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电子胃肠镜发现的15例胃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肿瘤,内镜超声检查和/或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及性质,ESD操作步骤;黏膜下注射液体以抬高病灶,接着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之后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1.0~3.5cm,平均2.3cm,ESD手术时间30~175min,平均73min,ESD治疗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无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穿孔发生率为6.7%(1/15),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治疗,能实现较大病灶的完全剥离,为临床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也为消化道早期黏膜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结合放大内镜在胃早癌内镜治疗前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4例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胃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超声内镜结合放大内镜检查对患者实施分组,对照组118例行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观察组96例ESD治疗前行超声内镜及放大内镜评估,对两组患者ESD治疗结果、病理确诊结果、是否追加外科手术进行比较,研究超声内镜结合放大内镜在ESD前评估的价值。结果对照组118例ESD治疗患者中,术中转外科手术5例(4.2%),ESD治愈性切除97例(82.2%),非治愈性切除16例(13.6%),其中11例追加外科手术,5例行二次ESD治疗;观察组96例患者经术前超声内镜及放大内镜检查有6例(6.25%)不符合内镜治疗指征,放弃ESD治疗转外科手术,有90例(93.75%)进行ESD术,其中治愈性切除84例(93.3%),非治愈性切除6例(6.7%),其中3例追加外科手术,3例行二次ESD治疗。ESD治愈性切除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行两次治疗术(ESD+外科手术或ESD+ESD)的病人在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21例(17.8%)和6例(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5)。结论在早期胃癌内镜ESD治疗术前,超声内镜结合放大内镜诊断价值显著,能有效甄别需要外科手术的病人,提高ESD治愈性切除率,减少二次ESD术及追加手术病人比率。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tion, ESD)切除幽门病变达到或超过其环周3/4是ESD后并发狭窄的危险因素,ESD后同时局部注射激素、胃切开经口内镜肌切开术及系统口服激素可以预防狭窄的发生。ESD后狭窄可通过胃出口梗阻评分系统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激素局部注射及口服激素、瘢痕对侧内镜下黏膜切开术等,规范操作可避免并发症发生。对于幽门ESD后顽固性幽门狭窄可能需要多种方式组合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本文概述了目前ESD后并发幽门狭窄临床特征、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胃癌(EGC)的检出率也不断提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具有创伤小、切除率高、病理诊断准确、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为EGC的诊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文就ESD治疗EGC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了ESD治疗EG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围手术期处理、疗效、并发症以及ESD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8.
近十几年, 内镜切除技术不断发展普及, 在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期癌变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内镜切除技术主要包括息肉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s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其中ESD及多数EMR术中都需要黏膜下注射这一重要操作, 通过该操作使病灶与肌层分离, 这对黏膜的完整切除及预防出血穿孔等都非常重要, 同时也促进了内镜技术的推广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黏膜下注射液值得关注, 本文就目前黏膜下注射液的研究现况进行阐述, 并展望了未来黏膜下注射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0.
李森林  许春红  石莎 《胃肠病学》2013,(11):690-693
内镜技术的问世被誉为是医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在内镜治疗方面产生了“内镜外科”和“微创手术”的新概念,消化道疾病的治疗由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近年随着ESD的逐渐开展和经验积累,新的内镜技术和内镜附件不断涌现,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诸多ESD衍生技术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本文就ESD的衍生技术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 ±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 ±2.1)mm(P <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 <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 (19/20) (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 (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 (1/20) (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7 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 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重视并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规范化操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戈之铮  李晓波 《胃肠病学》2008,13(8):449-451
内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早期肿瘤正日益被接受并开展应用,包括传统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近年开展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MR对于15mm以上的病灶较难做到一次切除,而整块切除标本对病理学评估至关重要,ESD正是应这一要求开展起来的新技术。对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ESD并不受其大小的限制,对部分早期胃肠道肿瘤,其可取代传统的手术治疗,但ESD需要相当高的内镜操作技术,术前需要多种方法对病灶进行谨慎、全面的评估,包括范围、浸润深度等,术中、术后还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远高于EMR。ESD的指征、操作技巧、病理评估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由于ESD在早期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上具有很多优点,值得有条件医院的内镜医师予以重视并开展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 其在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微创治疗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ESD 技术能一次性、大块、完整切除病变组织, 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资料, 显著减少病灶残留及复发, 达到根治性切除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疗效。文章就ESD 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步骤、风险预 防以及处理等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广泛用于十二指肠病变的治疗。本文就 ESD 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适应证、改良的十二指肠ESD技术及并发症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7例胃窦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经超声内镜明确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并愿意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实施ESD治疗.[结果]本组患者ESD治疗均为一次性完成,未出现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3、6个月经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结论]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食管肿瘤是我国常见病,内镜下治疗食管肿瘤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内镜器械及技术的进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管肿瘤的切除,食管狭窄是食管ESD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食管狭窄的机制及其治疗已经被很多学者所研究,但其发病原因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就食管ESD术后形成狭窄的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食管环周病变较少见, 内镜下治疗相对困难。内镜下切除术(ER) 可用于治疗短段环周病变。内镜黏膜下剥 离术(ESD) 可完整切除病变, 适用于范围较大的病变, 但对于长环周病变的切除仍较为困难。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 离术(ESTD) 可提高食管环周病变的切除速度, 且病变长度不再成为食管黏膜病变内镜下治疗的限制。环周黏膜病 变切除后狭窄不可避免, 推荐术后预防性应用激素、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 可能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成为早期胃肠道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是对于面积大、严重纤维化等的病灶,术中缺乏牵引限制了手术视野的清晰度,使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系统回顾国内外牵引技术在ESD术中应用的研究,旨在总结近年常用ESD术中牵引方式,并分析其在不同解剖部位的应用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以往大都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而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开展与推广,现在可行内镜下治疗,并且疗效显著。我科近两年来采用ESD的方法治疗十二指肠良性肿瘤15例,得到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