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的民间体育研究至今,我国的体育人类学从萌芽、成型到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人类学研究涉及学科基础理论、少数民族身体运动游戏、竞技与人类学、民族传统体育及体育与人类发展等各个方面,正在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成为体育的新兴学科,也成为人类学/民族学的年轻分支.2009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召开,我国体育学者承办了两个专题会议,开启了一个学科发展与学术交流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人类学的成立与研究的展开,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阐述出体育人类学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模式将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的行为文化来研究的一门学问。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旅游人类学与身体文化的理论,今后运用文化创造的视点和文化本位、文化客位研究方式是体育人类学形成自身独特研究体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体育是一种人类的身体运动文化。身体动作是体育的基本构成单元,承载并表达着千百年来不同文化赋予体育的不同价值和观念。体育活动中身体动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体育人类学首要研究对象。回顾和梳理文化人类学的身体动作研究成果,一方面将显示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研究的立基之地,也将有助于明确其在体育研究和身体研究中的位序和独特价值。在分别阐述了马塞尔·莫斯、伯德惠斯特尔、康纳顿三位人类学家对身体动作的经典研究后,得出两点启示:(1)文化塑造了身体动作,应秉持文化整体观全面理解体育及其身体动作;(2)体育人类学对身体动作与文化关系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和开发,也将丰富和完善身体人类学和民俗学身体研究的学术版图。  相似文献   

4.
竞技体育与人生存的地理环境、地域风俗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以及人类遗传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从地理与人文的视角对辽宁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环境进行研究,采用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体育文化学、体质人类学、体育原理、民族体育、民俗学等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现代竞技体育精神的文化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现代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为代表的现代竞技体育,其核心精神为"公平竞争精神",但作 为人类历史上产生的一种文化,其自身必然带有一如所有人类文化都具有的文化悖论,这些文 化悖论有来自其自身价值和功能上的悖谬,也有在其发展和实践当中衍生出来的文化悖谬。  相似文献   

6.
竞技运动是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最终以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标的身体运动过程.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化就是指参与竞技体育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原本是追求自身的发展,但反过来自身却被对象占有了.文明进步、攻击性暴力、国家政治、商业利益等导致了竞技运动的异化.竞技运动应该建立起抗阻异化的堡垒,主动寻找竞技运动本质意义上的文化回归.  相似文献   

7.
依托体育美学和体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倡导开拓体育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中华民族自源文字是目前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图画象形文字,对具有代表性、处于原生态的东巴文的研究成果众多,但未见从身体运动的角度探讨其形成过程的文献。对东巴文中有关身体运动的动词进行分类研究是初步尝试。借助体育科学中的人类动作发展理论,解释身体动作对文字形成的影响,有助于厘清一些有争议的重要学术假说,为田野调查的实证工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王深 《体育学刊》2013,20(1):24-28
在政府公共职能强化的背景下,从人类自身发展的角度重新理解体育公共服务的历史使命,无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内容与服务特性有更准确的把握.文明的发展将人类身体的文化性发挥到极致的同时,也导致人类身体自然性的无助与退化,而体育运动作为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式,是人类阻止肉身自然性退化的艺术结晶和科学成果,为了不让人类的身体在文明进程中退化,为了积极应对现代文明病带给人类的巨大威胁,体育公共服务应承担起救赎与养护人类自然身体的历史使命,切实保障每个公民的身体养护之需,在提供与公众身体养护密切相关的有形产品中,加强国民体育强身观的引领与培养.  相似文献   

9.
国外体育人类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与体育有关的文化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人类学发展脉络中体育人类学的诞生过程,在翻译两部风格各异的西方体育人类学的代表著作以及不同类型论文之后,介绍了国外体育研究中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0.
体育项目本身所蕴含的规律中凸显出人类身体技术与文化的特征,并通过竞技体育运动表现出来。在文明时代,身体的原始搏杀现象在一些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推崇下开始强势回归,这使得人们开始担忧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技术的走向。以UFC赛事为例来探讨现代格斗项目价值追求的演变。从技术的角度看,我们发现人的身体发展的趋势被束缚在囹圄境遇。从文化的角度看,探讨如何借助体育的力量进行突破和回归。通过探寻,我们在技术寻根中牵引智化技术未来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苗族独木龙舟竞渡的体质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苗族的独木龙舟是举世无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人类学"田野工作"(field-work)方法,对黔东南地区清水江及其支流巴拉河流域的37个苗族村寨独木龙舟竞渡的选手进行了体质形态的调查测试.结合体育人类学理论,进行了苗族独木龙舟竞渡选手与全国成年人、青少年以及国际标准竞技小龙舟运动员的体质分析;对苗族独木龙舟竞渡选手与贵州世居苗、侗、土家、布依等民族的体质形态进行比较,对其体质人类学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从而表明苗族独木龙舟作为一项旨在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延续力的传统习俗,并无体育意识和健身动机,其运动形式可以视为体育萌芽,实质上,更应当作为一项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待.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民族传统体育始终与人类活动存在着本质关联。文章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进行了深层分析,探讨了我们应该从新的视角去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层次文化底蕴,以适应新的要求,为民族传统体育发生文化变迁后应该如何去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乔冉 《体育科研》2017,(5):39-44
文章以专家访谈法为主,以体育和戏剧的关联与博弈为切入点,探究体育活动的人类学和表演学价值。体育摒弃了语言,以身体为艺术的表现载体,向观众展示了人类天然肌体的魅力。体育是中国戏剧形成初期的重要元素,早期的戏剧也是中国体育生存发展的土壤,最初的武戏也许只是一场诗意的扮演类的体育游戏。体育和戏剧同样拥有着浪漫的情怀和游戏的精神。在今之体育场内,观众可以体会到古代雅典剧场的吸引力,观众观看着跌宕起伏的比赛,与他们支持的运动员休戚与共。体育是一出没有细致入微剧本的幕表戏,一出冲突剧烈且没有固定结局的开放式戏剧。  相似文献   

14.
体育人文研究存在哲学思维多样化和理论体系的不足、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缺乏深义、学科研究方法也显得相对单一等问题。哲学思维及理论缺失,将导致终极价值观偏离本位;传统文化的缺失,会导致民族符号、象征的消失;研究方法不足,会使学科发展缓慢。以人文学母学科——人类学的观点和研究经验,对体育人文理论的发展进行思考,体育文化现象不是随机创造或者抽样参照的结果,发展体育人文理论要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和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论体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中的跨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法,首先对体育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的沿革进行了溯源。研究认为,体育人类学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的演进史。它萌芽于对欧洲封建神权统治提出挑战的文艺复兴时代;形成及发展于殖民扩张中;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争鸣并达成一些共识;战后到全球化前期出现学科化与体制化趋势;进入全球化时代后,通过反思使跨文化比较趋于整合。就如何进行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研究进行了思考:提出应遵循可比性、整体性、主客位性等原则;在研究方法上应综合考虑类型比较法、历史比较法及模式比较法等方法;应选取具有相似表现形式的项目,根据地缘或渊源进行研究。提出跨文化的历史诉求应是为了促进对他者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倪依克 《体育科学》2011,31(12):79-83,93
原始人类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原始的祭祀与图腾崇拜,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肢体活动逐渐演变为审美体验。由于各地区、各民族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同。对美的认识不同,也促成了不同的体育文化和活动方式。但是,中西方文化对于身体美的最终认识,都是内在与外在美的统一,都更珍视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和谐。体育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中获得精神元气,回归体育美的本原。  相似文献   

17.
孙威 《体育学刊》2007,14(5):24-28
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融合的文化,奥林匹克文化和人的自由是科学体育与人文体育和谐发展的核心;奥林匹克运动正在从人类科学发展的工具——夺标与健康的功利化追求,转变为对奥林匹克文化——精神、制度、人的实质自由的追问;在体育过程中不断扩展体育个体的实质自由是复兴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的奥林匹克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人类学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论和文化相对论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本土性发展、东西方体育的对话与交流提供了方法支脚,而其理论体系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递"、"输入"、"中断"和"适应"等环节的理解,以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传统与现代、强势与弱势、东方与西方等文化对等体中独领风骚提供理论制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