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杲丽  方爱华 《生殖与避孕》2010,30(12):812-817
目的:了解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在早孕期绒毛与蜕膜中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稽留流产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获取手术流产组(n=20)、药物流产组(n=20)及稽留流产组(n=20)患者的流产绒毛及蜕膜,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绒毛及蜕膜组织中半乳糖凝集素-3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稽留流产组绒毛半乳糖凝集素-3强阳性表达率(30.00%)明显低于手术流产组(80.00%)(P<0.01)。RT-PCR结果进一步证实稽留流产组绒毛半乳糖凝集素-3 mRNA的相对表达量(2-△△Ct=0.31±0.70)明显低于手术流产组(2-△△Ct=1.00±0.00)(P<0.01),药物流产组蜕膜半乳糖凝集素-3 mRNA的相对表达量(2-△△Ct=0.74±2.20)明显低于手术流产组(2-△△Ct=1.00±0.00)(P<0.01)。结论:半乳糖凝集素-3与妊娠早期绒毛及蜕膜发育有关,其表达降低可能促进了稽留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殷莉  钟刚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9):670-672,675,721
目的:通过检测育龄妇女正常月经周期中不同时期的子宫内膜组织、早孕蜕膜和绒毛组织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探讨OPN在子宫内膜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在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技术,检测正常月经周期的子宫内膜组织、早孕蜕膜、绒毛中骨桥蛋白的表达。结果:OPN在月经周期的各期子宫内膜均有表达,以分泌中期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最强,且分泌中、晚期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增生期和分泌早期(P<0.05)。早孕蜕膜和绒毛组织中OPN均呈强表达,明显高于非孕各期子宫内膜组织(P<0.05)。结论:OPN mRNA及其蛋白在分泌中期(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的表达明显升高,推测OPN可能与种植窗的开放密切相关。OPNmRNA及其蛋白在早孕蜕膜和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提示OPN在胚胎着床后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麦胚凝集素(WGA)受体、蓖麻凝集素(RCA)受体和鸡冠珊瑚树凝集素(ECL)受体在米非司酮流产的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米非司酮的抗早孕机理。方法:以生物素标记的凝集素WGA、RCA和ECL为探针,应用亲和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3种凝集素受体在米非司酮流产组(实验组)和人工流产组(对照组)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上皮细胞及其间充质细胞的分布。结果:实验组WGA受体、RCA受体和ECL受体在蜕膜组织上皮细胞的表达比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实验组ECL受体在绒毛上皮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WGA和RCA受体在绒毛上皮细胞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3种凝集素受体在绒毛及蜕膜的间充质细胞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可能通过下调蜕膜上皮组织中WGA受体、RCA受体和ECL受体的表达,阻碍胚胎发育而导致流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及其受体(TβR)在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TGF- β1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 ET)后流产及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连接法,检测10例IVF -ET后流产患者(IVF- ET组)和2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自然流产组)的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的TGF -β1及TβR(Ⅰ、Ⅱ型)表达情况,其表达水平以阳性染色部位的吸光度(A)值表示,并与20例人工流产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TGF- β1及TβR在早孕绒毛滋养细胞、蜕膜组织腺体及间质细胞中均有阳性染色, 3组表达部位相同。TGF β1在IVF ET组蜕膜及绒毛组织中表达水平(A值,中位数,下同)分别为0 167、0 .199,自然流产组为0 .198、0 .201,对照组为0 .277、0 .274;TβR Ⅰ在IVF- ET组蜕膜及绒毛组织中表达水平为0 144、0 150,自然流产组为0 .202、0. 201,对照组为0 .238、0 .281;TβR Ⅱ在IVF ET组蜕膜及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0 .199、0 .145,自然流产组为0. 153、0 .156,对照组为0 .300、0 .301。上述指标,IVF -ET、自然流产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TGF -β1及TβR在IVF- ET后流产及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的表达下降,在IVF- ET后流产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早孕绒毛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与早孕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稽留流产(稽留流产组)及30例早孕人工流产(早孕人工流产组)绒毛EGFR、VEGF的表达及绒毛的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相关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稽留流产组绒毛的MVD(7.03±1.72)比早孕人工流产组(14.74±1.66)显著降低(P0.01)。稽留流产组绒毛的EGFR表达水平(0.42±0.14)表达比早孕人工流产组(0.49±0.07)低(P0.05),稽留流产组绒毛的VEGF表达水平(0.47±0.12)表达比早孕人工流产组(0.60±0.12)低(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早孕人工流产绒毛及稽留流产绒毛中EGFR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EGFR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结论绒毛组织中EGFR和VEGF的表达与绒毛血管生成状况密切相关,EGFR和VEGF低表达参与了稽留流产的绒毛血管的形成障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对早孕流产的蜕膜、绒毛中整合蛋白 (Integrin)β3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 1 )的影响 ,应用流式细胞定性定量分析技术测定了 1 0例采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妇女的蜕膜与绒毛组织中整合蛋白β3和 ICAM 1水平 ,并以 1 0例负压吸引人工流产者为对照。结果显示 :蜕膜与绒毛组织整合蛋白 β3和 ICAM 1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蜕膜组织整合蛋白 β3与 ICAM 1分别为 1 9.1± 5.0 1 %和 2 0 .6 1± 6 .51 % ,对照组分别为 2 9.3 1± 5.2 6和 2 6 .6 9± 6 .1 1 ;实验组绒毛组织整合蛋白β3与 ICAM 1分别为 2 1 .3 2± 4 .3 8%和 2 0 .2 9± 6 .4 9% ,而对照组则为 3 1 .3 1± 7.85和 2 8.6 9± 7.98。结果提示整合蛋白β3及 ICAM 1可能与维持早孕有关 ,米非司酮影响蜕膜、绒毛组织中整合蛋白 β3及 ICAM 1的表达 ,可能参与药物抗早孕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蜕膜细胞凋亡、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以20例药物流产患者为研究组,以20例非意愿妊娠要求行人工流产负压吸引刮宫术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收集绒毛和蜕膜标本,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bax、fas、fasL、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5种蛋白在绒毛和蜕膜中的分布与表达强度,同时应用原位杂交法测定fas与fasLmRNA的分布与表达强度。结果:凋亡细胞在正常早孕绒毛合体滋养细胞中少量存在,蜕膜中偶见;绒毛、蜕膜中bcl-2、bax、fas、fasL、PCNA均有表达。采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的绒毛合体滋养细胞及蜕膜间质及腺上皮细胞的凋亡显著增多,同时伴有促凋亡bax、fas、fasL蛋白及fasLmRNA含量的增加,而PCNA蛋白含量与C组比没有变化。结论:米非司酮不仅能促进早孕绒毛合体滋养细胞、蜕膜间质及腺上皮细胞的凋亡,而且主要通过Fas与FasL转录及翻译途径介导,bax表达增加也其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可能为其抗早孕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米非司酮对早孕蜕膜和绒毛中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表达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探讨来非司酮对母-胎界面及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正常和服用米非司酮100 mg后的人早孕蜕膜和绒毛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及受体(TGF-β_1R)的基因表达;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米非司酮应用前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服药组蜕膜中TGFβ_1及受体的基因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服药组绒毛中TGFβ_1及受体的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服药后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服药前(P<0.05)。结论:米非司酮抗早孕作用是多环节的,可能通过多种机理协同参与促进流产的发生。其中,米非司酮通过降调节蜕膜中TGF-β_1与TGF-β_1R的转录,提高血清TNF-α的水平,从母-胎界面局部至外周,使免疫刺激和抑制失调,导致母体对胚胎排斥而不利于妊娠的维持。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对早孕流产的蜕膜、绒毛中整合蛋白(Integrin)β3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ICAM-1)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定性定量分析技术测定了10例采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妇女的蜕膜与绒毛组织中整合蛋白β3和ICAM-1水平,并以10例负压吸引人工流产者为对照。结果显示:蜕膜与绒毛组织整合蛋白β3和ICAM-1  相似文献   

10.
缺氧诱导因子(HIF)-1a在稽留流产、患者绒毛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稽留流产中的作用.方法:经B超及β-hCG动态监测证实为稽留流产患者50例,其中不明原因组30例,有原因组20例;根据胚胎停止发育后稽留宫内时间不同又分为A组,B组和C组,分别为胚胎停止发育≤2周、3-4周和≥5周.选取同时期经B超证实为活胎,因非意愿妊娠在门诊要求行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20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各组绒毛组织中HIF-1a的表达.结果:HIF-1a的表达主要位于绒毛滋养细胞胞浆和胞核:与正常早孕妇女绒毛组织相比较,稽留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HIF-1α表达明显降低(P<0.05):但A、B、C组间HIF-1α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F-1α在绒毛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是导致稽留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稽留流产中的作用。方法:经B超及β-hCG动态监测证实为稽留流产患者50例,其中不明原因组30例,有原因组20例;根据胚胎停止发育后稽留宫内时间不同又分为A组、B组和C组,分别为胚胎停止发育≤2周、3-4周和≥5周。选取同时期经B超证实为活胎,因非意愿妊娠在门诊要求行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20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各组绒毛组织中HIF-1α的表达。结果:HIF-1α的表达主要位于绒毛滋养细胞胞浆和胞核;与正常早孕妇女绒毛组织相比较,稽留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HIF-1α表达明显降低(P<0.05);但A、B、C组间HIF-1α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F-1α在绒毛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是导致稽留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炎症及出血导致流产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复发性流产(RSA)及正常妊娠孕6~10周的蜕膜组织各10例,并在体外分离培养正常妊娠的蜕膜细胞,加入雌、孕激素、白介素β1(IL-β1)及凝血酶处理后,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RSA患者、正常妊娠者蜕膜组织及培养处理的各组蜕膜细胞内的同源框A10(HOXA10)的表达情况。结果:1HOX A10基因在孕早期蜕膜细胞中有表达;与正常妊娠者相比,RAS患者蜕膜组织HOXA10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2雌、孕激素处理组的蜕膜细胞HOXA10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是未处理组的9.5倍。3进一步加入IL-β1或凝血酶后,HOXA10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雌、孕激素组相比,分别下降89.5%和74.9%。结论:1 HOXA10基因在孕早期蜕膜细胞中有显著表达,在RAS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下降。2雌、孕激素促进HOXA10的表达,而IL-β1及凝血酶抑制HOXA10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早期自然流产蜕膜及绒毛组织中钙网蛋白(CRT)和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及定位,初步探讨其在早期自然流产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正常早孕者和早期自然流产者(先兆流产组、稽留流产组)行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取蜕膜及绒毛组织,HE染色比较其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CRT及Caspase-3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CRT及Caspase-3在早期自然流产蜕膜及绒毛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早孕组;(2)稽留流产组蜕膜及绒毛组织中CRT及Caspase-3的表达均高于先兆流产组;(3)CRT与Caspase-3呈正相关。结论:CRT及Caspase-3异常表达可能参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孕期复发性流产(RSA)患者与正常早孕妇女的蜕膜自然杀伤细胞(d NK)对滋养层细胞系HTR-8/SVneo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正常早孕人工流产妇女(正常早孕组,n=10)和不明原因RSA患者(RSA组,n=8)的早孕蜕膜组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蜕膜淋巴细胞,免疫磁珠法进一步分选出CD56+CD16-NK细胞,即蜕膜NK细胞,将蜕膜NK细胞与HTR-8/SVneo共培养24 h后,通过MTT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蜕膜NK细胞对滋养层细胞系HTR8/SVneo黏附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用Real-time PCR检测共培养后HTR-8/SVneo细胞的MMP-2和MMP-9 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早孕妇女相比,不明原因早孕期RSA患者的蜕膜NK细胞对滋养层细胞系HTR8/SVneo侵袭能力有减弱作用,并使HTR-8/SVneo表达促侵袭分子MMP-2和MMP-9表达降低。结论妊娠早期局部母-胎界面d NK细胞的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不明原因RSA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杨静  孙永玉  李红发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7):433-434,W002
survivin是一种凋亡抑制蛋白 ,大多数人类的恶性肿瘤组织及人与鼠的胚胎组织中有表达[1 ] 。本研究通过检测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中survivinmRNA及其蛋白产物的表达 ,以证实绒毛和蜕膜中survivin基因的存在 ,并初步探讨米非司酮对其表达的影响。一、资料与方法(一 )研究对象收集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0年 6月于本院妇产科门诊自愿终止妊娠的健康早孕妇女的绒毛和蜕膜组织标本。随机选取其中人工流产 15例 (人流组 ) ,药物流产 15例 (药流组 )。药流组的服药方法为 :第 1天清晨空腹口服米非司酮 5 0mg,当晚口…  相似文献   

16.
万虹  刘宏伟  席娜 《生殖与避孕》2007,27(3):198-203
目的:探讨三苯氧胺联合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缩短流产后出血时间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非意愿妊娠49d内要求药物流产的宫内早孕妇女50例随机分成,米非司酮+三苯氧胺组(A组):给予三苯氧胺120mg联合米非司酮150mg配伍米索前列醇600μg;米非司酮组(B组):将三苯氧胺换成安慰剂余同A组。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内自然排出绒毛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用Image-Pro Plus4.5图像分析软件测定VEGF、TGF-β1蛋白表达积分光密度值,并以21例负压吸宫流产绒毛组织为对照组(C组)。结果:VEGF蛋白在全部合体滋养细胞、细胞滋养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间质细胞大部分表达;TGF-β1蛋白在大部分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表达,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少量表达。A、B、C组绒毛VEGF、TGF-β1蛋白表达积分光密度值依次升高,VEGFIOD值分别为:33452.49±10666.87、42436.74±12979.98和53954.56±15946.22,TGF-β1IOD值分别为:29823.02±12357.60、40880.01±18022.13和59915.28±19219.37,两两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米非司酮抑制VEGF、TGF-β1在绒毛组织的表达可能是其抗早孕机理之一,而三苯氧胺可进一步加强米非司酮的这一作用,这可能是其缩短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复方米非司酮的抗早孕作用及机理。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和放免方法观察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 :( 1 )服药 2 4h后 ,光镜观察发现 ,绒毛和蜕膜组织灶性、片状变性 ,复方米非司酮组改变尤甚。超微结构改变表现为绒毛合体滋养细胞表面微绒毛稀少 ,胞浆内细胞器退化 ,复方米非司酮组胞质内可见大量空泡 ;蜕膜颗粒细胞中的高电子密度物质减少 ,腺上皮细胞顶浆分泌突起少且小 ,溶酶体增多 ,出现大量空泡 ,蜕膜细胞病变较轻。 ( 2 )服药 2 4h,绒毛和 /或蜕膜组织中的h CG、PRL、E2 、P水平明显下降 ( P<0 .0 1或 P<0 .0 5) ,PGF2α明显增高 ( P<0 .0 1 ,P<0 .0 5) ;E2 / P比值增加 ( P<0 .0 1 ,P<0 .0 5)。结论 :复方米非司酮通过影响绒毛和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而终止早孕 ,双炔失碳酯和米非司酮在人类也有协同抗早孕作用 ,绒毛和蜕膜是其抗早孕时主要作用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抗早孕的作用机理。方法:因非意愿妊娠要求终止妊娠的正常早孕妇女60例,分为3组,分别为常规负压吸宫对照组、负压吸引术前服用米非司酮100mg组和150mg,每组20例。运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绒毛组织中HOXA7、9、10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①正常早孕绒毛组织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可见HOXA7、9、10基因的表达,表达主要在滋养细胞胞质,间质少量表达。②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均可以降低绒毛组织中HOXA7、9、10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但对不同基因的降表达程度有所不同。150mg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组织中HOXA7、10基因的降表达作用明显大于100mg米非司酮(P<0.01)。服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后的早孕绒毛组织中HOXA7、9、10蛋白的表达位置仍以滋养细胞胞质为主,间质少量表达。结论:HOXA7、9、10基因表达于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服用米非司酮后可降低其表达,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但未改变蛋白的表达位置。米非司酮的抗早孕作用可能是通过对绒毛组织中HOXA7、9、10基因的调控来达到的,且以150mg的米非司酮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9.
米非司酮药流后子宫出血机理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赵艳忠  史小林  翁梨驹 《生殖与避孕》2004,24(3):149-153,i002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药流后子宫出血的机理。 方法:采集正常早孕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完全与不完全蜕膜组织各2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表达组织中的PR、Fas、LN、FN,应用图象分析仪及半定量方法对表达结果进行观察(P<0.01)。结果: 药流不全组PR、LN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药流完全组(P<0.05和P<0.01),而Fas表达则明显低于药流完全组(P<0.01)。结论: 药流不全组PR的高表达导致蜕膜组织凋亡障碍,并持续分泌LN致使蜕膜组织粘连不脱落,子宫持续出血,而PR高表达的原因有可能归于使用者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早孕母胎界面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SOCS3)的作用。方法:26例妊娠35-49d先兆流产患者,采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免疫组化法检测绒毛、蜕膜组织SOCS3的表达,并以30例正常早孕者作对照。结果:①绒毛、蜕膜组织均表达SOCS3,但先兆流产组SOCS3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绒毛中的SOCS3表达于滋养细胞和绒毛间质,蜕膜中的SOCS3主要位于蜕膜腺体及间质细胞,二组SOCS3表达定位一致。结论:母胎界面SOCS3可能在早期妊娠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先兆流产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