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恶性肿瘤发生或转移在有末梢血管的器官而不宜手术或放射治疗时,广泛采用抗癌药动脉给药的方法。为了提高抗癌药对肿瘤靶组织的定向性,将药物选择性地送入肿  相似文献   

2.
现已有可能设计出一些方法以提高抗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例如:(1)给患者服用原药。原药可在靶组织中选择性活化,或通过靶细胞代谢的修饰而被癌细胞选择性吸收;(2)通过与单克隆抗体结合直接导向癌细胞;(3)专一性的增强剂或抗癌药本身亦可提高癌症治疗的选择性,这是由于激发宿主抗肿瘤防御系统例如巨噬细胞或T 细胞效应所致。在适当条件下,细胞毒性抗癌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五年中,对各种癌症的治疗给药方案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进展在于应用如顺铂和鬼臼乙叉苷治疗儿童肿瘤、睾丸和卵巢的生殖细胞瘤和小细胞型肺癌。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常见肿瘤如结肠和乳腺癌、非小细胞型肺癌对大多数药物治疗方案还是有顽固的耐药性。最近开发的新药确实几乎没有一个具有专一的抗癌作用,它们都具抗增殖作用。这是由于药物设计思想建立在对付共同的靶——脱氧核糖核酸(DNA)上,而至今尚未找到专一性的抗DNA药物。这些抗癌药的毒性甚为严重,因此设计的重点不得不转向其他的细胞内靶,如核糖核酸(RNA)、  相似文献   

4.
陈加林  周陈西 《海峡药学》2009,21(12):126-128
目的对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作一简介。方法检索近年国内外有关对靶向给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性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综述肿瘤组织靶向、肿瘤细胞靶向、肿瘤血管靶向等给药系统及肿瘤靶向治疗基因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以完善现有肿瘤的靶向治疗。结果靶向药物制剂能使药物选择性地与靶组织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发生反应,使药物能够可控性地分布,并于靶区持续缓慢地释放药物,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结论靶向制剂对于克服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它们广泛应用于临床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5.
树枝状聚合物聚酰胺-胺(PAMAM)是一种三维的、高度枝化的树枝状高分子,具有单一分散性、无免疫原性、细胞毒性较低、生物可降解等特性,目前作为药物载体在药学领域引起了高度关注。文中分别综述了其载药机制及其在静脉、口服、经皮、眼部等不同给药途径的应用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其载药机制主要为物理包埋载药与静电、共价结合载药。PAMAM作为药物载体能够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不同途径给药后能延缓药物的释放,增加药物皮肤渗透系数,延长角膜滞留时间,从而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种颇具发展潜力的新型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6.
第三代载药免疫脂质体及体内外寻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载阿霉素第三代免疫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内外寻靶、抑瘤效果。方法 设计将人膀胱癌单抗与聚乙二醇羧酸(PEG-COOH)端相联,使构成的脂质体既充分发挥PEG的保护功能,延长药物血循环时间,又使单抗伸展在外部充分发挥其寻靶作用,即第三代免疫脂质体(IML)。进而研究载抗癌药的免疫脂质体的制备方案,制备出阿霉素免疫脂质体(IML-ADM)使达到对药物高包封、高稳定,又不降低单抗活性的目的。以人膀胱癌靶细胞EJ和人直肠癌非靶细胞LOVO进行体外杀伤和体内肿瘤的抑瘤实验。结果 IML-ADM对EJ细胞和LOVO细胞杀伤,及对EJ细胞移植瘤体的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证实脂质体载药以单抗制导达到主动靶向给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化学疗法对原发性或转移性脑肿瘤疗效不佳,有以下两方面原因:(1)药物为亲水性,故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而造成关键肿瘤部位药量不足;(2)其周围脑组织限制了肿瘤增生边缘的药物集聚。可通过以下办法解决:(1)制备具有更强血脑屏障渗透性的脂溶性药物;(2)直接对肿瘤给药,将药物注入脑脊液或通过颈动脉内高渗输注暂时“打开”血脑屏障;(3)设计一种通过氨基酸、葡萄糖和胆碱等基本营养物的天然脑血管输送载体输入脑内的药  相似文献   

8.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莪术微囊中莪术醇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入疗法已被国内外公认为治疗中晚期肝癌最有效的保守疗法,其理论依据是由肝动脉插管至肿瘤部位,注入抗癌药,使到达肿瘤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比静脉给药或口服给药高10~30倍,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毒副作用。由肝动脉插管注射栓塞剂,可将肿瘤供血动脉栓塞,使肿瘤细胞坏死。同时,栓塞剂作为载体可携带抗癌药,缓慢释放,延长抗癌药与肿瘤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高疗效。莪术为我国传统中药,莪术油是由莪术经水蒸汽蒸馏得到的一种挥发油,为莪术的主要有效成分,经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肿瘤活性。莪术油中主要成分为多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含有莪术醇、莪术酮、莪术二酮、表莪术酮、莪术烯、焦莪术酮、异莪术醇、原莪术醇、去氧莪术酮、呋喃二烯酮、姜黄素及β-榄香烯等20余种化学成分。莪术醇为莪术油中抗肿瘤有效成分之一。本研究中,作者采用微囊包裹技术将莪术油和另一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干蟾皮的水溶性提取物制成抗肝癌栓塞剂,通过动脉栓塞技术,把该制剂直接送至肿瘤部位,发挥栓塞、化疗双重作用。莪术油中许多挥发性成分的理化性质较为接近,适宜用色谱法进行分离、分析。作者用气相色谱法(GC)对复方莪术微囊中的抗肿瘤主要成分莪术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离良好,专属性强,定量准确,可作为微囊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同时也可对莪术油原料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制剂质量的可靠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临床医生来说,理想的给药系统应使药物直接到达靶组织,并以较高浓度局限分布于靶部位,从而避免药物的全身效应.最直接的靶器官给药方式是由输入泵动脉给药.临床上已用这一方法治疗肝、骨盆、脑、口腔、咽以及上下肢恶性肿瘤,将细胞毒药物直接注入相应靶组织的供血动脉.靶器官导向动脉给药也用于抗血栓药物如链激酶,以溶解血栓.在实验研究中,该方法常用于确定药物的作用部位或专门影响某一特定组织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近年来采用物理混合法、尤其是放射线方法开发和应用药物-高分子复合物的研究成果。这种复合物一般称为给药系统(DDS)。其目的为控制药物释放和使药物选择性地转运到靶器。 DDS的给药形式有:将DDS给予局部患处(局部疗法);在吸收良好的部位给药,使释放的药物随血液循环作用于患部(称为大  相似文献   

11.
瘤细胞体外培养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已对癌变原理和抗癌药研究等作出不少贡献。人体肿瘤集落形成细胞分析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目前已应用于抗癌药筛选、人体肿瘤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影响瘤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各种因素的研究等方面。本文就人体肿瘤集落形成细胞分析法及其在药物研究方面的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年国内外有关对靶向给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性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靶向药物制剂能使药物选择性地与靶组织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发生反应,使药物能够可控性地分布,并于靶区持续缓慢地释放药物,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结论:尽管靶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尚需时日,但它们对于克服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肿瘤多药耐药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现以大分子载体抗癌药聚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多柔比星(PK1)为例,说明大分子载体抗癌药的提高渗透及潴留(EPR)效应可特异性地克服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介绍了PK1的药动学、Ⅰ期临床研究概况及同类型药物净司他丁(zinostatin,Smancs(R))和培门冬酶(pegaspargase,Oncaspar(R))的研究概况,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顺铂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清  周树军 《中国药房》1999,10(6):278-279
顺铂(cis-diaminedichloroplitinum,CDDP)是一种无机铂络合物,属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抗瘤谱较广,但有肾毒性、神经毒性、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并可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因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研究证明[1],顺铂在组织中的浓度高低与其抗癌作用及毒副作用一致,因此,将顺铂制成靶向制剂,提高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降低血液及其他组织中药物浓度,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可以降低其全身毒副作用。早期的顺铂靶向制剂有微囊、脂质体,近年来各种载体材料的顺铂微球相继问世,用于动脉栓塞及靶向给药系统。1顺铂苯乙烯…  相似文献   

15.
贾守雄  李平  魏琴 《中国药师》2007,10(10):972-975
生物黏附药物传输系统(bioadhesive drug delivery system,BDDS)是以具有生物黏附性能的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将其置于人体特定部位而缓慢释放药物的一种给药系统。生物黏附释药系统的作用部位包括各种腔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注射携带化疗药物的微囊,引起供应肿瘤的动脉栓塞及药物缓释,可显著提高局部药物利用度而降低全身副作用。本文采用含抗肿瘤药物的微囊,在X线透视下经皮穿刺人供应肿瘤生长的动脉中,这种方法是动脉栓塞和药物作用相结合的方法,称之为化学栓塞法。为评估这种方法的疗效,日本83家医院观察了IO13例肿瘤病人。乙基纤维素微囊中含丝裂霉素C(ZOmg),顺铂(6Omg),或培洛霉素(40mg)。79%的病人采用一次性给药,其它病人为分批给药(此类病人中作为姑息疗法的占71%,配合手术前治疗的占29%)。靶部位有:肝脏(42%),肾脏…  相似文献   

17.
靶向给药是指将药物选择性输送至特定生理部位、器官、组织或细胞,并在该靶部位发挥药物治疗作用,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药物载体缓慢释放则是指能够延长药物在靶部位的作用时间,减少药物在达到疗效期间所产生的降解和损失,  相似文献   

18.
聚合物胶束作为肿瘤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中  方晓玲 《中国新药杂志》2005,14(10):1127-1131
聚合物胶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胶态药物载体,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体内外稳定性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难溶性药物的增溶作用等.它可以作为靶向肿瘤的给药载体,通过多种机制,如环境响应的聚合物胶束、特异性配基耦合的聚合物胶束、免疫聚合物胶束、通透性增强与滞留(EPR)效应、肿瘤的血管系统等途径来实现药物靶向给药.现主要讨论肿瘤给药的靶向策略和聚合物胶束作为靶向肿瘤给药载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由于抗肿瘤药物服药后缺乏肿瘤特异性,而且毒性很大,因而近十年来为寻找选择性的定位抗肿瘤药物的途径展开大量的研究。本文报道能使药物浓集于肿瘤部位,因而毒性减小和疗效增加的二种主要方法。提高抗肿瘤药物治疗指数最有希望的方法是将药物置于高分子载体中,此载体在理论上能高度专一地定位于肿瘤部位。从而增加药物的治疗指数。最近在药物定位中已探讨出二种高分子载体,即脂质体和磁性白蛋白微球。脂质体(Liposomes) 干燥的磷脂用水溶液水化后即自然形成脂  相似文献   

20.
药物要在临床上应用成功,其先决条件是要有特异性,但多数药物也与非靶部位相互作用。如肿瘤化疗中的细胞毒药物不只是作用在恶性细胞上。在形成耐药性的某些病例上,或体内存在某些屏障时,由于药物不易到达靶区,以致常使选择性不良的情况更为恶化。为了使药物特异地与靶结合,可以用一种载体把药物转运到作用部位,然后释放出药物而产生药效。药物在转运过程中,应不致失活或对非靶部位有损伤作用。载体本身应无毒性,可生物降解,并具有一定形状大小,以适应各种药物的需要。载体与非靶部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