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1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笑气联合间苯三酚应用于结肠镜检查的效果。[方法]802例患者分为2组,笑气联合间苯三酚组(A组)227例,常规结肠镜检查组(B组)575例。比较2组肠镜操作时间、疼痛度、复诊意愿率、非疼痛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在操作时间、疼痛度以及复诊意愿率上均优于B组(P0.05);A组与B组均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A组发生躁动、头晕、乏力、氧饱和度一过性下降的例数均多于B组(P0.05),2组发生心动过速、幻觉以及眼球固定无反应的例数无差异(P0.05)。[结论]:笑气联合间苯三酚应用于结肠镜检查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操作时间,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胆、胰疾患治疗性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以降低发生率,提高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制定ERCP诊治指南后320例治疗性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并与2010年以前进行比较。结果:ERCP成功280例,成功率87.5%。ERCP术后并发症15例,发生率5.4%,其中胰腺炎4例,高淀粉酶血症6例,急性胆管炎2例,结石嵌顿1例,消化道出血1例,穿孔1例,并发症发生率与2010年以前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ERCP治疗胆、胰疾病安全有效,但出现并发症后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故要严格掌握ERCP适应证,提高内镜技术,术前、术后积极治疗合并疾病,预防并及时诊治并发症。制定治疗性ERCP的操作规范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EGFR蛋白在大肠癌及其癌前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5例大肠癌、36例大肠腺瘤、43例癌旁大肠黏膜中EGFR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①大肠癌、大肠腺瘤与癌旁大肠黏膜组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61%(72/115)、30.56%(11/36)和12.77%(6/4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肠癌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和肌层、浆膜下层及侵透浆膜层组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84%(7/19)、67.09%(53/79)和70.59%(12/17),后两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结论 EGFR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组织浸润深度有关,提示EGFR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大肠癌中EGFR表达率较高,可为分子靶向药物在大肠癌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2000年8月以来,采用Microvasive公司的可变直径(CER)球囊治疗食管、贲门狭窄共64例,男46例,女18例,年龄21~18岁,平均52.5岁。病程20~14年。主要症状为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消瘦、严重营养不良等。狭窄处直径为0.2~0.9cm,长度为0.5~10cm。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治疗食管不典型增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染色指示下射频消融术治疗食管不典型增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检查发现食管有可疑病灶的病人用2%碘溶液食管染色后,在染色指示下多点取活检,经病理诊断为不典型增生,超声内镜检查病变局限于黏膜层者,在染色内镜直视下从病灶周围0.3~0.5 cm处开始先射频点灼上下左右四点以标记切除范围,然后自病灶边缘向中心规律的射频消融治疗,功率为35W,每个接触部位治疗时间3、4 s,将病灶及周围0.3~0.5 cm以内黏膜及黏膜下层碳化为止.结果 45例食管不典型增生(轻度13例、中度17例、重度15例)患者经一次染色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随访6周~3年,所有病人痊愈,未发生出血、穿孔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术可作为阻断食管癌变发生发展的首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对人端粒酶RNA模板区的核酶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将已构建好的带有端粒酶核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BBS212Rz及空载质粒pBBS212转染肝癌SMMC-7721细胞,采用TRAP-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生长和凋亡情况。结果:重组质粒pBBS212Rz转染的肝癌SMMC-772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凋亡加速。结论:端粒酶核酶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可望成为肝癌基因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刷检、活检和手术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刷检细胞能否取代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 应用TRAP-PCR-ELISA定量法对150例食管癌,130例慢性食管炎,10例食管不典型增生的内镜活检标本和刷检标本及30例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食管炎和癌旁组织。食管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水平及阳性率亦明显增高,且随着食管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而不断升高,但食管癌与不典型增生组织之间端粒酶活性及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食管癌手术标本、活检标本、刷检细胞标本中端粒酶的阳性检出率以刷检细胞标本为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端粒酶的重新活化发生在食管癌的早期阶段,并且与恶性发展有明显关系,端粒酶的检测可以应用于食管早期癌的诊断。食管刷检细胞完全可以取代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这为大规模普查食管癌工作提供了1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9.
细针穿刺细胞端粒酶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良、恶性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TRAP PCR ELISA定量法对82例穿刺细胞及活检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 ,同时进行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82例细针穿刺细胞端粒酶活性与其活检组织相近 ,恶性肿瘤 (2 .5 2 1± 0 .375 )明显高于良性病变 (0 .0 5 7± 0 .0 19) ,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 93 .88% (46 / 4 9)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的 6 .0 6 % (2 / 33) ,端粒酶活性水平及阳性率随着恶性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恶性肿瘤细针穿刺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阳性率 ,尤其在细胞学不典型时 ,端粒酶活性检测更有诊断价值。结论 细针穿刺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用于良、恶性疾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艾普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9例经内镜证实的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患者随机分成艾普拉唑组49例和奥美拉唑组40例,艾普拉唑组:第1周予艾普拉唑5 mg?阿莫西林l g?克拉霉素0.5 g,口服,每日2次,以后每日顿服艾普拉唑5 mg;奥美拉唑组:第1周以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l g?克拉霉素0.5 g,口服,每日2次,以后每日顿服奥美拉唑20 mg,两组疗程均为4周,停药后复查内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记录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艾普拉唑组的疼痛消失时间为(1.34 ± 0.5)天,奥美拉唑组为(2.3 ± 1.3)天,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治疗后 2周末与4周末两组的症状消失率?4周溃疡愈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艾普拉唑组的hp根除率稍高于奥拉唑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艾普拉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奥美拉唑组为5.00%? 结论:艾普拉唑对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有较高的治愈率和症状改善率,疗效与奥美拉唑相当,用药后患者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奥美拉唑,艾普拉唑抗hp活性与奥美拉唑相似,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奥美拉唑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