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颞下间隙的CT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颞下间隙及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为颞下间隙疾病的CT诊断提供断层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40例扫描对称的正常CT片,观察颞下间隙及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及求积仪分别测量其径线和面积。结果颞下间隙的断面呈不规则形,两侧颞下间隙及邻近结构对称分布,长径、横径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横断面上自翼突后缘至髁突内侧缘和自茎突至翼突内侧板后缘或翼突外侧板前缘的连线可区分颞下间隙与咽旁间隙。结论翼外肌、茎突、翼突及其内、外侧板是CT等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颞下间隙的影像解剖对颞下间隙疾病的CT诊断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咽旁间隙占位性病变的CT等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40例成人尸体颈部横断标本,在咽隐窝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用游标卡尺及关联方测格纸测量其宽度和面积。结果:咽旁间隙呈三角形,断面面积为(448.0±2.18)mm2(左)和(446.4±2.10)mm2(右)。两侧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呈对称性,断面面积和宽度无显著性差异。椎前间隙和冀肌筋膜间脂肪存在率分别为75.0%、60.0%。结论:咽旁间隙的断层解剖对早期咽旁间隙占位性病变的CT等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肖日国  徐银鸣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9):1033-1034,1038
目的:为咽旁间隙疾病的影像识别和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CT扫描后制成横断切面,经咽隐窝等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咽旁间隙的面积。结杲:咽隐窝层面的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横断面及CT面积分别为(447.6±2.18)mm。(左)、(446.4±2.10)mm。(右)和(42.6±3.12)mm。(左)、(43.1±2.96)mm。(右),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呈对称性。自茎突至咽隐窝的连线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后间隙,CT图像能较好显示咽旁后间隙内各结构的相互关系。结论:咽旁脂肪组织、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茎突、翼内肌是CT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咽旁间隙的横断层解剖对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咽旁间隙疾病的CT等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选用 2 0例成人尸体头颈部横断标本 ,在咽隐窝层面上 ,用游标卡尺和关联方格测定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宽度和面积。结果 咽旁间隙的面积为 447.6± 2 .1 8mm2 (左 )和 446 .4± 2 .1 0mm2 (右 )。腭帆张肌的宽度和面积为 2 3 .60± 0 .84mm(左 )、2 2 .1 6± 0 .90mm(右 )和 45 .8± 1 .36mm2 (左 )、45 .0± 1 .42mm2 (右 ) ,翼内肌的宽度和面积为 2 2 .98± 0 .86mm(左 )、2 2 .60± 0 .64mm(右 )和75 .2± 1 .34mm2 (左 )、74.6± 1 .2 0mm2 (右 )。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宽度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椎前间隙和翼肌筋膜间脂肪存在率分别为 75 .0 %和 60 .0 %。结论 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断层解剖学定量研究对咽旁间隙疾病的CT等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腓肠神经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目的 为自体腓肠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 2方法  15具成人尸体 ,其中男性 12具、女性 3具共 3 0例下肢 ,经股动脉灌注氨水稀释的红色乳胶后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 3结果 腓肠神经主干起点横径 (3 .3 2± 0 .97) mm、长度 (13 8.5 5± 40 .72 ) mm,腓肠交通神经起点横径 (2 .2 2± 0 .44) mm,长度 (2 5 8.85± 40 .17) mm,腓肠内侧神经起点横径 (1.5 9± 0 .43 ) m m,长度 (2 40 .85± 3 1.82 )m m,腓肠外侧神起起点横径 (2 .5 7± 0 .73 ) mm,可游离长度 (193 .45± 3 6.86) mm ,小动脉分布密度 ,腓肠神经主干 >腓肠外侧神经 >腓肠交通支神经 >腓肠内侧神经。小静脉分布大致同动脉。4结论 可根据移植需要选择合适长度和横径的腓肠神经 ,有 10 %~ 15 %的小动脉适合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成人尸体下肢 6 0侧 (男 30女 30 ) ,对足底血管和神经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足底内侧动脉起始部外径是 :男 1.6 8± 0 .2 2mm ;女 1.32± 0 .19mm ;足底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是 :男 2 .0 0± 0 .2 7mm ;女 1.73± 0 .2 7mm ,两性间有显著性差异。足底内侧神经起始部横径是 :男 2 .95± 0 .6 5mm ;女 2 .90± 0 .6 2mm。足底外侧神经起始部外径是 :男 2 .6 8± 0 .82mm ;女 2 .31± 0 .5 3mm ,两性间无差异。同时确定了足底内、外侧动脉 ,足底内、外侧神经 ,足底动脉弓、神经弓的体表投影 ,从而为临床医生确定神经血管的位置和局部手术时足底神经的麻醉提供形态学资料。另外 ,对足底内、外侧血管、足底内、外侧神经和足底动脉弓、神经弓的分支进行了显微外科解剖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断指再植显微外科手术提供了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前臂内侧及外侧皮神经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自体前臂内侧及前臂外侧皮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成人尸体,其中男12具,女3具共30侧上肢,经锁骨下动脉灌注氨水稀释的红色乳胶后,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浅出点横经2.47±0.50mm、长度127.54±41.17mm、浅出点距体表深度8.70±3.60mm,主要分支有两条,前臂外侧皮神经浅出点横经2.55±0.64mm、长度54.51±12.13mm、浅出点距体表深度9.40±2.40mm,前臂外侧皮神经小动脉比前臂内侧丰富,但管径细小.寻找每条神经,都有两个可靠的手术部位.结论根据移植需要,可从最佳位置获取所需长度和横径的前臂内侧及外侧皮神经作移植供体,此二神经不适合带血管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供手术磨除前床突(ACP)的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标本ACP的位置及毗邻。结果:①ACP的全长(9.90±1.27)mm;半长(5.29±1.24)mm;基底宽(12.19±3.44)mm;中宽(6.74±1.71)mm;基底厚(5.36±1.27)mm;中厚(4.75±1.07)mm。ACP有4侧气化。②视柱在断面上呈三角形或椭圆形,其长(5.94±1.70)mm;厚(2.29±0.80)mm。③ACP自身骨膜、海绵窦上壁脑膜、前岩床皱襞、床突间韧带、颈动脉床突韧带、镰状韧带在ACP尖处形成复杂的膜复合体。④ACP在内侧隔颈动脉领与颈内动脉床突段相贴,下与动眼神经及滑车神经相贴,前内侧有视神经及眼动脉。结论:ACP的毗邻结构重要而复杂,在ACP的磨除时需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解剖翼腭窝结构,测量其内上颌动脉和上颌神经分支及其解剖学关系,为翼腭窝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40例(80侧)干性颅骨翼腭窝进行骨性标志的观察,并对20例(40侧)甲醛固定尸体的翼腭窝内的血管、神经进行解剖。选择上颌第二磨牙与牙槽嵴交点为基准点,分别测量圆孔外口外侧缘中点、蝶腭孔前缘中点、眶下沟起始点、翼管嵴、翼管、翼腭管距基准点的距离及动脉、神经分支处距基准点的距离和在窝内的形态。结果: 翼腭窝是一狭窄裂隙,多呈不规则的倒锥形。圆孔外口外侧缘中点、蝶腭孔前缘中点、眶下沟起始点、翼管嵴、翼管、翼腭管距基准点的距离分别为(48.47±2.63)、(41.07±3.25)、(39.91±1.84)、(47.54±2.66)、(44.48±1.92)和(30.70±1.45) mm;上颌神经主干、眶下神经、上牙槽神经、蝶腭神经起点至基准点分别为(50.34±3.46)、(36.39±2.65)、(34.72±2.77)、(37.43±3.12) mm;上颌动脉主干、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起点至基准点分别为(32.91±2.74)、(26.36±1.67)、(30.96±2.02)、(31.24±2.49)、(30.50±2.38) mm。结论: 上颌第二磨牙与牙槽嵴交点可作为翼腭窝内寻找结构的重要标志,翼腭窝内的主要结构可以分为在后内的神经层和在前外的血管层,可为在临床翼腭窝区手术时避免损伤其内的血管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腰神经后支卡压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腰神经后支骨纤维孔与腰神经后支卡压的关系。方法 :在 2 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 ,观察腰神经后支与腰神经后支骨纤维孔的解剖学关系 ;测量该孔的纵横径及其体表定位。结果 :腰神经后支先穿过腰神经后支骨纤维孔后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等 ;该孔L3 的纵、横径为 5 6± 0 9mm、 3 4± 0 5mm ,而L5的纵、横径为 3 5± 0 3mm、 2 1± 0 2mm ;L4、5横突间韧带的厚度分别为 1 5± 0 7mm、 2 0± 0 8mm ;体表定位在相对应的各腰椎平面距后正中线外侧约 30~ 40mm处。结论 :腰神经后支骨纤维孔的结构特点是造成腰神经后支卡压的形态学基础 ,并为临床治疗腰背痛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完整而安全切除累及颅底区域肿瘤的两种手术径路。方法 对4例颅底肿瘤根据侵及区域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径路,其中3例采用经一侧上颌骨翻转入路,1例采用经一侧腮腺颞下窝入路。结果 所有病例的颅底肿瘤均被安全而完整地切除,涉及的颅底区域包括颞下窝,翼腭窝,鼻咽部及咽旁间隙。病变包括纤维血管瘤,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高分化平滑肌肉瘤及高分化鳞癌。结论 上颌骨掀翻入路是治疗中颅底或侧颅底,尤其是同时累及两个解剖区域以上病变时一种较好的选择。对于侧后颅底病变伴张口受限,面神经受侵犯者,经腮腺颞下窝入路是极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增强CT三维重建在颞下咽旁间隙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Mimics软件重建颞下咽旁间隙肿瘤增强CT影像中的颅骨、血管及肿物,探讨三维CT重建技术在颞下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术前手术设计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个颞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利用Siemens16排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基于2 mm层厚,Mimics软件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数据,利用表面阴影重建法分别重建血管、颅骨及肿瘤,显示其空间关系。结果:观察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血管和颅骨的关系。结论:利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增强CT可以清晰显示颞下咽旁间隙肿瘤的特征及其与颅骨、血管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设计,可以避免手术中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鼻硬结病的CT及MRI影像特点。方法:报道1例鼻硬结病侵犯颞下窝并文献复习。结果:病变起源于左侧后鼻孔及左侧蝶窦区,累及左侧咽粘膜间隙、左侧颞下窝及邻近骨质;结合本病例及文献复习,肉芽肿期鼻硬结病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轮廓清楚,密度不均匀,可见骨质破坏,残存骨质呈硬化改变;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等信号影,信号不均匀,增强后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CT可清晰显示骨质破坏情况,MRI能更清晰准确显示病变侵犯范围,T1WI高信号有助于鼻硬结病的诊断。两者结合能够为鼻硬结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切除侵犯中颅窝的咽旁颞下区巨大肿瘤安全而彻底的手术进路.利用颞部切口可充分暴露中颅窝底和颞下窝以及颌下进路显露咽旁区解剖的特点,联合进路切除2例咽旁颞下区巨大肿瘤.2例侵犯中颅窝底的咽旁颞下区肿瘤顺利切除,患者术中组织损伤、出血量相对较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颞部-颌下联合进路适合于侵犯中颅窝底的咽旁颞下区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翼点入路行颅中窝手术提供相关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对50例取脑后的尸头的测量,确定翼点至颅中窝各结构的距离和夹角。结果:翼点至前床突、视神经管口、圆孔、卯圆孔、棘孔、颈动脉管内口、三叉神经压迹、岩浅大神经管颅口、岩上窦沟的连线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成角分别为(48.0±2.3)mm(75.2±4.8)°、(50.8±2.3)mm(79.8+6.2)°、(50.9+4.7)mm(74.7±6.0)°、(54.2±3.3)mm(56.2±4.0)°、(49.1±3.2)mm(49.6+7.6)°、(53.7±4.7)mm(61.2±4.0)°、(51.0±2.6)mm(52.5±5.5)°、(51.0±4.4)mm(40.0±6.0)°、(52.1±3.8)mm。结论:对翼点至颅中窝各结构相关数据的测量,有助于设计手术入路,为术中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咽旁颞下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用自动活检枪行经皮穿刺活检术4例。结果4例均得到定性诊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咽旁颞下区经皮穿刺活检术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 32具成人尸体 (男、女各半 )正中矢状断面上 ,选取脊柱C2 -T1段进行观测 ,取相邻椎骨的前缘、中份、后缘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 ,以及解剖左、右侧椎间孔 ,测量椎间孔的最大垂直高度及最大宽度。结果 :椎体间间隙的高度、前缘为 3 48~ 5 .38mm ,中份为 4 84~ 7 14mm ,后缘为 3 0 5~ 3 84mm ;椎间孔的高度为 7 0 0~ 8 10mm ,宽度为 5 0 0~ 7 35mm。以上对颈椎间隙的定量研究为颈椎病变的影像诊断和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经蝶海绵窦手术静脉腔隙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蝶海绵窦(CS)手术中相关静脉腔隙的解剖位置和形态特点.方法 取血管灌注的尸头标本10例,经蝶入路暴露鞍底硬膜和CS下壁并切开,确定前、下海绵间窦在鞍底的相对位置.对CS静脉腔隙进行观察和测量,分析可利用的静脉空间.结果 4例标本有明显的前海绵间窦,5例有下海绵间窦,前海绵间窦位于视神经隆突下方,而下海绵间窦位于鞍底隆突向斜坡压迹转折处.CS分为内侧、下外侧和背外侧静脉腔,内侧和下外侧腔在经蝶手术中能方便使用,但背侧腔由于鞍旁段颈内动脉上水平部的阻挡,对经蝶入路影响较大.结论 经蝶海绵窦手术时,了解海绵间窦在鞍底的相对位置,并合理利用各CS静脉腔隙,能减少不必要的静脉出血,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