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H2滴眼液对苯扎溴铵导致的小鼠眼表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BALB/c雄性小鼠30只,均取小鼠右眼作为实验眼。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其余的6只则作为空白对照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采用1 g·L-1苯扎溴铵滴眼液+H2滴眼液滴眼,对照组采用1 g·L-1苯扎溴铵滴眼液+生理盐水滴眼,中间均间隔10 min,每天4次。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1 d、7 d、14 d观察各组小鼠的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 Ⅰ 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 test,FL)评分,并于干预14 d后取小鼠眼球,利用电子显微镜对角膜上皮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干预1 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S Ⅰ t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的S Ⅰ t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14 d后,对照组S Ⅰ t与干预前相比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S Ⅰ 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S Ⅰ t均大于对照组。干预1 d后,两组BUT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BUT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14 d后,对照组BUT与干预前相比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BU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BUT均长于对照组。实验组干预1~14 d角膜变化不明显,对照组干预1~14 d后FL染色区域增加。干预后 4 d 和 7 d,两组F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均高于实验组。实验组角膜上皮细胞表面可见密集排列的微绒毛和微皱襞,而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微皱襞部分平坦或出现融合、缺失。结论 H2滴眼液能通过保持角膜上皮的完整性从而改善干眼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PM2.5对小鼠泪膜功能和角膜上皮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只.B组采用5 mg·mL-PM2.5混悬液滴眼,A组采用PBS滴眼,每天4次.分别在干预后1d、4d、7d对各组小鼠进行泪膜功能检测,包括泪液分泌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并于干预后7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情况.结果 干预后4d、7d,A组泪液分泌量、BUT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B组泪液分泌量、BUT较干预前明显分别减少和恶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干预后7d,A组FL评分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FL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干预后7d,A组上皮细胞层数为(4±1)层,而B组上皮细胞层数为(7±1)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整个角膜FL着染明显增加,角膜表面上皮细胞层损伤,层数增厚.结论 PM2.5会影响小鼠泪膜功能,损伤小鼠角膜上皮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进行检测并分析埃罗替尼对其的影响。

方法:随机均分20只小鼠为埃罗替尼组和PBS组,制备埃罗替尼滴眼液,分别应用埃罗替尼滴眼液和PBS,于每日8:00、12:00、16:00和20:00对2组小鼠点眼。在点眼前、点眼后1、2、3wk应用OCTA测量角膜17个区域的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

结果:点眼前埃罗替尼组与PBS组各区域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比较无差异(均P>0.05); 点眼后第2wk,埃罗替尼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的17个区域中M、T5、IT5、I5、IN5、N5、T6、IT6、I6、IN6、N6区域与PBS组相比均明显增厚(均P<0.05)。第3wk,埃罗替尼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的17个区域与PBS组相比均明显增厚(均P<0.05); 埃罗替尼组和PBS组经处理2、3wk后,各组间角膜上皮厚度和角膜全层厚度平均值相比有差异(均P<0.05); 通过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平均值变化趋势分析,埃罗替尼组与PBS组均有差异(均P<0.05)。

结论:利用OCTA可以发现埃罗替尼具有使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增厚的作用,且随着应用次数的增多,其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环境烟草烟雾(enviromental tobacco smoke,ETS)对小鼠泪膜功能和角膜上皮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SPF级c57BL雄性小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TS干预组,每组6只。对照组不进行ETS干预,ETS干预组进行ETS干预,每天2次,一次30 min,干预12周。在干预前及干预后对各组小鼠进行泪膜功能检测,包括泪膜破裂时间、荧光素染色(FL)评分;干预后摘取小鼠角膜组织,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上皮结构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12周后,对照组泪膜破裂时间和FL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ETS干预组泪膜破裂时间较干预前明显缩短,FL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TS干预组干预12周后泪膜破裂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干预前泪膜破裂时间和FL评分差异均不明显(均为P>0.05)。FL染色结果显示:干预12周后,对照组小鼠角膜上皮完整,角膜染色呈阴性;ETS干预组整个角膜上皮荧光素着染区域明显增加,呈点片状。HE染色结果显示:干预12周后,对照组未见角膜上皮层数的改变,厚度也基本未变,基底细胞仍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表层上皮较完整;ETS干预组可见角膜上皮细胞层数增多,厚度增加,细胞排列紊乱,表层上皮细胞有损失及脱落,角膜表面不光滑。干预前对照组小鼠上皮细胞为(5±1)层,干预后基本不变;ETS干预组干预后为(7±1)层;干预后两组上皮细胞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S会影响小鼠泪膜功能,损伤小鼠角膜上皮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蒙脱石滴眼液对小鼠泪膜功能和角膜上皮厚度的影响。方法 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2只。A组用15 g·L-1蒙脱石混悬液滴眼,B组用等量PBS滴眼,每天3次。分别在滴眼前和滴眼后1 d、4 d、7 d对2组小鼠进行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检测和角膜荧光素(fluorescein,FL)染色评估,滴眼后7 d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OCTA)进行角膜分区,分别测量2组小鼠不同区域角膜上皮厚度。结果 A组与B组泪液分泌量有差别(F=19.731,P=0.009),A组较B组泪液分泌量低,泪液分泌破坏显著,且2组泪液分泌量的差别有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变大的趋势;滴眼后4 d和7 d,两组泪液分泌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47、5.695,P=0.026、0.009)。A组较B组BUT缩短(F=22.432,P=0.001),泪膜破坏明显,且2组泪膜破坏程度的差别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有变大的趋势,滴眼后4 d和7 d,两组BU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53、5.695,P=0.024、0.009)。A组较B组角膜FL染色评分增加(F=14.753,P=0.003),角膜上皮细胞损伤明显,且2组角膜FL染色的差别有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变大的趋势,滴眼后4 d和7 d,两组F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36、9.864,P=0.031、0.012)。滴眼后7 d,与B组相比,A组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均变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蒙脱石滴眼液会破坏小鼠的泪液分泌功能和泪膜稳定性,并损伤小鼠角膜上皮细胞,使角膜上皮变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蓝光对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其中实验组小鼠每天8~16 h于蓝光环境下饲养,而对照组小鼠于正常环境下饲养。分别于照射前及照射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利用OCTA分别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结果 与蓝光照射前相比,实验组、对照组分别在照射后1周、2周、1个月,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蓝光照射前相比,对照组在照射后2个月、3个月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角膜上皮中央、N5、I5、T5区域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蓝光照射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角膜中央、内环及N6、T6区域角膜上皮厚度均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蓝光照射前,照射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各区域角膜全层厚度比较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角膜上皮厚度的极值,即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角膜全层厚度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差值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光能引起小鼠角膜上皮厚度改变,且中央区域改变较为明显,但短期内角膜全层厚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裂解液对苯扎溴胺诱导的小鼠干眼的影响与其干眼治疗效果。方法 取健康成年BALB/c小鼠36只,在无菌恒温条件下喂养。用苯扎溴胺滴眼液给小鼠滴眼制作干眼模型,并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B组。A组小鼠用PRP滴眼、B组小鼠用生理盐水滴眼、模型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对3组小鼠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 Ⅰ 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评分以及泪液蛋白测试,并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组小鼠角膜上皮基底膜细胞炎症反应情况和基底膜下神经的分布(干预前和干预后1周、2周)。结果 A组SIT及FL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且干预1周后和干预后2周,比B组和模型组均有较大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2周后,A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较干预前升高(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且与B组和模型组相比,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分支数量明显增加,曲率评分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干预2周后,A组上皮基底细胞和炎症细胞密度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RP滴眼液可以减少苯扎溴铵滴眼液的眼表副作用,并能通过维持小鼠泪膜的稳定性和保护角膜的完整性而控制炎症,改善干眼。  相似文献   

8.
背景 建立一种眼科疾病模型动物疼痛和痛苦的客观评价标准对于眼科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都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目的 探讨定量评分法结合模型动物行为判断法评价大泡性角膜病变兔疼痛状态的有效方法. 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12只,其中9只兔为实验组,均取左眼为实验眼,应用角膜内皮刮除术制作大泡性角膜病变模型,3只作为正常对照.于术前,术后1、3、7、14 d应用手持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实验组模型兔角膜病变区的变化,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其中央角膜厚度(CCT),同时参考国际动物关怀与使用委员会(IACUC)起草的美国实验动物疼痛指南,通过建立“体质量+疼痛状态20项评分”法对疼痛指标进行量化评分,以评估实验动物的疼痛状态.结果 术后1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可见9只大泡性角膜病变模型眼角膜明显水肿,呈灰白色混浊;术后3d角膜表面出现明显大泡,大泡破裂后角膜上皮糜烂,并持续到术后14d.术后1、3、7、14d模型眼CCT分别为(1468±100)、(2313±588)、(2391±271)、(2362±151) μm,与术前的(390±6) 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术后3、7、14d间C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14d实验动物体质量分别为(3.29±0.20)、(3.20±0.17)、(2.77±0.25)、(3.10±0.30)kg,与术前的(3.52±0.18)k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7、0.003、0.004).实验组术前和对照组所有实验兔在观察期内疼痛评分均为0分,实验组术后1、3、7、14d疼痛状态评分分别为7(7,7)、11(10,12)、9(8,10)、9(9,9)分,其中术后3d评分最高,与术后1、7、14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07、0.005、0.007),与角膜出现大泡及角膜上皮糜烂时间基本吻合.20项指标中以进食减少、自我隔离/躲避、磨牙、进行抓持/点眼等操作时可观察到攻击性增加、活动性减少、姿势异常(头低位、弓背等)、发出低沉的叫声7项在所有9只实验动物术后均为阳性. 结论 应用“体质量+疼痛状态20项评分”法可以对大泡性角膜病变兔模型的疼痛状态进行有效、客观、量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对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平行、阳性对照设计及多中心、随机、双盲方法.将2005年4至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青岛市立医院诊断为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240例(240只眼)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入两组,即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120只眼)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120只眼).两组分别滴用20%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和5000 IU/m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每天给药4次,每次1滴,疗程14 d.用药前和用药后3、7、14 d分别对症状、体征观察进行综合评分以及评价其安全性.采用非劣性检验、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法、卡方检验、校正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方差分析及CMH X2法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有效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3 dX2=1.5677,P=0.4566;7 d X2=1.7152,P=0.4242;14 d X2=3.0814,P=0.2142).用药后第3天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症状体征综合评分下降幅度为(6.009±3.030)分,蕈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为(5.177±2.5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67,P=0.0263).用药前、后视力比较,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烧灼感、眼痒方面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烧灼感:3 d X2=0.4394,P=0.932;7 d X2=1.4710,P=0.479;14 d X2=2.1875,P=0.335.用药后眼痒:3 d X2=2.1045,P=0.349;7 d X2=2.0192,P=0.364;14 d X2=0.6863,P=0.407).舒适性方面,用药后3 d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较好,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26,P=0.0100);但是,用药后7、14 d眼部舒适性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7 d X2=7.8106,P=0.050;14 d X2=5.5278,P=0.063).结论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能够有效治疗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起效时间短,安全性较好.(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20-72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紫外线A(ultraviolet A,UVA)照射小鼠角膜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C57 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只;UVA照射组双眼接受位于前上方的UVA照射,波长为320 ~400 nm,照射强度为0.05 W· cm-2,照射距离固定,照射时间24 h.姜黄素干预组在UVA照射前3d给予小鼠姜黄素30 mg·kg-1腹腔内注射,并持续至照射后48 h.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利用裂隙灯观察角膜病变并对角膜混浊进行分级;照射后48 h取小鼠角膜组织,使用电泳迁移率实验检测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表达.结果 照射后48 h,UVA照射组角膜混浊临床评分(3.10±0.74)均高于对照组(0)及姜黄素干预组(0.35±0.24).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与姜黄素干预组间角膜混浊临床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UVA照射组与对照组以及姜黄素干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照射后48 h,角膜组织NF-κB表达水平对照组(1.25±0.13)与姜黄素干预组(1.58±0.34)均较低,UVA照射组(3.98±0.58)明显升高.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与姜黄素干预组角膜组织NF-κ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UVA照射组与对照组以及姜黄素干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姜黄素可以减轻UVA照射对小鼠角膜造成的损伤,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角膜组织内NF-κB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gAPPswePS1转基因小鼠角膜上皮的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TgAPPswePS1转基因小鼠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实验A组为15~18月龄APPswe(+)和PSEN1dE9(+)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转基因鼠15只,实验B组为8月龄APPswe(+)和PSEN1dE9(+)的AD转基因小鼠15只,对照组为8月龄野生型小鼠10只。分别观察各组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的病理学改变、超微结构改变、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的表达情况,并行TUNEL染色检测角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实验B组和实验A组角膜上皮厚度分别为(20.104±1.763)μm和(15.456±1.439)μm,均较对照组的(23.567±2.123)μm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B组和实验A组均较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数减少,层数减少,细胞形态不规则。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示,实验B组和实验A组均较对照组角膜上皮表面微绒毛明显减少,平坦。实验B组和实验A组角膜上皮铺片Aβ免疫阳性反应产物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增强。TUNEL染色结果示,实验B组角膜上皮细胞凋亡数为(5.631±2.471)个,少于实验A组的(16.329±3.54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APPswePS1转基因小鼠较野生型小鼠角膜上皮病理学、超微结构及角膜上皮细胞内Aβ的表达均有改变,以上变化与小鼠月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白细胞介素(IL)-6既介导炎症反应过程又在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及其在糖尿病角膜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值得探讨. 目的 探讨IL-6在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活化和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正常6~8周龄C57B L/6小鼠5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鼠32只和糖尿病模型鼠20只,采用50 mg/kg链脲佐菌素连续腹腔内注射5d的方法诱导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均行角膜上皮刮除术,然后分别于刮除后即刻和48 h结膜下注射IL-6或等容量PBS,采用荧光素染色法评价随时间延长的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体外培养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TKE2细胞系),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不同质量浓度IL-6处理后细胞克隆率(CFE),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和小鼠再生上皮中干细胞标志物△NP63、Ki67的表达以及关键转录因子STAT3磷酸化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小鼠角膜再生上皮中IL-6的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 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显示,正常对照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PBS注射组与IL-6注射组注射后24、48和72 h残留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占原始缺损面积的百分比随角膜上皮损伤后时间延长均明显缩小,同时间点IL-6注射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均明显小于PBS注射组,组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F分组=19.982,P<0.01;F时间=589.350,P<0.01;糖尿病组:F分组=25.411,P<0.01;F时间=334.807,P<0.01).空白对照组及10、20、50、100 ng/ml IL-6处理组CFE分别为(13.23±1.12)%、(15.87±1.30)%、(21.69±1.62)%、(25.33±1.28)%和(18.67±1.54)%,随着IL-6质量浓度的增加CFE逐渐增加,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547,P<0.01).50 ng/ml IL-6处理5、10、15、30和60 min细胞中△NP63、Ki67和p-STAT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细胞中△NP63、Ki67和p-STAT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角膜上皮刮除后24 h的再生上皮中IL-6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5±0.21和1.00±0.16,糖尿病组小鼠角膜再生上皮中IL-6 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小鼠下降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3),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刮除后48 h的再生上皮中IL-6蛋白质量浓度为(257±12)ng/μ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的(323±17) ng/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P<0.01). 结论 IL-6能够通过激活STAT3信号通路促进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的活化和增生,进而促进角膜上皮修复,而封闭内源性IL-6则会延迟小鼠角膜上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 factor,NGF)对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后伤口愈合及透明度恢复的影响。方法建立30只新西兰白兔PTK模型,术后右眼滴用自制NGF滴眼液,左眼滴用人工泪液作为对照眼。于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裂隙灯、光学显微镜、722光栅分光光度计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2组均于术后3~7d角膜上皮全部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不同波长的角膜透明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光镜观察发现对照组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较重。扫描电镜显示,术后4周NGF组角膜上皮细胞层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表面的微绒毛及微皱褶仍然相对较少。结论NGF通过改善伤口愈合的微环境,抑制角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调节伤口愈合,从而促进PTK后角膜透明度的恢复。[眼科新进展2007;27(2):110-112]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上皮超做结构的变化和角膜神经再生情况。方法新西兰白兔48只,分为2组进行实验,每只兔1只眼行常规LASIK,分别在术后即刻、1d、1周,1、3、6个月,每组各取4只角膜,进行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分析和角膜神经染色观察。结果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术后兔眼角膜表面的微绒毛不规则,微绒毛密度明显减少;扫描电镜可见细胞间连接异常,微绒毛有水肿和断裂的迹象。在术后1周左右基本恢复正常。角膜上皮微绒毛数量在术前和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d和7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神经染色显示术后1d,神经损伤边界清楚,神经纤维被截断,至术后1个月即可见再生神经长人切断的角膜瓣内;术后6个月,再生神经长人角膜瓣内近中心区。结论LASIK术后早期角膜上皮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造成术后干眼症的原因之一。LASIK术后被切断的角膜神经修复是从断端逐渐向角膜瓣内长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他克莫司与地塞米松治疗碱烧伤所致大鼠非特异性角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实验研究。24只SD大鼠,体质量180~ 2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只行单眼碱烧伤造模,造模后排除2只。将18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A、B、C碱烧伤组,每组6只,A组使用PBS缓冲液作为阳性对照组(20 µl/次,3次/d),B组使用地塞米松滴眼液作为平行对照组,C组使用他克莫司滴眼液作为治疗组(20 µl/次,3次/d),D组4只为空白对照组。于碱烧伤后不同时间(1、3、5、7、10、14 d)使用裂隙灯显微镜动态观察角膜基质混浊程度、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前房积血和角膜溃疡发生例数并记录,并取角膜组织(7、14 d各一只)进行HE染色观察角膜炎症细胞浸润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U检验对相应时间点多组或2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14天C组角膜基质较B组清晰(U=2.00,P<0.05)。B组、C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第7、10、14天均明显较A组小(U=5.00、2.00,P<0.05;U=0.00、0.00,P<0.05;U=0.00、0.00,P<0.05),且B组、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上皮缺损面积第10、14天明显较B组小(U=0.00、0.00,P<0.05;U=0.00、0.00,P<0.05)。全程C组前房积血发生例数最少,无角膜溃疡,B组前房积血例数与A组相当且角膜溃疡最严重。第7、14天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角膜基质炎症细胞浸润和VEGF阳性细胞数目最多,B组、C组均较A组少(炎症细胞:U=2.00、0.00,P<0.05;U=0.00、0.00,P<0.05。VEGF阳性细胞:U=0.00、0.00,P<0.05;U=0.00、0.00,P<0.05)。第7、14天C组较B组角膜基质炎症细胞数目少(U=0.00、0.00,P<0.05),VEGF阳性细胞第7天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天C组较B组少(U=3.00,P<0.05)。结论他克莫司对碱烧伤所致大鼠非特异性角膜炎有效,且安全性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