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7篇
工业技术   15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了同时检测油茶籽油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气相色谱法。6种PAEs在0.1~12.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方法的检出限(S/N=3)为0.03~0.07μg/m L,定量限(S/N=10)为0.09~0.11μg/m L。6种PAEs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1.6%~107.5%,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5%~8.8%。利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了11个油茶籽油样品,结果表明市售油茶籽油中均含有不同含量的DIBP、DBP和DEHP,部分油茶籽油中的DBP和DEHP超过GB 9685—2008规定。油茶籽油中PAEs不完全来自包装塑料,油茶籽油在包装前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已经有PAEs迁入。  相似文献   
2.
糖类对蕨根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蕨[Pteridium aquilinum]作为原材料,用水磨法提取蕨根淀粉,研究了糖类对蕨根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糖的加入使淀粉的糊化温度升高;葡萄糖和蔗糖使淀粉糊的粘度值上升;蔗糖和葡萄糖能使透光率增加;糖能使冻融稳定性和糊凝沉性提高,析出清液减少;蕨根淀粉糊贮藏过程中会发生老化现象,加入蔗糖和葡萄糖,在72h内粘度变化减缓,浓度达20%时,对老化的抑制效果明显;葡萄糖和蔗糖72h内对糊透光率的减小有极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青云  龚吉军  钟海雁 《食品科学》2010,31(11):316-319
采后热处理作为一种无污染、无残留的新型贮藏保鲜技术,近年来发展快速,已经应用于多种果蔬的采后品控及病虫害防治。本文综述了柑橘类果实采后热处理的主要方法,综合分析了不同处理方法对柑橘类果实理化特征的影响及对冷害和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并展望柑橘果实采后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商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综合开发利用油茶资源,对南山茶饼乙醇提取物的组分进行了制备和鉴定。将经过乙酸乙酯萃取和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收集的组分XVII、XXVII、XXVIII和XXXIV 4个组分进行了HPLC制备,得到了纯度分别为99.2%,95.4%,97.5%,99.1%,97.4%的5个化合物。用安捷伦高分辩率质谱工作站Qualitative Analysis B.06.00分子式计算器对质谱准分子离子碎片进行了化学式的计算,结合化合物的裂解规律和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鉴定为原儿茶酸和4个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的核磁共振鉴定将在另外的文章中报道。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不同精炼工序后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精炼过程中可能引起油茶籽油中PAEs含量增加的来源。结果表明,脱酸和水洗对油茶籽油中PAEs的含量影响不大,脱色和脱蜡中的过滤操作会造成油茶籽油中DIBP、DBP和DEHP的含量不同程度增加,而过滤使用的滤纸和滤布则是DIBP、DBP和DEHP的主要来源;但是脱臭可以有效减少油茶籽油中PAEs的含量,经过脱臭的油茶籽油中DIBP、DBP和DEHP的质量分数分别减少了86.2%~97.3%,85.6%~91.7%和53.2%~76.7%。  相似文献   
6.
油茶籽油甘三酯在优化条件下得到良好分离,在14种甘三酯中含量水平前三的分别为OOO+SLO(74.21%)、OOP(10.64%)和OOL+SLL(5.19%)。方差分析表明来自不同产地的油茶籽油甘三酯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油茶籽油在深层煎炸过程(180℃)中甘三酯的总体损失率为47.85%,ECN40、ECN_(42)、ECN_(44)、ECN_(46)、ECN_(48)和ECN_(50)区的甘三酯损失率分别为86.73%、91.52%、75.97%、45.01%和55.30%。LLL和PPL历经40 h煎炸后完全降解。与深层煎炸油样相比,加热(180℃)样品中甘三酯的降解程度相对降低。偏相关分析表明油茶籽油甘三酯在深层煎炸过程中的降解速率与极性组分的生成速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物种茶油脂肪酸组成及其在Sn-2位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十五烷酸为内标,定量分析9种不同物种茶油的脂肪酸组成;用胰脂肪酶专一性地水解茶油甘油三酯中Sn-1和Sn-3位上的脂肪酸,并经薄层层析分离出Sn-2位甘一酯,采用气相色谱仪对Sn-2位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9个不同物种茶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组成,浙江红花油茶的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分别为82.79g/100g和84.77g/100g;且脂肪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Sn-2位上的脂肪酸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短柱茶在Sn-2位的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82.96%,92.89%。表明茶油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且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油脂。  相似文献   
8.
杨楠  罗凡  费学谦  钟海雁 《食品科学》2019,40(23):14-18
以油茶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 种方式进行干燥,通过测定油茶籽油中美拉德反应产物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茶籽油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反应产物丙酮醛、3-脱氧奥苏糖的生成量逐渐增多;经过最高强度(150 ℃红外辐射和热风加热120 min以及高火力微波辐射加热20 min)干燥处理后,3 种干燥方式中丙酮醛含量依次为红外辐射>微波辐射>热风,3-脱氧奥苏糖含量依次为红外辐射>微波辐射>热风,3 种干燥方式中乙二醛含量均约为7.0 μg/g。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的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且3 种干燥方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红外辐射>微波辐射>热风。研究结果为探究油茶籽油中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机理以及优化油茶籽加工工艺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茶油挥发性成分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立茶油主要挥发性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和50/30μm DVB/CAR/PDMS纤维头测定液压机榨茶油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13种茶油主要挥发物的浓度与峰面积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在0.9841~0.9999之间,检测限0.04~0.44 μg/g,加标回收率91.83%~105.11%,并有较好的重现性,7次连续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范围2.51%~8.00%.液压机榨茶油毛油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醇类、烯类、酮类、酯类、酸类等.挥发性物质含量在前10位的是壬醛、α-蒎烯、乙酸乙酯、戊醇、苯甲醛、辛醇、α-木罗烯、壬醇、癸醇、辛醛,其含量总和为21.26 μg/g,占总量的68.40%.此法对茶油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快速、方便、准确.  相似文献   
10.
响应面法优化酵母富硒发酵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响应面法对酵母富硒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首先通过Plackett-Burman法分析出4个重要因素,然后经最陡爬坡试验及响应面法(RSM)中的Box-Behnken法设计优化试验,确定主要因素的最佳值,即接种量24.9%(V:V)、Se添加量18.7 mg/L、培养时间29.4 h、装液量68.8 mL/250 mL三角瓶,此时,酵母生物量和硒含量分别达到12.861 4,2.659 3 mg/g,与有关报道[1]相比分别增加了19.54%,5.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