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叶桂 《华中建筑》2014,(11):157-161
在生态、低能耗理念充斥着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木结构建筑将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中国传统建筑的再现则是木结构建筑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营造法原》是记述中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营造作法的专著,而目前对于《营造法原》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传统建筑立面构成这方面的研究更少。该文主要通过对《营造法原》中关于建筑立面主要构成比例的分析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出《营造法原》中建筑立面主要构成部分的比例尺度关系,以期为江南传统建筑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蔡军  樊轶伦 《建筑学报》2023,(S2):12-16
《营造法原》是姚承祖根据世代相传的“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整理而成,其中,详细记载了作为厅堂(或殿庭)重要空间组成部分的“轩”。首先解读了《营造法原》中的“轩”;其次,通过田野调查、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方法,探讨江南地区各片区代表性建筑中“轩”的种类及位置、构件及样式,并与《营造法原》中的“轩”进行比较。对《营造法原》中记载的“轩”在江南地区的流布与变异进行了分析,为深入香山帮木作营造技术在江南地区的源流及变迁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营造法原》《营造法原》是一部记述我国江南地区古建筑营造的专著,姚承祖原著,张镛森增编,刘敦桢校阅。该书分为16章,分别叙述了江南地区古代建筑中包括地面、木作、装折、石作、墙垣、屋面以及工限、园林、塔、城垣、灶等项目的营造做法,并附有表现建筑形象及构造的照片、插图和图版等多幅,对了解江南建筑的形制构造及演变,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营造法原》中"窗"的设计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分析了《营造法原》中有关“窗”的设计体系,并与《工程做法则例》的相应部分进行了比较。《营造法原》中窗的设计体系是以长窗高作为基本尺寸,继而得出各类窗相关部件的大部分尺寸。因记载对象和编纂目的的不同,两部文献中有关窗的设计体系亦有很大差别。在《工程做法则例》中,以面阔、柱径作为基本尺寸,继而推出窗的相关部件尺寸。  相似文献   

5.
刘莹  蔡军 《华中建筑》2012,(5):129-133
《营造法原》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唯一宝典",但目前学术界对其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书背景和文献内容介绍上,对该文献记载的江南地区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研究较少。该文首先明确《营造法原》的地位及构成,对《营造法原》中关于厅堂的记述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厅堂大木构架的分类体系,总结各类特点,并对其深入剖析。最后,通过对厅堂大木构架形成模式的分析,阐明《营造法原》中各种厅堂的相互关系及衍变。作为《营造法原》体系研究系列之一,期望能对江南地区厅堂研究进行补充,并力求为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的维修和保护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十庆 《华中建筑》1999,17(4):92-98
文章通过日本唐样与完元江南建筑的比较,分析从《营造法式》到《工程做法》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和演化。  相似文献   

7.
《〈营造法式〉校勘记》是陶湘先生在 1925 年仿宋重刊本《李明仲〈营造法式〉》发行后,为匡正阙疑,遵照朱启钤先生嘱托,专程前往沈阳以《四库全书》文溯阁本校勘后写成,1934 年 12 月刊于伪满《国立奉天图书馆季刊》第一期。然而,这篇关于《营造法式》版本校勘的重要文献,竟长期未能被学界知晓并给予应有的关注。为裨益学术研究,本文综罗相关资料,梳理该《〈营造法式〉校勘记》的来龙去脉,探寻其中彰显的朱启钤先生团结学社同仁,秉持“学术乃天下公器”信念,殚精竭虑,精诚治学的一代大家风范;以及虔心网罗年轻才俊,高风亮节地扶掖提携,奋力推进中国建筑史学光大于世界之林的道义担当。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日本唐样与宋元江南建筑的比较,分析从《营造法式》到《工程做法》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和演化。  相似文献   

9.
焦洋 《南方建筑》2017,(6):76-81
自“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以来的近百年间,关于《营造法式》的研究在各个层面上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于李明仲在编修《营造法式》的过程中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这一问题,虽然已经有相关研究的开展,但仍有相当广阔的拓展空间,特别是朱启钤先生对李明仲的评价——“沟通儒匠”在《营造法式》中有何具体表征尤为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以此为对象,分别尝试解析了为什么李明仲能做到“沟通儒匠”,他又是怎样做到“沟通儒匠”的等问题,以期更为全面的揭示李明仲在编修《营造法式》中的所取得的值得后世汲取的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10.
宋《营造法式》中的翼角部分叙述简略 ,在众多建筑著作中 ,也很少涉及到这部分的论述。至今古建界尚不清楚它的准确构造。在《营造法式》一书中 ,对翼角构造的叙述 ,分散在梁、檐、阳马诸条之内 ;而对翼角的主要构件“阳马”的描述 ,廖廖 2 6 0余字如同天书 ,一般人读后均难得其要领。梁思成先生在《营造法式注释》中翼角的构件及做法 ,注释本都存疑或从略了。如“阳马”条注解写道 :“在《大木作制度》中 ,造角梁之制说得最不清楚 ,为制图带来许多困难 ,……我们列举了若干唐宋时期的实例作为佐证和补充 ,(大木作图 95、 96、97、 98、 99…  相似文献   

11.
《古建园林技术》2010,(4):58-58
<正>由马炳坚先生主编的《大壮营造录——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作品集》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大壮营造录》集中反映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成立以来,尤其是马炳坚先生主持该所工作以来的设计和研  相似文献   

12.
宋李诫《营造法式》在很长时期内,是一部无人能懂的天书。中国营造学社为这部书的研究制定了计划, 梁思成等先生加盟学社后,先从清式营造法入手,撰写出版了《清式营造则例》,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之初步。进而探索宋式建筑,从辽、宋及唐代建筑遗例开始,经十数年实例考察与探究,完成《中国建筑史》。后进一步展开 《营造法式》研究,在十分艰难的外部条件下,梁思成先生仍在辞世之前基本完成《营造法式注释》上下册基础文本。上卷初版于 1982 年,全书出版于 2001 年,为世人学习古代典籍《营造法式》,奠定了具有重大突破性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其亨  成丽 《建筑师》2009,(3):106-115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后世流传,其“看详”对该书内容和卷数的叙说曾引人置疑。本文梳理宋代以来有关述评,继承既有研究成果而考辨《营造法式》的卷数和篇数,并按陈明达先生的探索性思路核计书中实质性的全部条目,确证今传《营造法式》虽经历代重刻、传抄.却并无重要缺佚,仍是与初刻本体例相符而卷、篇、条目齐全的完本。  相似文献   

14.
《营造法式》斗尖亭榭簇角梁的应用——苏南小亭的启发何建中《营造法式》载明簇角梁之法用于亭榭斗尖举折之制,但有些问题法式未涉及或未加详述,给后人留下了疑问,如梁思成先生在《营造法式注释》大木作制度图样二十七图注中指出:“折簇梁之上如何安布椽,法式全书...  相似文献   

15.
朱永春 《建筑师》2006,(6):79-82
文章通过对《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殿阁地盘分槽图的考释,提出:地盘图中殿阁之“阁”,不是多层楼阁之“阁”,而是底层架空的“阁栏”之“阁”。《法式》“斗”字的三种记法:①枓、②(?)、③斗,是作了明确区分的。斗底槽之“斗”,不是抖棋之“枓”,而是取拼接之义的“(?)”的通借。殿阁地盘分槽图是铺作层的俯视图。进而论证了“槽”为铺作层内的狭长空间。并厘清了“骑槽檐拱”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法式之论,上古有之。《尚书 舜 典》记载舜之时,即以垂为共工,语及造物 之巧设与自然和谐法;宋李仲明作《营造 法式》开篇即言明“櫼栌栱柱相支,规矩 准绳先治”的根本立场,因之“斫轮之手, 巧或失真”,故而“考阅旧章,稽参众智”, 由此开启法式并举的先例。计成为《园冶》, “存式百状”,唯独于掇山,不列一式,由 此开造园掇山有法无式之端绪。本文即 以《园冶》、《识语》诸文本及明末历史语 境为依据,探讨营造之法与园林之式,兼 涉《园冶》所论之“体、宜、因、借”和“规 矩”、“国能”之说。  相似文献   

17.
该文是《可持续营造建筑系列丛书》的书评,从“土法”与“洋法”两方面论述了高技术与低技术可持续营造建筑设计的实质。可持续营造的建筑即是本源的建筑。建筑设计的本源即是建筑功能与可持续营造的“高技”与“低技”的结合。“土法”和“洋法”在可持续营造之中的体现与目标、可持续营造建筑的设计方法及过程、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和关键技术是生态建筑设计探讨的四个重点。  相似文献   

18.
传统民居建筑的拆迁和异地重建经常面临着测绘图纸粗糙、建筑构件缺失、重组困难等问题,给重建和再设计带来额外的工作量。文章基于《营造法原》中对南方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构件的特征描述,建立了传统建筑的参数化模型,可以基于粗略的测绘图和尺寸数据进行快速3D虚拟重建,完成包括斗拱、翼角、轩法、提栈、贴式等木结构的准确复原,从而指导建筑的重组、增补和装修设计。  相似文献   

19.
陈明达先生在《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一书中提出了宋代房屋的基本尺度(即间广、椽架平长、柱高)之“标准”材份值,尽管它与实例数据不尽符合,有人仍认为:“尽管实例数据并没有与该理论提出的标准值完全吻合,但基本上在其控制范围内。这一现象表明材份制的解释理论必有其合理之处。”关于陈先生的理论及其论证过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宋《营造法式》之“举折”、清工部《工程做法》之“举架”和民国《营造法原》之“提栈”等几种典型定侧之制的梳理,结合对乡土营造中屋面坡度术语、类型和具体作法如起架法、“先起后调”法、“减尺定侧”法、定斜法及其他方法如提线法、弯板法等实例的分析,窥探中国传统建筑屋面坡度作法的多样性,并在营造思维上试图对其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