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永安地区的地层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薄片观察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对该地区地层水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对戴南组地层水的水型、矿化度和阴、阳离子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地层水矿化度表现为反向剖面特征。结合电镜观察分别从该区的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了地层水矿化度反向剖面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永安地区断裂的沟通作用、盆地离心流引起的蒸发作用和储层非均质性是导致地层水矿化度具有反向剖面特征的主要原昏,同时利用地层水的某些离子特征和特征系数来反映油气的保存条件,分析表明永25断块具有最好的保存条件,同时。凹陷的斜坡处为越流蒸发泄水区也属于油气保存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主要层位地层水离子成分及矿化度分析,探讨了地层水类型和分布规律,地层水化学组成主要以K+、Na+、Cl-离子为主,延安组多为Na2SO4水型,部分为NaHCO3水型,三叠系延长组主体为CaCl2型,部分为MgCl2型,纵向上地层水的矿化度不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平面上矿化度呈分区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寨科地区长2油层组油水分布关系复杂,地层水化学组分及其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基于此,对寨科地区长2油层组地层水矿化度、离子特征参数分布及其与致密油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的水型为CaCl2型,地层水的矿化度、钠氯系数、脱硫系数、变质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39 805 mg/L、0.32、2.68、58.80,表明目的层整体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油藏的保存。地层水化学特征参数与沉积相及砂地比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分流河道地层水矿化度、变质系数值大于分流间湾,脱硫系数和钠氯系数值小于分流间湾,表明研究区长2油层组分流河道封闭性好于分流间湾,更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地层水矿化度值随砂地比的增加具有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变质系数随砂地比的增加具有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脱硫系数和钠氯系数随砂地比的增加整体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总体而言,砂地比值越大的区域,其地层封闭条件越好,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综合研究认为,长2段低渗透致密油藏的聚集受多个地层水特征参数共同影响,地层水矿化度、变质系数、钠氯系数、脱硫系数可以作为延长组低渗透致密油藏甜点评价指标。其中,地层水矿化度和钠氯系数对油气聚集的指示作用好于脱硫系数,而变质系数对油气聚集的指示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2段68份地层水矿化度资料表明,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范围大,且平面分布复杂。为弄清复杂平面分布的主控因素,揭示地层水与油藏圈闭演化的关系,结合研究区成藏以及构造作用对岩心资料、地层水化学分析资料、试油资料以及测井资料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在高矿化度区域,其平面分布与储层的高含油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上部长7烃源岩厚度基本都大于30m,反映出更强的成藏动力。横向和纵向上单井小层特征的对比结果显示,在成藏期经历过石油充注的储层,其地层水矿化度比相似地层条件下未成藏的水层高。在低矿化度区域,地层水水型发生变化,并且断层和构造裂缝发育。因此,得出长82段高地层水矿化度主要受控于成藏作用,具体表现为成藏期烃源岩排出的高矿化度地层水与石油在过剩压力的驱使下一同注入储层,导致地层水矿化度升高。低地层水矿化度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表现为上部地层的低矿化度地层水借助断层和构造裂缝等通道渗入储层,导致地层水矿化度相对原始沉积水明显降低。与研究区类似的低渗透岩性油气藏近源成藏模式下,高地层水矿化度及其导致的低对比度油层很可能伴生,对地层水矿化度进行准确计算将成为含油性评价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高地层水矿化度对储层是否经历油气成藏过程具有指示意义,并为研究区的油气精细勘探,寻找隐蔽油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6段(长6段)地层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地层水总矿化度较高,离子以Cl-、(Na++K+)和Ca2+占绝对优势,水型主要为CaCl2型。总矿化度主要受Cl-和(Na++K+)控制,纵向上,其随深度的增加具有递增趋势,反映深部地层水逐渐浓缩,环境封闭性增强。平面上总矿化度与砂体厚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沉积相控制了总矿化度的分布。南部地区长6段地层水具有较小的钠氯系数、镁钙系数、脱硫系数和阳离子交换系数,较大的变质系数,表明长6段地层水整体位于交替停滞带,为封闭缺氧的还原环境,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分析表明,南部地区长6段地层水为与地表水隔绝的深层封闭水,总矿化度及Ca2+浓度均与孔隙度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结合区域热演化史,综合表明长6段地层水成因与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的热演化等有密切联系,其是经过较强浓缩变质作用并受油气等有机流体影响的原始沉积成因水。综上所述,长6段油气伴生地层水反映的盆地南部油气藏处于稳定封闭的环境下,油气勘探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6.
水文地质旋回在临清地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文地质特征在油气藏形成与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受沉积环境及构造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反映不同的地质环境.分析临清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发现,该区沙四段地层水矿化度平均高于孔店组;前寒武系到中奥陶统地层水矿化度、水型出现明显变化;古近系地层水矿化度较低,表明该区地下水与渗入水的淡化作用有关.根据古水文地质旋回的概念,将研究区自下而上划分出6个水文地质旋回,结合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表明,临清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地层沉积前或沉积后的水文地质旋回对油气生成、运聚无影响,中生代的水文地质旋回和中生代与古近纪之间的水文地质旋回对油气的保存不利,新近纪是油气成藏的最好时期,钻井证实该期利于成藏.  相似文献   

7.
湘中坳陷XY-1井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水型变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Y-1井是湘中坳陷涟源凹陷的一口页岩气井,在该井排采过程中,地层水水型由氯化钙型转变成了碳酸氢钠型。为了找出水型变化原因、判断油气的保存条件,通过分析地层水化学特征,认为XY-1井地层水矿化度、氯镁系数大,钠氯系数、脱硫系数、碳酸盐平衡系数小,油气保存条件较好。地层水的水型变化可能主要受注入CO2影响,而不是沟通地表淡水所引起。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地层水的矿化度、主要离子浓度和化学指数的统计分析,讨论了该区地层水的成因及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地层水为高矿化度CaCl2型水,总矿化度约为80~200g/L,阴、阳离子分别以Cl-和K++Na+为主。剖面上总矿化度随深度增加逐渐变小,平面上地层水矿化度自塔中I号断裂向南增高。高矿化度、富K++Na+和Cl-离子的特征表明地层水的形成与浓缩变质作用或碳酸盐岩矿物溶解有关。钠氯系数值和脱硫系数与矿化度均成负相关关系,高矿化度、低钠氯系数、低脱硫系数,说明该区整体油气保存条件较好。区域上,中古5井-中古7井区地层水封闭性优于其他井区,更有利于油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典型井水样测试分析、气水层测井识别、矿化度、水型确定地层水特征及赋存状态,确定了L区块地层水化学类型为CLCl2型,主要赋存状态为束缚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水,气水分布规律上呈现垂向上分层、平面上分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地下储气库是保障季节调峰和平稳供气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为了解决高矿化度地层水气藏型储气库结盐问题,尤其是井筒结盐预测问题,保障文23储气库的安全和正常运行,通过室内实验测试了不同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地层水蒸发规律,确定了地层水结盐条件;并结合地层水盐析临界条件,首次建立了将气水相态与井筒流体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井筒流体传热进行耦合的井筒结盐理论预测模型;应用模型分析了井筒结盐机理,计算了地层水矿化度和水气比对气井结盐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增加和压力降低,地层水蒸发速度呈指数增加,地层水结盐的临界矿化度为350 g/L;(2)气井结盐主要机理是从井底到井口,在井筒温度和压力变化影响下烃水平衡使得地层水蒸发加剧,地层水矿化度达到结盐临界矿化度;(3)气井中水气比越小(低于0.15 m3·10-4 m-3),矿化度越大(高于260 g/L),井筒结盐风险越高,结盐位置在离井口1 500 m左右。结论认为,建立的储气库井筒结盐理论预测模型与矿场监测到的气井结盐规律基本吻合,有助于高矿化度地层水气藏型储气库结盐防控,对保障储气库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模型可为其...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system stability and water cut were evaluated via IR analysis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tested mixture. Samples were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water cuts at a specified salinity and tested by IR. Different cations were also used in the water portion of the mixture to evaluate its effect of interaction and stability.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water cut,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cation type, and composition on specific gravity, API gravity, kinematic and dynamic viscosities and surface tens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studied water content range was from 0 to 0.8 while temperature from 20 to 100 °C. Salinity effect up to 40,000 ppm was also evaluated. For each mixed ion solution, equivalent sodium concentrations and mixture resistivity were calcula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water cut, major functional groups and mixtur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developed. Therefore, for a known property, water cut could be predicted.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东胜气田锦66井区盒2+3段地层水主要化学特征参数分析,揭示了锦66井区盒2+3段地层水的化学性质与气藏储层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东胜气田锦66井区盒2+3段正常地层水的判断标准为矿化度≥25000 mg/L、钠氯系数﹤0.4、钠钙系数﹤2.3、压裂液返排率≥55%;盒2+3段地层水为氯化钙水型,整体为高矿化度弱酸性盐水–卤水;储层封闭性良好,非常有利于天然气的富集保存;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物性差异较大、连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新疆油田部分采油井二元复合驱油中出现高黏度(3000 m Pa·s)油包水型乳状液现象的原因,室内模拟化学驱中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与原油的乳化过程,研究了矿化度、油水比、表面活性剂浓度和地层水稀释对乳状液类型的影响,建立了在岩心驱油过程中乳状液的转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矿化度较低(100 mg/L Na Cl)时,乳状液主要为水包油型;随着矿化度的增大,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变差,当矿化度达到10 g/L时,乳状液开始向油包水型转变。油水比为1∶9和3∶7时,乳状液主要为水包油型;当油水比为5∶5、表面活性剂加量为500 mg/L时,乳状液为油包水型。随着地层水稀释比例的增加,乳状液由水包油型向油包水型转变。室内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二元体系的注入与推进,矿化度升高,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油水比变大,导致乳状液产生了由水包油型向油包水型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水分布与矿化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地层水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地区,地层水具有高矿化度特征(>40000 mg/L)。盆地下倾方向的上古生界大面积含气,少量钻井钻遇的地层水具有很低的矿化度。地层水的矿化度与有机质的成熟度关系密切,在Ro大于2.0%的区域内,“酸点”水的矿化度降低至20000 mg/L 以下;向盆地北部边缘,随热演化程度的降低,“酸点”水的矿化度逐渐升高,至深盆气的北部边界,Ro为1.25%~1.4%时,地层水的矿化度上升至40000 mg/L 左右。地层水矿化度的这种分布趋势与常规盆地完全相反。地层水矿化度的降低源自于其相态的变化:深盆气形成过程中,逐渐升高的古地温不但使地层水溶解度降低,而且在汽化后完全失去盐离子。与此同时煤层大量生气,以及天然气稀释、溶解和扩散“汽化”的水分子,使深盆气只见气而不见水。晚白垩世-古新世,自东而西的构造挤压与抬升破坏了华北盆地深盆气原型,使深盆气仅在陕北斜坡构造部位保留,榆林-子洲气田东部出现气水过渡带。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华北地区,煤层气藏的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气的运移、散失、保存、富集等关系密切,但过去很少有学者采取 动态监测地下水特征的方式来分析其对煤层气藏的影响。为此,以山西沁水盆地安泽区块煤层气藏为研究对象,在动态监测煤层气 产出水离子浓度、水质水型及矿化度变化的基础上,结合该区煤层气井开发实际与地下水动力场分布特征,讨论了不同水文地质单 元的产气、产水情况,并利用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了合层排采的井间干扰。最后,结合构造、煤质特征探讨了水文地质条件对煤 层气富集与产出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该区主力煤层为下二叠统山西组3 号煤和上石炭统太原组15 号煤,煤层顶底板大部分为 砂岩和泥质砂岩;②煤层气产出水离子浓度和矿化度随排采时间的增加不断降低,水型以NaCl 型和NaHCO3 型为主;③将该区划 分为弱径流区、径流区和滞流区3 个水文地质单元,其中径流区产气量最高,滞流区产气量最低,合层排采井受15 号煤的干扰较大。 结论认为:该区煤层气的富集主要受断层及水动力条件的控制, 下一步应加大对煤层气优势富集区的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6.
胡进利  张双林  胡少华 《石油仪器》2012,26(2):64-66,69
文章描述了一种用综合测井资料来评估地下水矿化度的方法。根据已有的实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理论上建立了有关地层水电阻率、地层温度与等效NaCl矿化度的数学模型,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利用综合测井解释成果图来探求地层水的方法,进而求出地层水矿化度。  相似文献   

17.
中扬子地区地层水特征及与油气保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水是与油气共存的地下水,它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成藏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在整理分析中扬子地区地层水化学资料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各储层地层水的矿化度,计算了水化学特征系数,包括变质系数、脱硫系数等。认为中扬子区纵向上下组合地层水属于交替阻滞和交替停滞带,油气保存较好;上组合地层水大多属于自由交替带和交替阻滞带,油气保存较差。该区块中鄂西渝东区有利于油气保存,其次是江汉平原区,湘鄂西区最差,总的来说鄂西渝东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