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风味物质的影响,通过液压法、螺旋压榨法、浸出法3种工艺对贵州省天柱县蓝田高华村的油茶籽进行加工,采用气质联用(GC-MS)分析3种工艺所提取的油茶籽油的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液压压榨油、螺旋压榨油、浸出油的风味物质分别为50、57、49种;其中醛分别占总挥发物的42.43%、59.23%、20.07%。壬醛、辛醛、己醛是茶籽油的主体风味化合物,还含有酸、醇、酮、酯等化合物。螺旋压榨油能产生出较丰富的风味效果,并初步探索了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检测油茶籽及其压榨油和饼粕中12种金属元素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差别分析等多元分析,研究3种制油工艺(液压压榨、双螺杆压榨和索氏浸提)对油茶籽中金属元素的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油茶籽中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而K元素含量最高达9431μg/g;制油工艺能影响油茶籽油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的含量,对迁移率影响从大到小顺序为索氏提取>双螺杆压榨>液压压榨;油茶籽中的金属元素主要转移到了饼粕中,油中金属元素迁移量较少,索氏提炼的油中微量金属元素、重金属含量高于其余两种压榨油;不同制油工艺主要影响油茶籽油中Ca、Mg、Na、Mn、As元素含量,对Fe元素含量影响最小,且油中Ca、Mg、Na、M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As与它们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6种制油工艺所得的普通油茶籽油进行了质量安全指标及活性成分的检测。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的品质和活性成分有明显的影响:油茶籽剥壳后液压榨所得油茶籽油的品质最好,其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2 mgKOH/g和0.01 g/100 g,且油色较浅,色值R 3.0,Y 33.9,脂肪酸中油酸含量最高;从活性成分来看,油茶籽全籽液压所得的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含量和角鲨烯含量均为最高,为17.8mg/100 g,油茶籽剥壳后液压所得油茶籽油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压榨方式所得的油茶籽油苯并(a)芘超标的风险很小,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制油方式;与螺旋榨相比,液压榨温度较低,较好保持了油茶籽油中固有的成分,保留了原有的生物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4.
为了摸清液压榨油规律及最佳榨油条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含水率油茶籽原料,以及原料在不同烘烤温度、破碎茶籽粒径、水蒸气蒸制等条件下液压压榨后油茶籽油的出油率和营养成分变化规律。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当液压压榨油茶籽原料中含壳率为20%,含水率3%~5%,原料入榨前在120℃烘烤1 h后进行液压压榨后产油率和得到的茶油营养物质的含量相对较高。研究还发现,油茶籽破碎蒸制后出油率有所上升,但所榨茶油酸价也明显上升,各种营养成分与蒸制前无显著提高,因此得出采用液压工艺榨油应通过适当温度烘制,而不必利用水蒸气蒸制来提高出油率和油脂品质的结论,且入榨前对原料进行适当破碎有助于提高液压榨油的出油率。  相似文献   

5.
制油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普通螺旋榨、溶剂浸提、包饼液压和快速液压4种制油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及营养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制油方式中,快速液压榨所得油的酸值与过氧化值最低,普通螺旋榨的最高。快速液压油脂肪酸组成中油酸含量最高,为82.85%;油中的α-生育酚含量最高,为29.8mg/100g,且角鲨烯与β-谷甾醇保存较好。单从油茶籽油品质及活性成分的保持上来看,快速液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制油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适宜的油茶籽油提取方法,采用古法压榨、螺旋压榨、液压压榨3种方式制取油茶籽油,对比分析不同压榨方式对油茶籽油感观品质、特征指标、理化指标、营养功能成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榨方式能显著影响油茶籽油的感官品质、特征指标、理化指标以及营养功能成分,对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小。灰色关联度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3种压榨方式以古法压榨所得油茶籽油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最好,营养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尝试两种不同的适度加工工艺,以中试规模制备油茶籽油,跟踪测定各个加工工序中主要质量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变化。其中加工工艺Ⅰ是将新鲜油茶籽在100~105℃下炒制后进行螺旋榨油机压榨,榨得油茶籽毛油经粗过滤、沉淀后打入脱胶罐,采用柠檬酸脱胶,氯化钠水溶液水洗,真空通压缩空气4 h脱水后打入冬化罐,冬化后经精过滤得到成品油茶籽油;加工工艺Ⅱ是将新鲜油茶籽在140~145℃下炒制,调整水分后进行螺旋榨油机压榨,榨得油茶籽毛油经100目滤布过滤后直接打入冬化罐,冬化后经精过滤得到成品油茶籽油。对油茶籽油的跟踪测定表明,两种加工工艺可以有效地保留油茶籽油中的营养成分,所生产的油茶籽油产品也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焙烤对压榨茶籽毛油品质的影响,对茶籽进行不同焙烤温度及时间的预处理,然后进行螺旋压榨,测定其出油率,以及茶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香气成分等。结果发现:当焙烤烤温度达到155℃,时间15 min时,压榨茶籽毛油的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含量相对较高;焙烤对茶油的脂肪酸组成成分有一定的影响,而焙烤温度是影响压榨茶油的风味物质种类和浓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工艺条件下,获得的油茶籽油不经精炼,除280℃加热试验只能达到国家二级压榨油的要求外,其他指标都达到GB 11765—2003规定的一级压榨油的要求。试验结果为减少下一步精炼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油茶籽加工处理方式对制取油脂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压榨阶段和处理方式制取的油茶籽油品质的差异性,采用液压中试设备对烘制和炒制的油茶籽,以及粉碎蒸制处理后的油茶饼分别进行压榨制油生产试验,并对制取的油茶籽油进行品质分析。结果显示,烘制处理和炒制处理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差异显著(P<0.05),但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两种处理方式对制取的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而烘制处理的磷脂含量较炒制处理低(P<0.05),甾醇总量、角鲨烯、总多酚以及总黄酮含量均较炒制处理高(P<0.05),烘制处理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品质较佳;二次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磷脂、甾醇总量和维生素E含量较一次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高(P<0.05),但角鲨烯和总多酚含量较低(P<0.05);在二次压榨生产过程中,蒸制处理能影响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分,从而使部分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形成差异显著(P<0.05),且蒸制处理能使油茶籽油中的甾醇总量提高66.51%,但对油茶籽油中的角鲨烯、维生素E、总多酚及总黄酮的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油茶饼粉碎蒸制后二次压榨制取的油茶...  相似文献   

10.
陈瑶  王进  许杰  刘海  郭少海 《中国粮油学报》2022,37(11):169-173
使用液压冷榨法制取的茶油品质好,但出油率较低。为提高液压冷榨的出油率,该试验以油茶籽液压饼为原料,采用液压冷榨法对其进行二次压榨,并对液压冷榨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着重探讨蒸制时间、保压时间、粒径等因素对油茶饼残油率的影响,并使用正交试验以确定最佳液压冷榨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二次压榨所得茶油在品质上与油茶籽直接压榨所制油相同,蒸制再压榨处理具有安全性;液压冷榨法提取油茶饼残油的最佳压榨工艺条件为最蒸制时间为60 min,保压时间120 min,粒径4 mm,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油茶饼残油率为4.07%,使油茶籽仁的压榨出油率从8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过氧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压榨法制取的油脂(压榨油)为最高,水酶油最低.VE、β-胡萝卜素含量以水酶油中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多酚及磷脂含量以压榨油最高,水酶油最低,仅为4.12 μg/g和2.87 μg/g,显著低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油茶果的制油效率,对传统油茶果制油工艺进行改进,采用先整果压破果壳再鼓风加热进行干燥达到蒲、壳与仁分离,得到的油茶籽仁经破碎烘干后进行压榨制油,经冷冻过滤得到成品油。对油茶籽仁烘干工艺条件和压榨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常温过滤为对照,对成品油的品质进行测定并考察了其在45 ℃储存18个月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油茶果干燥采用先压破果壳再鼓风加热可节约爆蒲(果壳炸开)时间0.5 h;油茶籽仁最佳烘干条件为烘干温度140 ℃,油茶籽仁颗粒直径6~8 mm,采用鼓风干燥;油茶籽仁含水率和油茶籽壳添加量对出油率有明显的影响,在添加30%油茶籽壳条件下,当含水率为3%时,出油率最高;油茶籽原油采用冷冻过滤得到的成品油的酸值(KOH)、过氧化值和苯并芘含量分别为0.6 mg/g、0.2 g/100 g和3 μg/kg,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且储存稳定性优于常温过滤。该工艺节约了油茶果制油时间,提高了出油率和成品油的储存稳定性,可实现油茶籽油的快速制备。  相似文献   

13.
以油茶籽为原料,研究微波和红外处理对压榨油茶籽油V_E中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α-生育酚含量较高(0.24~0.41 mg/g),β-、γ-、δ-生育酚含量低于检测限;油茶籽仁和油茶籽压榨毛油中α-生育酚初始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最佳处理条件为微波功率560 W,红外温度130℃;两种处理方式均加速了油茶籽中V_E的溶出和转化;微波处理比红外处理对α-生育酚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油茶籽反螺旋榨油机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双螺旋榨油机的基础上,对榨油机结构进行设计,制作尾端反螺旋和设计榨膛缝隙,可以有效增加榨油机内压力,降低压榨饼含油率约2个百分点,效果明显;同时以油茶籽为原料,控制油茶籽含壳率40%、入榨水分7%、入榨温度40℃为最佳,在此条件下设备运转稳定,压榨饼含油率小于4%。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螺旋压榨过程中含壳率对油茶籽油品质特性的影响规律,论文考察了含壳率对螺旋压榨油茶籽油的出油率、理化指标、生物活性物质、脂肪酸组成、氧化诱导时间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压榨出油率随着含壳率的增加而提高,到20%时趋于稳定,最高出油率为26.29%。且当含壳率为20%时,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均最低,分别为0.82 mg/g、0.37 mmol/kg和0.07%,氧化诱导时间最长,为22.62 h,同时其色度值和磷脂含量均处较低水平。当含壳率为30%~40%时,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最高,为67.48 mg/kg,且油茶籽油的色泽相对较深。含壳率对油茶籽油的甾醇、角鲨烯、维生素E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通过电子鼻和GC-IMS对不同含壳率油茶籽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醛类、醇类、酯类、酮类和杂环类物质等,且含壳率较高的油茶籽油和含壳率较低的油茶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差异,当含壳率低于20%时,油茶籽油中挥发性成分含量较多,其香味较为浓郁,随着含壳率的增加,油茶籽油中挥发性物质含量也随之减少。综合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氧化稳定性及挥发性成分含量,螺旋压榨油茶籽油时的物料理想含壳率为20%。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油茶籽油的品质,减少传统油茶籽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的营养成分损失,对日处理10t双螺杆榨油机压榨油茶籽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经过分级处理后入榨油茶仁水分控制在9%、油茶仁中含壳控制在8%时,压榨饼中残油率为2.49%,且产品符合一级油的国家标准。与市场上销售的油茶籽油相比,通过本工艺获得的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的保留率更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可为我国油茶籽油的高值化加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油茶籽油水剂法提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油茶籽为材料,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油茶籽油水剂法提取工艺条件,并对得到油茶籽油的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经150℃烘烤后自然pH值条件下,提取温度80.2℃、水料比3.8:1(mL/g)、提取时间3.4h,在此条件下提油率可达69.1%。油茶籽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压榨二级油茶籽油国家标准,表明水剂法提取油茶籽油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加工工艺(压榨毛油、压榨精炼油、浸出精炼油)、不同容器(铁罐、无色玻璃瓶和塑料瓶)及不同光照条件(光照、避光)下油茶籽油的储藏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加工工艺油茶籽油样品中浸出精炼油和压榨精炼油储藏稳定性较好,压榨毛油最差;光照是影响油茶籽油储藏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油茶籽油包装及储藏要尽量采用不透光材料或避光储藏;3种容器材料中,铁罐储藏效果最好,玻璃瓶次之,塑料瓶最差.  相似文献   

19.
刘海 《中国油脂》2022,47(4):24-28
以贵州不同产地及物种的油茶籽为原料,分别采用烘制和炒制对其进行预处理后压榨制油,并对油茶饼进行二次压榨制油,对不同预处理及不同压榨阶段油茶籽油的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和物种的油茶籽油的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形成不同品质特征的油茶籽油;与烘制预处理相比,炒制可以显著提升油茶籽油中锰、铁、铜含量(P<0.05),但同时增加油茶籽油中的重金属含量;不同压榨阶段油茶籽油的微量元素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二次压榨可使油茶籽油中的锰和铁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蒸制处理可以提升二榨油茶籽油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锰和锌、铅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锌和铅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镍和铬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酶法、水代法、压榨法及有机溶剂浸提法制取油茶籽油,并对这4种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角鲨烯及苯并芘含量、脂肪酸组成、抑菌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制取工艺对油茶籽毛油的理化性质、角鲨烯及苯并芘的含量影响显著;水酶法和水代法制得的毛油的理化指标、角鲨烯及苯并芘含量都相近;浸出法制得的毛油酸价、过氧化值均最低,角鲨烯含量最高;压榨法制得的毛油品质较差。这4种制油工艺得到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较为相近。5%的油茶籽油即能较好地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3种致病菌的生长,但以浸出法毛油的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