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EMPIRE算法的数字乳腺断层合成X线成像(DBT)结合重建二维(s2D)及重建三维(s3D)图像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经超声诊断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为4类及以上、拟行手术或穿刺活检的12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屏数字乳腺X线成像(FFDM)和DBT检查,通过DBT图像后处理获得s2D、s3D图像。分别对FFDM、DBT结合s2D、DBT结合s3D、DBT结合FFDM图像进行分析,记录腺体的平均辐射剂量,对病灶的可见性进行分级,同时对病灶进行BI-RADS分类;对穿刺及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分析,获得病变的组织类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四种不同组合图像的平均腺体辐射剂量,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四种组合图像的可见性评级,以病理学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四种组合图像的诊断效能。结果:4例为穿刺病理证实,122例为手术病理证实。良性病灶61例,恶性病灶65例。FFDM、DBT-FFDM、DBT-s2D、DBT-s3D图像的单个体位平均腺体辐射剂量分别为(1.72±0.48)、(4.81±1.12)、(3.28±0.79)和(3.28±0.79)mGy,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DBT-FFDM(116/126)、DBT-s2D(116/126)及DBT-s3D(117/126)较单独FFDM(98/126)显著提高病灶的可见性,其中DBT-s3D对病灶的可见性最高(93%)。FFDM、DBT-FFDM、DBT-s2D及DBT-s3D对乳腺良恶性病灶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0.804,0.832,0.864。结论:基于EMPIRE迭代算法的DBT结合重建二维及三维图像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乳腺病灶的可见性,并提高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数字乳腺三维成像(DBT)与MRI对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评价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临床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病变的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均采用FFDM、DBT及MRI检查。观察肿瘤大小、形态、边缘、有无钙化等,强化方式、早期强化率(EER)、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表观扩散系数(ADC),根据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进行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评价单纯的FFDM、DBT、MRI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结果:253例乳腺病变患者中良性病灶112例,恶性病灶141例。FFDM、DBT及MRI诊断乳腺癌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26、0.897、0.884;诊断其敏感度分别为84.2%、92.3%、95.6%;特异度分别为82.5%、85.5%、84.5%。DBT及MRI 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大于FF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BT与MRI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T及MRI较FFDM检查能够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能,DBT和MRI 对乳腺病灶的检出及诊断效能相近,但DBT更为经济适用,且禁忌证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前乳腺X线检查仍是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合成乳腺X线摄影(SM)以及3种技术的联合应用(FFDM联合DBT、SM联合DBT)。对DBT、SM和SM联合DBT在乳腺筛查中诊断效能、影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等进行比较。SM联合DBT可有效平衡辐射剂量和诊断效能,但仍然在判读时间、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和检查成本方面存在局限性。就以上3种检查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乳腺数字体层摄影及全数字乳腺摄影(DBT/FFDM)模式平均腺体剂量(AGD)与乳房密度、压迫厚度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厚度和密度)乳房在具体情况下摄影方式的优化选择与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29例乳房Combo (DBT+FFDM)临床资料,分别收集记录双乳正位(CC)及内外斜位(MLO)压迫厚度、AGD、kVp和乳房量化密度(Q_abd)类型,分析DBT/FFDM模式下压迫厚度、密度与AGD之间的关系。结果 DBT/FFDM模式AGD与压迫厚度(CC位:r=0.55、0.53,P<0.001;MLO位:r=0.62、0.48,P<0.001)、乳房密度(CC位:r=0.36、0.39,P<0.001;MLO位:r=0.16、0.30,P<0.001)正相关;DBT模式AGD组间差异小,FFDM模式AGD组间差异大(厚度分组CC位:F=35.29、31.32,P<0.005;MLO位:F=44.83、27.02,P<0.005;Q_abd分类CC位:F=18.68、19.76,P<0.005;MLO位:F=4.58、10.52,P<0.005);Q_abd分类高的乳房平均压迫厚度较低(CC位:F=16.28,P<0.005;MLO位:F=17.81,P<0.005);同时考虑压迫厚度与乳房密度交互作用影响,仅在MLO位DM模式对AGD有交互作用(F=3.16,P=0.005)。结论 DBT/FFDM两种模式剂量累积可能增加辐射风险;乳腺摄影优先采用单视图CC/MLO-DBT或CC/MLO-(DBT+FFDM)+单视图MLO/CC-FFDM模式,在减低辐射剂量风险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离散系数对于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96例患者磁共振乳腺病灶98个,分别测量每一病灶ADC值的均值(x)及标准差(s),并计算每一个病灶ADC值的离散系数CV(CV=s/x)。评估病灶ADC值均值及CV的诊断效能。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组ADC值均值[良性(1.42±0.32)×10-3mm2/s,恶性(1.04±0.29)×10-3mm2/s]及CV(良性0.10±0.03,恶性0.17±0.04),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之间ADC-CV差异的效应量(Cohen''s d值,1.98)高于良性与恶性病变之间ADC均值差异的效应量(1.25)。ADC-CV ROC曲线的AUC(0.935±0.0227 )也显著大于ADC均值ROC曲线的AUC(0.790±0.0447)(P<0.01)。结论:乳腺病变DWI检查中ADC-CV较ADC值均值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1例患者(124个病灶)同时行FFDM及DWI扫描,并测量病灶的平均ADC值.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FFDM及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及对3种不同腺体类型中病灶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良、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65±0.40)×10- 3 mm2/s及(1.13±0.24)×10- 3 mm2/s,且良-恶、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癌(IDC-DCIS)、脓肿-余各组良性病变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WI及FFDM对乳腺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90%,81%,DWI对良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FFDM,两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对恶性病变的检出率两者无统计学差异;DWI及FFDM对退化型、中间型、致密型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100%、100%;88%、78%;86%、71%,两者对中间型及致密型病灶的检出率具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4、0.004.结论 DWI对致密型乳腺中病灶检出是FFDM的重要补充,并且对脓肿的显示具有独到价值,ADC值具有良恶性乳腺病变鉴别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摘要目的评估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 (DBT)引导下对DBT检查阳性而其他成像检查阴性的可疑病灶进行穿刺定位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并分析仅 DBT 检查阳性的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在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接诊的170例乳腺结节患者资料,均给予FFDM检查,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本研究金标准,统计FFDM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Kappa检验FFDM影像诊断评估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对比乳腺良、恶性结节组FFDM影像学征象。结果 病理诊断恶性23例,良性147例;FFDM检出良性151例,恶性19例。FFDM诊断准确率是95.3%,灵敏度是73.9%,特异度是98.6%,Kappa检验FFDM影像诊断评估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9),P<0.05。恶性组肿块边缘毛刺率(95.6%)、肿块形态不规则率(43.5%)、钙化分布簇状(56.5%)、导管性分布率(30.4%)、钙化形态线形分支型率(47.8%)、细沙状率(47.8%)、血管增粗率(78.3%)均高于良性组(0.7%、0.7%、23.1%、0.7%、2.7%、0.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FDM在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阅片者间应用全屏数字化乳腺 X 线成像(FFDM)和数字乳腺断层合成 X 线成像(DBT)对乳腺疾病诊断及BI-RADS 分类的差异,评价 DBT 在诊断乳腺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疑似乳腺疾病病例300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良性118例,恶性18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 FFDM 及 DBT 检查。分别由4名不同年资医师独立阅片进行诊断,以病理为金标准,比较阅片者间对乳腺病变诊断的差异。采用χ2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进行统计。结果高年资医师阅读 FFDM 和 DBT 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0%和9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1和0.899;低年资医师阅读 FFDM 和DBT 影像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2%和90%,AUC 分别为0.801和0.891。118例良性病变中 DBT 相比 FFDM,高、低年资医师分类为 BI-RADS 4a 类及以下的病例分别由82例提高到96例、41例提高到98例,分类为 BI-RADS 4b-5类的病例分别由19例降至16例、30例降至16例。182例恶性病变中 DBT 相比 FFDM,分类为 BI-RADS 4a-5类的病例高、低年资医师分别由167例提高到169例、152例提高到167例;BI-RADS 4a 类及以下的病例分别由12例降至10例、24例降至15例。高、低年资医师阅读 FFDM 分类为 BI-RADS 0类的病例分别为22例和53例,而阅读 DBT 后二者分别降至7例和4例。结论不同年资医师阅读 DBT 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BI-RADS 分类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亦更高,以低年资医师提高更为显著。DBT 对提高乳腺肿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具有很大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综合评价导丝导向定位术在触诊阴性乳腺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4例触诊阴性乳腺病灶行导丝导向定位术103处,记录病灶大小、分布特征、标本体积、剂量参数和患者术中反应,评价病灶大小、特征、定位准确度对切除标本大小的影响以及定位术中辐射剂量和患者的耐受程度.结果 定位适中74处,过深14处,过浅9处,完全偏离病灶靶点6处.1次性切除病灶99处,4处病灶2次切除,标本平均体积为11.47cm^3.检出良性病变占59.2%(61/103处);不典型增生8.7%(9/103处);乳腺癌32.1%(33/103处).定位术中辐射剂量近似为常规摄影辐射剂量的2倍,11例患者发生迷走反应.结论 立体定位导丝导向定位术可在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缩小手术范围,是目前应用于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的有效方法.病灶大小、分布特征和定位准确度是影响病灶切除体积大小的重要因素,且术中的高辐射剂量及患者在术中的护理均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数字乳腺X射线断层融合成像和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两种模式下乳腺X射线摄影剂量比较,以及平均腺体剂量与乳腺密度、压迫厚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数字乳腺X射线断层融合成像(DBT)的乳腺疾病患者以及同时期在本院行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FFDM)的体检人群的乳腺X射线摄影资料,记录压迫厚度、压迫力度及平均腺体剂量(AGD),由两名从事乳腺影像诊断的高年资医师依照2013年ACR BI-RADS MAMMOGRAPHY对乳腺腺体密度进行分型,分为a (腺体组织<25%)、b (腺体组织约25%~50%)、c (腺体组织约50%~75%)、d (腺体组织>75%)4型,分析在FFDM、DBT模式下,不同腺体密度、不同压迫厚度与AGD的关系。结果 无论是FFDM还是DBT模式,随着乳腺腺体密度增加AGD逐渐增加,AGDab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1.63、617.83、330.33、451.45、290.47,P<0.001)。行FFDM的c、d型乳腺,压迫厚度为31~40 mm时AGD较低。在相同压迫厚度下,a、b、c、d型乳腺AGDDBT均高于AGDFF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型:t=-17.88、-42.19、-29.90、-28.14、-24.95,P<0.001;b型:t=-49.18、-35.94、-27.25、-28.37、-24.10,P<0.001;c型:t=-11.78、-32.90、-23.13、-20.51、-18.24,P<0.001;d型:t=-7.94、-26.24、-17.24、-15.44、-13.81,P<0.001),乳腺厚度为61~70 mm的d型乳腺AGD两者差异最大,为1.07 mGy (95%CI:0.92~1.22)。AGD与乳腺密度、压迫厚度正相关,且FFDM的相关性强于DBT。结论 乳腺X射线摄影AGD与乳腺密度、压迫厚度正相关,与FFDM相比,DBT会增加AGD,但AGD增幅在安全范围内,临床工作中行DBT检查对乳腺疾病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12.
曲宁  罗娅红  赵英杰  何翠菊   《放射学实践》2010,25(5):515-518
目的:确定扩散敏感因子为800s/mm^2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78个病灶)乳腺病变的DWI图像,其中良性病变26例(31个病灶),恶性病变44例(47个病灶)。测量DWI图像上显示的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通过ROC曲线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同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均符合正态性分布,良恶性病变的ADC平均值分别为(1.46±0.26)×10^-3mm^2/s和(1.02±0.19)×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P〈0.05)。约登指数最大法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28×10^-3mm^2/s,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6%,75.9%,86.8%;阳性似然比最大法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035×103mm^2/s,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6.8%,96.6%,65.8%;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95%可信区间为0.836-0.975)。结论:扩散敏感因子为800s/mm^2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确定为1.28×10^-3mm^2/s,DWI的ADC值测定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冬女  陈邦文  刘春娥   《放射学实践》2010,25(7):754-756
目的:探讨单纯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诊断乳腺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乳腺肿块的37例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并获得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灶18个,恶性病灶19个。描记扩散图像上病变的兴趣区,由软件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对良性和恶性病变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12例良性病变在DWI上呈等信号或高信号,但ADC值升高或下降不明显,6例良性病变DWI上呈高信号,ADC值明显下降;19例恶性肿瘤DWI上呈高信号,ADC值明显下降。良性病变组ADC值为(1.474±0.441)×10^-3mm^2/s,恶性病变组ADC值为(1.082±0.160)×10^-3mm^2/s,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ADC值测量在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6例患者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检查,并根据第四版 BI-RADS 分类标准进行图像分析。将 BI-RADS 分类评估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86例患者的 FFDM 检查共发现601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340个,恶性病灶261个。与病理结果比较,BI-RADS 分类评估对良、恶性乳腺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2.9%,敏感度为92.0%,特异度75.9%,阳性预测值为74.5%,阴性预测值为92.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71(P <0.001),95%可信区间为0.842~0.900。结论:BI-RADS 分类标准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X线定位穿刺留置导丝活检术对乳腺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临床触诊阴性而乳腺钼靶X线片显示的微小病灶28例,采用乳腺钼靶X线定位下穿刺,留置导丝于微小病灶区,引导手术将病灶切除活检。结果28例微小病灶均一次性定位成功,定位满意率93%,手术切除完整。病理检查:恶性病变9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例,导管内癌伴早期浸润1例,导管内癌2例,髓样癌1例;良性病变19例。结论乳腺钼靶X线定位穿刺留置导丝活检术,定位准确,诊断明确,能确定乳腺微小病灶的性质,是目前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锥光束乳腺CT(CBBCT)扫描技术在肿块型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分析行CBB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符合病例纳入标准患者24例(共40个病灶),其中良性组9例(12个病灶),恶性组15例(28个病灶)。统计平扫、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分析比较良、恶性组增强形态学征象及时间-密度曲线特点,统计分析平扫未检出组与检出组病灶最大径、良性组和恶性组增强参数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40个病灶平扫检出率和增强检出率分别为23/40、40/40,平扫检出组病灶最大径>未检出组(2.76±1.54cm vs 1.31±0.58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时间-密度曲线形态不同,良性组以缓慢上升和缓慢平台型为主(10/12),恶性组以中等/快速平台型和快速流出型为主(24/28)。恶性组增强第1期CT值和增强1期强化率高于良性组(190.86±59.80Hu vs 120.77±59.78Hu;151.00%±1.17 vs 19.41%±0.15),而增强2期强化率低于良性组(-2.95%±0.13 vs 16.56%±0.2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3个增强参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994、0.217(增强1期强化率诊断效能最高,最佳诊断阈值53.81%)。结论:CBBCT增强检查较平扫能提高病变检出率且增强形态学征象及增强参数有助于提高乳腺癌与良性病变鉴别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穿刺活检证实的50例乳腺癌患者和5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DWI扫描b值分别为400、600、8001、000 s/mm2,测量病灶区域的ADC值,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b值分别为400、6008、001、000时乳腺癌及良性病变的ADC值,恶性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P<0.05)。四组不同b值的良恶性病变分别做ROC曲线,以b=1 000 s/mm2时,AUC最大,诊断价值最高,以ADC值为1.23×10-3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9.8%,准确性为89.9%。结论 DWI结合ADC值测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筛查性检查中低危团簇状钙化灶的合理BI-RADS归类,提出相应的临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FFDM筛查性检查发现的99例低危团簇状钙化患者资料,患者1周内进行针对性第二眼超声检查,1个月内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明确病理诊断。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单纯FFDM和FFDM联合第二眼超声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上的差异。结果:99例患者经FFDM发现团簇状钙化灶共114处,其中乳腺良性病变94例,乳腺癌5例,恶性病变占5.05%。针对FFDM发现的低危团簇状分布钙化灶病例,本研究提出“BI-RADS 4F”分类类别,并在FFDM检查完成1周内进行第二眼超声检查,与单纯FFDM相比,FFDM联合第二眼超声检查检出了所有乳腺癌的病例,阳性似然比从2.91升至3.3,降低假阳性率,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FFDM筛查性检查联合针对性第二眼超声检查,可显著提高低危团簇状钙化灶的乳腺癌检出率,降低假阳性率,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活检。基于本研究结果的“乳腺团簇状分布钙化灶处理流程图”及增设“BI-RADS 4F”类别的建议对临床工作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汪登斌  李志  王丽君  阮玫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89-1094
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X线摄影中含成簇微钙化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行乳腺钙化灶立体定位下活检术或术前钩丝定位局切活检术的97例病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X线摄影和MRI检查且病灶钙化表现为成簇微钙化灶,分析含不同形态成簇微钙化病变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价值,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灶总数为97个,其中病理结果为良性者73个(75.3%),恶性24个(24.7%)。良恶性病变乳腺X线上表现均以无定形钙化为主者,分别占57.5%(42/73)、37.5%(9/24)。MRI对含成簇微钙化的恶性病灶诊断的阳性预测值72.4%(21/29)高于乳腺X线摄影28.9%(22/76)(P=0.000)。MRI对含成簇无定形钙化的恶性病灶诊断的阳性预测值66.7%(8/12)高于乳腺X线摄影17.6%(9/51)(P=0.002)。MRI上节段性强化诊断恶性病变的阳性预测值为100.0%(9/9);无强化对诊断含成簇钙化病变的阴性预测值为100.0%(9/9)。含成簇微钙化的恶性病变早期强化率平均值为109.6%±78.5%,高于良性病变62.8%±25.9%(P=0.000)。结论:MRI对含成簇微钙化特别是无定形成簇微钙化的乳腺病变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多b值双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对于乳腺非肿块强化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年12月-2016年6月本院乳腺MRI检查拟诊为非肿块强化(NME)的患者,术前均行MRI常规序列成像及IVIM序列扫描,追踪所有手术患者的病理结果,最终入组经病理确诊的乳腺良性NME病变 20例(20个病灶)和恶性NME病变27例(30个病灶)。分别测量良恶性病灶组单指数模型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IVIM相关参数(灌注分数f、假性扩散系数D*和纯扩散系数D),并进行比较;绘制两组ADC 值及IVIM相关参数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两种不同指数模型诊断乳腺非肿块强化的最佳参数、诊断阈值和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病灶的ADC值和D值[(1.06±0.27)×10-3mm2/s、(0.85±0.24)10-3mm2/s]均小于良性病灶[(1.32±0.23)×10-3mm2/s、(1.31±0.32)×10-3mm2/s],f值[20.10%(13.38%,40.88%)]大于良性病灶[10.45%(6.28%,2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10),两组间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ROC曲线分析得到D值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08,而ADC和f值的AUC分别为0.794和0.717。当ADC取最佳诊断阈值1.15×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和76.5%。当D取最佳诊断阈值1.03×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和73.3%。当f取最佳诊断阈值13.60%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7%和70.0%。结论:多b值双指数模型IVIM DWI参数中D、f值有助于乳腺非肿块强化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其中D值诊断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