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的非放射性检测方法。方法将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测定法(TRAP)与微孔板杂交 相结合建立了非放射性检测方法,对3例正常肝组织和4例肝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肝癌组织、瘤旁组织、肝癌凋亡组织 进行检测。结果肝癌组织具有比较高的端粒酶活性,而正常肝组织和瘤旁组织无此酶活性,肝癌凋亡组织端粒酶活性 显著降低。结论 该定量分析方法简单、灵敏、特异性强,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状态。  相似文献   

2.
大鼠种植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大鼠种植性肝癌模型中各种不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探讨端粒酶在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模成功后第4、6、8天应用TRAP-ELISA法对18例Walker-256荷瘤大鼠的肿瘤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建模后第4、6、8天18例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依次为(0.767±0.117)、(0.768±0.118)、(0.774±0.111),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依次为(0.389±0.263)、(0.492±0.253)、(0.584±0.239),正常肝组织端粒酶活性依次为(0.231±0.022)、(0.229±0.022)、(0.233±0.021).各时间点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5);不同生长时间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无显著差异;随着肿瘤的生长,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第4天与第8天组间比较,P<0.05).结论:荷瘤大鼠Walker-256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与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水平是灵敏的恶性肿瘤标记物,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活化可能是促进肿瘤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谢敏  张明  张峰  丁义涛 《现代医学》2002,30(5):297-299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肝炎后肝硬化向肝细胞性肝癌转化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 2 7例肝炎后肝硬化 (A组 )、9例肝细胞性肝癌 [癌组织 (B组 )、癌旁肝硬化组织 (C组 )和非癌旁肝硬化组织 (D组 ) ]、5例肝良性肿瘤 (E组 )和 12例正常人 (F组 )的肝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再用半定量法对其活性强度进行评价。结果 B组端粒酶活性高于A组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A、B、C、和D组的端粒酶活性均高于E组和F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B组和C组间、A组和D组间端粒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肝炎后肝硬化向肝细胞性肝癌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 ,并在肝细胞性肝癌形成后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定性技术对细针穿刺吸取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癌6例,慢性肝病8例和正常肝组织标本4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中端粒酶表达阳性26例,阳性率92.8%;6例转移肝性癌中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6.7%;8例慢性肝病组织中有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2.5%;正常肝组织端粒酶检测均为阴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与α-AFP水平无关。肝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阳性检出率,与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检出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肝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正常肝细胞中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可能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敏感的方法。与细胞涂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肝癌的早期确诊率,并且可应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肝癌治疗疗效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赵家明  叶锋  王旭光 《广东医学》1999,20(10):771-772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活性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非放射性的PCR-ELISA反应试剂盒检测7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及10例患者的正常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经过一次PCR-ELISA反应,76例恶性肿瘤31例呈阳性,正常及癌旁组织均阴性;对一次PCR反应呈阴性的肿瘤组织23例,正常及癌旁组织各10例的PCR产物再次进行PCR-ELISA检测,发现前者有17例反应为强阳性,后两者中  相似文献   

6.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用TRAP法检测 2 9例肺癌组织、2 7例癌旁组织和 35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③结果  2 9例肺癌组织中 2 1例 (72 .4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2 7例癌旁组织中 6例 (2 2 .2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35例正常组织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34.0 13、3.937,P <0 .0 1、0 .0 5 )。④结论 端粒酶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 ,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判定肿瘤复发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玮  陈平 《四川医学》2002,23(8):838-839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原发性肝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并以30例癌旁组织作对照。结果: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7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90%,而癌旁组织10%表达阳性,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学差异(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可能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在低温条件下研末肝组织并裂解细胞而制备提取液;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肝肿瘤和正常肝组织提到液进行端粒酶活笥性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以放射自显影法观察。结果发现,19例原发性肝癌中有17例可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9%,而4例肝良性肿瘤和6例正常肝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提示可将端粒酶作为一种肿瘤标记物而诊断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为早期诊断和开展涎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用PCR TRAP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色法分析PCR产物 ,对人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和 2 0例涎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并与自身正常涎腺组织相对照。结果 :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的端粒酶活性为阳性 ,相对端粒酶活性为 82 % ,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最高 (14/ 15 ) ,瘤旁组织次之 (4/ 2 0 ) ,正常对照及良性肿瘤组织最低 (2 / 2 5 )。其相对端粒酶活性 ,涎腺鳞癌端粒酶活性值最高 (87% ) ,涎腺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自身正常对照和瘤旁组织以及良性肿瘤 (P <0 .0 1) ,而瘤旁组织也高于相邻的正常组织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分子指标 ,也可作为阻断恶性转化形成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10.
人体涎腺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早期诊断和开展涎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用PCR-TRAP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色法分析PCR产物,对人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M和20例涎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并与自身正常涎腺组织相对照。结果: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M的端粒酶活性为阳性,相对端粒酶活性为82%,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最性率最高(14/15),瘤旁组织次之(4/20),正常对照及良性肿瘤组织最低(2/25)。其相对端粒酶活性,涎腺鳞癌端粒酶活性值最高(87%),涎腺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自身正常对照和瘤旁组织以及良性肿瘤(P<0.01),而瘤旁组织也高于相邻的正常组织(P<0.05)。结论:端粒酶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分子指标,也可作为阻断恶性转化形成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改良TRAP法测定9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78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4%,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也有14%的检出率,8例膀胱乳头状瘤组织中4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0%,其对应的癌旁组织检出率为12%,端粒酶活性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的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无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非放射性的银染方法对端粒酶的活性进行检测,图像清晰,简便,安全,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在大肠癌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TRAP)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中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发现 :4 0例大肠癌组织中 ,34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85%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 2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部位、细胞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提示 :端粒酶普遍存在于大肠癌组织中 ,可作为大肠癌的基因标志物。检测大肠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有可能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珉  张行 《浙江医学》1998,20(6):333-334
为探讨端粒酶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活性表达,运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银染显色检测了HCC及其配对癌旁非癌肝组织(PAT)各17份和正常对照肝组织(NT)7份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表明:HCC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82.3%(14/17),PAT阳性表达率为17.7%(3/17),NT则为0(0/7)。提示端粒酶的重新激活与HCC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测定HCC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有助于对HCC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作出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人喉鳞状细胞癌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端粒酶的激活是否人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必需因素; 探索端粒酶活性可否作为喉癌细胞存在的肿瘤学标志。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喉鳞状细胞癌、癌旁组织、喉乳头状瘤、声带息肉及正常声带粘膜的端粒酶活性。并对3例全喉切除患者的癌组织及其周边组织粘膜的端粒酶活性进行了拓扑学分析。结果: 30 例(90-9 % ) 喉鳞状细胞癌、10 例(66-6 % ) 癌旁组织及2 例(100 % ) 喉乳头状瘤端粒酶活性呈阳性结果; 而4 例声带息肉和5 例正常声带粘膜全部呈阴性。拓扑学分析表明不仅喉癌组织而且癌周边粘膜如手术切缘、声带、会厌等亦有酶活性检出。结论: 人喉鳞状细胞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高, 该酶的激活可能是喉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能作为鉴别诊断喉癌与良性瘤的有用标志。  相似文献   

15.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9例膀胱癌组织、25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9.7%(35/39)。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20%(5/25),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复发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端粒酶活性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与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PCR ELISA法检测36例膀胱癌、18例肾癌肿瘤组织及54例肿瘤旁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端粒酶活性与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结果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5.2%(46/54),其中膀胱癌88.9%(32/36),肾癌77.8%(14/18)。肿瘤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为阴性(0/54),两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预测肿瘤复发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肺癌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端粒酶能否作为肺癌诊断的一具肿瘤标志物。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34例人肺癌手术标本(包括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各34份,28个相应淋巴结)的端粒酶活性。另有肺囊肿、肺炎性假瘤各3例作为对照。结果 88.3%(30/34)的肺癌癌组织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全部阴性。结论 端粒酶可以作为肺癌诊断的一人肿瘤标志物,改良的银染TRAP法成本低,污染少,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对人端粒酶RNA模板区的核酶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将已构建好的带有端粒酶核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BBS212Rz及空载质粒pBBS212转染肝癌SMMC-7721细胞,采用TRAP-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生长和凋亡情况。结果:重组质粒pBBS212Rz转染的肝癌SMMC-772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凋亡加速。结论:端粒酶核酶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可望成为肝癌基因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对10例正常膀胱组织、6例膀胱炎症组织、45 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正常膀胱组织无端粒酶活性,1例膀胱炎症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膀胱癌嘀 酶活性阳性率86.2%,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6.7%。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分期级呈正相关,认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浸润发展密切相关,癌旁组织端粒酶活化提示肿瘤微浸润可能。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