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作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马蔺籽油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以确定马蔺籽油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对马蔺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不皂化物成分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了马蔺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马蔺籽油索氏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6 h、提取温度70 ℃、料液比1∶ 26。在最佳条件下,马蔺籽油得率达到11.20%。马蔺籽油在265 nm处的吸光度为4.667,呈现黄色透明状。马蔺籽油不皂化物含量1.37%,皂化值(KOH)185.2 mg/g,酸价(KOH)0.038 mg/g,碘值(I)113.7 g/100 g,过氧化值5.159 mmol/kg。GC-MS分析结果显示,马蔺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71%,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45.32%)、油酸(38.42%)、棕榈酸(6.88%)及硬脂酸(238%)。不皂化物中甾醇类化合物总含量高达66.19%,其中β-谷甾醇725.87 mg/kg、菜油甾醇410.50 mg/kg、豆甾醇1 231.55 mg/kg,另外还含有高浓度的抗氧化剂豆甾-5,24(28)-二烯-3β-醇。马蔺籽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值为19.86 mg/mL,FRAP法测定其在质量浓度为280 mg/mL时总抗氧化能力为0.202 4 mmol/L。  相似文献   

2.
响应面优化粟米糠油溶剂萃取工艺及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舒  李新华 《食品科学》2014,35(24):81-85
以粟米糠为原料,采用正己烷为提取剂,对粟米糠油进行提取,并分析粟米糠油的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7(g/mL)、提取时间6 h、提取温度55 ℃。在此条件下,粟米糠油的实际提取率为83.3%,与理论值基本吻合。所得粟米糠油的凝固点19.0 ℃、酸值5.7 mg KOH/g、过氧化值2.1 mmol/kg、皂化值185.1 mg KOH/g、碘值118.9 g I2/100 g。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确定了10 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2.5%,其中亚油酸含量63.6%、油酸含量14.8%、α-亚麻酸含量2.7%。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冷榨法提取辣椒籽油工艺,以四平头辣椒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提取辣椒籽油,优化冷榨法提取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研究辣椒籽水分含量、转速、出粕口温度和出粕口孔径对辣椒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并对比了冷榨法、溶剂法及超声辅溶剂法3种方式所得辣椒籽油的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冷榨法提取辣椒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辣椒籽水分含量5.26%、转速23 r/min、出粕口温度120℃、出粕口孔径8 mm,此时辣椒籽油提取率为43.96%。3种辣椒籽油中含有26种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棕榈酸和油酸,质量分数分别为69.54%~69.85%、11.42%~11.64%和4.09%~7.15%。冷榨法所得辣椒籽油的酸值(1.36 mg KOH/g)最低,亚油酸、总辣椒碱和维生素E含量最高,分别为69.85%、0.08 mg/g和12.25 mg/100 g,油脂综合品质最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辣椒籽油提油方式。  相似文献   

4.
张玲  李雅美  钟罗宝  张钟 《食品科学》2011,32(8):151-154
以云南产夏威夷果为原料,采用溶剂浸提法提取其油脂,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产物的几项重要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夏威夷果油脂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沸程60~90℃的石油醚作为提取剂、液料比16:1(mL/g)、提取时间6h,可得油脂最大提取率为72.83%;对油脂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相对密度(20℃)为0.9108、折射率1.4661、酸价1.603mg KOH/g、碘价79g I2/100g、皂化值为198.22mg KOH/g;并采用GC-MS法检测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夏威夷果油脂的性质稳定,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
萝卜籽油的提取工艺及其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文庚  赵功玲 《食品科学》2012,33(2):159-163
水预处理后用二氯甲烷作溶剂提取萝卜籽中的油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液固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因变量,萝卜籽油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获得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21.8:1(mL/g)、提取时间1.76h、提取温度27.3℃,在此条件下萝卜籽油的提取率为35.58%,提取效率达9 5.3 8%;萝卜籽油中含有多种脂肪酸,其中芥酸、油酸、亚油酸、二十碳一烯酸、α-亚麻酸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量超过88%,莱菔素含量达89.5mg/kg。  相似文献   

6.
牡丹籽油亚临界流体萃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茂君  李静 《食品科学》2014,35(14):53-57
采用亚临界流体技术萃取牡丹籽油,通过正交试验对制油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此法所得牡丹籽油的脂肪酸
组成及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 ℃、萃取压强0.5 MPa、每次萃取30 min、
萃取3 次,该条件下牡丹籽出油率达24.16 %。所得牡丹籽油共鉴定出12 种脂肪酸,主要为亚麻酸(45.412 2%)、
亚油酸(38.119 9%)、棕榈酸(11.124 6%)和硬脂酸(3.648 9%)。其理化指标为:相对密度0.901 3、折光指数
1.474 2、酸值3.25 mg KOH/g、碘值175 g I2/100 g、皂化值176 mg KOH/g、过氧化值1.48 meq/kg。  相似文献   

7.
确定辣木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进行成分分析。采用石油醚浸提法,以油脂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辣木籽油提取的最佳条件,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辣木籽油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 (g/mL)、超声时间40 min、浸提时间45 min。在优化条件下,辣木籽的油脂提取率为33.75%。从辣木籽油中鉴定14种成分,其中油酸含量89.08%,并含有棕榈酸(6.73%)、二十二酸(1.53%)、二十碳烯酸(0.78%)等9种脂肪酸以及β-谷甾醇(0.39%)等成分。该提取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提取的辣木籽油为高油酸型油脂,具有较高食用和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泥鳅鱼籽为原料,对其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采用正己烷-异丙醇提取法得到鱼籽油,对鱼籽油的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并与泥鳅鱼肉、鲫鱼籽、鲟鱼籽、林蛙卵以及母乳的油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泥鳅鱼籽的营养成分为水分含量64.69%、蛋白质含量24.49%、脂肪含量5.62%、灰分含量1.56%;泥鳅鱼籽油理化指标为密度0.901 4 g/mL、折光率1.463 8、碘值105 g I/100 g、皂化值134 mg KOH/g;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可知,泥鳅鱼籽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1.30%,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分别为28.02%和24.51%。通过与泥鳅鱼肉、鲫鱼籽、鲟鱼籽、林蛙卵以及母乳的油脂比较,发现泥鳅鱼籽和母乳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基本一致,非常接近健康食用油黄金比例1∶1∶1,而且泥鳅鱼籽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和母乳的基本相同,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甜瓜籽利用率,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提取甜瓜籽油,以甜瓜籽油得率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超声时间、超声温度、料液比、浸提时间对甜瓜籽油提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测定提取的甜瓜籽油理化指标、总酚含量、甾醇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甜瓜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时间3 h、料液比1∶7.7、超声温度43℃、超声时间41 min,在此条件下甜瓜籽油得率为25.64%,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0.66%;制备的甜瓜籽油酸值(KOH)为0.52 mg/g,过氧化值为0.00 mmol/kg,碘值(I)为133.38 g/100 g,总酚含量为8.72 mg/100 g;甜瓜籽油中共检出5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为66.68%,共检出7种甾醇,总含量达306.10 mg/100 g,其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为138.60 mg/100 g。甜瓜籽油营养价值较高,可作为食用油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油樟籽油的提油率和品质,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波提取油樟籽油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其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料液比及提取功率进行筛选,并利用响应面试验中的Box-Benhnken试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拟合性好,油樟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时间44 min、料液比1∶21 g/m L、提取功率161 W,提取率可达37.54%;油樟籽油各项理化性质测定结果,碘值5.354 g I/100 g、酸值0.168 mg KOH/g、皂化值285.73 mg KOH/g、折光指数1.439 1和相对密度0.924 0 g/cm3;其脂肪酸的成分含有油酸(1.15%)、亚油酸(0.83%)、亚麻酸(0.18%)、癸酸(56.03%)、月桂酸(36.08%)、肉豆蔻酸(1.05%)、棕榈酸(0.24%)和硬脂肪酸(0.71%);油樟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符合用作生物柴油、医药和功能性油脂生产的原料。  相似文献   

11.
野西瓜苗种子油理化性质和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野西瓜苗种子油,并测定了野西瓜苗种子油的常见理化性质,同时采用GC-MS法分析了野西瓜苗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野西瓜苗种子油的提取率为16%,折光率为1.4741,碘价为126.9gI/100g,酸价为6.73mg(KOH)/g,皂化价为185mg(KOH)/g.GC-MS分析共确定了10种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其中亚油酸含量为63.61%,棕榈酸含量为16.72%,油酸含量为12.30%,硬脂酸含量为2.23%,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为79.11%.  相似文献   

12.
以酿酒后的酒渣黑莓籽及新鲜黑莓籽为原料提取黑莓籽油,选取影响黑莓籽油提取率的6个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法选出3个主要单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优化微波辅助黑莓籽油提取工艺,运用气质联用法(GC-MS)对提取的酒渣黑莓籽油和新鲜黑莓籽油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响应面试验结果显示,最佳提油条件为黑莓籽与提取液的料液比1∶11(g∶mL)、提取温度65 ℃、提取时间5 min。此优化条件下,黑莓籽油提取率为17.32%。GC-MS法检测结果显示,酒渣黑莓籽油中总脂肪酸含量及种类(7种,83.47%)均低于新鲜黑莓籽油(11种,92.91%),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比例(85.36%)高于新鲜黑莓籽油(73.13%),其中亚油酸乙酯(14.95%)和油酸乙酯(9.44%)的含量远大于其在新鲜黑莓籽油中的含量(1.99%和1.12%)。  相似文献   

13.
以贵州刺梨种子为原料,出油率为评价指标,对刺梨种子油进行超声提取工艺研究。选择料液比、超声功率、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并研究了刺梨种子油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选择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刺梨种子油最优提取工艺条件确定为超声功率100 W,料液比1∶12(g∶mL),提取时间80 min,提取温度50 ℃。在此提取条件下,刺梨种子出油率为8.27%。刺梨种子油的理化性质检测结果为酸值1.25 mg KOH/g,过氧化值3.24 mmol/kg,碘值161.2 g/100 g,皂化值177.20 mg KOH/g,相对密度0.924 3,折光系数1.469 7,各项指标均符合NY/T 751—2017《绿色食品 食用植物油》中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固体碱催化合成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甘油、樟树籽仁油脂肪酸为原料,固体碱KOH/Al2O3为催化剂,催化酯化合成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聚甘油与中碳链脂肪酸质量比、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的合成工艺.最优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20℃、反应时间2.5h、聚甘油与中碳链脂肪酸质量比2∶1、催化剂用量4.5%,该条件下酯化率为87.5%,所得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的酸值(KOH)、皂化值(KOH)、碘值(Ⅰ)、熔点分别为1.86 mg/g、148.4 mg/g、2.9 g/100 g、47.3℃.  相似文献   

15.
研究牡丹籽毛油的溶剂萃取脱酸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牡丹籽毛油的最佳萃取脱酸工艺条件为:以95%乙醇溶液为萃取溶剂,萃取次数3 次、料液比1∶2.5(g/mL)、萃取温度40 ℃、萃取时间20 min。在该最佳条件下,游离脂肪酸脱除率为93.12%,脱酸得油率为83.23%;牡丹籽油的酸值由10.18 mg KOH/g降到0.70 mg KOH/g,仍然保持牡丹籽油特有的清香味,达到后续深加工和开发利用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选择较优辣椒籽油制备工艺,以氧化值、酸价、色泽、脂肪酸组成、挥发性物质等为指标,比较酶解-乙醇辅助法和乙醇常温浸提法2种制备工艺对辣椒籽油的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乙醇辅助法和常温浸提法2种制备工艺所得辣椒籽油均呈橙黄色,酸价值≤4.0 mg/g,过氧化值≤12meq/kg;辣椒籽油中辣椒素含量分别为1.46,0.54mg/g。制备工艺对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P0.05),对含量影响显著(P0.05);辣椒籽油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4.89%和16.3%,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69.8%和70.87%。可见辣椒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酶解-乙醇辅助法工艺能够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酶解-乙醇辅助法中鉴定出挥发性物质56种,多于常温浸提法的52种和市售辣椒油的42种。可见,酶解-乙醇辅助法相对常温浸提法而言,有助于辣椒油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采用皂化酸解工艺,对斑点叉尾鮰鱼内脏油中的脂肪酸进行提取,并对其提取工艺参数进行响应面优化。以KOH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作为影响因素,脂肪酸酸值作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模型优化后的最佳工艺参数为:KOH浓度0.22mol/L、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140min,预测脂肪酸酸值KOH为196.78mg/g,实际脂肪酸值KOH为195.92mg/g,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