08)×10-3 mm2/s,未被癌组织侵及的外围叶于DWI、ADC图上均呈等信号,ADC值为(2.67±0.09)×10-3 mm2/s;3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央叶和外围叶于DWI、ADC图上均呈等信号,ADC值分别为(1.87±0.07)×10-3 mm2/s、(2.64±0.11)×10-3mm2/s。除前列腺增生的外围叶与未被癌组织侵及的外围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外围叶和未被癌组织侵及的外围叶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和DWI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达80%以上。结论 DCE-MRI、DWI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中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2种方法联合应用提高了MRI诊断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期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颈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1.5T磁共振机器对39例颈髓病变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行MRI常规和DTI检查,测定病变区和对照部位的FA值、ADC值并进行对照分析,并重建白质纤维束图。结果:健康志愿者颈髓的FA值为0.66±0.06,ADC值为(0.96±0.14)×10^-3mm^2/s。颈椎病病例FA值为0.47±0.05、ADC值为(1.16±0.28)×10^-3mm^2/s;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FA值明显降低(P〈0.01),ADC值明显增高(P〈0.01)。颈髓急性损伤病例FA值为0.38±0.08、ADC值为(0.89±0.25)×10^-3mm^2/s;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FA值明显降低(P〈0.01),ADC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130〉0.05)。颈髓炎症:FA值为0.40±0.06、ADC值为(1.25±0.40)×10^-3mm^2/s;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FA值明显降低(P〈0.01),ADC值明显增高(P〈0.01)。所有病例通过DTI技术成功显示了白质纤维束在病变区变形、移位及中断等改变。结论:DTI可以探测到颈髓病变中常规MR未能发现的病灶;白质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白质束的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WI在鉴别脊椎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共50例82个病变椎体,其中良性组20例,34个椎体;恶性组30例,48个椎体。选取50例中的正常椎体35例共35节椎体作为对照组。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分析良恶性病变的DWI信号特点,并定量测定3组椎体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及恶性组病灶DWI序列均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且2组信号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组、恶性组、对照组ADC值分别为(2.23±0.25)×10-3 mm2/s,(1.62±0.27)×10-3 mm2/s及(0.43±0.34)×10-3 mm2/s,经t检验,各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信号改变不能用于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恶性淋巴瘤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患者WB-DWI表现;另选1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8例霍奇金淋巴瘤(HD)患者,其中5例治疗前、后均行WB-DWI检查,3例为治疗后患者;3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治疗前行WB-DWI检查19例,治疗前、后均行WB-DWI检查11例,仅治疗后检查9例。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淋巴结的ADC值,16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比较,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全身MR-DWI对淋巴瘤的显示较敏感,MR-DWI共检出大于1cm淋巴结372处。35例治疗前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0.86±0.21)×10^-3mm^2/s,28例治疗后复查患者平均ADC值为(1.22±0.31)×10^-3mm^2/s,治疗前、后平均ADC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29±0.12)×10^-3mm^2/s,与30例治疗前淋巴瘤患者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28例治疗后患者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B-DWI和ADC值的测量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分期及疗效监测的评价方面是一种快速和行之有效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疾病,其中良性病变22个,恶性病变18个;均行DWI检查,测定病灶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组织进行比较,计算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应用SPSS 16.0软件比较其平均值,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作ROC曲线,求其最佳诊断阈值。结果: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55±0.35)×10-3和1.00±0.18)×10-3 mm2/s,其rADC值分别为(0.82±0.19)和(0.52±0.08)。良恶性病变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以ADC值及rADC值为诊断标准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其中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0.04),rADC值的AUC为(0.965±0.03),诊断阈值分别为1.17×10-3 mm2/s、0.66,相应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88.9%)和(95.5%、94.4%),rADC值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ADC值。结论: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rADC值有更好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7.
脑型血吸虫病的扩散加权成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扩散加权成像表现。方法:8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在常规MRI检查基础上行DWI扫描。分析DWI图像,测量血吸虫病灶、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和eADC值。结果:DWI图上,血吸虫病灶和灶周水肿均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脑血吸虫病灶、灶周水肿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4.78±0.98)×10^-4mm^2/s、(15.41±1.87)×10^-4mm^2/s和(8.48±0.92)×10^-4mm^2/s,eADC值分别为0.23±0.02、0.20±0.04和0.43±0.04。结论:磁共振DWI和ADC、eADC值测量可为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椎单纯性与病理性骨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43例共79个压缩性骨折椎体行MRI平扫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单纯性骨折23例共34个椎体,病理性骨折20例共45个椎体。分析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DWI信号特点,测定ADC值,分析单纯性骨折组、病理性骨折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ADC值差异。结果: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的ADC值为(2.39±0.37)×10-3mm2/s,病理性压缩性骨折的ADC值为(1.47±0.42)×10-3mm2/s,正常对照组的ADC值为(0.32±0.11)×10-3mm2/s,各组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WI及ADC值测定对单纯性骨折与病理性骨折具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同周期及病理状态下的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子宫内膜癌,9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和26例正常对照者行1.5T MRI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测量正常子宫内膜及内膜癌的rADC值,将不同组别ADC、rADC值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ADC、rADC值分别为〔(0.96±0.22)×10-3 mm2/s、0.72±0.22〕,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rADC值〔(1.39±0.27)×10-3 mm2/s、1.02±0.22〕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ADC、rADC值〔(1.33±0.18)×10-3 mm2/s、1.02±0.28〕。萎缩期子宫内膜ADC、rADC值〔(1.62±0.37)×10-3 mm2/s、1.16±0.27〕显著高于增生期〔(1.29±0.14)×10-3 mm2/s、0.98±0.19〕和分泌期内膜〔(1.27±0.12)×10-3 mm2/s、0.94±0.12〕。结论 ADC有潜力鉴别子宫良性病变与子宫内膜癌,以闭孔内肌作为参比部位,所获得的rADC值可以很好的反映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的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