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全息影像重建技术在肝切除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4月在肝切除术围手术期使用混合现实全息影像重建技术的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该病例为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病人,拟行左半肝切除术。术前通过重建混合现实全息影像,进行手术方案制定以及术中切除范围的确定。结果混合现实全息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范围以及肿瘤与血管之间的关系。利用上述信息术前确定手术方案为左半肝切除术。术中利用全息影像确定肿瘤的范围及肿瘤周围血管的位置。结论混合现实全息影像重建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运用于肝切除术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7例接受混合现实技术辅助肝胆手术病人临床资料,包括泡型肝棘球蚴病3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胆管囊状扩张症1例、肝胚胎性肉瘤1例及亲体肝移植供者1例。病人均行腹部增强CT检查,将数据运用结合人工智能全定量混合现实技术(QMR)进行术前评估、规划手术方案,并在真实手术空间环境中映射还原全息化的器官三维重建模型,与病人的器官、脉管、肿瘤等解剖结构进行实时融合匹配显示,获得手术部位的“透视”量化三维信息,进行术中导航并显示肝脏体积等数据。随访终点为手术后6个月。结果 病人中位年龄35(10~43)岁。7例病人的全息图像配准操作与术者手术过程同步进行,中位手术时长 12.12(6.17 ~14.25)h,中位出血量800(100~1500)mL,中位术后住院日14(7~23)d。术后有1例病人出现肠肠吻合口出血并发症,再次行手术止血。其余均无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中导航匹配情况,术中混合现实导航与实际解剖结构配准。7例病人QMR 中位配准时长7(5~10)min,占手术时长1.19%(0.80%~1.41%)。配准后间断使用术中导航分辨重要解剖结构,包括肝总动脉3例、肝固有动脉6例、肝左静脉3例、肝中静脉2例、肝右静脉3例及门静脉5例。同时还利用导航进行胆管解剖保护,处理胆总管5例,左肝管3例、右肝管2例。肝切面导航7例,配准误差7(2~17)mm。7例病人均接受规律回访至术后6个月,术后至随访终点恢复良好,肿瘤病人未见复发。结论 QMR可量化提取、构建及术中映射、还原、配准三维结构的关键信息,术者可实时与之交互,用于评估和导引切除计划的实施,从而辅助肝胆外科手术实现可视化、可量化、可控化的精准切除目标。  相似文献   

3.
探讨原发性及复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L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疗原则及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29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侵犯周围器官15例(51.7%),联合器官切除16例(55.2%)。中位手术时间235 min;中位出血量300 m L。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证实脂肪肉瘤诊断,术后共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肠梗阻4例、感染性休克1例、胸腹盆腔积液6例与低钾血症1例。以上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前期诊断困难,切除难度大、术后易复发。肿瘤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是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及3D打印技术在腹膜后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50例腹膜后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人体器官三维建模软件将病人的CT二维图像重建成三维可视化图像,使用人体器官模型3D打印设备,用两色热塑性塑料打印实物模型,通过观察肿瘤与腹腔器官、腹部大血管之间的关系进行术前评估并制定手术方案。实施手术,术中比较重建结果与实际的区别。结果 5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三维重建,其中10例病人完成3D打印,三维重建结果及3D打印模型能够立体、清晰和实物化的显示肿瘤解剖学位置及与周围器官、血管的毗邻关系,与术中实际情况大致相符。50例病人均顺利施行手术,术中无死亡。结论三维重建及3D打印技术能够对腹膜后肿瘤术前进行精准评估,对指导手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320排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三维重建成像对肢体软组织肉瘤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12月对23例肢体软组织肉瘤行320排CTA检查,观察肿瘤与周围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10~65岁(平均38岁)。肿瘤分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例,滑膜肉瘤5例,脂肪肉瘤4例,横纹肌肉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结果 320排CTA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23例患者中7例行广泛切除术,16例行边缘切除术。其中2例肿瘤位于腘窝的患者,CTA显示肿瘤包绕腘动脉,术中将血管切除后行大隐静脉重建。随访10~40个月(平均24个月),8例复发,复发率34.8%。结论 320排CTA能提供肢体软组织肉瘤与邻近血管及器官组织的三维空间图像,是手术入路选择和术中血管处理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减少并发症和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1例腹膜后肿瘤病人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观察腹膜后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血管的关系,详细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指导制定手术方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78 min,平均术中出血543 mL,肿瘤平均直径12.8 cm。9例(9.9%)发生术后并发症,1例因原有疾病死亡,82例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包膜完整,达到肿瘤的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为90%。结论 在后腹膜肿瘤切除术前的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指导个体化精准手术方案的制订,使病人能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胰胆管造影在胰头癌外科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Fang CH  Chen XW  Ju BL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1):1379-138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胰胆管造影(MRCP)对胰头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2例胰头癌患者进行MRI、MRA和MRCP检查,并与术中探查结果及手术方式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胰头癌患者中MRCP和MRA显示癌肿未侵犯邻近组织、血管者24例,癌肿压迫邻近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者5例,侵犯或浸润邻近血管者10例,远处器官转移者3例。与术中探查结果相符者35例,准确率达89.7%(35/39)。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28例,行内引流术者11例,3例行介入治疗,手术切除率为66.7%(28/42)。结论MRCP和MRA对胰头癌患者术前肿瘤转移和周围组织浸润,尤其是对肿瘤血管浸润可明确显示,其影像学结果对病变程度的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以则 《腹部外科》1997,10(5):195-19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原发于腹膜后但不含来自胰腺、肾脏等器官的各种肿瘤。临床上多数以腹部肿块就医。肿瘤大,约80%属于恶性,90%能在术前根据B超、CT或MRI作出定位诊断。但定性诊断困难,主要依据术中病检确诊。确定为腹膜后肿瘤,一般情况好时均应手术探查。因此,手术策略应在术前准备作出考虑。一、术前准备根据肿瘤部位及可能侵犯的血管和脏器,术前需充分准备:①大量备血;②准备血管修补或移植的器械和材料;③肠道准备(可能合并结肠切除);④了解双侧肾功能和输尿管走向,必要时输尿管插管(可能合并肾切除或预防输尿管…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PRTs)是一组来源于腹膜后间隙中脂肪、结缔组织、筋膜、血管、神经以及胚胎残留组织的非器官性良恶性肿瘤[1]。临床少见,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1%,其中85%为恶性[2]。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联合胰腺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收治的15例行联合胰腺切除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病人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7例病人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随访15(3~27)个月,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1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20(240~1020)min,术中出血1200(200~6000)mL。术后病理学检查示,7例病人肿瘤侵犯了胰腺实质,6例肿瘤侵犯了胰腺被膜。15例病人均联合结肠部分切除,6例联合血管切除和替代,10例联合一侧肾及肾上腺切除,其余5例既往手术已切除肾脏,6例行膈肌部分切除及修补,2例联合肝脏切除。术后8例病人发生胰瘘,其中A级5例,B级3例;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并发症3例、Ⅴ级1例(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联合胰腺切除在腹膜后脂肪肉瘤手术中安全可行,为一种可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ԭ���Ը�Ĥ�����������β���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primaryretroperitonealtumor ,PRT)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 ,组织来源包括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组织、神经、淋巴组织和胚胎残留组织 ,但传统上不包括胰腺、肾、肾上腺等实质性脏器和腹膜后的大血管。PRT临床上比较少见 ,发生率占全身肿瘤的 0 0 7%~ 0 2 % [1] ,及全部恶性肿瘤的 0 5 %以下。由于腹膜后间隙容量很大 ,故在起病早期症状隐匿 ,出现症状时肿瘤往往已经体积很大 ,并侵犯周围器官 ,不易完整切除 ,术后复发比较常见 ,影响病人的预后。因此 ,提高对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切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腹腔镜切除手术的5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患者中,21例患者(40.3%)的肿瘤与大血管关系密切,31例患者(59.7%)的肿瘤远离大血管。2例(3.8%)早期病例在手助下完成,2例(3.8%)因肿瘤与大血管粘连致密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71.4 min(60~520 min);平均切口长度为2.8 cm(1~15 cm);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6.4 mL(10~1 150 mL),其中2例输血;术后平均饮食恢复时间为1.5 d(1~5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9 d(1~16 d)。围手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47例获访,平均随访时间为62个月(4~120个月)。随访期间,3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复发,1例黏液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复发,均行再次手术切除,余无复发及转移病例;非肿瘤相关死亡3例。结论腹腔镜下能够安全地切除毗邻腹腔大血管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相似文献   

13.
正【内容简介】后腹膜肿瘤是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间皮(如脂肪、结缔组织、肌肉、血管等)、神经组织、及胚胎的残留组织,广义上还包括腹膜后的器官转移性肿瘤,因其位置特殊,术中显露困难,紧邻或侵犯腹腔内主要动静脉,压迫其他脏器移位等因素,导致手术难度增大,本视频详细介绍了一巨大型后腹膜肿瘤病例的手术切除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息影像术中导航在泌尿外科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北京和睦家医院等19家医疗中心收治的8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诊断包括肾肿瘤78例,膀胱癌2例,肾上腺肿瘤2例,肾囊肿1例,前列腺癌1例,汗腺癌淋巴结转移1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盆腔转移瘤1例。其中,32例接受标准腹腔镜手术,分别为肾部分切除术(LPN)27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1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2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2例;54例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分别为肾部分切除术(RAPN)51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1例,双侧肾囊肿去顶减压术1例,盆腔转移肿瘤切除术1例。两种术式的肾部分切除术患者中41例有可统计的临床数据,其中RAPN 23例,LPN 18例。男26例,女15例;中位年龄53.5(24~76)岁;中位R.E.N.A.L评分7.8(4~11)分。专业工程师根据86例术前增强CT检查图像和诊断报告重建全息影像。术前,全息影像可帮助术者对供应肿瘤或手术切除部位的动静脉血管、淋巴结和神经的立体空间结构及相互关系有更直观的认识,协助术前手术规划。在术中将全息影像与腹腔镜监视器中的术野图像进行实时追踪和融合,实现术中导航。结果本组8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通过人工调整全息影像,可提示重要血管如肾动脉和肾静脉在体内的投影位置,帮助术者定位血管、淋巴结和其他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便于精准分离。本研究采用标准腹腔镜手术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肾部分切除术患者中共41例有可统计的临床数据。41例中位手术时间140(50~225)min,其中RAPN为140(50~215)min,LPN为160(80~225)min;中位热缺血时间23(14~60)min,其中RAPN为21(17~40)min,LPN为25(14~60)min;中位出血量80(5~1200)ml,其中RAPN为150(30~1200)ml,LPN为50(5~1200)ml。术中无周围重要脏器损伤。2例LPN患者出现ClavienⅡ级并发症,1例出血1200 ml给予输血,另一例血肿未予处理,自行吸收。此2例分别为前、后肾门肿瘤,R.E.N.A.L评分均为11分。结论全息影像术中导航可协助术者在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中对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定位、识别,在减少术中组织和器官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attell-Braasch入路在腹膜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7年7月至2015年3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术中使用Cattell-Braasch入路的47例腹膜后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总手术时间110~835 min(平均320 min),Cattell-Braasch入路所需的时间一般为10~15 min。术中出血量50~4500 mL,肿瘤最大径为3.2~39.5 cm。术中无一例因该手法造成腹腔器官或血管的意外损伤。结论 Cattell-Braasch入路可提供满意的腹膜后间隙术野显露,提高腹膜后肿瘤整块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淋巴瘤的诊断及临床病理、治疗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34年间因原发性结直肠淋巴瘤接受手术治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和各临床病理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有无邻近器官侵犯和远处转移、治疗方式对患者生存预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年龄、性别、肿瘤单发或多发、淋巴瘤组织细胞恶性程度、肿瘤侵犯深度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结直肠淋巴瘤手术前误诊率高。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治手术辅以化疗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及其可切除性的研究:螺旋CT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判断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准确性。方法 对33例病变在肺门区1、术前诊断为肺癌的病人进行CTA检查,采用5分制患侧中央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盲法在术中解剖这些肺血管,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对比增强横断面CT和CTA图像判断肿瘤侵犯肺血管的准确性。结果 (1)CTA判断血管与肿瘤关系的正确率高CT。(2)CTA预测血管不能处理和不能行标准肺叶切除术的准确率高于横断面CT《  相似文献   

18.
197例前纵隔畸胎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5 7年至 1998年 ,我们手术治疗 197例前纵隔畸胎瘤 ,占同期前纵隔肿瘤手术的 38 0 % (197 5 19例 )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 2 5 2 % (197 783)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 85例 ,女 112例 ;年龄 8月龄至 6 6岁 ,平均 31 4岁。病人多无症状 ,为偶然Х线胸部检查时发现 ;少数有症状者表现为胸部不适、胸闷、胸痛 ,或与畸胎瘤感染、穿破毗邻组织器官相关的症状。 197例病人中 49例畸胎瘤侵犯、穿破邻近脏器 ,占 2 4 9%。其中侵犯、穿破右肺上叶 (S1 - 3)者 9例、中叶 4例 ,左肺上叶 (S1 - 3) 15例、舌叶 3例 ,右侧心包 4例、左侧 6例 ,…  相似文献   

19.
ԭ���Ը�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1970-2000年经手术治疗的99例PRT,观察其手术切除及复发等特点。结果 良性46例,恶性53例。均经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腹膜后肿瘤;完整切除率高(89.13%),很少合并脏器切除(19.56%),术中失血少(术中平均输血1030mL);而恶性肿瘤的完整切除率低(56.60%),合并脏器切除率高(32.07%),术中失血多(术中平衡输血1520mL)。腹膜后肿瘤复发率14.04,复发完整切除率达64.28%。结论 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复发肿瘤迹应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减少复发。方法回顾分析10年手术治疗31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了解术后5年复发情况,以与术后复发有关的因素为变量组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性回归分析。结果 5年复发率为48.39%(15/31),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手术方式、组织学亚型、肿瘤体积和是否外侵对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均有影响(P〈0.05)。结论手术方式、组织学亚型、是否外侵和肿瘤体积与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术后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