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对中老年风湿性主动脉瓣置换后患者的院内及1年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性入选2009年3月~2013年7月间在我院诊断为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并接受外科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手术中老年患者(>40岁),根据血清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两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多因素分析评估高尿酸血症与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共有632名患者入选,分为高尿酸血症组(n=381)和血尿酸正常组(n=251).高尿酸血症组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血尿酸正常组(7.6%vs 2.0%,P=0.002).血尿酸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421,P<0.001),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093,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经校正影响预后的混杂因素,包括年龄、NYHA心功能III-IV级和术后急性肾损伤后,高尿酸血症与院内死亡率(OR=3.07,95%CI:1.13,8.37,P=0.028)和1年死亡率(HR=3.14,95%CI:1.30,7.62,P=0.011)独立相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组患者手术后1年死亡率累积率较高(Log-rank=11.73,P=0.001).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中老年风湿性主动脉瓣置换后患者院内死亡及1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AMI患者(AMI组)和32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在禁食12h后采集静脉血,检测尿酸(B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2C),血糖等。结果:AMI组患者血尿酸平均水平349.32±87.50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302.01±55.01mmol/L),且高尿酸血症与急性心肌梗死呈正相关,r=0.6846,P=0.0014,OR=1.983)。结论:血清高尿酸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高尿酸血症患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共计2 996例自行前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研究血25(OH)D3水平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血25(OH)D3每升高一个单位,高尿酸血症患病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并进一步针对研究对象男女分布进行了性别亚组分析。结果多因素校正后的结果显示,血25(OH)D3每升高一个单位,高尿酸血症患病的OR(95%CI)为1.015(95%CI:1.004~1.025),P=0.005。按男女分组后,男性人群中血25(OH)D3每升高一个单位,高尿酸血症患病的OR(95%CI)为1.016(95%CI:1.005~1.027),P=0.004;女性人群中血25(OH)D3每升高一个单位,高尿酸血症患病的OR(95%CI)为1.011(95%CI:0.982~1.040),P=0.470。结论该横断面研究证实血25(OH)D3水平与高尿酸血症患病呈正相关,且该相关性仅在男性中成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血尿酸水平与动脉硬化早期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随机按年龄分层抽样方法,抽取≥40岁的某矿场工人5 440例,按照血尿酸水平进行分组,多因素分析血尿酸与cIMT的关系. 结果 (1)5 294例研究对象纳入统计分析,非高尿酸组4 739例(89.5%),高尿酸组555例(10.5%).(2)高尿酸组的年龄、cIMT、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对数转换后的甘油三酯(Log-TG)、总胆固醇(TC)、肌酐(Cr)的均值和饮酒、喜盐、锻炼比例均高于非高尿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相关因素后,血尿酸每增加1 mg/dL,cIMT增加分别为:总人群0.01 mm(95%CI:0.01~0.01,P<0.05),女性0.03 mm(95%CI:0.02~0.04,P<0.05),男性0 mm(95% CI:0.00~0.01,P=0.07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相关因素后,高尿酸组cIMT≥1 mm的风险是非高尿酸组的倍数分别为:总人群是1.27倍(95%CI:1.01~1.60,P<0.05)、女性是1.99倍(95%CI:1.29~3.06,P<0.05)、男性是1.06倍(95%CI:0.81~1.39,P=0.67). 结论 女性的血尿酸水平与cIMT增厚有关,高尿酸血症可能更易发生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分别与单纯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以及H型高血压患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10 344名自行前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研究高尿酸血症与单纯高血压、h-HCY及H型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计算高尿酸血症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之间高血压、h-HCY以及H型高血压患病率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多因素校正后的结果显示,与非高尿酸血症组相比,高尿酸血症人群中患单纯高血压的概率的OR(95%CI)为1.217(95%CI:0.901~1.645,P=0.20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尿酸血症人群中患h-HCY的概率的OR(95%CI)为1.843(95%CI:1.581~2.149,P0.001)。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较,高尿酸血症人群中患H型高血压的概率的OR(95%CI)为2.100(95%CI:1.739~2.536,P0.001)。结论该横断面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与H型高血压、h-HCY患病呈正相关,与单纯高血压患病不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开滦研究人群全血铁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为早期预防高尿酸血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17年8月—2018年5月在林西医院、马家沟医院、荆各庄医院参加健康体检且完成全血铁检测的开滦集团在职和离退休职工,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3 579人。按血尿酸水平分为正常血尿酸组(2 983例)和高尿酸血症组(59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全血铁(按照三分位分为Q1~Q3三个亚层)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并分析不同年龄对全血铁与高尿酸血症关联的影响。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全血铁[(464.73±104.05)mg/L]显著高于正常血尿酸组[(420.96±109.6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与全血铁Q1组相比,全血铁Q3组发生高尿酸血症的OR值(95%CI)为1.989(1.487~2.661)。在<60岁的研究对象中,与全血铁Q1组相比,全血铁Q3组发生高尿酸血症的OR值(95%CI)为2.304(1.539~3.450);而在≥60岁的研究对象中,与全血...  相似文献   

7.
高尿酸血症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2005年10月至2008年2月住院老年患者1 719例,其中高尿酸血症827例,无高尿酸血症892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血糖、血尿酸、血脂,并进行螺旋CT脑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CT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性别(χ2 =12.87,P=0.005 6)、原发性高血压(χ2=14.52,P=0.002 3)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显著相关.血糖升高(χ2=9.16,P=0.012)、高胆固醇血症(χ2=7.46,P=0.036)、低密度脂蛋白偏高(χ2=6.92,P=0.038)、高尿酸血症(χ2 =9.02,P=0.017)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有关.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男性(OR=1.02,95%CI=1.12~1.66)、原发性高血压(OR=3.46,95%CI=1.19~6.01)、血糖升高(OR=2.23,95%CI=1.15~3.54)和尿酸偏高(OR=2.21,95%CI=1.13~3.46) 发生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危险性增加.结论 高尿酸血症加快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胡艳  陶敏  潘星  马晓燕  庄守纲  刘娜  方路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2):1989-1993
目的 探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和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肾内科住院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CKD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7月31日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市)和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江西省吉安市)住院的436例CKD患者,按K/DOQI指南分为CKD 1~5期组,分析不同CKD分期人群的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不同CKD分期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CKD患者中,舒张压(OR=1.025,95%CI:1.005~1.044,P=0.012)为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OR=0.536,95%CI:0.335~0.859,P=0.009)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OR=0.988, 95%CI:0.980~0.997,P=0.005)为高尿酸血症的保护性因素。CKD 4期较CKD 1期患高尿酸血症的比值比OR最大,为4.385(95%CI:1.655~11.621,P=0.003)。 结论 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舒张压升高为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服用ACEI/ARB药物以及较高的肾小球滤过率为高尿酸血症的保护性因素。CKD的疾病进展与高尿酸血症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提示积极控制血压、保护肾脏功能将有利于降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而降尿酸治疗可能也有利于保护残肾功能,并改善CK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区高尿酸血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四川地区城市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2688个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检测血尿酸及其他生化指标,计算体重指数(BMI),估计肾小球滤过率(CFR).分析血尿酸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高尿酸血症(≥428μmoL/L)患病率15.59%.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远远高于女性(25.62% vs 2.35%,P=0.000).男性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379±83)μmol/L vs(272±70)μmol/L,P=0.000].高尿酸血症组身高、体重、BMI、收缩压、舒张压、血尿素氮、血肌酐和三酰甘油水平均显著高于尿酸正常或偏低组,而eGFR水平则显著低于尿酸正常或偏低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BMI、收缩压、eGFR和三酰甘油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四川地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较高,较以前报道患病率有明显增加.性别、BMI、收缩压、eGFR和三酰甘油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胡松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13-15
目的探讨影响NSTE-AMI患者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9例NSTE-AMI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心电图avR ST段是否抬高及ST段下移程度等因素,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选P<0.10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 Logistic分析显示,急性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发生心衰与下列因素有关:年龄(OR=1.03,95%CI 1.00~1.17,P=0.03),性别(OR=1.59,95%CI 0.73~3.48,P=0.04),高血压病史(OR=2.67,95%CI 1.01~4.37,P=0.02),糖尿病史(OR=2.53,95%CI 1.05~6.13,P=0.03),高尿酸血症(OR=1.44,95%CI 1.17~1.71,P=0.00),avR ST段抬高(OR=4.35,95%CI 1.82~6.43,P=0.04),ST段下移程度(OR=3.31,95%CI 1.00~4.01,P=0.01)。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史、高尿酸血症、avR ST段抬高、ST段下移程度等是急性非ST抬高型心梗后发生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娟  顾红霞  陆帅  刑寅  秦利 《当代医师》2013,(12):1616-1618
目的明确崇明地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崇明城桥镇1928例居民的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内容涉及问卷、体格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酸等生化检测,并分析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928例居民完成调查,占崇明地区人口的0.274%,其中男582例,女1346例,年龄40~70(54.59±7.920)岁。高尿酸血症共58例,占3.01%(男5.67%,女1.86%),经年龄和性别标化后,崇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83%。标化后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5.12%,女1.9%,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患者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压、腰围、臀围均显著高于非高尿酸血症患者(P〈0.01),高密度脂蛋白低于非高尿酸血症组(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甘油三酯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结论崇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低,年龄增长、性别及血脂代谢紊乱是高尿酸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术前血尿酸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冠脉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诊断为STEMI,并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385例,其中高尿酸血症患者共81例为高尿酸血症组,余尿酸正常者为正常尿酸组(n=304)。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情况及无复流现象的发生,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因素。结果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为2l%(8l/385);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尿酸组高血压(58%比41%)、既往MI病史(11.1%比4.9%)、Kmip〉l级(26%比16%)、多支病变(63%比50%)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在TIMl分级〈2级、CTFC〉40、TMPG〈2级所占比例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增加PCI治疗后冠脉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值得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的关系。方法采取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来我院体检的442例18岁以上成人进行调查,其中高尿酸血症组218例,正常血尿酸组224例,分别测定两组的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血压和体重指数,统计两组的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的患病率。结果高尿酸血症组空腹血糖、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压、体重指数均值均高于正常血尿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尿酸血症组超重或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及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尿酸组(P〈0.01);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呈明显正相关。结论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密切相关,是构成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固定体检人群在2006和2011年健康体检空腹血糖(GLU)和血尿酸(UA)结果,了解体检人群近6年GLU和UA水平和分布特征变化,为更好地做好干部保健服务提供依据。方法:筛选2006和2011年在我院体检者10741名为此次调查对象,按2011年体验时的年龄分组,比较各组不同性别之间GLU和UA水平变化情况。结果:2006年体检人群GLU平均值为(5.48±0.95)mmol·L^-1,2011年增至(5.71±1.10)mmol·L^-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14,P=0.000)。2006年体检人群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检出率为23.5%,DM(糖尿病)检出率为4.5%;而2011年IFG检出率为33.6%(∥=315.4,P=0.000),DM检出率为7.3%(χ2=132.1,P=0.000)。2006年体检人群男性IFG检出率为27.2%,DM检出率为5.6%;2011年男性IFG检出率增至38.2%(χ2=262.0,P=0.ooo),DM检出率增至9.3%(χ2=133.8,P=0.000)。2006年体检人群女性IFG检出率为14.7%,DM检出率为1.8%;2011年IFG检出率增至22.6%(χ2=68.643,P=0.000),DM检出率增至2.7%(χ2=9.240,P=0.002)。2006年体检人群UA平均值为(349.91±84.86)μmol·L^-1,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为21.6%;2011年体检人群UA平均值为(360.60±86.68)μmol·L^-1,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为26.5%。2011年体检人群UA平均水平(t=12.941,P=0.000)及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检出率(χ2=87.806,P=0.000)明显高于2006年。在IFG期UA平均水平随血糖升高而升高,而当进展到DM阶段,UA平均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GLU正常水平的体检人群。结论:过去6年中IFG、DM和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明显增加,且男性远高于女性;高尿酸血症与IFG及DM发病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西藏林芝地区藏族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藏族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为防治高原高尿酸血症和相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尿酸酶法对在某院体检的2867例藏族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30岁、31~40岁、41~50岁、≥51岁)、不同性别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结果2867例中高尿酸血症782例(27.3%);男性646(22.50%),女性136例(4.74%),男女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之比为4.75∶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χ2=85.5,P<0.01)。2867例血尿酸水平平均为(369.7±126.8)μmol/L,其中男性、女性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89.4±141.5)μmol/L和(316.7±89.5)μmol/L,男性明显高于女性(t=16.4,P<0.05)。结论林芝地区藏族人群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了藏族群众的健康,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应针对藏族饮食和民族特点开展健康教育以预防和控制高尿酸血症和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调查2010年本院1420名20 ~60岁体检者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等.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2.04%,其中男性为32.01%,平均尿酸为(388±78) μmol/L;女性为14.07%,平均为(288±63) μmol/L.男性40岁之前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是30.11%,40 ~60岁是33.81%.男性平均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过高,高TG,BUN高为其危险因素,高HDL-C及女性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海地区居民血尿酸水平及相关指标。方法对540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及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平均血尿酸水平为(420.82±87.53)μmol/L,女性为(309.09±71.20)μmol/L,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47.81%,女性为24.40%,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P〈0.01)。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20岁年龄组与50岁以上各中老年年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女性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20、30√40岁青壮年年龄组与50岁以上各中老年年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O.01)。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组比较,男性组与女胜组比较,高血压发病率及体重超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北海地区居民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均高于内地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女胜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高尿酸血症患者更容易伴发高血压、超重。  相似文献   

18.
高尿酸血症/痛风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痛风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痛风患者86例,高尿酸血症患者77例,同期体检健康人群86例,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腰围、臀围、空腹静脉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血尿酸(SUA),计算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进行肝脏B超检查,比较各组的NAFLD的总检出率及轻、中、重度脂肪肝检出率及生化指标.结果:痛风组及高尿酸血症组SUA、BMI、腰围、MAP、FPG、FINS、HOMA-IR、HbA1c、ALT、Scr、TG、L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DL、eGFR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痛风组GGT、BUN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痛风组及高尿酸血症组NAFLD总检出率及轻、中度脂肪肝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5.3%、26.7%、17.4% vs 35.1%、27.3%、6.5% vs 23.3%、17.4%、4.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TG、BMI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04、1.394和1.213.结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是NAFLD进展的重要高危因素,TG、肥胖、SUA参与NAFLD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30岁以上)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饮食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的26个饮食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18项因素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有关(P〈0.05),其中危险因素13项,保护因素5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8项因素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有关(P〈0.05);其中危险因素7项,主食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OR=5.053)、经常食用油炸食品(OR=5.690)、偶尔食用芦笋(OR=9.390)、经常食用成莱(OR=3.779)、经常食用螃蟹(OR=1.653)、经常食用牡蛎(OR=2.416)、经常食用烧烤(OR=9.999)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保护因素1项,经常食用粗粮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保护因素。结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与饮食密切相关的疾病,改善饮食习惯,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可预防或减少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