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鼻咽癌治疗后发生鼻咽大出血的原因及抢救措施。方法本文收集2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治疗后鼻咽大出血患者,抢救方法主要包括前后鼻孔填塞、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栓塞术。结果 9例抢救成功,8例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结果表明出血是与肿瘤侵蚀颈内动脉和上颌动脉有关。结论后鼻孔填塞、血管栓塞术是目前可行的主要止血措施,尽快找到具体出血血管并进行栓塞才能达到真正止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联合放化疗对鼻咽癌组织中KAI1和CD44v6表达的影响,并分析KAI1和CD44v6表达与鼻咽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58例鼻咽癌患者经直线加速器常规放疗和两个阶段铂类+5-Fu的同步化疗后再分为今又生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治疗前后癌组织中KAI1及CD44v6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消退率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KAI1表达上调、CD44v6表达下调,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局部消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3年生存率及远期生存情况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可以明显影响鼻咽癌组织中KAI1和CD44v6的表达,提高肿瘤的局部消退率,但无法有效延长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三黄汤冷冻液预防鼻咽癌颈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接受放射治疗的首诊鼻咽癌患者入组研究,颈部右侧涂抹加味三黄汤冷冻液为用药组,颈部左侧为空白对照组。结果颈部右侧皮肤出现损伤的时间为(15.26±6.15)d,颈部左侧皮肤出现损伤时间为(11.14±5.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和对照组的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4.19%(23/31)和87.10%(27/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肤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和对照组重度疼痛发生率分别为35.48%和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反应用药组为13.04%(3/23)出现于照射20Gy以前,对照组为59.26%(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三黄汤冷冻液可预防鼻咽癌颈部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具有降低皮损程度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计数(LY)与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程度和肿瘤消退率之间的关系以及放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选择首诊鼻咽癌患者68例为实验对象(观察组),采集入院时、放疗后第2、3、4、5、6、7周以及放疗结束、放疗后3个月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 WBC )、NEUT和中性粒细胞比例( NEUTR )、LY和淋巴细胞比例( LYR)、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 NLR);另同期选择40名健康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鼻咽癌患者WBC、NEUT、NEUTR、LY、LYR及NL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后NEUTR和NLR 明显高于治疗前( P均<0.01);治疗后WBC、LY、LYR明显下降( P均<0.01)。放疗后第3、4、5、6、7周、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3个月患者的NEUTR均与同期口腔黏膜炎分级有关( P均<0.05)。治疗前后LYR变化与放疗结束时肿瘤消退率有关( P=0.048)。治疗期间口腔黏膜损伤程度与治疗结束时疗效有关( P=0.012)。结论治疗期间监测中性粒细胞比例有助于判断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治疗期间定期评价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有助于预测肿瘤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广西鼻咽癌高发区初筛2年后鼻咽癌一级亲属和一般人群组血清EB病毒抗体的差异及鼻咽癌发病情况.方法 2013年8~12月广西梧州市、玉林市和南宁市参加鼻咽癌初筛,且2015年8 ~ 12月再次接受随访的人群2 022例,对比其初筛时与随访时EB病毒抗体[病毒壳抗原(VCA)-IgA和早期抗原(EA)-IgA]的阳性率,比较鼻咽癌一级亲属(亲属组)和一般人群组中EB病毒抗体的变化及鼻咽癌检出情况.结果 初筛时亲属组VCA-IgA阳性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组(P<0.05),两组EA-Ig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亲属组VCA-IgA变化与一般人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亲属组和一般人群组EA-IgA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亲属组VCA-IgA转阴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组(P<0.05).随访时两组VCA-IgA、EA-Ig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亲属组检出鼻咽癌2例(1.12%),一般人群组检出10例(0.54%),两组的鼻咽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筛后鼻咽癌一级亲属鼻咽癌检出率并未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组,可能无需选择性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载量预测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发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分子学指标。方法:对54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EBVDNA载量,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评价其远期疗效,计算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载量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的临床特征;远处转移者治疗前血浆EBVDNA载量及治疗后EBVDNA检出率均高于持续缓解者(均P〈0.05);以治疗前20000copies/ml为界限,EBVDNA低载量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均高于高载量患者(P〈0.01和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载量能一定程度地预测远处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麻鼻咽部病理活检术对诊断黏膜下型鼻咽癌的意义。方法对8例在门诊做过3次以上常规局麻鼻内镜鼻咽部病理活检术未能确诊的疑似鼻咽癌患者,改用气管内插管进行全身麻醉行鼻内镜鼻咽部病理活检术。结果 8例患者在改用全麻鼻内镜鼻咽部病理活检术后均确诊为鼻咽癌。结论对于常规局麻确诊困难的部分黏膜下型鼻咽癌患者,建议行全麻鼻咽部病理活检术以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计数(LY)与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程度和肿瘤消退率之间的关系以及放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首诊鼻咽癌患者68例为实验对象(观察组),采集入院时、放疗后第2、3、4、5、6、7周以及放疗结束、放疗后3个月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NEUT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LY和淋巴细胞比例(LYR)、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NLR);另同期选择40名健康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 鼻咽癌患者WBC、NEUT、NEUTR、LY、LYR及NL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NEUTR和NLR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后WBC、LY、LYR明显下降(P均<0.01)。放疗后第3、4、5、6、7周、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3个月患者的NEUTR均与同期口腔黏膜炎分级有关(P均<0.05)。治疗前后LYR变化与放疗结束时肿瘤消退率有关(P=0.048)。治疗期间口腔黏膜损伤程度与治疗结束时疗效有关(P=0.012)。结论 治疗期间监测中性粒细胞比例有助于判断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治疗期间定期评价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有助于预测肿瘤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